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珍·國學】孟子,朱元璋,和一份失而復得的“冷豬肉”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孟府大堂內“七篇貽矩”匾


洪武五年某月某日,朱元璋手握一卷《孟子》,皺眉而讀。突然,有句話如芒刺一般,逼向他的眼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這位平民皇帝,陷入沉思:此非臣子所宜言也!遂下敕令,罷其配享……



孟子像


朱元璋之“尊孟”篇


在明代,對孟子的尊崇,始自第一任洪武皇帝朱元璋。


《明史》記載:“明太祖入江淮府,首謁孔子廟。洪武元年二月,詔以太牢祀孔子于國學,仍遣使詣曲阜致祭。臨行諭曰:‘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釋奠成均,仍遣爾修祀事于闕里,爾其敬之。’”并對禮臣表示:“孔子萬世帝王之師,待其后嗣,秩止三品,弗稱褒崇,其授希學秩二品,賜以銀印。”


不僅如此,朱元璋又于同年“詔以孟子五十四代孫思諒奉祀,世復其家”,“命復孔、顏、孟三家子孫徭役”,又“立孔、顏、孟三氏教授司,教授、學錄、學司各一人。立尼山、洙泗二書院,各設山長一人。復孔氏子孫及顏、孟大宗子孫徭役。”十八年,又“敕工部詢問,凡有圣賢子孫以罪輸作者,釋之”。至此,朱元璋在沿襲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對儒家尊崇和優禮,由孔子而孟子、顏子,而遍及所有圣賢。


朱元璋之“罷孟”篇


朱元璋對孔、孟的尊崇,當然是歸原于其尊孔重儒的治國策略。如越翼所說:“蓋帝本不知書,而睿哲性成,驟聞經書與旨,但覺聞所未聞,而以施之實政,遂成百余年清晏之治。”


據《明實錄》記載,明立國后,一次朱元璋去白虎殿,看到諸子有讀《孟子》者,便問身邊大臣:“《孟子》何說為要?”對曰:“勸國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簿賦,乃其要也。”朱元璋聽后感慨道:“孟子專言仁義,使當時有一賢君能用其言,天下豈不定于一乎!”


然而,朱元璋對孟子的尊崇,洪武五年發生了一次大逆轉。此年,朱元璋讀《孟子》,對其“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之類不尊專制權威的話深為不滿,以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罷其配享”。談遷的《國榷》曾引《寧波府新志》記載了此事:“上覽孟子‘土芥’、‘寇仇’之說,謂非臣子所宜言,議欲去其配享。詔敢諫者,罪以不敬,且命金吾射之。”



朱元璋像


朱元璋之“復孟”篇


不過,此次罷享事件并未持續多久。


《明史·禮志》記載:“五年,罷孟子配享。逾年,帝曰:‘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據《明史·錢唐傳》記載,朱元璋免罷配享得益于時任刑部尚書的錢唐等的冒死反對:“帝嘗覽《孟子》,至‘草芥’、‘寇仇’語,謂:非臣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唐抗疏入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余榮。’時廷臣無不為唐危。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復。”對于錢唐以死諫罷享,后代學者雖有懷疑,但朱元璋罷享旋復,卻是事實。


朱元璋之“刪《孟》”篇


罷配享事件雖然旋踵即逝,但對其中的“不尊”言論,朱元璋始終如鯁在喉,以至于二十多年后,即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命大學士劉三吾編《孟子節文》,刪去《孟子》中“詞氣之間,抑揚大過者八十五條”,“八十五條之內,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圣賢中正之學為本。”


但是,孟子地位歷經宋元的抬升已足夠穩固。《孟子節文》并沒有在社會上流行。十七年之后,即成祖永樂九年(1411),在福建連江縣孫芝的據理力爭下,《孟子》重新得以恢復原貌。




從一般意義上看,此次“罷配享”與“節文”事件,其實并不意味著儒家和孟子地位在政治尊崇中的動搖。它的出現只能說明,作為完成于中央一統專制王權建立之前的《孟子》,其維系政治統治的思想還殘存了些許反對極端專制的古老成分。而對于這些殘存成分的鏟除凈盡,只能更清楚地反映一個事實,即:時至明代,為了鞏固漸入末日的封建政治,最高執政者寄希望于通過對已然政治化了的儒家思想的進一步政治化改造,推遲或避免封建政治行將就木的命運。


矛盾糾結的皇帝,棄用兩難的孟子


朱元璋原本出身寒苦,應該算是封建歷史上頗有平民情結的一個帝王。這種平民情結,表現在他在執政后常常會生發出一些同情百姓、疾恨暴吏的心理傾向。比如他曾不止一次地慨嘆:“今民脫喪亂猶出膏火之中,非寬恤以惠養之,無以盡生息之道”,“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


這些心理傾向,不可避免地會影響他的治國實踐,特別是在執政早期:“故今嚴法禁,但遇官吏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通過嚴刑酷法嚴懲貪官污吏,《大明律》規定,官吏監守自盜四十貫錢,不論主次,一律處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更是嚴懲貪官污吏的系列,二百三十六條嚴刑酷法中,一百五十條懲治貪官污吏,詳備而殘酷。這樣的舉措,自然一方面是其長治久安施政方針的體現,但顯然與其來自民間的心理情感不無關系。這些生發于民間的樸素情結,本與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不謀而合。但是,對于朱元璋本人而言,隨著執政時間的推移,這種平民情結日益淡化,與之相反,超越而凌駕于平民的帝王情結卻與日俱增。在這樣潛移默化的角色轉換下,《孟子》七篇中大量以民本為基礎的仁政思想便越發難以接受。這是由朱元璋特殊的出身所導致的對孟子棄用兩難的矛盾糾結。


“配享”、“節文”事件,在歷史上似踏雪無痕般輕輕掠過,洪武皇帝的后繼者對孟子的政治尊崇依然如故……


本文節選自朱松美著《孟府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3年12月出版),略有修改,標題為聚珍君另擬。中華書局出版的《孔府文化研究》《孟府文化研究》二書,是論述儒家孔孟二圣及其家族源流的文化史專著。




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2015-08-23 08:54:08

[新一篇] 新書試讀 問道王羲之

[舊一篇] 慢品好書丨朱贏椿《蟲子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