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不忘故國故土之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朱之瑜(1600年-1682年),字魯玙,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號,意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故土之情。浙江余姚人,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朱曾參加抗清活動,南明滅亡后,不愿降清,東渡日本。于日本和水戶光國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水戶光國深感未有異姓革命的日本方是中華思想的正統繼承者,遂發奮編纂大日本史,以揚正統,導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朱舜水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著有《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紀事》、《陽久述略》、《釋奠儀注》等等。朱舜水出身望族,自幼博聞強記,精研史、書、六經。崇禎末和南明朝弘光年間,幾次下詔征他去做官,他都因“世道日壞,國事日非”堅辭不就。明亡后,清兵長驅南下,他就投入缺清復明斗爭,與浙東抗清義師首領王翊相佐,圖據舟山為抗清根據地。失敗后亡命日本,輾轉于安南、交趾、羅等地,歷盡艱辛,意欲借兵,以資恢復。他常秘密深入內地,與抗清名將鄭成功、張煌言等一起,北伐長江,往返于兩軍之間,親歷戰陣,進行反清復明活動。

兵敗后,朱舜水見大勢已去,復明無望,懷抱孤憤,于1659年復至日本,開始他二十四年審日講學生涯。朱舜水到日本后,初寓長畸,以他的教學德行,受到日本學者的禮遇和尊敬。日本著名學者安東守約,素來仰慕朱舜水,他敬事師禮,苦心懇留;知朱舜水長期飄零,囊空如洗,便拿出自己一半俸祿供朱舜水使用。許多日本學者也紛紛慕名而來,投奔門下,爭當學生。朱舜水感于安東守約的誠意,在長畸住了九年。當年日本執政的首相叫德川光國。他握有國家大權,但比較開明。他想培養人才,但缺少師資。當聽說德高才埔的朱舜水時,如獲至寶,派了使臣,備了厚禮,聘朱舜水為師。于是,朱舜水就從長畸來一江戶(今東京),德川對朱舜水待以賓師之禮,受業弟子,非常敬重。在朱舜水七十誕辰時,德川特地為朱舜水造了一座庭院,取名“后樂園”,為朱舜水祝壽。日本一些學者稱朱舜水為“泰山北斗”。

朱舜水講學時,許多年老的日本人都扶著拐杖前去聽講。朱舜水和黃宗儀、王船山、顧炎武、顏元一起,被人稱為明末我國五大學者。他在日本抑著“仆之視貴國同為一體,未嘗有少異于中國也”的精神,以中國的治學之方,簡牘之式,科試之制,用字之法,通過講學,大力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他在哲學上反對唯心史觀的理學,提倡“知行合一”,針對當時日本上層人士崇尚儒學、空談佛理的僧侶主義傾向,反對“專在理學窮研”,說:“宋儒辨析毫厘,不曾做得一事。”強調知識應從日常生活實踐中求得。他重視史學研究,認為“經得而史明,經深而史實,經遠而史近”,“得之史而求之經,亦下學而上達也”。他的學術思想對日本有很大的影響,聽他講學的都說:“前皆做昏夢,今日始知耳”。朱舜水在講學的同時,還將中國當時先進的農業、醫藥、工程建筑、手工工藝、從圖樣到制法,傳授給日本民眾,親自加以指導和實踐。朱舜水還根據西湖和廬山的風景特色,替德川光國設計了為他祝壽的園林“后樂園”,還以他設計的《學宮圖說》,建造了東京的“圣堂”。朱舜水以自己的崇高品格和淵博常識,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深遠影響。后來的日本學者評價說:“天佑以還,儒學以經世治民為要道,不力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不惟后來明治維新受此良好之影響,即于朱氏學說本身發揚而光大,其功亦偉矣!”

梁啟超在評論朱舜水時也說:“中國儒學化為日本道德基礎,也可以說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極為高尚嚴峻,所以日本知識階層受其感化最深。”朱舜水在日本念念不忘故國,以“單身寄孤島,抱節比田橫”自勉。身居異域,依舊身著明服,常常面朝西方,遙望流淚。他寫的《避地日本感賦》二首,抒發了他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漢土西看白日昏,傷心胡虜據中原。家冠雖有先朝制,東海幡然認故園。廿年家園今何在?又報東胡設偽官。起看漢家天子氣,橫刀大海夜漫漫。他常寄信給國內子孫,教誨他們“農圃漁樵,自食其力;百工技藝,亦自不妨,惟有虜官決不為耳。”朱舜水在日本講學二十余年,栽培了眾多有識之士,對日本的教育作出過很大貢獻。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日本,享年82 歲。日本學者私謚他為“文恭先生”,按明朝儀式為他建墳立碑,題曰:“明徵君子朱子墓”,安葬于日本常陸久慈郡大田鄉的瑞龍山麓,德川光國率諸朝士臨其葬,墳墓至今猶薦。日本民眾對朱舜水十分崇敬,在他死后周年時,被譽為十七世紀日本關西世儒安東守約在祭文中哭道:“嗚呼先生,知我望我。今也既逝,學烈士云墮。有疑誰問!有過準督!有事誰計!有懷誰告!”表達了當時日本學者和民眾的心情。

1982年,日本朱舜水先生紀念會,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為紀念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在朱舜水的故鄉,余姚龍泉山建造《朱舜水先生紀念碑》。是年五月二十日,以日本國員戶葉武為團長的代表團一行專程來余姚,參加紀念碑的揭幕式。碑下面,是著名家沙孟海寫的刻著《朱舜水先生紀念碑》八字行書;碑后刻著 “紀念中日文化交流之先驅朱舜水逝世三百周年”,落款是“日本朱舜水先生紀念會,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碑后種有兩棵蒼松;碑前為日本友人種的兩棵柏樹,象征中日友誼如蒼松翠柏,萬古長青。作為朱舜水家鄉的余姚人民,也始終把朱舜水作為先賢而倍受敬重。清朝年間,余姚人民在余姚城老西門外姚江邊。先后為朱舜水,連同其他三先賢:嚴子陵、王陽明、黃宗儀建立“先賢故里本報特約記者亭”,解放后遷至龍泉山。在“明徵士朱舜水故里”碑亭,刻有楹聯“東海蹈曾甘家老遜荒千載斯文歸后死”“南天擎獨苦臣心如水一江終古屬先生”。橫額“勝國賓師”。著名學者樓適夷在《朱舜水先生逝世三百年獻詞》里,對朱舜水的生平事績作了這樣的概述:“大哉先生,吾鄉巨哲。生當季世,陽九逢厄。

滿清入關,傾我社稷。一介儒生,志士廣結;力挽狂瀾,奮起抗擊。跨海東瀛,乞師千急。扶桑流寓,江戶講席。交流文化,弘宣圣葉;胡運不盡,終老秉節。懿行殊勛,后世永式。三百周年,今逢祭日,兩國俊彥,勝會吾邑。紀念前賢,顯彰遺德。以后學,仰止先哲。羈身北國,適感小疾。鄉老寵召,欲行未得,舜水悠悠,龍山靄靄。遙瞻盛曲,馳恩無極." 滿清入關侵華,國難當頭的時候,朱公舜水本來是“凡古今禮儀大典,皆能講究,致其精詳;至于宮室器用之制,農圃播殖之業,靡不通曉”的大學者,也拍案而起、投筆從戎,奔走在浙東沿海,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擊侵略的武裝斗爭中。他北上南下,四處借兵,協助張煌言、鄭成功,往來于廈門、金門之間,逆旅舟山、崇明;求援避難,從日本到越南,又從越南到日本,只為力盡一個漢族人所應該履行的義務。誠如他自己所說:“仆事事不如人,獨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似可無愧于古圣先賢萬分之一。一身親歷之事,固與士子紙上空談者異也。”滿清恨之入骨,就像后來也兇殘對付國姓爺的那樣,挖掘搗毀其的祖墳!(朱公在日本,主人要為他建造好屋子,他辭謝時說:“吾藉上公眷顧,孤蹤海外,得養志守節,而保明室衣冠,感莫大焉!吾祖宗墳墓,久為發掘,每念及此,五內慘烈。若豐屋而安居,豈我志乎?”)  

朱公奔走海上,“雅有意于經歷外邦,而資恢復之勢”,1650年朱舜水以五十一歲高齡去日本,不料被滿清發現。清兵白刃合圍,逼迫他髡發投降,但他談笑自若、視死如歸,劉文高等人被他的義烈所感動,偷偷駕舟將他送回舟山。 “辛卯年七月,預避虜難,從舟山復至安南。”在越南,他拒絕國王的聘用,慷慨陳詞“中國折柱缺維,天傾日喪,不甘剃發從虜,逃避貴邦”,堅決不向國王跪拜效忠。他回憶:“何敢屈膝夷廷,以辱國典。故長揖不拜者,禮也。國王不知是禮,怒欲殺臣;臣挺然竟行就戮,毫無顧盼遲回。”國王贊曰:『好漢子』!仍不甘心,派人勸說舜水,要為他接取家眷,營造府第。對此,舜水答曰:“去家十三年,絕無婢妾,何有家眷?瑜役畢告歸,必不留此,甲第何為?”國王贊嘆曰:『大人!高人!不獨我交趾所無,如此人者,恐中國亦少!』 1659年五月,延平王-招討大將軍朱成功和兵部侍郎張煌言會師北伐。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先是,朱之瑜數來往海外,備嘗艱苦,竊圖恢復。至是,成功將大舉,故去歲招之而至廈門。”六十歲的朱舜水參加了這次戰役。收復瓜州,攻克鎮江,他都是親歷行陣。《海東逸史-朱之瑜傳》:“己亥,朝(魯)王金門。時朱成功、張煌言會師入長江,之瑜主建威伯馬信營。...之瑜常往來兩軍間。克瓜洲,下鎮江,皆親歷行陣”。但北伐壯舉卻因為國姓爺的輕敵大意,不幸失敗。朱公悲痛地說:「藩臺(鄭成功)似謂虜在目中,徒使英雄頓足耳!」  

1660年(永歷十四年),這位為民族解放奮斗多年的老人已經“飲泣十七載,雞骨支離;十年嘔血,形容毀瘠、面目枯黃”,堅決不做滿清的奴隸牛馬,就流寓日本,以保存民族正氣。  

他的初衷是「閉門掃跡」暫時避難,流亡日本之初并沒有終老的打算,只想“暫借一枝,棲息貴邦,衣粗茹藿,操婢仆之役,所冀天下稍寧,遄歸敝邑。”自稱「亡國之遺民,來此求全……」,自誓「非中國恢復,不歸也」, 日本友人安東省庵作詩贊曰:遠避胡塵來海東,凜然節出魯連雄。歷忠仗義仁人事,就利求安傘俗同。昔日名題九天上,多年身落四邊中。鵬程好去圖恢復,舟楫今乘萬里風! 梁啟超先生在朱公年譜的附錄中說得明白: “我做朱舜水年譜在他死后還記了若干條,那是萬不可少的。他是明朝的遺臣,一心想驅逐滿清,后半世寄住日本,死在日本。他曾說過:滿人不出關,他的靈柩不愿回到中國。他自己做了耐久不壞的靈柩,預備將來可以搬回中國。果然那靈柩的生命,比滿清還長,至今尚在日本。假使我們要去搬回來,也算償了他的志愿哩。我因為這一點,所以在年譜后記了太平天國的起滅及辛亥革命、清室遜位,直到了滿清覆亡,朱舜水的志愿才算償了。假如這年譜在滿清做,是做不完的,假如此類年譜沒有譜后,是不能成佳作的。”


網載 2012-08-11 17:08:53

[新一篇] 朱舜水:大明遺民,“日本的孔夫子”,德川諸侯家族墓地唯一外族人

[舊一篇] 余姚四賢(四)黃宗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