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音樂(一)十大名曲 音樂起源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讀、學、聽—悟,音樂不只是聽,名曲更是如此,每首曲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每種樂器都駕奴著演奏者傾聽者的思維神經,安靜地感受它們,你會被那種無形的網糾纏著感染著,那是著了魔的狀態,直到曲終時才能緩緩找回自己。

你了解中國古典音樂嗎?中國古典音樂歷經時代滄桑,依然在不知不覺中觸動著我們的靈魂,在那亙古不變的太陽下,跨越時間、空間,其悠揚的回音正如鉆石一樣依然經典,永恒,溫馨,浪漫。

古箏、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樂演奏的樂曲自你的音箱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清楚地感到,在空氣中流動的,山,水,葉落,是冬雪……那是千古的生命里,一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那是你從未經歷過的中國古典音樂之美。

中國音樂起于何時?這個問題頗難確定,據古籍所載,伏羲女媧時,已有“琴”、“瑟”、“簫”的發明。這時的“琴”即是現在所講的“古琴”之前身。圍繞古琴所作的詩所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有詩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的故事,可見琴聲乃心聲。古琴在國樂中占有極高的地位。“箏”之淵源于“瑟”,與“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戰國之際流行于秦,故史稱“秦箏”。“箏”之音色華麗優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現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們將“琴”、“箏”并置,呈現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聲中,領略到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及厚重的藝術底蘊。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今天和人言及中國古典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時候,有人人為在近來的兩三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已經在走向一種沒落,不僅是各種樂器沒有發展,就連作曲家也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出現的,更不必說各種樂譜(更有甚者竟然說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樂譜)。
   
    就鋼琴一種樂器而言,早在BAROQUE時代,已經有一個發展的雛形,然后在經過古典,爛漫,現代,甚至后先代,其工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地步,其音色音調都已經相當完美精確了,而中國的古典樂器確實一直裹足不前的。

    可我認為中國的傳統古典音樂一方面有工業的因素在里面,同時也和中國的傳統思想在里面。首先,中國對于藝人是一種歧視態度;其次,傳統的思想里是力求簡約無為清凈閑適的不象西方的力求嚴謹細致:關于中國的樂譜如廣陵散樂府詩經宋詞元曲比比結實,只不過現在所謂的樂譜部分已經失傳,而只留下了文學部分了……等等,我并沒有說中國沒有樂譜,我和你一樣是反對說中國沒有樂譜這么一說的,我知道中國古代的記譜方法是用宮商角子羽這些文字來記譜的,包括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譜的只不過,在儒教統治的古代,藝人一直處在三教九流的最底層,和妓女一般,只是比花子高一些,所以那些中國古典的個種藝術形式都只是以一種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萬班皆下貧,惟有讀書高)。所以才給那些只有半吊子的所謂漢學家看成是中國根本沒有古典音樂。

    對于,古典音樂,我的一個觀點是中國的藝術是高于西方藝術的,他之所以不讓西方的,或者只崇尚西方文化而對自己文化毫無研究的人們接受,是因為中國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包羅萬象的文化藝術,他是被西方劃分政治哲學藝術社科天文等等學科的綜合體,例如一首古詩詞他同樣又是一種哲學觀點的體現,又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古詩詞的唱法據說已失傳了)等等:同樣古代的士人如果靠上功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可能作為政治家同時有時文學家,軍事家改革家(中國原先的文人都是博覽群書的,其實就只一篇文章中原本就有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等等;如果官場失意的話他就有可能成為藝術家棋手甚至醫生(歷來的古代文人當中有很多都是擅長歧黃之術的)。

    所有的這些我覺得都來自于中西文化思考的模式:中國是演繹法,西方文化的源頭希臘文化則是總結法。


網載 2012-08-11 15:41:42

[新一篇] 『貞觀長歌』三舞西洲曲(流暢)梅妃-驚鴻舞

[舊一篇] 中國古典音樂(二)焚香沐浴 凈心調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