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讀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漸漸清晰的古人生活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成就,是幾千年輝煌歷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時間的長河沖刷人們的記憶,傳統的斷裂更加大了古今的距離。從農業工具到膳食,從服裝到建筑家具,從交通工具到玉器瓷器……這些物質所潛藏的歷史信息,沉沒在古老的典籍里,悄無聲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先生,集數十年學術積淀,歷數這些物質身上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變遷。他的解說,讓古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現場逐漸清晰,在古代歷史的宏大敘事中被淡忘和忽視的部分,也因此得到了填補。孫機的埋首著述,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橋梁。



────────────

文本選摘

────────────


從商、周直到明代前期,糧食作物的品種大體穩定。但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新大陸的發現,美洲作物傳入我國,才使糧食作物中增加了新的成員,進而改變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結構。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玉米和白薯。

我國關于玉米的記載,最早見于明正德《潁州志》(1511年)。潁州在今安徽北部;玉米傳到潁州之前,肯定在沿海地區已有栽培,而且記進《潁州志》時,也不會是傳入的第一年,所以很可能在公元1500年前后就傳到中國。哥倫布發現美洲是在1492年,玉米的傳入距此只不過十年左右,快得驚人。

白薯的傳入則要曲折些。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呂宋(今菲律賓)經商,看到白薯,想把它帶回祖國。但呂宋不準薯種出口,他于是“取藷(薯)藤,絞入汲水繩中,遂得渡海”(《農政全書·甘藷條》)。萬歷二十二年福建遇到大荒年,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白薯的許多好處,于是命各縣如法栽種,大有成效,渡過了荒災。后來陳經綸的兒子陳世元傳入山東膠州。

膠州比較冷,不容易種活,還每年從福建補運薯種,并傳授藏種方法。陳世元又叫他的長子陳云、次子陳燮傳種到河南朱仙鎮和黃河以北的一些縣;三子陳樹傳種到北京朝陽門外、通州一帶、陳世元并著有《金薯傳習錄》(金薯之名系用以紀念金學曾)一書,介紹白薯的栽培方法。陳氏一門六代,對白薯的推廣作了不懈的努力,后來有人在福建建立“先薯祠”,表彰他們的勞績。歷史是不應該忘記陳振龍的名字的。

白薯是高產作物,畝產量為谷子的十余倍。明末福建已經成為著名的薯產區,正如清·周亮工《閩小記》所說:“泉(泉州)人鬻之,斤不值一錢,二斤而可飽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饑焉得充,多焉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白薯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糧食問題。

我國的人口在西漢時已達六千萬,然而直到明末還只有一億人。可是到乾隆時就猛增到兩億,清末就是四萬萬同胞了;其中新大陸傳入的玉米、白薯及其他高產作物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北大上學的時候,張政烺老師常強調這一點;愛開玩笑的人還給這種看法送了個“唯薯史觀”的雅號。

再說蔬菜。古人早就知道蔬菜的重要性,饑饉的“饉”,就是指蔬菜歉收而言。但上古時代物質生活水平低,蔬菜的種類很少,《詩經》里提到了一百三十二種植物,其中只有二十余種用作蔬菜。而且像荇、荼、苕、荍、萊、芑之類,均早已退出蔬菜領域。《左傳·隱公三年》稱:“蘋、蘩、蕰、藻之菜,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今天看起來,這里說的不過是些浮萍、水草及白蒿之類,而當時卻拿來充祭品、辦宴會;蔬菜之貧乏可以想見。

戰國、秦、漢時,情況稍有改觀,但仍無法與后世相比。這時最重要的蔬菜即《素問》中說的“五菜”:葵、藿、薤、蔥、韭、這五種菜和《急就篇》舉出的十三種菜都以葵為首,有的文獻中甚至將葵尊為“百菜之主”。漢代的詩歌里描寫菜園,有的劈頭就是“青青園中葵”;魏晉時人提起蔬菜,不是說“霜蒿露葵”(曹植),就是說“綠葵含露”(潘岳);《齊民要術》中還辟出專章講葵的栽培技術;其重要性可以想見。

唐以后,蔬菜中增加了一些新品種,動搖了葵的地位。從植物分類學上說,葵屬于錦葵科錦葵屬,現代稱為冬葵。它“性太滑利,不益人”,“動風氣,發宿疾”(王象晉《群芳譜》);播種面積因而逐漸減少。明代植物學家王世懋甚至說,“古人食菜必曰葵,乃今竟無稱葵,不知何菜當之”(《蔬疏》,16世紀中葉)?李時珍也以“今人不復食之”(《本草綱目》,1578年)為理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作為蔬菜看待。《素問》“五菜”中排在第二位的藿,也是先秦時重要的蔬菜。《戰國策·韓策》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可是它只不過是大豆苗的嫩葉,今天也很少拿它當菜吃了。


────────────

插圖選摘

────────────


▲《清明上河圖》中所見架鋸

▲河南輝縣琉璃閣55號戰國墓出土木槨板上的鑿痕

▲馬背上拴馬扎,西安元·王世英墓出土陶俑

▲強盜頭目坐馬扎指揮搶劫,山西右玉寶寧寺明代水陸畫

▲太原晉祠圣母殿中的圣母像與寶座

▲元代《農書》中的軋棉車


本文及插圖選摘自《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2014年7月)作者:孫機。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3:50

[新一篇] 為什么它是2014年最重要的書

[舊一篇] 她用文字的碎片豐富了文學本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