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撰文|風青楊 來源|天涯雜談 來自大西北的女孩兒,當地最有名的學霸,從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學府讀到博士后,去美國一所著名大學又拿了個博士后,昨天,雙博士后的她終于回國了。不過,這次不是衣錦還鄉,而是被兩個高壯的美國警察押解遣返了回來,沒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療精神分裂的藥。(觀察者網) 看完此新聞后,一網友在微信中對此事的評論,從初中開始一路保送著,直到內地排名前三位的某大學。你曾經是得多優秀啊!但眼前這個沒有幾根頭發、臉色慘白、灰頭土臉的人是你嗎?你在國外究竟是經歷了什么?為什么遣返警察會給你準備精神分裂的藥啊! 無獨有偶,曾經的江蘇化學天才同小蘭一樣從小就學習好,家里也從不讓她干任何家務活,他們的任務也只有一個,學習。他們的學習經歷一樣輝煌:他獲過化學奧賽冠軍,他讀過碩士,博士,他留學美國,他“留住”美國,他是世界一知名企業的首席工程師,他年收入20萬美金……他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一路高歌,他應該算是成功了吧?可是就在那一年4月,美國的他也自己結自殺了,自殺的原因,據說還是壓力過大?《中國江蘇網》2012《江蘇化學天才美國自殺曾獲斯坦福博士學位》…… 大部分的中國人,根本無法理解這樣的悲劇是如何發生的。他們看上去如此優秀,簡直就是我們應試教育的寵物和佼佼者,人生的前半生是頂著榮譽和光環長大的,是大部分家長教育子女的楷模,可是榜樣為何會有這樣的下場? 其實,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早在20多年前就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只是把知識灌輸給孩子,只是把知識機械地儲存在大腦里,以開發左腦的邏輯性思維為主,表面上看,孩子掌握許多知識,但弊端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逐漸厭學,沒有想像力、創造力,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這種應試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只是缺乏創造力,還明顯地缺乏競爭力,在與世界孩子的競爭上,明顯地處于劣勢,顯示出低能兒的狀態。許多孩子都是知識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不但難以勝任工作,還經不起一點挫折。這樣說,才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我們認為是“天才”的女博士,僅僅38歲就被折磨成一個老太模樣,蹲了幾個月的監獄,然后被送上回國的班機,隨身只帶著一份治療精神分裂的藥物。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曾經說過:“應試教育的失敗者是受害者,他們或者厭學輟學,或者學業成績不良,或者心理不健康,或者身體素質不達標。令人痛心的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那些所謂升學道路上的成功者也是受害者,他們或者發展不全面,或者綜合素質差,或者創新能力弱……”“應試教育體制下,人人都是受害者。” 應試教育讓孩子以為,人生就是作業、分數、升學、工作、賺錢,他們總以為人生的“苦難”會有“盡頭”,這個“盡頭”通過“分數”就可實現,但是,到頭來,生活卻是“欺騙”了他們,“分數”過后并沒有“幸福”,沒有“分數”的現實,讓他們再也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從小積聚的巨大的“壓力”他們再也無法“釋”,更無法再承受,唯一的選擇自有走上不歸路…… 很多中國人百思不得其解:美國的中小學教育那么糟糕,為什么美國的大學那么牛?為什么美國無論是科技還是人文的創新,都遠遠把中國甩到后面?對此,美國林肯高中雙語系主任方帆說,中美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美國人相信“不落后于終點”,而中國人更愿相信“不落后于起點”。 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記得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辦教育決不類似辦工業,因為受教育的人絕對不是工業原料。”可是中國的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當工業原料的,不僅如此,還把其中許多孩子當成“工業廢料”,這是如何的世界?教育是為了把人培養成才,而應試教育是為了把人培養成書呆子,把學生培養成只會做題,只會考試的人。這樣的人要他何用,這樣的教育要它何用。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49:4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