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嚴格來說,這是題主基于個人經歷對QQ進化史的一個片面回憶。雖然文章內提到了一些個人認為幫助了QQ傳播的原因,但該答案仍不能算作對問題的好回答。不過很高興的是,這一個回復炸出了不少潛伏在知乎的老網蟲。 謝謝各位點贊。其實我認為,點感謝更恰當一些。答主很清楚地明白,大家點贊是因為情懷,而不是因為本答案之于問題的質量。謝謝你們,讓我找回不少青春回憶。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存在侵權請通知答主,答主將立即修改。 各歷史版本可移步文末參考文獻。答主不保證該網站對版本號的描述是否嚴謹,也不保證安裝包未經過修改。 讓我們先從99年OICQ的界面截圖開始吧。(部分截圖來自網絡,部分截圖來自答主) 這是桌面圖標。跟現在的QQ比起來,當年那只企鵝還沒有發福。歲月是把豬飼料啊~ 運行程序后的登陸界面,默認設置在申請新號碼上。很明顯這是一個處于推廣期的界面。 第一個版本里OICQ的頭像,包括了不少用今天標準來看是侵犯了版權的著名動畫形象的肖像。你當年用的是哪個? 上面的是OICQ 99a界面,OICQ的第一個版本。99年推出,安裝包不到1MB,裝在3.5寸軟盤里毫不費力。主要功能為即時聊天、“中文網絡尋呼機”(即通過OICQ給BP機留言)、公共聊天室、傳輸文件。 復習了一下第一個版本OICQ的界面,讓題主再來結合個人的經歷回憶一下。有些地方可能不準確,還請各位海涵。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學電腦”一詞主要指學習DOS下的WPS個五筆字型輸入法。能夠接觸互聯網的用戶都輸極少數,應該主要來自科研機構。 90年代中后期,隨著時代發展,國內的互聯網的用戶開始活躍于BBS、論壇、聊天室。可以說,這一批網絡用戶總體上是技術人員和受過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經濟條件較好,并有接觸互聯網意愿的用戶,各方面素質都相對較高。 作為“網吧”的雛形,1995年左右,大城市開始出現“電腦室”。96-97年前后,二三線城市開始有成氣候的電腦機房(沒有Internet,主要是IPX聯機玩游戲或玩單機游戲用),費用在4—5元/小時左右。(還記得97年去某機房,只有一臺電腦可撥號上網,老板開價30元/小時。考慮到當時的工資收入和購買力,這個費用確實較高。) 到了1998—1999年,二三線城市才開始有一些接通Internet的機房出現。1999—2000年更是迎來了網吧的爆炸式發展。Web 1.0時代,受制于電腦性能和網絡狀況,當時上網的主要活動就是瀏覽網頁、聊天、收發郵件。聊天主要依靠BBS版聊、IRC、本地網站建立的聊天室,即時通訊軟件只有ICQ。當時,網絡上也產生了一些新鮮網絡語言,比如技術高手一般都被尊稱為“大俠”,而“大俠”一般會謙稱自己為“大蝦”或是“菜鳥”;主頁Homepage也一般被戲稱為“烘焙雞”。細細想來,那會兒網絡上是一股溫良恭儉讓的風氣,和諧又美好。 需要注意的是,ICQ是英文界面,聊天時必須連接Internet,而且好友信息都保存在客戶端。這就意味著不光要連接上國外服務器,而且換一臺電腦,好友就全部丟失。加之當時網絡狀況不好,時常掉線,故ICQ用戶體驗上確實更需要改進。 1999年左右,家庭Internet用戶主流上網方式還是使用33.6K或是56K的調制解調器,通過撥號上網。而中國電信的163,正是上Internet的號碼。(這也是網易域名的由來,扯遠了~) 撥號上網界面 撥號上網連接成功后的界面。 好像當時還有一種國內網,好像是169。撥169連接上之后不能訪問Internet,因此無法瀏覽國外網站,只能訪問“xx信息港”之類的國內網站。169資費相對便宜。 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ICQ的服務器在國外,因此169用戶無法使用ICQ。而后來出現的OpenICQ打通了163和169用戶,使得169這部分不能連接上Internet的用戶也可以使用該款即時通訊軟件。 對163和169的用戶的支持,讓內網用戶也有了一個類似于ICQ的聊天工具,應該是OICQ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1999年左右的時候,互聯網有了推廣的苗頭。國家的文件也是頻頻出現“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宣傳。但那個年代,上網費用仍然相對很貴,而且網速也慢。 1999年家里購買了第一臺多媒體個人電腦,兼容機,華碩主板、奔III450,16M顯存的華碩AGP顯卡、創新PCI聲霸卡、128M內存、8G硬盤、3.5寸軟驅、40速CD-Rom、56K調制解調器,LG 17寸超平LCD顯示器。這個配置現在看來十分不堪,但在當時價格超過了一萬。在自家撥號上網,費用大概在3-4元/小時。相對于現在,當時的上網成本非常高。 普通家庭都是用36.6K或者56K的調制解調器撥號上網,撥號并建立連接后,家里就不能同時打電話了。掉線更是常有的事。(多說一句:那個年代網慢到下載一首RM格式的歌曲或是MP3,還要開著網絡吸血鬼或者網絡螞蟻下上個十幾分鐘,所以省時省力的辦法就是買一張MP3碟,再把歌全拷回電腦里用Winamp播放。)64K的ISDN上網倒是和撥號不沖突,但家庭用戶當時基本無人消費,只有少數網吧才配置64K的ISDN,這也成了這些網吧招徠客人的招牌。(當時的網吧上一般都寫著“上網”、“沖浪”、“ISDN”之類的潮流用語,現在想起來甚是有時代感)。2000年暑假去成都,成都正是國家當時建設ADSL的試點城市,見到了某網吧門前標注的“512K ADSL”,都不敢想象這速度快到什么地步。 所以在Modem撥號的這種網速下,上網一般只能看論壇和文本內容,加載圖片都非常慢,一張主流分辨率800x600的桌面壁紙,在瀏覽器里從上到下一點一點顯示,可以加載幾十秒。(當時還有很多人用Netscape瀏覽器。1997年10月以前,IE都沒有捆綁在Windows里,要使用IE還需要另外購買安裝。后來好像微軟還因為在Windows里捆綁IE吃了官司。) 所以當時去網吧玩,一般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內網IPX聯機玩紅警、帝國時代之類的游戲,再就是上網聊天。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正風行與網絡,多少人也夢想著預見自己的“E往情深”和“輕舞飛揚”。這也是當時OICQ能火的時代背景吧。 1999年2月,OpenICQ(簡稱OICQ)被騰訊推出后,一下星火燎原。OICQ基本上是ICQ的中國版,但做出了一些改進,比如將用戶資料存儲在服務器,這樣使用同一賬號在不同電腦上登陸,好友名單可以自動下載。這款軟件在當時還有個更中國化的名字叫”中文網絡尋呼機“,因為用戶可以通過OICQ直接給BP機發消息。 那個年代大家還沒什么“即時通訊軟件”的概念。OICQ的巨大優勢在于它集成了聊天室、個人對個人,還有點對點傳送文件的功能。而且用戶能夠接收離線消息、可以給BP機留言這樣的改進,在當時的背景下是非常吸引人的。 當時用戶并沒有一個對軟件太固定的使用習慣,什么軟件好用就拿來用。OICQ推出后,自然搶占了不少市場。印象中也有一些功能類似的XICQ軟件,比如什么TICQ、MICQ、PICQ,但占據了先機的OICQ還是憑借用戶口碑脫穎而出。 這里插一句,我本人其實當時聊天更喜歡Windows 98自帶的一個卡通聊天軟件,叫Microsoft Chat,算是一個別致的圖形化IRC聊天客戶端。來自五洲四海的朋友們匯聚一堂,甚是有意思。當時在聊天室里遇到臺灣朋友,臺灣朋友很是奇怪大陸居然有人上網,還問了我教科書里有沒有解救水深火熱的臺灣人民。我很認真滴想了想之后說:“好像沒有吧……”。那位臺灣小哥將信將疑。 哈哈,又跑題了。這個軟件聊天界面如下。左下角文本框可以打字,右下角調整主角的表情。選定之后按回車鍵,就自動生成漫畫聊天圖案了,非常有意思。只不過后來漸漸就沒人玩這個了。不知道有沒有當年用過這個軟件聊天的朋友。 附一個下載地址,懷舊的朋友們可以存檔留作紀念: http://www.mermeliz.com/download/cchat/cnchat25.exe (已放在原文鏈接) 99年去網吧時候,一般都是去一次申請一個QQ號。從對OICQ99的界面截圖也能看出來了,這個軟件默認設置是申請新號碼,頭幾次用還不太能注意要點一下才能選擇用已有號碼登陸。99年上半年哪段時間申請的都是6位左右,因為當時意識不到騰訊OICQ今后取得的地位,Q號用完了就完了,也不珍惜。當年,自家買了電腦上網后,還下載過批量申請OICQ號的軟件。可以用軟件一口氣申請二十幾個,從中選一個好的, 其他的丟掉。 因為大家對OICQ用戶對軟件的黏著度不強,加之網絡并未像今天這樣深入生活。所以OICQ在有些時候只是一個用來遇見陌生網友的工具。 在那之前,很多中學生之間流行交筆友,方法一般都是在少年雜志上登載一條自我介紹和通訊地址。有了OICQ后,陌生人交友也相對便利。如果認為和網友比較投緣,還會交換通訊地址寫信,或者留下電話繼續保持聯系。 總之在1999-2000年前后,OICQ并不能算是一種特別穩固的聯系方式。 上面是OICQ2000界面。這個版本添加了隱身功能等。 于是QQ上產生了第一批潛水員。 好像是這個版本,開始支持自定義頭像。但我當時發現,自定義的頭像沒有辦法同步到服務器上。這就是說,用戶可以用自己的照片當自己的頭像,但對方和該用戶聊天的時候,對方看到的還是系統預設的卡通頭像。 2001年,因為和ICQ產生糾紛,OICQ悄悄改名為QQ。 當時其實還非常不習慣,覺得怎么改了這么個幼稚的名字。 原本都是用http://www.OICQ.com登陸網站,但域名后來直接改成了QQ。記得當時騰訊還在首頁推廣了個不太知名的東歐樂隊為QQ推廣的形象MV,就聽了一次,只記得歌詞叫有句話叫什么“QQ me...” 下面是當時網頁截圖的介紹。 QQ2003界面。該版本新增聊天場景、捕捉屏幕、給好友播放錄影、QQ炫鈴。 2000-2002年QQ用戶爆發式增長,而騰訊又苦苦支撐,有段時間已經瀕臨倒閉。當時騰訊不知如何將龐大數量的用戶轉化為效益,于是一方面回收3個月未登錄的號碼資源重新出售(據我觀察,現在取消了對長期未登錄賬號的收回。)另一方面,大概在2002年,騰訊開始在注冊號碼時收費。必須通過電話、短信、Q幣卡等付費方式開通QQ。 那時候UC借助免費申請號碼(根據 @與非 的補充,UC聊天室可以按照興趣進行分類,同時還出現過一大批顏色聊天室)等因素也紅火過一段時間。后來QQ意識到問題,再次開放免費注冊后,UC便不再紅火。 QQ2004界面。新增個人網絡硬盤、遠程協助、QQ小秘書。 也好像就是在2004前后,QQ為了保證用戶在線數量,加入了等級機制。于是出現了一堆24小時瘋狂掛Q的用戶和一大批代掛網站。后來騰訊“出于省電的考慮”,漸漸開始優化等級增長制度。 我反正是不愛掛Q的,這么多年來也沒在騰訊花過一分錢。所以現在的等級一直不能算高。 QQ2005,新增QQ寵物、Qzone、QQ通訊錄、QQ音樂。 2005以后給我的感覺是,軟件本身越來越臃腫。彈窗廣告也變得很多,用戶體驗很糟糕,于是我后來轉向了珊瑚蟲、苦菜花等顯隱身顯IP無廣告無推送無強制安裝插件的版本。當這些版本和騰訊的官司敗訴以后,我又有一段時間轉向了QQ國際版。國際版的QQ要比同時期的QQ清爽很多。 QQ2006,新增QQ主題包、QQ視頻秀、3D秀聊天模式。 QQ2007,新增會員發送離線文件功能、窗口抖動。 QQ2008,新增了超級群,最高支持500人。 QQ2009,新增群友動態、消息盒子、好友印象。 QQ 2010,全新皮膚引擎,QQ大視頻,多問題驗證 QQ2011就很像現在的界面了。 以后的等級界面暫時就不貼了。 QQ有過幾次不支持轉換聊天記錄的升級。 好像是從QQ99b升級到QQ2000之后,99b的聊天記錄就無法打開了。 從QQ2000升級到QQ2003的時候,好像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 現在我電腦里還保存這99b版本的聊天記錄文件,那個版本的聊天記錄都是xxxxxx.msh或者xxxxxx.msj之類的擴展名。 每次整理電腦都不忍心刪掉,雖然知道可能再也打不開這些文件了,但總盼望還有一天可以打開這些聊天記錄,看看99年朋友們和99年的自己。 那時候聊天不一定是非要和異性聊的。有時二三十歲的“大叔”們會跟你談談理想和人生的道理,輕松愉快,發人深省。 那時候陌生人聊上幾年也不會想著見面,問你約不約的。就是很純粹地聊天,互相交換一些開心事。 那時候網友們的網戀是很純很純的,在網絡世界發乎情,止于禮。聽見OICQ的敲門聲和BP機聲是感受得到心跳的。 那一群可愛的網友們,大多都已經不再存在于我現在的QQ列表里,早已散落在天涯。 總的來說,QQ應該沒有刻意去傳播吧。 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時代和互聯網環境下,出來了這樣一個好用的軟件,網吧的安裝率相應也比較高。 加上一些電腦雜志也會為網蟲們(那年代的流行詞是網蟲不是網民)推薦一些好的應用軟件,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就鋪展開來。 恰當的時間出現在恰當的環境下,然后恰當地被網友們選擇并發揚光大。 而且,雖然騰訊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頂著剽竊的名聲,但不得不說很多細節上的的更新、新功能的添加和用戶體驗是超越了被模仿的產品的,用戶用起來比較順手。 只可惜在網絡普及化以后,使用QQ的人群太多,給QQ造成了一種低端的印象。我本人認為QQ郵箱的體驗其實一級棒,毀就毀在了部分用戶火星文的發件人名上。也許也有QQ本身給人的印象還是偏重娛樂的因素。 還是要感謝QQ。 99年起放在21cn郵箱的郵件,因為繳費后未再次續費,郵箱打不開了。 大學期間積攢在BlogCN的博文,也因為BlogCN的關閉而全部丟失。 存放在Yahoo郵箱的信件和MSN Space里的日志也都全沒了。 只有我沒花過一分錢的QQ,始終不離不棄。 大家認為最low的QQ空間,恰恰才是保存了我最多最完整的記憶的地方。 夾一張暴露年齡的私貨: 寫得凌亂又散漫,已經離題千里,不能算是對本問題的回答。 歸根結底,還是對自己的青少年時期,對那個存在于記憶中的美好時代的懷念。 最后調查一下,有多少人覺得眼鏡哥哥像美圖秀秀過的馬化騰來著? 本文來源于作者|喵舞的知乎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757331/answer/42443722
(點擊放大圖)
鳥哥筆記 2015-08-23 08:46:5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