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創造條件,定期讓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撰文|鄭渝川

來源|天涯博客


6月18日上午,公益組織“上學路上”發布了《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通過對國內六省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的調查,了解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白皮書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迷茫度”和“煩亂度”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而影響他們的心理煩亂和迷茫的因素,很大程度與其父母外出有關聯。據估算,受訪的1054名留守兒童中,有15%的學生一年都沒有見過父母,該白皮書以此比例估算出全國約有921萬孩子一年都沒有見過父母。(新浪網6月18日)


據有關統計,國內17歲以下的留守兒童有3580萬。《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根據受訪留守兒童有15%一年未見到父母的比例,估算出全國約有921萬孩子一年都沒有見過父母。


這一數字當然只能是粗略性,真實的數據可能更低,也可能更高。但即便取用估算數字的三成,也足以表明,我國有相當部分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沒有父母陪伴的狀態之中。白皮書援引學術研究結論指出,長期無法獲得父母陪伴和照料,與父母甚至不能建立聯系的兒童,處于較高的煩亂度、迷茫度。另據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的觀點,留守兒童通常很難避免人格發育發展中遭遇障礙,而這將長期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即便成年后,家境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


白皮書就此提出的建議是,留守兒童的父母至少每年應與孩子見面1-2次;與孩子聯系的聯系次數應保持在每月3-4次,最好每周不少于2次。但落實這項建議,面臨多方面困難。留守兒童的父母(主要是外地進城務工人員)中很多人,并不具備一年內多次往返務工地和家鄉之間的支付財力。留守兒童的父母的工作方式、受雇企業的運作特點也決定了,在一年內非春節期間抽出時間返鄉,很難成行——很多企業之中,普通崗位的勞動者迄今沒有享受過探親假、年假等假期福利待遇。


盡管留守兒童問題較早已經引起我國各級黨委政府、各類公益組織的重視,理論上,留守兒童及其親屬可以求助于基層城鄉教育部門、民政部門、關工委、婦聯、共青團組織等多個部門和群團組織,獲得接濟、救濟和學業、生活等方面的其他幫助。


但實際上,在廣大基層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理論上的求助渠道并不通暢。在鎮村一級,很多部門和群團組織并無專設的派出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而在區縣一級,這些部門的人員配備也相對有限,多未配備專項經費。一般情況下,只有相對極端的個案出現,比如留守家庭的兒童人數較多,或留守兒童患有嚴重疾病,或涉事鄉村農戶(牧民)居住高度分散,才可能啟動較為嚴密周到的扶助行動,扶助成效也受制于地方財力等條件。此外,留守兒童分布分散的特點,也決定了各類公益組織的介入關懷,只能取得極其有限的效果。


要改善留守兒童成長狀況,從短期來看,更為可行的方式是,將外地進城務工人員自行請假、承担成本,返鄉看望孩子的方式,調整為由國家資助的返鄉探親,即務工人員每年一次或兩次的返鄉車費由務工流入地基層街道、鄉鎮政府審核,代付報銷后,由中央財政每年集中支付。無法滿足這項條件的,由務工流入地與流出地兩地政府合作,在每年的“五一”、暑期、“十一”三段假期分批安排留守兒童到務工地看望父母,路費、生活費成本也同樣由政府承担。


增強外地進城務工人員與留守子女的日常聯系,有必要由國家教育、民政、公安、工業與信息化、財政等部門牽頭,組織各地協調實施。具體方式是,分批確定聯絡日和聯絡時間,由務工流入地政府租用網吧、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覽室等場館設備,由務工父母使用,務工流入地政府安排留守兒童在學校、基層政府單位上網,通過網絡聊天工具、網絡電話等方式進行交流。


從長遠來看,要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一方面,有待于通過國家協調,平衡各地出資責任,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創造條件,并給予必要的路費和隨遷期間的生活費補助;另一方面,要大力充實中西部地區縣城、鄉鎮兩級,面向留守兒童、老人等困難群體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55:43

[新一篇] 中國護士一封絕望辭職信 網絡熱傳

[舊一篇] 影視評論 《殺破狼2》:正義和佳作永不會缺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