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本就是祛病防疫的重要節日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20日就是端午節了,街頭又聞香袋溢香。


一到端午節,現代人很容易想到的是吃粽子、賽龍舟、佩香袋等習俗。很多人并不知曉,與端午相關的諸多習俗,包括賽龍舟、插艾葉、掛香囊、涂灑雄黃酒等,都暗藏養生保健的內涵。采訪滬上一些老中醫,他們告訴記者:端午節之所以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因為這個節日本身是一年中祛病防疫的重要起點,包裹著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繁衍不息的文化內涵。只不過,這點正在被現代人所淡忘。


點雄黃寫“王”字,老字號藥房人氣旺


端午節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只是隨著時光流轉,與之相關的諸多習俗逐漸被簡化、被遺忘。所幸的是,一些有意思的習俗如今在老字號中藥房獲得較好保留。


在豫園的童涵春堂,這兩天正熱鬧地舉辦著“端午養生節”,市民在這里挑選煙熏、艾葉菖蒲等。孩子們則在店堂里一字排開,讓從業幾十年的老工人用毛筆蘸著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上“王”字,這就成了“王老虎”。老工人稱,舊時的端午民俗有:以雄黃酒于兒童額上寫一“王”字,比作猛虎,驅災避邪,保佑孩子們平安、健康。挑選完香袋,不少市民還會捎帶著在店里給自己配一帖個性化涼茶,熱性體質可選菊花、金銀花;需補氣的,可配西洋參、楓斗等。


所謂聞藥香知時令,這個時節也是申城香囊飄香的季節。在南京路上的第一醫藥商店、蔡同德和雷允上藥城及豫園童涵春等藥房,時令香包各俱特色,老字號藥房重視中藥老工藝,香包內膽高彈棉中的香粉,由檀香、丁香、艾草、干松、白芷等多味中藥特定配置,散發有原汁原味的中藥香。上海市中藥行業協會負責人提醒市民,盡管街頭小販也興賣香包,但國藥品牌的香包品質由內而外,地道正宗,真正具有防蟲驅蚊的作用。



在科學相對落后的古代,諸如點雄黃、掛艾葉菖蒲、佩香袋等,取的是避免鬼邪侵犯之意。但其實,這其中不乏科學原理。以雄黃酒為例,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會分解為砒霜,具有防蟲滅菌的效果。“中醫認為端午這天陽氣盛其,尤其在正端午半夜12點,蛇蟲八腳復蘇,會跑出來傷人,這個時節也成為了容易滋生疾病之際。”老中醫說,端午自此也成為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日。


揭開習俗密碼,端午節本身就是古代“衛生節”


在不少老中醫眼里,端午節本身就是古代的“衛生節”。從字面意思理解,這指的是端午節提倡大家“大掃除”。


古時記載:家家戶戶用雄黃和燒酒調和,噴灑房屋壁角等陰暗處,以驅逐蛇蟲八腳。此外,還有打蚊煙之習,“以中藥蒼術、白芷及各種燥烈之物,置于室內,雜而焚之”,以達到除霉去濕、驅蚊去毒的功用。


另外,“衛生節”也暗含養生節之意。中醫告訴記者,端午的諸多習俗其實都和養生保健有關。賽龍舟不用說,主張鍛煉,強身健體。懸艾葉、掛菖蒲,殺蟲滅菌。吃粽子,清熱除煩。因為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用來裹粽的粽葉更有來頭,多用荷葉,它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入藥材料。




在所有這些習俗中,掛香囊的養生特色最為典型,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好方法。老中醫解釋,香包屬于一種中醫的“衣冠療法”。“以中藥香囊里的中草藥濃郁的香味散發,在人體周圍形成高濃度的小環境,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也有中醫醫生稱,香包的時尚在于慢生活的養心,溢香養生,以解夏乏。


中醫介紹說,一般香囊里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這些中藥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可以把它們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正宗香袋香氣持續3個月到半年,可防蛀、驅蚊、醒腦,對健康有益。


追求綠色純天然,“衣香粉”受歡迎


不要以為這些老習俗如今失了人氣。童涵春堂的相關負責人楊穎告訴記者,連日來,店堂里人氣火爆,選購者除每年都來的“老粉絲”,也有大量年輕的家長帶著孩子跑來。記者發現,這些年輕人大多沖著純天然、綠色理念而來。


以廣受歡迎的一款“衣香粉”為例,這其實是就是古代的樟腦丸。端午之際,往往也是南方的梅雨季節,防霉防蛀成了家家戶戶的首要工作,于是人們就想到在端午節制作“衣香粉”,取白芷、藿香、排草、山奈、佩蘭等十多味中藥,將它們研細包裹內香囊中,然后掛在衣服上就起到防霉防蛀的作用。“相比樟腦丸并不好聞的化學試劑氣味,衣香粉采用的全是純天然的中草藥,對人體沒有什么傷害,并且還會在衣服上留下淡淡的清香。”楊穎介紹。


如同防病祛病的一個起點,端午過后,也拉開了夏令養生的序幕。中醫講究四季養生,其中夏天主要說的是“冬病夏治”,即認為夏天是治療“冬病”的最佳時節。這些“冬病”包括氣管炎、哮喘、風濕、過敏性鼻炎、咽炎等。記者從滬上幾家三甲中醫院獲悉,這幾天“冬病夏治”門診已悉數接受預約、掛號。


端午節、父親節外加夏至時令……

即將到來的周末,將是一個主題豐富的小長假——端午節、父親節外加夏至時令。雖然對市民來說,為期3天的小長假已不陌生,但一些專家還是發出善意提醒:多珍惜這個節日,不要把它過成“吃喝節”、“休閑節”。尤其對為人父母者來說,不妨好好抓住節日的契機,讓孩子多一些關于中華民俗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記。


從“餐廳加班”、“商場促銷”再到周邊短途旅游交通信息的發布,即將到來的端午小長假,無疑又會拉動一撥消費熱潮。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承貴看來,每一個人如何度過端午佳節,哪怕是過成一個最平常的休息日,都無可厚非;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一些傳統節日正在式微,具有儀式感的節慶正在被商業活動、娛樂活動所取代,這不能不說是當代人生活中的缺憾。



“相信中老年人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自己兒時參加的節日活動要比現在有趣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李承貴以自己的童年舉例,在端午節時曾和小伙伴們一起親手制作木頭龍船,劃龍舟比賽至今讓他印象深刻。而后,隨著讀大學、工作,一路從農村到城市,生活條件縱然在不斷改善,但節日在平常生活中的“地位”卻在降低。“和城市相比,一些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慢一些,本來還保留著傳統節日的熱鬧氛圍。在農村,在節日期間共同參加活動、慶祝,本來是維系族群、村鄰關系的重要紐帶。”但現在,農村的“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節日的過節氛圍即便在農村也褪色不少。


在不少學者來看,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繁榮包括科技進步的發展,人們在享受這些好處的同時似乎也在付出一些“代價”——社會進步、當代人的“快生活”,都對傳統文化習俗產生了沖擊或解構。


就以夏至來說,作為農歷中的“四時”之一,它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標志盛夏來臨。而在古時,時令和農事有密切關系,有一說是“夏至時節天最長,南坡北洼農夫忙”。大意就是,進入夏至時節,很多地區氣溫升高,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生長。但到了如今,更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對于夏至的關注,更多是在養生,關心這個時令應該吃什么。


端午也是如此,這個節日為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但早在唐代,就有詩人褚朝陽寫下“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善意提醒后人對于端午不要只記得吃粽子、賽龍舟,而忘記了屈原本人。



按照李承貴的看法,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維護,制度安排必不可少。比如,近些年,國家相關部門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華傳統節日安排為小長假的形式,正是對國民的一種提醒。但他也認為,在如今的很多城市,無論是老人、成年人還是孩子,大多數人的生活豐富,選擇多元化。“天天在過節,真到節日卻過不出味道。”另一方面,西方節日的“入侵”,其掀起的節慶氛圍似乎也壓中華傳統節日一籌。毫無疑問,就拿商家的活動來說,“一只粽子”能撬動的經濟效應,遠不如慶祝父親節那樣主題豐富多彩。


為此,李承貴建議,相關部門尤其是教育界,要采取多種形式,尤其是采納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層次地傳遞節日的文化內涵,讓傳統節日作為“傳統”繼續在下一代年輕人身上延續。


轉載請注明《文匯教育(微信號wenhuieducation)》!



文匯教育 2015-08-23 08:55:40

[新一篇] 這種水杯會致癌 千萬別用 紙杯 陶瓷杯 塑膠杯

[舊一篇] 寶寶無比乖巧不一定是好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