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跟孫機先生聊天,他常會講些好玩兒的橋段,說到會心處便哈哈大笑,讓我忘記了他86歲的高齡、赫赫的聲名,還有一絲不茍的較真勁兒。 認識孫機,是從《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這部書稿開始的。孫機交稿,除了文字稿外,還有厚厚一沓手繪線描圖,器物、仕女、車馬、建筑,樣樣都有,筆道細致,形象逼真,宛如真物就在眼前,這些圖片是此書品質的一個重要保證。 漢代長轅犁復原圖 五臺山唐佛光寺東大殿剖面圖 山西平順淳化寺大殿梁頭挑檐 (由上至下) 孫機入行,是從跟隨沈從文先生開始的。沈從文當時是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員。那時候,歷史博物館還叫北平歷史博物館,沈從文因為不太忙,就經常到午門給游客義務講解,孫機也跟著去聽,時間長了,兩個人就熟悉起來,孫機于是提出向沈從文拜師學藝。此后,孫機跟隨沈從文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協助整理了中國古代銅鏡的資料,算是學藝入門。 1955年,孫機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讀書,師從宿白先生,開始了 “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現在聽孫機講什么都體系明了、由來有自,因為那是多年嚴密論證訓練出來的結果。 孫機開始鑒賞文物,是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以后。最為業界稱道的,就是茶神陸羽像的鑒定。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有一件藏品,是一個白色的小瓷人,看起來不起眼,每次出國展出,被標為一般展品,保價很低。孫機經過認真研究,考察比對各種資料,認定這個小瓷人就是當今僅存的茶神陸羽像,一下子讓這個小瓷人的身價大變。 跟孫機聊天,就不能讓他抓到“機會”,一有“機會”他就會滔滔不絕地講各種物件的來龍去脈。為了給央視《讀書》欄目的錄制作準備,我們幾次去孫機家里商量細節。有一次,我們聊起吃飯,孫機說就喜歡吃家里的饅頭米粥,然后問我們:“你們知道咱們中國什么時候開始吃饅頭的嗎?”我們都搖頭。他說,漢代就已經出現饅頭了,當時叫“起面餅”。那時候的羅馬也吃面包,可是他們的面包是死面的,不發酵,放幾天就會比較硬。直到15世紀,歐洲人還不會做發面的面食。15世紀的時候,奧斯曼帝國攻打亞美尼亞,亞美尼亞人很不喜歡入侵者,有一次,一個婦女拿起一個面包砸向一個奧斯曼的將軍,結果這個將軍的腦袋立刻掛了彩。這個故事,生動地講出了中國比羅馬早1000多年吃上發面的事實,讓我們由衷地贊嘆。 其實,孫機的人生經歷談不上順利。孫機幼年喪父,與母親艱難度日。19歲的時候只身到北平,做過坦克兵,寫過標語,后來考入了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后留在學校資料室管理資料。從事物質文化研究,一要有實物,二要有文獻。實物要是能跟文獻對應起來,就等于能夠被認定了。但是東西上沒有字,要跟文獻對得嚴絲合縫很不容易,所以線索很重要。北京大學的好處是書多,各方面的書都能找到。孫機在那段時間看了大量的書,做了厚厚的讀書筆記。 因為調到歷史博物館工作的緣故,孫機有機會接觸到大量文物,參與了很多重要文物的鑒定工作,他說:“我就是好好工作,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100周年,孫機被授予“學術成就與突出貢獻獎”。他很珍視這個榮譽,將獎狀裝裱起來,掛在客廳里。 孫機思維敏捷,很多人都詢問他的養生之道。孫機說他有三不:不養生、不鍛煉、不娛樂,惟一的興趣就是讀書寫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出版以后,廣受好評,很多媒體找到孫機,希望作進一步的訪談,他都委婉地拒絕了。他說:“多給我留一點時間,我好讀書寫作。” 本文原載于《人民日報》(2015年4月16日第24版) 本文作者李靜為《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責任編輯 (統籌:啟正;編輯:松露)
孫機手繪圖
孫機先生和本文作者李靜合影
中華書局1912 2015-08-23 08:48:4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