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自我修養 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本書是俄國世界著名演員、導演、戲劇理論家阿列克塞耶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理論最重要的巨著《演員的自我修養》中的第二卷。該卷的小標題為《“體驗創作”過程中的自我修養》,表明了該卷里,作者主要論述的是表演藝術核心之一的“體驗”過程。作者采用“日記”的形式,通過對課堂實踐的記錄方式為讀者生動、有趣、深刻闡述了“體驗”在表演藝術中重要的作用,以及實際學習、運用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對演員以及有志學習表演藝術的讀者,自我學習提高非常有用的書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是俄國-蘇聯杰出的戲劇大師。他系統總結了"體驗派"戲劇理論,強調現實主義原則,主張演員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反對把表演藝術看做是“上天降臨的靈感”的觀念。認為演員只有擁有了高度專業的業務技巧,才能創作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作品跟藝術角色。他的戲劇教學和表演體系,被稱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對各國戲劇影視舞臺表演產生深遠影響。

高尚從來不是能隨時隨地被正確理解的,美有著千差萬別的解釋,而表現力經常被用低級趣味來展示,就因為世上低級趣味比好的多很多。……實際上這些程式化手段,都只為劇場表面服務,作為藝術就不夠質樸了。引自 第二章 / 舞臺上的藝術與匠藝 012

但程式化絕不能替代體驗。糟糕的是,這種東西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想鐵銹般侵蝕著演員。他無孔不入,只要有一點縫隙,就會即刻深入,悄然蔓延,貪婪地占領角色的全部,還有演員所有的造型器官。這種刻板手法哪兒缺少活的感情,就會污染到哪兒。更危險的是,它會在情感被激發前,就先堵住情感的出路。因此演員必須高度警惕,以防被它控制。引自 第二章 / 舞臺上的藝術與匠藝 012

這種刻板法也具有一些美麗動人的地方,沒有經驗的觀眾很容易被迷惑,根本看不出機械表演。但無論怎樣完善的刻板法,都無法真正打動觀眾。為此出現了一種輔助性刺激方式,我們通常稱之為作戲情緒。作戲情緒不是真的情緒,更不是演員來自舞臺的藝術體驗。它僅僅是對身體外形的簡單控制結果。引自 第二章 / 舞臺上的藝術與匠藝 012

有一種神經質演員,能認為調動自己的神經,激發起作戲情緒。這能制造出舞臺歇斯底里病態的傳神,但其表現內容是空虛的……很多這類演員連他們自己都相信,他們是在為藝術服務,完全不知道自己只是在做舞臺匠人的事。引自 第二章 / 舞臺上的藝術與匠藝 012

讀了這部分對程式和演員刻板法的評述,我不禁思考經驗和技巧對于一名演員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或許,有時技巧過于純熟,經驗過于豐富,對表演可能反而會是負擔而非助力。它的危害是不明顯的,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溫柔而危險,讓演員身處其中而不自知。它給你一種自己可以輕車熟路駕馭各種角色和情感的假象,讓人在自信中忘卻,藝術的本質追求的從來不是技術的純熟和精巧,閱盡千帆、太熟悉各種情感表達的人,反而不容易被觸動,離真實鮮活的情感體驗更遠。就好比有過較多戀愛經歷的人,或許會是一個更懂得體貼的愛人,但他身上卻很難再找回初次體驗愛情的人身上所具有的激情與悸動。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演員剛出道時表演還是挺有靈氣的,越到后來表演越木訥僵硬,被吐槽“演技倒退"。一方面技巧純熟漸漸成為習慣,產生了依賴會禁錮了演員的藝術表達形式;另一方面經驗豐富可能反而讓他們內心最深處變得遲鈍,失去了生澀卻細微地體察情感最真實鮮活之處的能力。這條路走到后面,好一點就是如最后兩段摘錄中所述的依靠作戲情緒自我感動(這種狀態真的太凄涼悲哀了,離藝術越走越遠卻渾然不覺)。而更糟糕的就會選擇為了追求更膚淺表面的東西直接背棄藝術,比如干脆去整容,在面部無傷無損的狀態下動刀子,寧愿放棄面部肌肉控制自然的狀態,也想保有光鮮悅目的外形(只能說人各有志,這種演員追求的本就不是當好演員、不是表演藝術。)

所以,演員的技巧和經驗積累與表演藝術之間并非是線性相關的。我想,或許龍哥在采訪中所說的,時常會覺得自己一陣子會演,過一陣子又不會演了,這種螺旋式提升才是一個敢于走出舒適區、對表演程式保持警惕的演員應有的心態吧。當一個演員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會演了,他就很危險了。把表演當作藝術來看,就會理解何為“表演從來不是一件體現演員多么聰明的事”。對經驗與技巧追求極致的,是工人,是匠人,是職場人對工作的態度;而藝術的盡頭,從不是聰明,而是稚拙的觸動,真實的美感體驗。又想起自己之前給龍哥寫的演技賞析文中曾說他“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是一個質樸的演員,誠不虛此言。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演員剛出道時表演還是挺有靈氣的,越到后來表演越木訥僵硬,被吐槽“演技倒退"。一方面技巧純熟漸漸成為習慣,產生了依賴會禁錮了演員的藝術表達形式;另一方面經驗豐富可能反而讓他們內心最深處變得遲鈍,失去了生澀卻細微地體察情感卻真實鮮活之處的能力。這條路走到后面,好一點就是如最后兩段摘錄中的依靠作戲情緒自我感動(這種狀態真的太凄涼悲哀了,離藝術越走越遠卻渾然不覺)。更有甚者追求更膚淺表面的東西,干脆去整容,在面部無傷無損的狀態下動刀子,寧愿選擇放棄面部肌肉控制自然的狀態,也想保有光鮮悅目的外形(只能說人各有志,這種演員追求的本就不是當好演員、不是表演藝術。)所以,演員的技巧和經驗積累與表演藝術之間并非是線性相關的。我想,或許龍哥在采訪中所說的,時常會覺得自己一陣子會演,過一陣子又不會演了,這螺旋式提升才是一個敢于走出舒適區、對表演程式保持警惕的演員應有的心態吧。當一個給演員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會演了,他就很危險了。把表演當作藝術來看,就會理解何為“表演從來不是一件體現演員多么聰明的事”。對經驗與技巧追求極致的,是工人,是匠人,是職場人對工作的態度;而藝術的盡頭,從不是聰明,而是稚拙的觸動,真實的美感體驗。又想起自己之前給龍哥寫演技賞析曾說他“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是一個質樸的演員,誠不虛此言。


2023-06-16 13:17:47

[新一篇] 錢海岳先生的《南明史》

[舊一篇] 草色遙看近卻無 費孝通《鄉土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