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俄國詩人安德烈(奧列格·揚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飾)在美麗的女翻譯尤金伲亞(多美茲亞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飾)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尋訪一位十八世紀俄國作曲家的生活。他們一起走訪充滿宗教意象的鄉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溫泉的古老小鎮停留。 此時他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瘋人多米尼克(厄蘭·約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飾),村民因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瘋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時他拒絕了性感的尤金伲亞的示愛。此時的安德烈,游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家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的鄉愁。

  本片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普通評審團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如果真有詩讖一說,在塔可夫斯基的《鄉愁》中則成了影讖。瘋子多明尼克和詩人戈爾恰可夫簡直就是他的兩面,一個靈魂不得棲息,一個永遠都在流浪;一個用自焚醒世,一個守護燭火。在片末長達七分鐘的火苗的特寫里,那火燃而又滅,滅而復燃。我想起了安·蘭德的詩。終于最后,燭光燃燒著到達了對岸,但生命之火卻黯然熄滅,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贖。所謂故鄉,那是心靈最后抵達的原鄉。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永恒的鄉愁與精神家園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凱瑟琳溫泉池秉燭踽踽獨行,是我看過最有力道的長鏡頭之一。②詩是不可翻譯的。③1+1=1;④伴著扭曲破碎的歡樂頌,冷漠的看客瞥見瘋子靈魂的涅槃之火了嗎?⑤又見漏下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縮版俄國鄉村,同結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

塔可夫斯基談《鄉愁》

“我想拍一部關于俄國的鄉愁,一部關于那影響著離鄉背井的俄國人、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狀態的電影。”

“俄國人多半不容易調適或妥協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整個俄羅斯移民史證實了西方人所謂‘俄國人是差勁的移民’的看法;大家都知道他們那種難以被同化的悲情,那種拙于接納異國方式的駑鈍。”

“我對情節的發展、事件的串聯并沒有興趣——我覺得我的電影一部比一部不需情節。我一直都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感興趣;對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生活態度的心理現象,探索其心靈世界所奠基的文學和文化傳統,遠比設計情節來得自然。”

《鄉愁》的主要目標“描繪一個人處于一種與世界、與自己深切疏離的境況,無法在現實和他所渴望的和諧中找到平衡,由于遠走他鄉以及世人對于完整存在的思慕,使他陷入一種鄉愁的狀態中。”“戈爾恰科夫死了,無法撐過他自己的心靈危機,無法‘矯正’那對他而言也顯得‘支離破碎’的時間。”

“在《鄉愁》中我想追求‘弱者’的主題,其人就其外在屬性看來全然不是一個斗士,然而我卻認為此生此世他是個勝利者。……我一向都喜歡那種無法適應現實功利生活的人。我的電影里沒有任何一位英雄(也許除了伊萬之外),但總是有些人的力量來自其精神信念,他們承擔了及于他人的責任(這當然包括伊萬)。”

“最重要的莫過于良知,它監視并且阻止人類從生命攫取所欲,然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傳統上,俄羅斯最出色的知識分子都受良知導引,不致自鳴得意,對世界上被剝削者總是悲憫感動,并獻身于追尋信仰、追尋理想、追尋美德;這一切都是我想要強調的戈爾恰科夫的人格。”

“對我具有吸引力的人性的軟弱,并不容許個人膨脹的論調。”

“電影極其寫實逼真地記錄大自然;越是逼真寫實,我們就越能夠相信我們所看到畫面里的自然,同時其所造就的影像也越美好:來自大自然本身的啟示,就藉著這種惟妙惟肖的形似,注入電影之中。”

“藝術的質感總是比所有能夠符合某種理論架構的事物更耐人尋味。”“我的電影里沒有象征和隱喻……”“低俗的象征主義……”

“我要以我所知最完整、最精確的細節來重現我的世界,從而表達我們生存的難以捉摸的意義。”

(摘自《雕刻時光》)

————————————————————————————————

一九八三年在意大利拍攝《鄉愁》時,塔可夫斯基決定終生不再重返蘇聯。

“我或可試圖說服自己,永遠不回俄國,但此一念頭猶如死亡般可怕。千萬不可讓我在有生之年永遠不再看到我出生的土地:童年時代的樺樹和天空。”(巴威爾·索斯諾夫斯基)


2023-06-18 20:12:34

[新一篇] 地心歷險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2008)

[舊一篇] 邊境殺手 Sicario (201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