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封閉式管理初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20世紀90年代初,就學校管理而言,封閉式管理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眾多的追求之的。且不說,眾所周知的私立學校,即便是一大批公立學校也在秉承這辦學理念,實行封閉式管理。甚至有眾勢所趨的時髦。對此,不免要問,封閉式管理的真正內涵是什么?其管理基礎與理念又是什么?又如何運行呢?現實演繹的圖景給我們的感覺恰恰是對概念的“窄化”、“物化”甚至是極端意義上的“異化”,以至簡單地認為封閉式管理即“關起門來辦學”以及嚴格的制度管理。顯然這與我們管理的本質出現了明顯的裂痕。由此不難想像在此觀念背后運作的一些必要的所謂“制度”,也不難想象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學生的生存境遇。
  現實寫真:
  1.據報,2000年初,在湖南某個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一個初中部男生因無法忍受學校嚴厲的生活處罚制度而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歧視和排斥,竟以死來解脫。與此同時,有一位學生因無法忍受學校單調乏味的生活,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不顧禁令翻墻而出,竟摔成重傷。[1]
  2.據報,浙江有的學校實行教師"168"小時值班制,教師吃住也全在學校。被戲稱為“校內出差”。當然,不難想象在此情境下學生的現實境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述兩例向我們昭示了什么?
  反思之余,我們不得不從根本上分析封閉式管理到底存在哪些弊端,又如何消解這些弊端呢?
    一、解讀弊端
  (一)反觀封閉式管理,恰恰是從抽象意義上的人性出發,以致造成的必然結果是對學生生命的漠視。學生的情感嚴重缺乏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一言以蔽之,剝奪了學生完整意義上的人的最大可能性生成及所必需的生長權利與自由,所以他們欣賞不到“江山如此多嬌”;更不用說“今天改革開放的絢麗圖景”,有的只是在閉塞,狹小環境中的憋悶、狹隘、牢騷。[2]由此觀之,封閉式管理下,學校幾乎成為一座孤島,對此,甚至有人尖銳指出“封閉式管理”是一個變異了的世外桃園!藥石之言,一語中的。那么在此情境下,學生生命世界和情感世界生成的又是什么呢?人的全面發展又談何可能呢?再進一步追問,沒有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又何以前進、發展呢?
  (二)封閉式管理下,學生生活世界的本來面貌失真。其間凸顯的是現代社會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人的三重疏離下人的迷失。封閉式管理下,學生不能完整地體驗、經驗生活;不能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而是被囿于狹小的生活時空。鐵的規約,不僅扼殺、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成長的天性及交往等的自然本性,而且學生始終被置于預定的軌道上,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與選擇的自由。它不僅封殺了學生的思想,還造成了學生精神家園的失落,甚至出現了一系列反社會、反生活的病理性毒性因子。
  (三)封閉式管理與時代精神、教育思潮相背離。在“三個面向”及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潮和以“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映照下,封閉式管理不僅對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而且給整個時代步伐、節奏等帶來相當大的負面情結。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在封閉式管理下失去了主戰場;學生的創新精神及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生成也成為一種烏托邦。學校應是快樂的地方,應是有生命氣息的地方,這乃今天教育思潮的本然旨趣。然而,封閉式管理惟有對人的教育的遮蔽、對時代教育根本特性的扭曲、對人的“尊重”的異化。
    二、轉換思維
  在社會轉型與多元化沖突等眾多社會大氣候下,封閉式管理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些管理者的短期效應意識,又與特殊時代背景下諸如升學的壓力、單子家庭的增多、信息時代的沖擊等因素息息相關。誠然,就此而言,它獲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封閉式管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與教育的終極旨趣相關?封閉式管理能在多大程度上消解這些無法回避的外在因素?封閉式管理與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一種適應還是一種潛在性災難?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對封閉式管理定位應在哪里該作必要的反思了,需作思維范式的根本性轉換了。
  (一)從教育的視角來看,教育的終極價值就是培養人、發展人、塑造人、完善人。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的,而未來是多元的且競爭尤為激烈,所以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適應力。據媒體信息表明,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相對而言較弱。就人的發展、人的需要而言,其從低到高有三種需要:生存、發展、享用需要。其中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而封閉式管理恰恰造成了對學生生存需要的戕害。所以學校管理必須以“人為中心”。一方面,必須關照人的精神發展需要;另一方面,要著眼于現代人素質的要求。就今天而論,學校管理尤其應凸顯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即需以精神意義、人格為主旨,要使人不斷地從既定狀態下解放出來。
  (二)封閉式管理下的“籠中之鳥”與現實生活發生嚴重脫離,以至于學生接觸社會后發現社會中現實與理想存在著極為強烈的反差,由此產生了眾多的錯位與明顯的不適應。封閉式管理善良的愿望——盡可能使學生在學校免受不良影響。豈知,在這一善良的愿望下管理無異于讓兒童在床上練習游泳,結果可想而知。事實上,學校不應也不可能把學生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確立起主體選擇、鑒別能力及評判標準,以此之實現其對社會、他人及自我的理解與認同,選擇實現和提高自我價值的現實途徑。在今天看來,學校管理必須根植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基礎。我們知道,開放是現代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學校管理要與時俱進,必須最終走向開放。尤其是在大變革的今天,必須尋求與順應管理的新發展,新形勢,新理念。適者生存,唯變永恒。學校管理走向開放乃時代之使然,乃教育之應然追求。
  (三)從管理的視角來看,管理本質上是對人的管理。由此,教育的終極使命必須賦予管理內涵新的理念:提升管理對象的主體地位,提高其自身的解放力,最終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工具論”走向“自我論”。“教育解放是要使教育由工具論邏輯轉換為主體論邏輯,從而使其有能力有資格更加主動地關懷社會;使其有能力,有資格担負起更加神圣的社會發展使命;使其有能力,有資格由被動復制社會轉換為積極地構建社會。”[3]日美兩國以“野營拉練”等方式造就學生符合時代需要的個性、生存能力,給學生提供更大的身心發展空間與機會。這無疑給學校管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考場。由此,我們的學校管理思想和行為也必須以人的存在和發展為根本管理人、提升人。此乃當前教育的根本邏輯和核心性使命。人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學校管理的邏輯與依據就在于“成人”。
  (四)學校管理思想的變革與導向。從學校管理的演進及發展趨勢來看,柔性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等的管理理念的出現要求我們不僅要從學校管理的內部去考察其邏輯,也要從外部去探究其影響因素,而不能采取簡單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以此完成學校管理模式及管理行為的適應性變革。為此,學校管理必須充滿智慧與藝術。讓人的解放與自由得以最大限度的實現。教育過程是在受教育者轉向客觀世界和人類世界中完成的,所以必須站在教育的視角審視管理,站在時代的前沿反思管理。這不僅需要改變現行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那種被動的單維的關系,而且需要提升人的主體、民主、獨立意識,從而使他們超越自己的自然本性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發展與變革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學校管理也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為此我們需作以下適應性的變革。
  1.未來的學校管理應是一種和諧管理。和諧就意味著師生、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等之間應一切以美為旨趣。其間,管理應被賦予豐富的人性內涵,凸顯文化性人格,回歸本真的生活世界與意義世界。這就需要變革以前那種單向的、片面的、失衡的約束關系、服從關系。在此基礎上,予學校管理重新定位:即在管理中要溝通人、理解人、尊重人,賦予其智慧與藝術,張揚其生命與情感;在關愛、對話、理解、尊重等基礎上追求“無為境界”。
  2.未來的學校管理應是一種價值化管理。學校管理不應只停留在物質、技術、行政、制度層面,而應致力于精神的、文化的乃至學校哲學的建構。不僅融東方傳統文化管理思想精華與現代管理新理念于一爐,而且要體現一種時代文化的內涵,體現一種創新的張力。站在生命哲學的高度,去真正地視學生為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去關照、寬容、錘煉他們,從而走向一種“生命管理”大視界。
  3.要不斷汲取現代新的管理思想精華,進而在學校管理中變通、整合,使之具有文化學的性格與品性。學校管理是一種人對人的管理。所以在我們看來,學校理應讓生命自由生長的時空,管理也已不單是一種制度,更重要的是一種行為方式,一種倫理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價值觀。就此而言,我們必須動態地、多維地審視人在管理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拓寬視野與思維,從而最終走向超越。
  綜上所述,封閉式管理的理性反思絕非僅僅是對一個概念的簡單批判,更是對其思想與行為的一個否定與超越。學校管理作為教育實踐不可或缺的一面,其隱性的深層的問題絕非冰山一角。就教育的未來重大使命而言,我們必須置學校管理于教育的終極旨趣與根本邏輯下重新審視,從而在思索、矛盾與張力中尋求一個更為有效的、有生命力的平衡支點,以此體現“管理是人學”的時代趨向,此乃當前學校管理必須達成的一種共識。唯其如此,我們的教育管理與社會變革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才能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充滿文化的深層內涵;唯其如此,我們的學校管理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生存與發展,社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期待。
基礎教育研究南寧20~22G30中小學學校管理任永澤20032003任永澤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130024 作者:基礎教育研究南寧20~22G30中小學學校管理任永澤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0:51

[新一篇] 學校地理教科書作用變化的討論  ——我國地理課程變革中的繼承與發展研究之教科書篇

[舊一篇] 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教育哲學追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