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文盲是指不識字的成年人,按照我國的標準是指年滿十五周歲以上的不識字公民。 在幾十年前,尤其是農村,由于戰亂,地理原因,或者經濟不發達,很多人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如果往上數三代,我們很多人的長輩可能就有沒有機會讀書識字的。不過隨著教育的普及,這個問題已經逐漸地解決。同時,文盲的后代未必就是文盲,也是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大學生。數據表明,2011 年,我國文盲率(15 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 4.08%,比 2000 年人口普查的 6.72% 下降 2.64 個百分點。 于是我們大都會識字了,但是信息時代來臨,對我們的要求,好像不像僅僅認個字那么簡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差一個年級似乎跨越很大。就像你在初一剛學代數的時候,趴在初三教室窗臺前看老師講三角函數,你可能覺得是聽天書。你看一個高年級的學生,會感覺好像相差了很遠。但是到了社會你又會發現兩個極端,一個是有的人每年的變化都很大,三年脫胎換骨,一個是有的人過了好幾年,都還是一個樣。 我的解釋是,不管你現在如何黑這個教育機制,但是這個嚴密設計的階梯式的知識體系,讓你每年都在向上走一個臺階,一年小變三年大變。大家都在成長期,都在不停地拉伸,雖然也有很多灌輸,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還是總體上在進步的。 然后我們畢業了,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一個共同的升級體系。我們沒有了一個共同的成長尺度,同時我們曾經的信息輸入來源,從教材從經典著作,轉移出來。但是轉移到哪里去了? 在互聯網還沒有那么發達的時候,我們看報紙電視廣播,這些渠道幾乎壟斷了我們所有的資訊來源,而且多為官方性質;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開始刷從校內人人到微博朋友圈。然后社交媒體的興起,讓營銷大號抓住了窗口紅利期,搖身一變成為具備很強變現能力的媒介,用各種讀到哪句心碎了,不轉不是中國人的句式,裹挾了我們的情緒和轉發。 于是宏觀上你會看到,作為一個普通的個體,除非是特意的追求,我們在離開學校以后,離開知識體系的攀爬以后,我們很多人的信息攝入,就靠著每天刷朋友圈看微博轉發了,活在其他人給你安排的信息流中,而且這還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個性化推薦。我們似乎就不再有一個像樣的資訊來源,或者有專門的工夫去讓自己拾級而上,我們似乎也不在心智和知識的領域,向更深層次探索。 其實包括九年義務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以及現在泛濫的高等教育,都是在以不同階段和形式,讓人具備有一個現代人應該有的素質和能力,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我覺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系統化的能夠自我造血的學習和升級的能力。(用我的成長會講義的詞叫成長系統,包括學習系統和行動系統。) 現在的信息的流通的速度越來越快,快到我們無法窮舉的時候,我們怎么去精準地定位,自由地尋找,并且循著邏輯節奏,在預設和偏見盡量少的時候,盡可能地接近真實的認知? 另外一方面,現在的信息越來越開放,這些遍布網絡的信息就像各種原材料,我們怎樣才能自己拾掇起來,構建自己領地里的高樓大廈?我們怎樣去用這些信息,重新完成自己地成長和改變,如果我們心里有這個念想的話? 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曾經在讀書階段會憎恨各種過度解讀式的能力訓練,包括大家都受虐過的歸納中心思想和主題大意,包括從以下四個選項中找出不正確的判斷這其實現代人所應具備基本技能,對應到閱讀理解、信息分析等能力 但是目前我看到的,以及所經歷的,卻是大范圍的缺失。這些問題在我自己身上也有看到,我把這些叫做信息時代的新文盲基因。 信息時代的新文盲有什么表現? 1. 能認字,但是不能閱讀。 讀圖時代的編輯和設計用各種酷炫的可視化把讀者慣壞了,所以如果你不用美麗動人的 Infograph,一張圖讀懂 XXX,30 秒搞清 XXX,已經沒有人會停留下來看字了。滿屏中文都認識,但是就是好像看不明白。 這其實就是閱讀障礙癥,導致失去了信息加工的能力。無法進入作者的邏輯,也無法抓住信息的要點。其實這就是能認字但是不能閱讀的困境,就是已經無法獨立完成,從河里抓魚然后加工制作到最后成品出鍋的過程,而是只能打開一個罐頭,咀嚼已經做爛的食物,或者只能喝流食。 伴隨的這個現象的是極度的耐心缺乏,同時由于無法閱讀分析,進而不能形成對于篇章以及更高層面的材料的梳理,于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果是不會思考。 2. 會提問,但是不會動腦。 我之前發過一條微博: @Scalers:這年頭仿佛會看文字閱讀清楚并且照做的人都很稀缺,好多人都是一看到一片字,然后就一捂臉,兩眼一抹黑,大腦宕機,于是從 0 開始問。 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能力沉下心做一些小鉆研,而是有一點困難或者心理的壓力,都要找個渠道釋放一下,這就是問。 社交平臺讓我們和一些大V的距離拉近了,我們仿佛可以輕易地和他們互動,而這也間接地造成了提問的門檻降低了。于是但凡有個問題我們都想互動一下刷一把存在感,就像有個小感冒,就跑到三甲醫院去掛一個專家號。 在知乎上你能看到很多重復低質量的問題。除去如何看待,什么體驗之類的問題大多淪為矯揉造作無病呻吟,還有一種是強限定詞下的開放式問答,比如我是一個 XX 專業的學生/我有 XX 天沒有學習了/我是 XX 座的,我應該怎么學習 XX。這就有點像一個病人去看病,說,大夫,我是 211 大學生,我是處女座,我爸爸是公務員,我最喜歡滑雪,我男朋友開保時捷,我現在感冒了,應該吃什么藥?嗯,還真是該吃藥了。 于是你會看到很大一部分人仍然在門口徘徊著,期待找一個最符合自己三圍的門進場,而其實門很寬,不用那么地合身,而且我們都是規律約束下的普通人,門是可以直接進的。進了門還有很多臺階要走呢,進了門還有更大的世界等著發現呢。 但是現在似乎不流行進門,流行信息溝通,抱團取暖問問問,而且美其名曰,不恥下問。 3. 想知道,但是不去查找。 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包括我自己也經常這樣,就是會認為自己很與眾不同,認為自己的想法前所未有,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開疆辟土。但是其實我們大多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意味,我們想做的,在做的,多數是其他人做過的,我們多數能發現榜樣,能找到前輩,或者能參考或者可借鑒。 但是我們從來不去查找,或者沒有想到查找,或者不知道怎么去查找。于是這一動機的行為,又轉變成了,到處問,因為想得到一個極度定制化的答案。但其實往往沒有,因為問題的解決是依循于邏輯的打通,而邏輯的打通有賴于思考與動腦,而我們不再有能力閱讀,又會使我們喪失思考。 于是我們轉而向大牛前輩尋求幫助,但是所謂的大牛前輩如果要成長,想必也在被自己所處階段的事情搞的焦頭爛額,然后他也不認識你,你也沒有足夠引起他興趣的好問題,他自然沒有義務理你。然后你可能還覺得,我都不恥下問了,你怎么這樣? 對于這個其實也好理解,如果有小學生天天問你,5+3 等于多少,用紅色的筆寫的5+3 等于多少,女生出的題目5+3 等于多少每天假如有 5 個人問你,不出一周,我們敬愛的前輩就會像巴浦洛夫里的那條狗一樣訓練成條件反射。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索取而不付出的問題,如果你自己感覺也沒有什么價值可以付出,那至少可以付費。否則就是負循環,感覺全世界都欠了你,感覺網絡上滿滿都是惡意。 信息時代下的新文盲,我大概就先想到這些。以這三個特征去篩選,篩選出來的很大程度上,具備新文盲基因。我覺得我們既然受了那么多年教育,就不要因為時代一變化,又重新翻身做新文盲。而不管老文盲還是新文盲,其本質就是自己和社會的資源和信息的連接脫節。當你和世界失去了連接,就像生物沒有了陽光雨露,于是沒有成長。 互聯網時代幾乎有任何你想要的用于成長發展的信息途徑,前提是要你花費工夫去尋找,磨破手皮去翻撿,投入時間去動腦。也就是說在構建你自己大廈的征途中,你需要自己尋找原料,構建結構,這個過程,既是有同伴護佑的,又是孤獨的。而我們如果還只是停留在最淺層的表面無法堅定地進入深度,那錯失的是整個時代的紅利和變化的機會。 其實從這個意義上講,英語能力也應該成為一個基因鑒別標準,但是這是個高門檻的鑒別,這里也不多述。 最后,在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查了一些資料,正好也發現聯合國也對新文盲有一些定義,請參考。 聯合國重新定義新世紀文盲的標準,將文盲分為三類:第一類,不能讀書識字的人,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盲;第二類,不能識別現代社會符號(即地圖、曲線圖等常用圖表)的人;第三類,不能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和管理的人。后兩類被認為是功能型文盲,他們雖然接受過基本的識字教育,但在現代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社會生活存在比較大的困難。 本文作者 Scalers,游走在口譯世界的 IT 從業者。微信公眾號 ScalersTalk,網站 ScalersTalk.com
Cnblogs www.scalerstalk.com 2015-08-23 08:57:3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