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說有拖延癥其實是好事,不要治療!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來源:微在


現在這個世界上,好像人人都有拖延癥!雖然我們也想改變,也看過很多治療拖延癥的東西,但好像都沒用。現在斯坦福哲學系教授 John Perry 說,與其苦苦與之糾纏,不如徹底放棄治療!


Perry 自己就是嚴重的拖延癥患者,他常常覺得自己懶得快要爛掉了,可奇怪的是在別人看來他卻做了不少事情。于是他開始思考這一歧義的原因,最后他明白了自己是結構式拖延癥者(structured procrastinator):借由拖延某些重要的工作,以完成很多其他次要工作的人。于是他后來就寫了一篇有名的文章《結構化拖延》。


1. Perry 寫完那篇關于結構性拖延的文章后,有個讀者寫信來說 challenge 他的觀點。


這位讀者懷疑拖延某種程度上和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中寫到的精神變態有關:自愿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以證明自己不是一臺無人性的機器。當然 Perry 并沒有被這個觀點說服,他認為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傷害自己以證明自己不是無人性的機器。


比如我可以在上課前 5 分鐘才出發去教室,為了不遲到只能狂奔,到教室已經奄奄一息(筆者也覺得這個觀點不是特別犀利,比如我在小組討論中被動地拖延,我會因為拖延導致 teammates 對我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使得自己自責和愧疚,證實了自己是有人性的,但這是拖延的結果,而非我拖延的初衷)。


2. 這位讀者還指出,在他所工作的學術圈,有很多人拖延是出于學術傲慢。


他認為 “偉大的思想家可以不受世俗法則束縛,就算會導致他人受到傷害也不愿委屈自己” 但 Perry 認為真正傲慢的學者并不會認為自己是在拖延,也不會因為自己拖延影響到別人而感到愧疚和不安。相反他會認為自己對事物的安排才是最正確的,凡人無法懂得自己的智慧:“我正忙著讀康德,說不準讀著讀著就靈感一閃寫出曠世之作,為康德研究添一筆榮光,你們這些凡人卻想讓我在這偉大的早晨改考卷?”而真正的結構性拖延人錯過死線還是會感到愧疚和罪惡,因為自己拖拉的行為影響到別人時也會感到自責和不安。結構性拖延人一般也不會錯過最后的死線,他們只是很拖罷了。


3. 我們拖延因為我們不想受到控制,也稱不受控制型拖延。


比如我正在拖延我明天就 due 的作業跑去給教授寫郵件,我媽這時候微信電話過來讓我把上個月的信用卡賬單整理出來給她,這時候我會對自己正在做的其實不重要的事情產生很強的保護欲——給教授寫郵件很重要,現在不做不行,信用卡賬單再等等吧。這種義正言辭的 ownership 可能是我不想受到我媽意愿控制的表現,因此通過表明自己做的事情比對方的事情重要來捍衛自己的領地。聽起來很傻吧,可我保證這種孩子氣的心理不止我一個人。如何利用結構性拖延? Perry 那本小書的基本觀點是,拖延不是什么都不做,更多的拖延癥患者是在逃避那些按照 priority 本該最先完成的事情,而做了很多其他卓有成效的事情。因此不要一味地對抗拖延癥,而是接受自己的做事習慣,聰明地利用它,結合適當的“自我欺騙”,能夠達到高效做事的目的。


合理安排自己的 to-do list,把非常重要但死線還算是有彈性的 projects 排在最頂部,比如重新整理你的工作區、或者學習一項有趣的 keynote 小技巧。你可能會發現,逐漸會有一些新的“非常重要”并且死線明確的任務(比如有 due 的作業、牽扯到 teammate 的 group project)加入了你的列表,讓你覺得之前列出的 projects 非常誘人。


這時候,著手從那些“不是第一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開始做起,就會提高生產率,同時也不會產生“什么都沒做”的罪惡感。這時候你就會常常能用“我今兒沒做xxx,可我做了yyy,zzz……”的句式來描述自己一天的成就:


1. “我今兒沒寫論文,可我打掃了房間,洗了一星期來的碗碟和衣服,做了明天中午帶去學校的便當,還遛了狗呀!”


2. “我今兒沒讀 reading,可我看完了一部小說,跟靈魂導師進行了一次有質量的談話,聽了一場很棒的講座,寫了一篇稿,還健身了一小時。”


直到那個你一直在拖延的事情死線即將來臨,再集中精神解決它。這樣合理利用結構性拖延,你既不會錯過死線,也不會在死線前無所事事碌碌無為抱憾終生。回頭一看,你會發現你利用了“拖延”的習慣而提高了做其他事情的效率。這個方法讓筆者想到了高中生物老師教的“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抑制。如果由于某種原因(比如剪掉頂芽)頂芽停止生長,一些側芽就會迅速生長。


另一個結構性拖延的重要應用是:waste your time on side projects。如果能夠合理利用結構性拖延,長期來看是很有幫助的。


Reading 讀不完工作也永遠做不完,不拖延的人就很老實地被困在工作上沒有絲毫自己的時間。我們結構性拖延人就不同了,正是因為有一些工作上的死線,我們反而能夠投入百分之兩百的熱情去做 side project,直到不能再拖了才會去碰那項最后的任務。長期以往,結構性拖延可以讓你的 side project 有很可觀的成功。(比如筆者就常常拖著不讀 reading 然后自己學西班牙語學得浴火焚身……)最后,寫了這么多,母上大人白了我一眼,悠悠地說了一句:“什么拖延癥抑郁癥,還不就是懶!”



互聯網er的早讀課 2015-08-23 08:47:49

[新一篇] 《老涵調查》:手游企業“大力出奇跡”的背后

[舊一篇] 一年成立52家公司,可能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