鳳凰讀書2014年度書單 譯林出版社13本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

格非

格非新著《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首先將《金瓶梅》置于16世紀全球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革的背景中詳細考察,探索小說情節背后的社會史和思想史淵源;進而,46則優美雋永的“修辭例話”將全書關竅一一勾連,為讀者剖析《金瓶梅》寫作的精妙處。格非對《金瓶梅》的解讀承續了前輩學者“以詩證史”的努力,以小說觀照時代,建立文學文本與“歷史事實”間的復雜關聯。修辭例話部分的細繹深解,亦堪稱文本精讀的典范。

格非1964年生,江蘇丹徒人,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清華大學文學教授,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說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幟》、《人面桃花》等長篇小說六部,以及《小說藝術面面觀》《文學的邀約》《博爾赫斯的面孔》等論著和隨筆集多部。


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

[意]翁貝托·艾柯

該書是艾柯關于愛書藏書的總結,橫跨歷史、文學、美學與科學的多元向度,暢談奇書逸事,關于書的意義與價值,關于閱讀的必要,關于愛書人無可自拔的執迷。從對紙質書籍本真的熱愛到對電子書自我認同的奇想,從對藏書世界奇聞異事的精彩講述到對一本古書撲朔迷離的起源的細致考察,艾柯對于書籍的熱愛有著一種傳教士的熱忱,相信愛書教的虔誠信徒們定可以在他的這本書中找到真義。

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享譽世界的意大利學者、中世紀學家、符號學家、作家與藏書家,學術研究縱橫古今,小說隨筆睿智幽默。艾柯個人藏書超過三萬冊,散布在各地的家中,其中有超過一千兩百冊珍本。《劍橋意大利文學史》將艾柯譽為20世紀后半葉最為耀眼的意大利作家,并盛贊他那“貫穿于職業生涯的‘調停者’和‘綜合者’意識”。


莎士比亞書店

[美] 西爾維亞·畢奇

一九一九年,莎士比亞書店在巴黎左岸悄然開張。漸漸地,它成了人們夢想中的書店——是書店、圖書館、出版社 ;是銀行、郵局、文化沙龍;是文人雅士匯聚的據點,英法文學交流中心,是“迷茫的一代”之精神殿堂。

畢奇小姐1887年出生于美國巴爾的摩。1919年,她在巴黎左岸開了英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1922年,她以莎士比亞書店的名義,為喬伊斯出版了英美兩國列為禁書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噪一時。然而在盜版、 戰爭、經濟蕭條的威脅下,1933年開始書店多次面臨困境,還好在法國藝文界的支持下,仍繼續經營了下來。1941年,她因拒絕賣給德國納粹軍官珍藏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靈記》而受到威脅,不得不將書店關門。隨后,因美國加入對納粹德國的作戰,畢奇小姐因為是美國人而被納粹逮捕,投送進集中營。出獄后她已無心再開書店。到1951年,在得到她的授權后,喬治·惠特曼先生在巴黎開了一家書店,取名叫“莎士比亞書店”。1956年,畢奇小姐寫下自傳作品《莎士比亞書店》。1962年,她逝世于巴黎。


紐約客故事集

[美] 安·比蒂

1974年,26歲的安•比蒂在《紐約客》雜志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柏拉圖式的戀情》。雜志編輯羅杰•安杰爾稱贊其具有突出的“稀少性”。很快,比蒂就成為《紐約客》的主要撰稿人之一。2010年,《<紐約客>故事集》出版,本書收錄了32年來,安•比蒂在《紐約客》上發表的全部48個短篇,可謂是對這位公認的大師最佳作品的一個綱要和編年史。本書從郁郁寡歡的二三十歲的臥城 居民開始,與紐約生活淺吻輕擁,在中年危機事件的余波中幸存,然后重回(以上流中產階級的身份)城郊,與新時代對話。


他方世界

[美] 約翰·克勞利

《他方世界》以空間為核心元素,建構出一個與精靈有牽絆的美國大家族的秘密往事:七代人居住在一棟偌大的房子里,在時光變遷中靜待故事終結、前往他方的日子。在精靈的主宰下,隔閡、欲望、失落、蒙蔽貫穿于家族史當中,但與此抗衡的是義無反顧、生生不息的愛。

約翰·克勞利(John Crowley,1942- ),美國小說家、紀錄片劇作家,自1993年起執教于耶魯大學,教授烏托邦文學和小說寫作課。著有十四部長篇小說和三部短篇小說集,1992年獲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2006年獲世界奇幻終身成就獎。哈羅德·布魯姆認為,克勞利是與托馬斯·品欽、菲利普·羅斯、唐·德里羅、科馬克·麥卡錫同等重要的美國作家。


最初的體驗:帕斯捷爾納克中短篇小說集

[俄] 帕斯捷爾納克

本書包含除《日瓦戈醫生》之外帕氏創作的的所有散文體小說,共13篇中短篇小說。是與作者寫詩的創作軌跡相互映襯的另一條重要的創作軌跡,它們或傳達出作家對城市的特殊感覺,或體現了他對藝術的特殊理解,或表現出作家在國外逗留期間的印象,或是對自己童年的獨特描摹,或以詩人的特殊的視角觀察混亂的年代與革命者的言行,或表現他對時代與革命的見解……全書具有很強的先鋒性和實驗性,書中體現的很多獨特見解后來都在《日瓦戈醫生》中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現。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是20世紀俄羅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創作,熔人文關懷、哲理思考和對生活的詩意感受于一爐,形象地折射出20世紀前半期俄羅斯民族所經歷的風云變幻,藝術地表現了一代知識分子在動蕩的歲月里的命運、困惑、情緒與思索,其藝術表現手法兼具古典風格和現代特色,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春天怎么還不來

盛可以

出于偶然,盛可以用書法余墨畫出了身著紅衣的女孩和她心愛的小黑狗“奧巴馬”,驟然間,對童年和故鄉的思念洶涌而來,令她無法停筆。畫筆將她帶回了湖南益陽的湖邊小村,又一次經歷了捉蜻蜓、釣青蛙、偷西瓜的嬉戲時光,也更痛心地憐惜如今已經被毀壞的故鄉。《春天怎么還不來》包括53篇散文,每一篇都配有她的彩色水墨畫,另收入7張單獨的畫作。這是盛可以迄今最私人、最柔軟的一本書。她首次褪下犀利,以深沉而溫暖的愛,重現永不再來的那些至純、至真的愛與孤獨。

盛可以,當代小說家。2002年開始小說創作。著有《北妹》、《道德頌》、《缺乏經驗的世界》、《留一個房間給你用》等。作品被譯成英、德、法、俄、日、韓等多種文字。曾獲人民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郁達夫小說獎、未來文學大家TOP20、入圍2013年度英仕曼亞洲國際文學獎等。《紐約時報》稱其為“冉冉升起的新星”。


孤獨與團結:阿爾貝·加繆影像集

[法]卡特琳娜·加繆

本書收錄了卡特琳娜加繆珍藏的家庭照片、報紙影像、手稿等資料,記錄了加繆如何從阿爾及利亞的貧窮少年,一步一步走上諾貝爾獎臺,并最終以荒誕的方式告別人世的傳奇一生。展現了阿爾貝加繆作為小說家、劇作家、哲學家、記者,乃至丈夫和父親的不同側面,豐滿地呈現了一個用孤獨來堅持自己內心力量的偉大人物。

卡特琳娜·加繆,阿爾貝·加繆的女兒。《孤獨與團結:阿爾貝加繆影像集》是她首次出版的與父親有關的書。


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

[美] 詹姆斯·麥迪遜

本書是美國憲法的締造者麥迪遜記錄的美國制憲會議的全過程,由著名翻譯家尹宣先生翻譯整理,有很高之學術價值。本書記載了1787年美國建國之父們設計聯邦政府的全過程,記錄了代表們在每天會議上的發言。全書按麥迪遜在制憲會議期間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歷史原貌。麥迪遜的記錄自始至終、一天不缺,寫法類似連續劇,記下了歷史人物(代表們)在特定場景(每天不斷深入的辯論)上的臺詞(發言)。

詹姆斯·麥迪遜(1751-1836):美國制憲會議代表,擬定“弗吉尼亞方案”,勾畫憲法藍圖;數次重要發言,扭轉會議進程;留下詳盡手稿,記錄制憲歷程。世稱“美國憲法之父”。曾任美國第四任總統(1809-1817)。


未完的對話

[英]以賽亞·伯林 / [波蘭]塞古爾斯卡

以賽亞·伯林和波蘭女學者貝阿塔·波蘭諾夫斯卡—塞古爾斯卡長達15年的討論,包括了兩人的通信、談話錄音,內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如自由觀和文化多元論,兼及他對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回憶。為了回應波蘭女學者持續的、尖銳的和十分深刻的提問,伯林對他自己的思想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索。他們探索的方式將激勵其他人繼續展開這未完的對話。

以賽亞·伯林,英國哲學家、觀念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他在消極的和積極的自由之間作出了著名的區分,并將價值多元主義觀念作為倫理學中的中間立場,對于道德生活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描述。貝阿塔·波蘭諾夫斯卡—塞古爾斯卡,哲學博士,著有多篇研究伯林思想的文章,現供職于波蘭第一學府雅蓋沃大學。


風景與記憶

[英] 西蒙·沙瑪

本書探討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對文化想象力的影響。有力地說明人們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亞于他們塑造自然的程度。本書不是把風景作為孤立和個別的現象,而是作為連續的全景,視角跨越歐洲和美洲、東方和西方,融合個人記憶和群體經歷,涵蓋詩歌、傳說、繪畫、雕塑、建筑、園林等諸多方面,從多樣的風景體驗中挖掘出深層文化記憶,重尋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精神紐帶。

西蒙•沙瑪,英國歷史學家,藝術史學家,先后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任教,并担任BBC紀錄片解說,《紐約客》文藝評論員。


后殖民理性批判

[印]佳亞特里·C.斯皮瓦克

世界頂尖文學理論家斯皮瓦克,為后殖民研究領域奉獻的第一部全面探討之作。本書由哲學、文學、歷史、文化四部分構成,涵蓋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是集后殖民、解構、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等領域眾多成果的重要著作。

后殖民主義理論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審視這一領域的現狀。在本書中,她將自己的批評視角轉向了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她的批評可分成四部分:哲學(對康德、黑格爾以及馬克思的閱讀),文學(重讀吉普林、雪萊、庫切,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歷史(對檔案文獻的思考,以及她對自己有關“殖民地人民能否言說”的一貫回答的修改與重寫),文化(對全球紡織工業及其所體現出的矛盾的關注)。斯皮瓦克有力地質詢了各種思想形態的實踐、政治和托詞,如先天論、精英后結構主義理論、大都市女權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等。


商人與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記

[美] 湯姆金斯

本書是《讓木乃伊跳舞》的姊妹篇。兩者承前啟后,異曲同工,在講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故事的同時,揭示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美國博物館以及美國社會在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演變進程。《商人與收藏》是一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百年史,成書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立百年之際,為官方認可的信史。

卡爾文•湯姆金斯,《紐約客》雜志撰稿人,藝術評論家。1970年,湯姆金斯接受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邀請,為其撰寫建館百年史《商人與收藏》。時至今日,此書仍是外界了解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重要作品。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3:27

[新一篇] 從游戲設計的角度談游戲過后出現的空虛感

[舊一篇] 田余慶:學術不能放棄獨立思考 紀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