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碧海桑園,秋聲杜宇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目錄:碧海桑園,秋聲杜宇導言Ⅰ 新軍篇Ⅱ 軍興篇Ⅲ 立憲篇Ⅳ 行憲篇Ⅴ 癸丑篇Ⅵ 僭主篇Ⅶ 重光篇Ⅷ 殘照篇Ⅸ 回光篇Ⅹ 虞淵篇Ⅺ 革命編年史Ⅻ 法統編年史“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未出版部分

碧海桑園,秋聲杜宇

陶公述懷,溫柔其表、沉靜其質。殆其心知滄桑靡常、人心唯危,然不常之變終不能奪不變之常。故而不怨天、不尤人,無咎無悔。桑園之為桑園,原為吞江臨流、揚帆巨海而設;但問耕耘、不問收獲,縱曰得仁、不外初衷。九州島島板蕩、洪流潰決,私智小術烏足為恃?巧偽之徒避居高原,閉關自雄,一若智不可及;實則不過延誤數十年,坐待洪峰叩門而已。昔者憚于偕信友、守正統、著先鞭、循浩蕩主流、據形勝之地;今則唯有召游寇、取偏鋒、步后塵、逆流搶灘、行險僥幸、求殘破之局而已。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祛諉過之文、絕飾非之智,而有《民國紀事本末》。所謂紀事本末者,洗盡深文周內、僅存時序紀事也。是為序,賦詩和陶志之。    蒿里行  駕言石城道,平旦大梁門。  橫流平陸闊,邱隴畛云翔。  修途靡日夜,登臨睨上都。  左顧極淮漢,右眷在三河。  龍淵未易攀,淚下嘆東流。  烈烈悲風動,森森巢樹秋。  柔條收紅葉,玄鬢送芳華。  微軀感節物,凝霜墜礪陰。  俯仰傷泉壤,流盼絕音塵。  明德復何補,遷化總荒邱。

導言

迄今為止,民國歷史著述的特點是:從來不缺資料,但厘清線索和脈絡極其困難。有價值的研究只有兩類。其一,各種非常細節的專題。其二,以政治斗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這兩種著作的共同特點是:讀者無法看出這一時期的人類活動跟其他時期有什么區別。如果對照世界史和英美正統史學,立刻可以發現:其中缺少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歷史——憲制演變的歷史。

憲制演變恰好是民國時期的最大特點和主要線索。

周秦之變以后,中國政體凝固于帝制一官僚政體。二千年來,只有細節上的修訂。

民國卻像雅典和弗洛倫薩一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中國在這段時間設計和施行的憲制,多于其他歷史時期的總和。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有憲法斗爭的性質,關系之大只有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可以相比。然而,大多數作者對此視而不見,仿佛這一切跟朱元璋、張士誠爭奪權威的戰爭毫無區別。如果美國作者把獨立戰爭或南北戰爭寫成華盛頓和林凱南征北戰的歷史,不提或很少提制憲會議或州權問題,沒有人會感到滿意。然而,相對應的中國著作確實就是這樣做的。

以“三一八”事件為例,相關的研究已經深入到這種程度——組織者、學生領袖和輿論領袖每一天的所作所為都無所遁形。可是,大多數著作對執政府尷尬的憲法地位(這是危機的直接原因)視若無睹。亞里士多德或馬基雅維利不可能如此遲鈍,對哪怕是最短命、最無足輕重的憲法實驗不予理睬。

本書的用途就是填補這個空白,盡可能采取最簡單、明晰的方式——編年史,沿著時間順序展示憲制演變的來龍去脈。與這條線索有關的事件才詳細記錄,否則予以忽視。因此,與大多數著作相反,本書忽略了大部分軍事行動,卻把具有因果關系的憲法斗爭連貫起來。這種斗爭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塑造了近代亞洲的結構,比那些重要人物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無恥的記錄重要得多。

粗略地說,民國憲制問題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其一,辛亥以后各種建立憲制政體的藍圖。與某些說法相反,此時斗爭各方(包括復辟者)無一反對立憲政體和國會權力。他們只是想把自己的憲制藍圖強加于人(爭奪法統)。其二,執政府廢除法統,廣州護法政府改組為黨國革命政府。中國進入革命時期。與某些說法相反,此時斗爭各方無一反對革命。他們只是想把自己的革命路線圖強加于人。其三,國民政府單方面結束訓政和行憲的行動導致了中國的長期內戰和分裂。此后,孫文的革命路線圖(從訓政到憲政)在他沒有考慮過的地方施行。從技術上講,這種憲制演變總結了辛亥以來的憲法實驗,同時使中國的權力對立變成了憲法性分歧。這種分歧將會牽動中國和東亞的深層結構,但本書敘事的時間段就在這里結束了。


2023-11-10 18:27:08

[新一篇] 終身成長 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舊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Ⅰ 新軍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