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友好的樹林 我們沿著小徑行走,肩并著肩, 心底一片純凈的凝念, 我們手握著手,無言…… 在暗淡的花叢中間; 我們像一對情侶似的走過, 獨自,看夜中草地多么青碧; 給夢想者一輪友好的明月, 讓我們共享這仙女的佳果。 隨后,我們在青苔上死去, 遠處那樹林正親密絮語, 孤單,有溫馨的疏影迷漫; 天上,那無邊的清輝如練, 我們哭泣著重又相見, 啊,我親愛的沉默的伙伴! (《古體詩集》) 保爾· 瓦萊里( Paul Valery,1871—1945 )他生于法國傍地中海的城市塞特,父親是科西嘉人。少時曾想學習航海,但很快就投身文學。他最喜愛的作家是達· 芬奇、愛倫· 坡,對當代詩人馬拉美尤其贊賞。瓦萊里當時在象征主義的刊物上發表了很多詩篇。據其自述,1892 年,二十一歲時,他在熱那亞,一個暴風雨之夜,發生了“精神危機”,從此輟筆,轉向哲學研究。這一期間,他在國防部和哈瓦斯通訊社任職,棄絕詩壇,凡二十年。1912 年,紀德和伽里瑪出版社勸他匯集詩作出版,重又勾起他的詩興,于是他寫了著名長詩《年輕的命運女神》;陸續問世的還有《古體詩集》(1920) 和《詩》(1922 年,其中《海濱墓園》一首膾炙人口,記錄了詩人對存在與幻滅、生與死的沉思)。當時正是“達達”派既出、超現實主義方興之際,一種非理性的社會思潮開始在西方彌漫開來,瓦萊里堅持詩歌應當是智慧的結晶,他在《論馬拉美的信》中說:“我非常喜歡在頭腦清醒、意識明晰時寫出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不愿利用麻木狀態或不能自我控制地制造出最優秀的杰作。”在詩歌形式上他崇尚古典格律。他提出“純詩”,語言極精雕細琢之至;但是他的作品,不管運用什么古代神話或托詞,其內容卻完全是現代意識的體現,深邃而玄秘。 他興趣廣泛,知識淵博,舉凡哲學、數學、建筑、音樂、繪畫,無不涉獵。1925 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自此很少寫詩,但在法國和歐洲各地從事學術活動。1936 年,他主持法蘭西書院詩歌講座,名重一時,成為當代法國文化界上層代表人物。 瓦萊里于1945 年7 月20 日逝世,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即葬在他故鄉塞特的傍海山崖上,他的“海濱墓園”里。 在法國詩歌中,他的詩比較晦澀難懂。據弗雷德里克· 勒費弗爾記述,瓦萊里在《年輕的命運女神》發表時曾有一段談話說明原因,他說:“作品的晦澀若不是蓄意的,一般出自以下三種原因:第一,在于作者所面臨主題的難度。往往……有時作者越追求精確,其作品讀起來反而越難……第二,我覺得主要是詩人獨有的諸多考慮。若要滿足詩的和諧,滿足詩的和諧的延續性和思想本身的連續性以及句法優美、靈活的要求,若將這一切全部嵌入古典詩律的框架里,作家的復雜勞動、其獨有的種種追求常常會、甚至一定會過分加重文筆的負荷,濃縮作品的題材,作者勢必要抄近路,使用省略手法,由此,造成讀者的茫然失措……第三,晦澀難懂的本身是由以上兩種原因構成的后果:是詩人對詩文過分刻意錘煉的累積。我說‘詩文’,是因為,對散文的刻意加工只能導致表達的簡化。散文的局限在于其代數程式。而在講究節奏、韻律、疊韻和音節數量的詩歌語言中,我們的努力同思想本身的模式完全不相吻合。 選自《法國現代詩抄》 徐知免 譯
楚塵文化 保爾·瓦萊里 2015-08-23 08:49:0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