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咚:從一些現象想到政治人物的格調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當代中國的政治人物中具有鮮明個性者,當推兩個人。一個是西南地方封疆大吏薄熙來,另外一個就是國務院現任總理溫家寶。前者,在重慶“唱紅打黑”,風頭甚健;后者,常常在講話中引經據典,乃至即興賦詩,最近在若干件事上更表現出他的強烈的個人色彩,與傳統的政治人物有很大不同。
 這些異于常人的言行,包括突破禁忌,撰文紀念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在深圳力倡包括政改在內的全面改革,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大談中國內部改革,直至近日在亞歐首腦會議期間,超常規訪問德國,在CNN記者專訪中坦率談論自由民主、政改等敏感話題,還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中歐工商峰會中脫稿演講,言辭懇切地規勸歐盟不要與美國一起壓迫人民幣升值,直指美國才是歐元不穩定的罪魁禍首,希望同歐盟國家發展最廣泛、最深入、最緊密的經貿關系。
 眾所周知,在公眾以及外國人的印象中,中國的領導人是出了名的刻板,言行程式化,中規中矩,不越雷池一步。這些突出的體現在領導人講話和新聞報道中。大家都感覺到領導人出席活動或者出訪活動的報道,格式、語言以及內容都高度雷同,一般人從每篇報道中幾乎看不出它們有什么不同。
 但無論是薄熙來還是溫家寶,都跨越了某些不成文的“規矩”,他們的政治活動在目前的氛圍下,最大限度地表現了自己的“顏色”。
 正因如此,公眾在感到新奇的同時,在評價上也形成巨大的分野。有的人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們都具有政治家風采,尤其敢言人所不敢言,言人所不便言,做與眾不同之事,爭相為之奉上溢美之詞。而另外一些人,則戴上放大鏡,給他們挑毛病,懷疑他們說那些話、做那些事的動機,揣度他們的政治意圖,作秀、作偽等標簽也貼到他們頭上。
 筆者以為,兩者皆不可取。評價政治人物的言行,不能光看它們的形式,而要看它們是否符合當代的需要和民眾的需求,是否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目標、策略和措施,是否真正把他們表達的觀點落到實處了,最后,還要看這些觀點,變成具體措施后,是否取得了效果,公眾是否能夠獲益。
 所謂的聽其言,觀其行,就是這個道理。評價一個政治人物乃至一個政府,關鍵不是看他(它)說了什么,而是看他(它)做了什么;不僅要看他(它)做了什么,還要看他(它)做得是不是有效。從這些角度出發觀察和評價政治人物的言行,才能得到比較客觀公允的結論,而避免主觀臆斷。
 如果以上述標準來衡量,我們就會發現,溫家寶總理近期的所言所行,其主旨當然是不錯的,他的觀點是順應當代公眾的心聲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并不是由其獨創出來的,而是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不斷出現在領導人講話、國家政治文件尤其是憲法中的莊重承諾。換句話說,他所表達的觀點,在過去若干年里,中國還沒有做到,或者還做得不夠。他重申這些觀點,對公眾來說,與其紛紛懷疑其動機和政治意圖,或者一味唱贊歌,不如沉靜下來,帶著清醒的目光,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他所大力提倡的那些光鮮亮麗的觀點,毋庸置疑是全人類特別是中國公眾數十年來的美好夢想,合乎公眾的期待。但是,公眾已經不再相信單純的漂亮言辭——就像過去的幾十年里大家經常聽到的那樣,他們需要看到真正的行動。餅子雖然香甜,具有強烈的誘惑力,但如果它是畫出來的,那么即使它再美好,也不是公眾希望得到的。
 一個政治人物,如果只會說些漂亮話,卻做不到,那么他就僅僅是個唯利是圖的政客而已;如果他把公眾的理想當做自己的理想,把公眾的愿望當做自己的愿望,了解這些理想和愿望,在將它們訴諸言辭的同時,竭盡所能身體力行,實現這些理想和愿望,讓公眾沐浴在這些理想和愿望的光輝里,他才稱得上真正的政治家。
 

丁咚 2012-04-27 03:23:59

[新一篇] 丁咚:中美新冷戰為何難成形

[舊一篇] 丁咚:公職人員究竟由誰供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