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大陸人 看臺灣》兩岸之間的文化差距
2014-9-11(李國政/專欄作家)
談「中國文化」,就應進一步探討「文化」究竟是什么。這一點理解了,我們就不僅對「中國文化」在兩岸的命運,而且對社會上的各種「文化現象」都能有透徹的理性認識。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定義。廣義的文化包羅萬象,可分三個層次﹕價值理念、道德倫理、藝文習俗;狹義的文化僅指藝文習俗。
價值理念是文化的最高層次。好的價值就是普世價值﹕民主、人權、自由、法制、平等、多元、環保、大愛……。從這些項目來看,「價值」幾乎是西方文明的專利,非西方文明的貢獻實在不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凡能列入普世價值的,必定已經充分實踐;未被實踐的,無論是馬克思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共產主義理想,還是中華文化的王道學說,理論上闡述得再美好,也夠不上「普世價值」。
三個層次必須并存
道德倫理是文化的中間層次。「道德」是個人行為的規范,如誠信、良善、純樸、堅忍、克己、節儉、利他、奉獻……。不同于「價值」,「道德」并非西方文化的專利,世界各民族都會自發地演化出「好道德」,且各文化的「好道德」會有所相似。「倫理」是人際關系和社會運作的規范,中國文化的倫理基礎主要是儒家孔孟之道,如「仁義禮智信忠恕」、「三綱五常」等。
文化的最低層次是「藝文習俗」﹕藝術(國畫、書法、布袋戲……)、文史(女媧、孫悟空、漢唐盛世、三國、義民……)、文學(唐詩宋詞、白話小說……)、流行與消費(追星╱美食文化……);「習俗」如過春節回娘家、過端午吃粽子……,多不勝數。近年來十分走紅的「文化創意產業」,即屬于「藝文習俗」。「文化」的所謂「民族特色」,在這一層次呈現得最為繽紛,構成文創產業的基礎。
以上三個層次中,「價值」能為「層次」頂峰,是因為她是「文化」的靈魂和方向,只有她決定「政治體制」和「社會結構」,如民主、法制、自由、人權等,便是現在公認的進步體制和觀念。坊間長期流傳「文化只有不同,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聽來「政治正確」,實則似是而非。「文化」當然有「高低優劣」之分,其界線首先就在是否具備「價值」。「價值」充分的「文化」自然先進,是典范表率,反之就是落后,如流行在非洲的「文化習俗」女性割禮、激進伊斯蘭的「榮譽處決」和恐怖主義,不人道、反人權,理應革新掉;中國文化的「男尊女卑」、「唯有讀書高」等倫理觀念也不符「普世價值」的「平等」原則,應揚棄之。
大陸文化金玉其外
和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樣,「中國文化」本來也是缺乏「價值」的,但臺灣不但引進、消化、內化了「價值」,還稀罕地發展出一項新價值「大愛」,因而,雖然還有諸多差距(最突出的是族群沖突),但「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已可躋身世界先進文化行列,優于日本和南韓,即便他們多方面的發展好像都在臺灣之上。
以這「文化三層次」來比較兩岸,差距就清楚了:在「文化」的上位層次,大陸仿如一片荒漠:「價值」的綠蔭尚在艱難發芽、「民主法制」還遠在天邊,「道德」的種植卻已遭無情摧殘。連鼓吹「中國模式」甚力的新加坡「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也承認,「中國社會道德處于解體之中」。
大陸的文化,只在最低的「藝文」和「消費」層次欣欣向榮,其「文創產業」幾乎要追上臺灣。洞曉這一切,我們不得不對大陸的「文化」現狀得出一個殘酷結論﹕「中國文化在大陸」事實上是萎縮失衡的,縮至只處在「最低層次」的「藝文習俗」,看起來璀燦漂亮,實則「道德」和「價值」被掏空了,是「金玉其外」。
如此,我們可從本質上理解為什么「中國文化在臺灣」、為什么大陸的「軟實力」振作乏力、為什么「中國威脅論」流傳不息、為什么大陸是「孤獨的大國」……? 因為,拒絕了「價值」、淪喪了「道德」,盡管越來越「強大」,卻一點不「美好」,且至今為止,「美好」都不是大陸發展的首要目標。
大陸和臺灣是兩個極端:一邊是「強大而不美好」;另一邊則是「美好而不強大」。但論到「軟實力」,當然是兼有「價值」、「道德」和「藝文」的臺灣勝出。如果只有「藝文」一支獨秀,奧運的開閉幕式再壯觀,合唱交響樂的「人文頌」再精彩,也抵不過薄熙來周永康們的犯案對「軟實力」的致命斲傷。
請將眼光轉向臺灣
今天,「中國文化」在兩岸間呈現出一種令人深思的詭異﹕以「中國文化」正統自居的大陸,實際上傳統文化是被異化摧殘,是退步的;很好地傳承、發展和弘揚了傳統「中國文化」的臺灣,卻自我否定,在不斷地「去中國化」。但在客觀的文化觀察中,這并不妨礙我們認定一個事實﹕如果要在兩岸兩個風貌甚異的「中國文化」中選擇一個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哪一個?
因此,全世界的「中國問題專家」應牢固樹立一個觀念:論到「中國文化」時,必須將眼光轉向臺灣,「文化三層次」俱全的臺灣,才是檢驗中國文化的首要標準。
綜合 2022-01-09 19:02:2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