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 簡體 傳統 |
王慧文退休的時候,王興評價極高:
既有沖鋒在前的勇猛,又有安營扎寨的穩健;既有舍我其誰的擔當,又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瀟灑;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又有我們有兄弟和勇氣的真性情;既有長期有耐心的戰略定力,又有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忘情投入。
他整個職業生涯更偏戰略落地,但會更關注業務細節。
網上流傳著不少王慧文的清華產品課、演講、訪談。從中會理解他的一些個人哲學和方法論。
王慧文的幾個顯著特征
不自我定義和自我設限,喜歡變化和挑戰;
具有極強的戰略落地能力:王興專注于思考愿景、戰略、公司管理,王慧文負責具體業務的執行;
從結果上看,帶領的業務后發先至;
善于從復雜事物中抓出本質,樂于分享觀點和方法論;
同時王慧文是一個工作狂,勤奮且敬業。
與王興的多年合作,兩人已經對行業、對業務有了足夠深的思考和判斷,沉淀了一套思考模型了。
王慧文的個人哲學
相信科學、相信按規律做事
王慧文認為美團的世界觀是以科學和技術追求真理。科學和技術告訴我們該做什么、怎么做,追求真理是為了追求對的事情。
即便有悖于大家觀點,一旦發現真理和規則,都要堅定執行。
比如在美團被推薦的四大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金字塔原理》、《學會提問》、《用圖表說話》就體現了科學思考、科學工作的求真踐行。
相信快速學習、跨領域學習
早期王興和王慧文都是自學產品和編程,這樣他們與不同崗位同學交流的時候效率就會很高。后來做團購,最開始大家都認為美團銷售能力不行,但在千團大戰結束的時候,發現銷售能力成為了美團的核心競爭力。
王慧文曾說:我們不要用核心競爭力這種概念把公司束縛住,如果非要說什么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就是快速學習的能力。
王慧文的學習欲望極強,對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都會關注,甚至是請教,并能分享很多深度的思考,這是他的基本特質。
相信總結反思的力量
王慧文強調事后復盤,在即刻動態中曾經體現過這一點。
要善于發現正確和不正確的事情,避免不正確的事情,然后把正確的事情做得力度更大一些,也體現了科學思維簡單而樸素的道理。
關于競爭:競大于爭
很多人認為美團在很多業務上后發先至,王慧文認為這是大家對于美團的誤解。那些在行業競爭中掉隊的公司,不是美團戰勝的,而是他們自己跟不上行業節奏。
最終規律、提升效率是競,而不是以打死對手為目的的爭。
管理:把下屬推向絕望之谷
在內部管理中,王慧文認為有擔當的管理者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把下屬從愚昧山峰推下絕望之谷,至于能否爬上開悟之坡,就看個人造化了。
從結果上看,大部分人最后都沒有走到大師這條路。他認為,原因是大部分人在愚昧山峰到絕望之谷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意識不到自己在愚昧之巔。
管理者要承擔自己受傷害,得罪人的風險,戳破下屬正在愚昧之巔。
比如很多產品設計的拍腦袋決定,王慧文會不留情面的指出來。讓大家感受到焦慮,促進大家去思考、去成長。
王慧文的核心方法論
王慧文的核心方法論有兩個:
1.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要不要做;
2. 產品能力與經營能力;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要不要做
王慧文認為,這種判斷能力,本質上來源于你對市場有足夠的理解。
如果判斷出錯,有些團隊即便再強、再優秀也很難做成功。
深入理解市場,需要從市場體量、規模效應、市場集中度、增量與存量、入場時機等角度思考。
判斷行業體量:
跟進現在行業體量和增速進行擬合,擬合的越準確越有競爭力。
回到人最基本的需求上考慮,人類吃飯這件事一直沒有被全球化進程和社會化分工所取代,隨著手機與電單車的普及,外賣有的做。
采用類比法,比如類比日本市場的餐飲便利店,可以預測中國市場的外賣體量。
規模效應不同的生意具有不同的規模效應,有些生意天生就做不大。比如藝術品市場沒有規模效應,而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具有規模化效應。
企業發展過程中,越早抓住那些有規模效應的要素,越能利用規模效應的作用,獲得成本低、體驗好的收益,進而取得長足的發展。
比如麥當勞、711 通過采用加盟制,使得自己的品牌和供應鏈有了規模可復制的能力,如果只是做單點的話,這種規模收益是沒有的。
有些業務,即便市場體量大,但如果市場集中度不高的話,也產生不了很大的企業。比如餐飲行業就是過于分散的。
集中度判斷有兩個方法:
算出行業里最大 3 家的市占率;
討論行業里最后的幾個玩家,一般行業里面會留存三家,如果需要長期競爭,做好自己的 roi;
一家企業要在任何時候都知道自己在做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最好選擇增量市場。
判斷增量或者存量的方法:
標準之一是:滲透率。如果一個行業已經超過一半了,市場格局就變得很難。還有就是看獲客成本,高獲客成本的生意不成立。
存量市場不代表完全沒有機會,比如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通過差異化定位,找到了自己的目標消費群。
企業入場時機很重要,太早或者太晚都不行。但判斷這個時機非常難。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需求都存在用錯誤的方法在錯誤的時間嘗試過多次的問題。這背后涉及到了時間窗口、社會發展、經濟情況、科技滲透率等多個基礎因素。
王慧文說,如果你覺得一件事遲早要發生,那就每 3 年試一次,只要沒倒閉,早入場比晚入場好。
產品和經營方法
無論你要做一個多大的市場,最開始要找到一個銳利的切入點切入市場,PMF(產品-市場匹配度)選擇的越犀利,那早期的 ROI 就越高,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很多創業失敗的企業要么沒找到 PMF,要么找到了 PMF 卻沒有快速規模化。
產品不可能一開始就完美,如果一部分用戶在產品還很粗糙的時候愿意用,就優先匹配這部分用戶的需求。當資金、組織能力、研發能力追上來之后,再去擴展人群,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產品。
公司要做分層經營,因為沒有單個產品可以滿足所在市場的所有需求,也沒有一個經營分層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所以一家公司在面對一個大市場時,如何考慮經營策略?對這類市場的用戶需求分層是必須的。
這些可以組成一個四象限的工具,理解用戶有哪些需求層次,從哪個角度切入更合適。電商里的多快好省就是這個邏輯。
京東:占領了快和好;
淘寶:占領了多和省;
菜鳥+天貓:快和好;
美團:快;
拼多多:省;
抖音、快手:多和省;
這些就是王慧文的個人哲學和核心方法論。
2022-12-08 18:51:4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