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扉客:大學生須以單純應對復雜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按語:


南方有所中山大學,中大有本雜志叫《逸仙周刊》,由一群向往獨立自由的學生主持。


前些日子,《逸仙周刊》改版,懇請資深媒體人,《博客天下》前主編石扉客作文支持。


石扉客以民國報人儲安平的典范鼓勵學生:“以單純應對復雜,繼續本乎我們的良知,發為議論。”


感謝扉客兄與“觀察中國”的讀者分享此文。我們祝愿那群”不聽話”的大學生越干越漂亮。



文/石扉客


這段閑下來了,有時間重讀儲安平文集,些許感慨,錄之如下:

  

眾所周知,儲安平一生功業最為世人所知的,是在1949年前主持《客觀》專欄與創辦《觀察》雜志。儲在這段時期里留下的文字并不算多,早已成為那段歷史與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但此番重讀,讓我難以平靜的,是他在每卷結束時匯報給《觀察》讀者的報告書。



  

《觀察》一共出了四卷半即被查封,所以儲安平其實只來得及寫四份報告書,加上創立時的發刊詞,一共是五篇,分別是《我們的志趣和態度》、《辛苦,忍耐,向前》、《艱難,風險,沉著》、《風浪,熬煉,撐住》、《吃重,苦斗,盡心》。從“向前”到“沉著”,從“撐住”到“盡心”——在那個時代大轉折的關口上,創辦《觀察》這樣的雜志,其艱苦卓絕的程度,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士大夫心態,從這些報告書的標題上即可見一斑。

    

在第一卷結束后的報告書《辛苦,忍耐,向前》最后一段中,儲安平如此描述創刊半年來的心態:

  “在這嚴冬的寒夜,我已費了整整兩個通宵,向社會報告我們這半年來的經過。行文至此,東方微白,實已不勝倦困。滔滔今日,有多少人能一往直前地為理想而生活,有多少人能咬緊牙關從事這樣一種清寒艱苦的事業。讀者先生,讓我們大家鼓舞起來,挺起我們的胸膛,睜開我們的眼睛,冷靜我們的頭腦,堅定我們的意志,來從事具有新理想的新社會事業。大家來鼓勵我們,協助我們,支持我們。我們愿在這兒毫不害羞地向廣大社會宣告:我們認為我們今日所做的一種工作,就是一種真正的建國工作!”。

  

原諒我在這里的大段引用,我實在是有點著迷儲安平這個時期里的文字,喜歡他文字中的赤誠與熱忱,沉毅與沉痛。但說來說去,這些情緒特質背后,還是一個媒體人,一本雜志主編對讀者及公眾的絕對忠誠與高度負責。這是我重讀儲安平文集的第一個感受。



      

我自己曾經主持過一份刊物,之前也曾任職多份雜志報紙以及電視媒體。面對先賢這份言出必踐的知行合一,這種媒體對讀者的絕對忠誠與高度負責,捫心自問,我是肯定連儲安平的萬分之一都做不到,惟余萬分的羞愧。放眼當下中國的媒體界,我相信目前還沒有哪位主編做到了。可以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羞恥,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這代媒體人的羞恥,不用諉過于這個同樣是大轉折的時代。

  

說回逸仙周刊。



這是本我從未謀面過的學生刊物。主持這本刊物的團隊,我也從未謀面過。但這本刊物所在的學校和它的學生們,在過去幾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幾年前一起涉及到本校的負面新聞中,正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刊物,以比同城媒體還要迅疾與堅決的態度來跟進采訪、挖掘與報道。也正是這所學校的女生們,在近段女權事件中,以奮勇之身屢屢出現在公共視線中。



我曾有幸到過多所大陸的頂級學府與學生們交流,中山大學這種特別的氣質,在其中尤為罕見,在普遍性的庸常與沉淪中,用卓爾不群四個字來形容這種氣質,我想不算夸張。

  

這使得我想起重讀《儲安平文集》的另一個感受,那就是儲安平對青年的熱切期望。在創刊詞《我們的志趣與態度》中,他明確提出《觀察》雜志不僅僅是一個評論時事的刊物,還希望對一般青年的進步與品性的修養,能夠有所貢獻。儲安平希望青年在政治上,基于理性而非感情來信從一種政治思想,“重視自己的思想自由,也尊重他人的思想自由”。希望青年在做人的根本條件上,“都有健康的人生態度——人生的目的非僅圖一己的飽暖而實另有所寄;都有現代化的頭腦——思想的方法現代化和做事的方法現代化”。

  

在隨后兩年的《觀察》文章中,儲安平盛贊青年學生們在歷史轉折關頭呈現出來的勇氣與智識。

  

他驚異于在歷次學潮中成長起來的學運世代的嶄新面目。“今日這一代學生,無論是他們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處理能力或是宣傳能力,都遠非20年或者10年前的學生所能比擬。他們已建立他們的尊嚴。在多年多種的鍛煉下,他們不僅完全成熟,而且他們那樣沉著堅韌,竟非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所能想象。(《大局浮動,學潮如火》)

  

他比較各地教授們和站在歷史前列的學生們的差距。“從前的學生運動,是學生跟了先生走,現在則是先生跟著學生走了。在南京,教授發動學潮,學生一開動就跨過了教授一大步。在北方,學生走在前面,教授不甘落伍,虛心而又熱情地牢牢釘在學生的后面。在上海,教授似乎永遠被學生所遺棄了。這是青年人的驕傲,也是中年人的悲哀。”(《學生扯起義旗,歷史正在創造》)

  

這個有趣的地域比較,這個有趣的代際觀察,放在今天來看也很有意思。我寧愿把這也看成是我高看中大一眼的緣故,我也寧愿把這看成是我作為行將老去的中年人艷羨青年人的緣故。

  

南方有嘉木,非茶非樹,乃我中大青年。


眼看著又到了歷史的轉折關頭。前路一定多艱難,世事多半不會如意。我想說的是,如果認真做一件事,如果認真做一份媒體,無論校刊還是正式媒體,無論周期長短,就一定會留下不易磨滅的痕跡,也就有可能進入歷史。以青年對未來,確乎是你們的使命。以單純應對復雜,也確乎是你們的方法論。

  

“以單純應對復雜”,這句話還是出自儲安平。最后再抄一段《觀察》雜志的話,送給逸仙周刊諸君:

  

“環境越艱難,本刊所可能遭遇的風險也越大。在5月學潮的一段動蕩環境中,我們幾乎每一期都是處身于死亡的邊緣上。我們當然欣幸于我們終于平安無事,但是來日大難,真正的困難恐怕還在后面。我們愿以單純應對復雜。我們將繼續本乎我們的良知,發為議論。我們相信我們一切發言的動機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國家的前途。”(1947年9月觀察第四卷報告書《艱難,風險,沉著》)”



2015/4/12


觀察中國 2015-08-23 08:48:19

[新一篇] 憑吊歷史上懷才不遇的人

[舊一篇] 熊培云:夢里回到宋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