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共識君按:本周【尚書房】,共識君給大家推薦一篇評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向全國學校頒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大綱《臣民之道》一書的書評,鑒古可以知今。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候,感性地回顧和加深對暴行的記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性地了解當年日本何以會走上這條邪路。這不但有助于從一個方面正確判斷今天日本是否又在步入歧途,而且對于國際社會吸取歷史教訓也具有借鑒作用。 閱讀二戰中日本第一手的文獻,尤其是一些特別具有宣傳意義的言簡意賅的公開文件,可以回歸當年的話語環境,為思考這個問題提供歷史教科書難以容納的原汁原味的材料。 這里向讀者推薦的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為了全國總動員,尤其是向各級學校灌輸軍國主義倫理,日本政府文部省向全國各級學校頒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大綱《臣民之道》,它堪稱了解日本軍國主義意識形態的簡明讀本。 《臣民之道》說,日本和西方文明的這個根本差別就是今天日本和西方國家沖突的根源。 現存的世界秩序是由西方建立在個人本位之上的叢林法則規定的,而“日本的使命”是要把自己文化中家國一體的美德引入國際社會,建立以“德治”為本的“國際新秩序”,從日本一國的“和諧”達到天下的“和諧”。 在其他的文件和宣傳中,這套話語引用中國古典政治概念中的“霸道”和“王道”,說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是“霸道”,依靠的是力;日本主張的國際秩序是“王道”,訴諸的是“德”。 中國人熟悉的抗日樣板戲《紅燈記》中日寇憲兵隊長鳩山那套“王道樂土”的說教是有歷史真實性的。 這個“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的對立,被《臣民之道》用來解釋日本面臨的內外危機。 國內是明治開國以來這些形形色色的西方“主義”“滲透國家生活的各個層面”,使得“祖先傳承下來的民族特色和美德及風俗受到了損害”,危害了國本。現在要對這些西方觀念做系統的清理。 國際上,歐美弱肉強食的霸權把亞洲民族逼到了毀滅的邊緣,西方那套基于個人主義的觀念瓦解了亞洲傳統文化,日本的政治使命是用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來幫助亞洲人民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精神上解放自己,恢復獨立。 《臣民之道》用這樣一套“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或者“王道”對抗“霸道”的話語來解釋日本對外戰爭的歷史。它說日俄戰爭“開始改變歐美統治世界的趨勢,日本的勝利導致了匍匐于英美影響下的亞洲國家的覺醒,開始了要求獨立的運動。” 日俄戰爭后日本受到西方的壓制,“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民族生命受到長期壓抑后的爆發。”“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事變就是日本朝向建設以道德原則為基礎的世界的一步。” 它說中國被英美引入歧途,視蔣介石政府為西方帝國主義的傀儡,聲稱“中國問題”的解決不止是要推翻中華民國政府,而且是要把中國完全并入以“道義原則”為基礎的大東亞共榮圈。 《臣民之道》把世界描繪成一個英美文明和日本文明從哲學到政治二元對立的決斗場,但也沒有忘了告訴臣民們吾國之道不孤。 當《臣民之道》下達到各級學校時,日本早已和德國以及意大利訂立了反共產國際的同盟,和蘇聯則剛剛簽署了友好中立條約,結束了十多年的緊張關系甚至在外蒙的武裝沖突,使得它可以放手侵華,在太平洋對付英美。在《臣民之道》中,這三個國家是日本在全世界僅有的盟國或是友邦。 為什么是這三個國家呢? 《臣民之道》不是從國家利益和國際戰略的角度,而是從國內政治的角度來說明的。它說“增強總體戰機制的基本目標”就是“讓每個天皇臣民完成由他們各自的社會責任所規定的任務”。雖然“滿洲事變”后日本的“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但人民對國家政治整體之基本原則的理解和其天皇臣民的意識還有待于加強”。從這個角度,日本可以借鑒蘇聯、德國、意大利的體制。 《臣民之道》把“社會主義”列為西方意識形態來拒絕,但這并沒有妨礙它肯定號稱社會主義的蘇聯的治道,說蘇聯要“通過共產主義實現對世界的統治,為此制定了用階級獨裁來凝聚全國力量的政策。” 對統治世界的帝國主義野心(姑且不論這是否是當時蘇聯外交的目的)的譴責讓位于對國內“凝聚全國力量”的贊賞,說明《臣民之道》真正關心的并不是什么國際正義,而是有助于“凝聚”本國國民的手段和在國際上展示的力量。 對納粹德國,《臣民之道》則遠不止是贊賞,而是無條件地推崇和認同。 “基于于血脈和土地的原則,德國的目標是要摧毀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對世界的統治和它強加于德國的壓力。為達此目的,它已經在整個民族中建立起對納粹統治的信心和服從,并正在貫徹總體主義(即極權主義)。意大利的理想是恢復偉大的羅馬帝國,它為達此目的采取的政策和納粹基本相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受到世界范圍內民主思潮的沖擊,日本大正天皇時期曾經有過一定的議會民主制和黨派政治,社會輿論也一度十分活躍,甚至可以說是“眾聲喧嘩”。 但進入三十年代,在日本軍部、財閥和民間極端勢力的合作推動下,明治晚期興起的軍國主義和皇權專制思想的影響迅速上升,占據了社會思潮和政治討論的高地,自由民權思想受到全面壓制。這個歷史的急劇轉變最終使得《臣民之道》這樣的政治宣傳成為帝國唯一的意識形態。 今天回顧那段歷史,我們應該看到侵略暴行畢竟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展的最終結果。對軍國主義的認識應該上溯到什么是軍國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什么有吸引力這個歷史的深度。 在這個意義上,《臣民之道》的思想和邏輯非常有代表性。它在國內和國際意義上有兩個根本謬誤。然而在當年政治和經濟危機下的日本,這些謬誤也正是它能夠迷惑人之處。 在國內意義上,它拒絕接受現代社會“公民”的概念,用“臣民”來定義個人身份和個人與國家權力的關系。 這個“臣民”雖然沒有公民根據憲法所擁有的各項個人權利,但卻有來自天皇和國家的深切關愛,他們每個人都是皇國血緣的一分子,組成一個“大和民族之家”。 大和子民的相互關系是兄弟姐妹,他們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是小輩與長輩之間的孝順和慈愛。接受這個“臣民”身份的人相信憲法規定的個人權利會分裂這個大家庭,而家國紐帶則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把他們結合在一起。 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臣民”身份認同上的“皇民”意識,使得八千萬日本人完全喪失了獨立思考,對國家政治毫無批判意識,淪為軍國主義的炮灰。 很多人在戰敗時甚至選擇自殺來對天皇“盡忠盡孝”,因為他們相信戰敗將帶來天皇制的毀滅。沒有了天皇制,日本就國將不國,它的子民也就沒有了家。 在國際意義上,它給人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它用“文明”話語把世界一分為二,“西方文明”本質上是邪惡的,“東方文明”本質上是善良的。日本和英美之爭是善惡之爭,背后是哲學理念、人生觀甚至宇宙觀的不同。 這種善惡二元論完全是對人類文明史的歪曲。 它以批判英美的帝國主義霸權為名,完全否定現實中起碼的或者正在發展中的國際秩序,說它不過是叢林法則,可以棄之不顧。 它把一套由日本傳統文化來定義的含含糊糊的“道德”話語推向國際社會,取代各國都聽得懂的國際關系的語言和概念,爭奪國際話語權,以此為根據另搞一套。總之,玄而又玄的“文明”話語就這樣為現實中的“大東亞共榮圈”和“王道樂土”的霸權政治服務。 它對自己明治維新時期虛心當西方的小學生、在制度和技術上向西方學習并獲益巨大的歷史閉口不談,否認自日俄戰爭以來被西方接納進強國俱樂部,尤其是在一戰后成為世界五強(英美法意日)的事實,把自己說成一直是被西方國家壓制,以至連中國正常發展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它眼里都成了英美扼殺自己的工具。 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批判在它那里完全成了自己公然作惡的借口,甚至顛倒黑白,把對中國的侵略說成是對英美帝國主義的反抗。 對反映在《臣民之道》和其他類似文獻中的這些話語和說教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深入到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和觀念的層次,知道它們究竟是如何為侵略戰爭辯護,如何讓自己的人民心甘情愿做炮灰,又是如何欺騙和迷惑國際輿論的。 只有對現象背后的深層邏輯有相當的理解,對具體的戰爭暴行的歷史記憶才會更牢固、更鮮活,對類似的歷史現象才會更敏感和具有免疫力。
《臣民之道》
剖腹自盡的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
共識網 2015-08-23 08:47:5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