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8月5日的《南方周末》有一個亮點,其文化版面大幅報道了由《南方周末》和上海東方衛視主辦的“2010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活動。活動共向七位先生及女士“致敬”。說實話,除了如王克勤這樣的“揭黑記者”(還有幾個文藝界的,不大了解,不作評論),基本還是沒什么代表性的。比如經濟領域的吳敬璉先生,這些年受到來自南方系媒體的榮譽恐怕不少了。如今又是“致敬”,了無新意。重要的是給人一種經濟學就吳記一家店面的印象。這幾年和吳敬璉有爭論的郎咸平等人怎么就不能被致敬呢?顯然,這些都脫離不了《南方周末》作為一家媒體的編輯立場(簡單點說:它日益走向并暴露了其自由化派立場。)還有一些參與本次活動的“公共人物”,也同樣讓我很不以為然。比如那個易中天,前些天網絡與媒體兩頭忙,在所謂“汪暉抄襲事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話說回來,整天忙這忙那,批判這個、批判那個。回頭想一想,這一切是為了什么?看了8月5日《南方周末》E24版龍應臺(也是本次活動被“致敬”嘉賓之一)的文章,恐怕要和她發出同樣的感慨:我怎么會沒有中國夢呢?只是我的中國夢與龍女士的“中國夢”不大一樣,甚至有所沖突。
龍應臺文章的標題是:《我怎么會沒有中國夢呢?從鄉愁到美麗島》(以下簡稱“龍文”)。由于習慣了南方報系一貫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解構主義”風格,所以全文看下來還算波瀾不驚。但是仔細分析分析,結合龍應臺此人背景,發現龍文雖然不如當年在其給胡總公開信中(所謂“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所表現出的囂張氣焰,但還是暗流涌動。再想想該報一直打著“在這里讀懂中國”的旗號,在知識分子間頗有影響,逐步形成了“《南方》綁架中國”的態勢,不知這么一株大毒草又要在自由化派的臭水溝里掀起什么漣漪。
龍應臺,其人乃蔣匪軍人后代,1949年在蔣介石發動的反人民內戰中敗退臺灣。雖然龍應臺聲稱她“從來就不太相信大敘述”(見2010年6月3日《南方周末》文化版),也就是說她從不相信什么“大邏輯”,從不相信歷史的規律,但他們一家還是在那場戰爭中去了臺灣,恐怕是規律中注定的事吧。就這樣的一個人,她不去思考內戰中的人心向背,不去思考人民反內戰的正義性,而是選擇回避和逃避,把共產黨領導人民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虛無化了,把蔣介石一伙的猙獰面目虛無化了。這不,龍文開篇就說起“反攻大陸”的夢,可喜的是龍女士自己也發現這是虛無縹緲的一個夢而已。
龍應臺搬起了“禮義廉恥”這一頗具吸引力的口號。老實說,“禮義廉恥”的確很好,筆者曾經定做過一套中山裝,上面的四個口袋就代表“禮義廉恥”嘛。龍文中引述的一段解釋也很好:“禮,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清清白白的辨別。恥,切切實實的覺悟。”龍文還得意地表示:“小的時候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假如蔣介石具有規規矩矩的態度,不要小打小鬧,想著吃共產黨豆腐;假如四大家族能有正正當當的行為,放棄剝削壓榨百姓,哪會有它滅亡的那一天呢?可是有這么一個大邏輯:剝削階級及其代 理人不甘心于他們的滅亡,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不從根本上徹底改變是免不了滅亡的命運的!我們理解龍應臺女士的家庭出身,善良的我們仍然希望龍應臺能夠看出這么一種大邏輯,不要繼續充當敵對勢力瓦解中國、阻擋中華民族復興的打手,否則龍應臺只能說是代表一股逆流。
當然,必須說清楚,類似“禮義廉恥”這樣的傳統文化的精華,當然要吸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不排斥這樣一種源泉。但是總的來說,傳統文化還是必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能在當代中國獲得新生。這樣一種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結合或加法,不是什么“儒家馬克思主義”。兩者一個是主流意識,一個是支援意識。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傳統文化以及“禮義廉恥”終究看不清、說不清,也理不清。龍應臺大肆宣揚她的這種“價值的基座”,用意何在?消解社會主義的價值基座嗎?如果了解龍應臺的話,是不難作出判斷的。
這里需要說句題外話:有的不明事理的小右會洋洋得意地問:不是所有國家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有的人還不認識馬克思呢,難道都要失敗嗎?對此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脫離它就必然走向失敗。正如,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閃電的危害,知道危害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具體的科學道理。可是人們具有樸素(并不系統全面)的科學知識。相反,敢于觸碰閃電的人能說說感想嗎?
龍應臺說她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在她的語境下這個“中國”恐怕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因為當聯合國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時,龍應臺傷感了,如龍文所言:“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加強烈”。這里,她正式完成了從“反攻大陸”到“救亡圖存”的蛻變。鑒于這種表現,可以勸說毒派把她作為統戰對象了。讀到這里,更重要的是在龍應臺美妙的文筆循循善誘之下,我們應該明白文章標題“從鄉愁到美麗島”的含義了:由于大陸“打壓”,臺灣的離心傾向是歷史的大邏輯。這倒是無所謂,算是龍女士說出了事實,也值得中央好好研究研究,尋找對策。但問題的關鍵是龍應臺是一位非常重視“文明”的女士,在她那里天下無“義戰”。她讓胡總用“文明”說服她,她希望中國的崛起能夠“文明”點(言下之意是我們不文明,傷害“他們”什么了,“他們”是永遠用警惕的眼光看待“我們”)……言下之意,哪天發生了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重大事件,龍應臺會做出何種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呢?還是留給龍女士自己回答吧,免得龍女士一不小心看了此文說筆者給她扣帽子。
龍文中還說到《龍的傳人》作者,但沒點名。他是侯德健。此人在那場著名的風波中也曾扮演了點角色。暫時不過多評價他。但是需要指出此人有一點是誠實的,他揭穿了海外某些招搖撞騙者(龍應臺同情的那些人與此都是一類)的一個謊言:就是關于子弟兵使用坦克的問題。有興趣的可以查查去。
如果置身于本次“致敬”活動,聆聽龍應臺的演講。那么下一段她上起了課——民主課。關于曾經風光的英雄如何變成今日的貪污犯,龍應臺的敘述倒是很認真。本以為龍老師能夠說說自己對于照抄西方民主模式的獨到看法。但龍老師則不然:“在我個人眼中看來,都是民主的必修課。”想想其實也能夠原諒她的這種無知,一來她不是什么政治學者,二是因為現在的自由化派人士都持這種觀點,讓這位老師免俗很困難。只是這里需要指出幾個事實:這門必修課菲律賓起碼上了一百多年(菲律賓“獨立”后就采用了美國模式);印度也上了很多年。
當然,有人會說正因為印度有了西方模式,它才能在眾多矛盾下依然快速增長。這是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態度。這里似乎要套用小平同志的名言了:貧窮不是民主啊!臺灣自照搬美國模式以來,走向一條什么路?還需要多說什么嗎?在此,筆者是冒著一個風險來寫這段文字的,因為我“反民主”。對此,需要講清楚一件事:什么是形式民主,什么是實質民主。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今天那些擁有了表面上的自由(可以自由地吃喝……可以方方便便“享受”“三俗” ),卻喪失了心靈的自由(終于喝了個胃下垂,整天提心吊膽;婚姻家庭破裂;郁悶、無聊、聒噪……)。對于民主、自由這類名詞,還是要多分析,多下“毛毛細雨”,讓人明白它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像龍應臺這樣“傾盆大雨”,逼你認同她所謂“民主”“自由”。
解了龍應臺的這些夢,不難發現她的夢到底是個怎樣的夢。希望批判她的同時給她發個大勛章,因為她拿自己的言行做了個標本。
gczyjbr 烏有之鄉 2012-07-07 21:38:0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