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培養和教育體制改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本世紀以來,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民族振興,國家富強,所有成功的事例背后都隱含著一個共同的奧秘: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國富民強。所以,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如此,青少年創新能力的培養成了全社會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因為青少年的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們民族的未來。

  “創新能力”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創新,是指敢于沖破舊思想、舊觀念、舊模式的束縛,具有解決新問題、獲得新成果、開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動精神,在復雜、迷茫、艱苦的情形中有所發明、有所突破。”①它要求人們具備豐富的想象、活躍的靈感、合理的知識結構、敏銳的洞察力、獨特的求異本領和頑強的探索精神。只有具備強烈的創新精神,才能想前人沒有想過的事,創前人不曾創成的業。它包含著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實踐能力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創造性思維決定人的創造性實踐,而創造性實踐又體現著人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創造性思維乃是人類種種思維(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形式思維、辯證思維)高度綜合的結果,是多種思維有機結合的產物。

  就此而言,創造性思維不是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而是種種思維方式的有機結合過程中凸顯出的一種品格和特征。因此。一方面,創造性思維從根本上有賴于人們各種具體思維能力的優質和高效;另一方面,創造性思維又有賴于各思維方式的有機整合。

  其次,各思維方式乃是在人類學習和文化修養的基礎上培養、塑造而成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塑造過程,與人們從幼年開始的學習過程同步。

  在人們的印象中,學習就是汲取知識。這里,我們應該對知識作一些區分。按照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知識可分為兩種:其一,陳述型知識;其二為程序型知識。陳述型知識主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而程序型知識則著重回答“怎么辦”的問題。如果說,陳述型知識告訴我們關于世界和人生的種種奧秘的話,那么,程序型知識則是讓我們探索那些奧秘的知識,是產生新的知識的知識。其最明顯的特點是具有能產性。換言之,陳述型知識乃是一種百科全書型的知識,而程序型知識則是一種能力型、策略型的知識。這兩種知識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即某些陳述型知識經過不斷的變式練習可以轉化為程序型知識,而某些程序型知識也可以轉化為陳述型知識。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從把握陳述型知識和程序型知識兩者問區別的角度去把握“知識”。這樣,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陳述型知識的學習是手段,而程序型知識的學習則是目的。因為程序型知識包括:勞動生產技能,獲得知識的[學習的]能力,在現有知識之間建立新的聯系,生成新的陳述型知識的能力、創設解決問題的新的路子的能力等等。②很顯然,程序型知識的習得更加重要。

  從思維能力的培養角度來講,思維能力培養和塑造的過程,就是知識學習,特別是程序型知識學習的過程。從學習課本上的各種知識點,到運用各種知識要點進行變式練習;從綜合運用各知識要點解答學科問題,到獨立地形成各種新方法解決新,老問題,在此過程中,青少年逐步發展起各種思維能力,并嘗試著有機地融合各種思維方式于一爐,以解決成長中越來題復雜的各種人生難題。

  當然,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在學校中進行。但毋庸置疑,學校教育在培養和塑造青少年創造性思維能力。增強其創造性實踐能力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學校遇過其系統開設的基礎課程,運用各種方式方法,使學生習得一系列經典性的知識點和定理,命題,公式等等;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最終掌握和運用這些經典性的知識點和定理,命題,公式等等。學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

  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學校首當其沖,負有不可取代的責任。以此反觀我們的教育,我們將很清楚地看到,恰恰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育存在著一些差距。

  首先,以“升學”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目標。開門幾件事,都是圍繞著升學這一中心而展開的。對高升學率的追求,在整個教育發展的價值理念系統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成為一種具有主流性地位的價值理念。在此基礎上,重點和非重點學校的區分,教育資源的配置向重點學校傾斜等現象應運面生。而所謂重點學校,其“重點”的依據主要就是升學率,換言之就是學生的考分。由于“重點”具有天然的價值導向性,因此,“重點”學校成為人們趨之若騖的目標;高升學率成為眾心所向的“中心”。

  其次,考試不僅是一種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檢驗的手段,更是對學生前途,命運的直接判決;同時,也是對學校聲譽、發展前景的宣判。它已經遠遠超出作為一種重要教學手段的意義,而成為一種牽涉面極廣、影響程度極深的社會焦點行為。在此情況下,“應試教育”構成了我們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中的一種基本模式和基本特質。

  其三,“應試教育”直接影響了教與學的全過程。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多年來,“應試教育”迫使學生面臨著“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嚴酷現實,以及在這平等背后潛藏著的每個學生被模式化了的不平等的事實。這種以統一規格去制造“標準”的教育模式,嚴重地違背了教育的發展規律,使學習成為了無趣的知識拷貝。③

  “應試教育”模式“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的記憶和復現為基本目標。它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掌握的精確性,強調的是對已有知識的記憶。教育領域中曾經盛行“倉庫理論”。“倉庫理論”認為“腦子是儲存事實的倉庫”,教學就是用知識去填滿“倉庫”,學習就是獲取知識,知道的事實越多,知識收集得越多,則越有學問。因此“倉庫理論”十分重視記憶,因為記憶是積累知識的最佳方法。傳統的知識觀把知識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相信它不僅能夠解釋過去,而且能夠支配未來,對于知識性質的這種理解,決定了傳統的教育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的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主要是知識的積累過程,以知識掌握的數量和精確性作為評價的標準、并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形成了學生的學習以模仿、操練和背誦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對教材和教案負責。”④而學生則在這狹隘,片面,畸形的教育中,形成了依賴、自卑、膽怯,呆板的個性。⑤

  很顯然,在“應試教育”中,陳述型知識的灌輸和對陳述型知識的死記硬背被抬到了最為重要的地位,而程序型知識能力的培養則難見蹤影。按照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的區分,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應試教育”乃是一種跛腳的教育。而所跛之腳,則恰恰是教育最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讓學生通過程序型知識的學習,培養其創新能力。

  其四,我們的教育中也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在“應試教育”模式中,全面發展演變成了“智育”一花獨放的畸形狀況。而在智育中。人們強調得更多的只是對陳述型知識的掌握,而不是由陳述型知識向程序型知識的轉化,以及合理知識結構的構建。這樣,學生非但不能通過完整的智育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更不能通過接受“德”、“體”、“美”等其他方面的教育,使其各種思維能力得到有機的整合,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其五,在“應試教育”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教師成了從書本和教參資料到教學過程之間的“搬運工”,而無暇顧及創新工作一一進行學術和教材教法的研究。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狀況令人堪憂。有人以國家教委華東地區教育管理干部培訓中心第22期督導班學員為對象,對中小學科研工作狀況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最大的弊端”是:“科研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主要原因有四:第一,科研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第二,學校辦學自主權不夠;第三,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第四,整個國家教育科研管理體制問題。”⑥毋庸置疑,教師科研能力不高,學校科研工作水平較低,已經成為制約教育發展。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瓶頸”。

  其六,從教育管理體制上講,存在著管理過于細致,微觀有余,機制性運作不夠的弊病。從招生到升學,從教案到課堂過程,從考試導向到教學活動的展開,都由教育管理部門統一編寫“劇本”,而各教育單位則依“劇本”扮演角色。他們只能按照“劇本”的要求,循規蹈矩地“唱、念、做、打”,缺少基本的辦學自主權和創新空間。

  總之,現行教育體制以升學為目標;以“陳述型知識”的考試為教與學成果的主要的。甚至于唯一的檢查手段;以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研活動為“指揮棒”,難以避免“高分低能”、學生片面發展的結果。這在大力發展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倡導創新能力培養的今天,無疑是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的。

  (三)

  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些年來受到了許多學校的高度重視,產生了一些富有創新色彩的教育工作新思路和方式、方法。如著名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他們都在培養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然而,毋庸諱言。這些探索和嘗試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其效率卻遠遠未能發揮出來;同時,在實踐中,許多探索者常常感到步履艱難。其主要難處在于限于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只能在“應試教育”之余,進行創新和探索,而不能將自己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

  癥結在于現行的教育體制不適應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只有改革現行的教育體制,才能給探索者松綁,才能通過探索者的努力,呼喚出新的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體制。

  新的教育體制應該怎樣?沒有現成的答案,一切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

  首先,要為“素質教育”謀得廣闊的社會心理和價值空間。過去我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人力資源管理體制,過分地強調集中和統一,忽視個性全面的發展。由此形成了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通過各種考試,占據社會競爭中的有利地位的社會價值理念。這必然導致“應試教育”的產生,必然影響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養成。

  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好時機,通過用人機制,人才市場的充分發育等,為全面的教育,為“素質教育”謀得廣闊的社會心理和價值空間。這是新的教育體制的形成、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保障。

  其次,要讓各級學校取得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在未來社會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不應過于具體地介入學校的工作和教學過程,而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到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和機制,以制度和機制監控整個教育工作的進行上來。應該讓各學校更加自主地。能動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既可以使教育主管部門從大量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研究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管理機制和辦法上去;同時,又可以讓學校取得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創造性地開拓教育工作的廣闊空間。后者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比如北京理工大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個性發展,將33個工科本科專業合并為11個學科大類組織教學,經過1年的基礎教育后,允許一定比例的優秀學生根據自身的發展條件,在全校范圍內和在學科大類內調整專業。他們還制定了13個輔修專業計劃的21個輔修課組,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選修跨學科專業,構建復合型知識結構。這樣的改革和調整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的。反之,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干涉過多,勢必會束縛學校的能動發展。

  質言之,教育主管部門“掌舵”,各學校“劃槳”,這應該是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內容。

  其三,要改變衡量學校辦學業績的固有模式。不再根據“學校的物質財力,接受資助及經費,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學生的考分”等來判斷學校的教育狀況,而應該以“學習者從入學到畢業在知識、能力以及態度等方面產生可以證明的進步”衡量學校辦學的業績。⑦應該說,這將是對學校整個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根本導向性的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將使得學校和社會把對教育的關注從學生的分數,轉移到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創新能力上來;將促使學校全而改革教育教學體系和內容,交封閉辦學為開放辦學;從過分針對考試而展開的教與學中解放出來,倡導“跳躍式思維”;從單純進行“陳述型知識”的運輸和死記硬背中擺脫出來,把教學的中心轉移到由“陳述型知識”向“程序型知識”的轉化上來;避免“滿堂灌”或“照本宣科”,真正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不同人才培養規格、類型的特殊要求,實現人才模式的多樣化。

  其四,要形成教師職業資格新的審核和考評制度。“教師”作為一種特殊職業,具有較強的職業特點和素養。一是認知特點:除了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以外,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二是其人格特點:熱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勵和想象的傾向。①應該說,這是教師的一般特點。但在今天的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這一特點并未成為選拔和培養教師的基本標準。加上多年來教師經濟狀況的不如人意等社會原因,使得許多未必具有這些基本職業特點和素養的人被推上講臺。如此,我們的教師隊伍中也許不乏學術水準較高者,但教師隊伍的總體素質不高。而且,在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籠罩下,一些教師忙于應付考試,放松了教研和科研工作,創新能力較差。

  因此,要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首先就必須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大功夫。我們以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教師四方面的考核:

  一、政治信念和師德

  二、教師職業基本特點和素養

  三、專業學術、教研成果

  四、專業創新和實踐能力

  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教育,心理科學的原理和各專業的特殊要求,制訂嚴密、具體、可操作的考核標準,并組織嚴格的、機制化的考核,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實施旨在調動教師敬業精神和創新精神的聘任辦法和計劃。

  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運作專業化的教師專業人才市場。這一市場不應該是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單位,而應該是接受教育主管部門宏觀指導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中介組織。這種中介組織以公司化方式運作,不是校內封閉,教育系統內部封閉而是面向全社會,幫助學校選擇合適的師資。

  注:

  ①參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P44

  ②參見上海《青年學報》1998年秋季號《“知識”散論》(子行)

  ③同①

  ④《理論研究》1998年

  ⑤同③

  ⑥何光輝等《我國部分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現狀及其分析》,載《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3期,P19

  ⑦參見:高志敏《未來社會的變化趨勢與成人教育的未來》、載《外國教育研究》(長春)1998.6.14⑧參見《學與教的心理學》, 皮連生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98年版。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 陳永弟 2012-07-26 22:33:55

[新一篇] 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與主題 ——訪清華大學張建偉博士

[舊一篇] 社會性軟件與學習者高階思維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