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冰與火之歌》是有著七部曲構思的長篇巨著,甚至其中單單的一部曲就有著長達80萬字的篇幅,但是精湛而又生動的語言卻讓人完全察覺不到超長篇小說常有的累贅啰嗦以及審美疲勞,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作者喬治·R·R·馬丁的精心構思以及獨特的描繪手法——分鏡寫法。書中的每一章節都是以書中不同重要人物的角度寫成的,卻又能極好地拼湊起整個故事而不會讓讀者感到重復錯亂,還給人一種宏大世界的感受。馬丁的描寫相當樸素,沒有華麗的字眼只有巧妙的比喻,讓他筆下的人物與世界顯得栩栩如生。
冰與火中讓人疼惜的孩子還有很多,艾利亞、布蘭、丹妮莉絲、羅柏……他們都是在這場殘酷的游戲中被迫長大的,唯一的期望只有希望其中仍然生存著的孩子們一路走好,死去的孩子們也能獲得最終的安息——即使這是一個再難達成的悲愿。
這個新世界與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并非截然不同——事實上,最好不是——而一個詩人也是人,透過人的感官進行自己的學習。他看事情跟我們沒什么兩樣(雖然角度可能比較美好或有點不同)。他的角色所用的語言也跟我們相同(否則我們沒法相信他們)。
只有在夢中,人們才會創造真正不同的全新世界——但是就算在最荒謬的夢境中,這些想象的事件與生物也都是來自每天的生活經驗,只是用一種奇異而嶄新的方法重新組合起來而已。
當然,一個好的歷史學家是不會編造過去的。他認為自己對某些觀念、事實,或精準的陳述責無旁貸。不過,有一點不能忘記的是,歷史學家一定要編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許多事件中找出一個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個模式。他一定要假設他知道為什么這些歷史上的人物會做出這些事。他可能有一套理論或哲學,像是上帝掌管人間的事物一樣,編纂出適合他理論的歷史。
或者,他會放棄任何置身事外或置身其上的模式,強調他只是在如實報導所發生過的事件。但是即使如此,他也總不免要指出事件發生的原因及行為的動機。你在讀歷史書時,最基本的認知就是要知道作者在運作的是哪一條路。 不想采取這個或那個立場,就得假設人們不會故意為某個目的而做一件事,或者就算有目的,也難以察覺——換句話說,歷史根本就沒有模式可循。 托爾斯泰對歷史就有這樣的理論。當然,他不是歷史學家,而是小說家。但是許多歷史學家也有同樣的觀點,近代的歷史學家更是如此。托爾斯泰認為,造成人類行為的原因太多,又太復雜,而且動機又深深隱藏在潛意識里,因此我們無法知道為什么會發生某些事。
修昔底德說過,他寫歷史的原因是:希望經由他所觀察到的錯誤,以及他個人受到的災難與國家所受到的苦楚,將來的人們不會重蹈覆轍。他所描述的人們犯下的錯誤,不只對他個人或希臘有意義,對整個人類來說更有意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雅典人與斯巴達人所犯的錯誤,今天人們仍然同樣在犯——或至少是非常接近的錯誤——修昔底德以降,這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如果你閱讀歷史的觀點是設限的,如果你只想知道真正發生了什么事,那你就不會從修昔底德,或任何一位好的歷史學家手中學到東西。如果你真把修昔底德讀通了,你甚至會扔開想要深究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的念頭。 歷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們感興趣的是現在——以及未來。有一部分的未來是由現在來決定的。因此你可以由歷史中學習到未來的事物,甚至由修昔底德這樣活在二千年前的人身上學到東西。 總之,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第二,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么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2023-06-16 13:35: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