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姚“四贤”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我是一个地道的余姚人,从小就生长在这个拥有古老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且一个魅力独具的城市。其具有璀璨的文化,史称“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积聚了七千年文化底蕴的余姚是虞舜遗墟,素有“舜耕历山”、“禹藏密图”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我们培育的一个又一个的杰出人物像东汉高士严子陵,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唐代政治家、书法家虞世南,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明末清初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余姚四贤。余姚四贤即是东汉高士严子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明末清初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和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

一、严子陵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生于姚北,卒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他在少年时代,与汉光武刘秀是同学。他擅长书法和文学,现在虽没有可靠的资料可寻,但从光武帝的文章中仍然可以显现出他的才华和深度。

公元8年,王莽称帝,曾经多次邀聘他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最终当上了皇帝后。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但后因看透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其在诗中写到:

几人无故上云台,心事含羞未许猜。名利当头叹归隐,清风拂水报招徕。

同眠卧榻真天子,六合难搜高士才。不过茫然寰宇下,容他独自发闲呆。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

严子陵去世后,墓葬于余姚城东十华里的陈山,唐、宋、元、明历代都加修茸,现已毁。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陈山易名为客星山。余姚现存的两处纪念性建筑,一是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高风千古”石碑坊,二是龙泉山上的“严子陵故里碑亭”和“子陵亭”。而“严子陵钓台”经过历朝历代修复和完善,因风景秀丽,山水如画。如今业已成为杭州地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而余姚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中一条路命名为“子陵路”。至今,这条路仍然存在。

二、王阳明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他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王阳明天生聪颖,勤奋好学,他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卢陵知县、江西两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屡次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也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

阳明在做官时,可谓足智多谋屡立奇功。虽然在正德初年,因冒言直谏触犯权贵,被贬至贵州龙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到任不久,捕获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1516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王阳明上任后,针对农民起义的烈火愈烧愈烈的形势,便四处散布消息说,官兵不堪防守,准备全面撤退,等待时日再来剿杀;而暗中却集中优势兵力加紧训练。一个月后的深夜,王阳明发动突然袭击,重创农民起义军。

为了在地方建立长治久安的统治,王阳明改革兵制,对军队重新编组,以提高战斗力。在农村,他还推行“十家牌法”,即十家一牌,互相监督、互为担保,一家犯法,其他九家一同连累受罪。他还兴办学校,教百姓读书识字,宣传国家大政方针,防止民众违法犯罪。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王阳明也因为平定叛乱有功,加官晋爵。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王阳明尽管屡立战功,政治声望不断升高,但是仕途却日趋坎坷。由于他忠诚直柬,招来了正德皇帝厌恶,加之刘瑾等小人在皇帝身边挑拨。王阳明最终被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虽然在仕途却日趋坎坷,但在心学上却有着非凡的成就。他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由于他出生余姚所在地有大批门生学子,故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学术界评价是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王阳明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知行合一”。这是他最为人推崇的一个主张,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家的“成名之作”,正是由于此说,他才得以成为与朱熹等人彻底“划清界限”,与陆九渊一道,负手傲立于儒家另一顶峰,让后人“传唱”至今。

王阳明热爱故乡,多次回姚省亲,祭扫祖墓,并在城内龙泉山中天阁讲学,培养了钱德洪等一批王学的优秀人材,在余姚留下大量的活动史迹。至尽保留的古建筑有当年讲学处“中天阁”、他亲笔题字的“祭忠台”、“理学旧居”等,纪念性建筑有“故里碑亭”和“阳明亭”等。

三、朱舜水

朱舜水即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于余姚城内清初著名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朱舜水从小聪颖好学,青年时代已对四书、五经和历史有很深的研究。但他看到朝廷黑暗,吏治腐败,所以一直轻视功名。清兵入关之际曾投身抗清的军事行动。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毅然辞别国土,弃离故乡,逃亡日本、安南(越南)、暹罗(泰国),最后定居日本。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侨居国外并对侨居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

朱舜水到日本后,初寓长畸,以他的教学德行,受到日本学者的礼遇和尊敬。日本著名学者安东守约,素来仰慕朱舜水,他敬事师礼,苦心恳留。许多日本学者也纷纷慕名而来,投奔门下,争当学生。朱舜水感于安东守约的诚意,在长畸住了九年。在朱舜水定居期间,勉励门生“潜心好学,不荒于嬉”;倡导读书“三到。当时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德川家康的直系子孙――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国认为,朱舜水“学贯古今”,“真希世人”,诚邀他前往水户藩讲学,并参与主编《日本史》。朱舜水不仅强调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求知,还大力倡导读书,留下了许多启发后人的见解。

朱舜水在日本政界和学界受到广泛的敬重,无论官民,都尊称他作“朱夫子”。他在讲学时摒弃了儒家学说中的空洞说教,发扬实理实学,联系实际的传统,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他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同时他认为为学重实际效用和事功,反对"专在理学研究";强调知识应从生活实践中求得;重视史学,认为"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则史近",与黄宗羲、顾炎武相似。其教育理论除一般儒者所谈"性"、"经世致用"外,具有爱国与睦邻相结合特点,强调国运兴衰与教育兴废相关,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为国家持久繁荣昌盛创造条件。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和后来明治维新有很大影响

朱舜水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并以“单身寄孤岛,抱节比田横”自勉。他常常面朝西方,遥望流泪。他写的《避地日本感赋》二首,抒发了他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汉土西看白日昏,伤心胡虏据中原。

家冠虽有先朝制,东海幡然认故园。

1682年朱舜水在日本逝世后,日本学者将他谥为“文恭先生”。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才具备为死去的人定“谥”的资格,故而日本学者们议定的这个“文恭先生”,被视作非正式的“私谥”。朱舜水死后,日本人民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常陆久慈郡太田乡瑞龙山麓,他讲学的书札和问答由德川光国父子刊印成《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在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之际,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日中文化协会在他故乡-余姚城内龙泉山上建树了“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实现了他生前希望的“中国日本千年之好”的遗愿。今余姚龙泉山南坡有朱舜水先生故里碑亭。

四、黄梨洲

黄梨洲,名宗羲,乳名麟,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于余姚东郊黄竹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天启三年(1623)补仁和(今属杭州市)博士弟子员,课余好读野史、小说。

黄梨洲从小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吏,被当朝太监魏忠贤陷害而死。事后他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刘宗周为师,发奋读书,决心继承父志,作一番事业。清兵南下以后,黄梨洲变卖家产,把当地青壮年组织起来,号称“世忠营”,拥戴鲁王,参加抗清斗争。直到南明政权瓦解后,才回到故乡,隐居著述。

从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杜会内部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万隆午间,这种现象已很明显。这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产生是有巨大影响的。黄梨洲的思想,正是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黄梨洲的治学,博大精深,在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字等领域都有独到研究。顺治十年九月,始著书讲学,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于语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今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版《黄宗羲全集》行世,代表作有《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黄梨洲深刻的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他在其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发出了“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的呼喊。其史学成就、开创的浙东史学派及学派姚籍代表人物详见《学术文献编》专章。黄梨洲晚年致力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他的著述共有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内容涉及史学、政治、哲学、经学、地理、天文、音乐、诗文等许多方面,称得上是位著述大师。今余姚城区有故里碑亭、梨洲亭、梨洲文献馆、南雷路等纪念物。

黄梨洲死后安葬在姚南陆埠化安山。他的故居几经战乱,已不复存在。惟镌刻着“黄家竹桥”四字小石桥仍屹立在村东头。城内龙泉山上有纪念性建筑“故里碑亭”和“梨洲亭”,中天阁还保存着他大部分著作和一部《竹桥黄氏宗谱》。

王阳明最终被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错!自相矛盾!应该是如开头所说的: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卢陵知县、江西两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餘姚四賢[1],或「餘姚四賢仕」[2],「餘姚四大鄉賢」,「餘姚四大賢」,指四位出生於浙江省餘姚市(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的著名賢士。他們對中國哲學史、思想界產生了巨大持久的影響,並影響了日本的儒學和史學。

山高水長 - 嚴子陵[2] 東漢著名隱士,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漢光武帝請他幫助治理天下,辭不就。隱居在今杭州市富陽縣富春江流域。今有著名的嚴子陵釣魚台。嚴子陵是隱士文化、哲學的早期重要人物,對後世影響極大。嚴子陵之後歷代著名人物如李白都尋訪過他的歸隱之處,毛澤東對嚴子陵也有很高評價。

真三不朽 - 王守仁[2] 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的集大成人物。是集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為一身的全能大儒。所創陽明學,影響遍及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及東南亞。

勝國賓師 - 朱舜水[2] 為明末清初思想家,因不忍故國以夷變夏、改朝換代,移居日本。他的學術極大影響了日本的儒學、史學。

名邦獻遺 - 黃宗羲[2]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經濟學家。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网载 2012-08-11 15:49:48

[新一篇] 相親之王

[舊一篇] 風雨天一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