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同鄉結姻盤根錯節
鎮海是寧波城區最近的出海口。
在鎮海,無人不知方家、李家是最早到上海落腳謀生的。清朝嘉慶年間,方亨寧孑然一身在上海開了家小店。他去世后,弟弟方介堂又到上海開設了方義和糖行。生意做得還順手,就把侄子方潤齋、方性齋招來幫忙,并且幫助原本在自己手下做伙計的族弟方建康也開了家糖行。方性齋在上海開了17家錢莊,還在漢口、杭州、寧波開了7家錢莊。方建康的兒子方仰喬在上海開了8家錢莊,在杭州、寧波開了10家錢莊。方家在上海和長江沿線還經營銀樓、藥材、南貨、綢緞、地產、漁業、航運業,成為清朝末期赫赫有名的巨商大賈。民國前后,方家的孫輩、曾孫輩方樵苓、方椒伯、方季揚、方液仙,都是上海商界的重要人物。特別是方椒伯,連任兩屆上海總商會副會長,有一次以滿票33票當選,比正會長虞洽卿還多了14票。
李家的名聲,在鎮海不亞于方家。但李家第一代在上海灘的創業,要比方家艱辛。李也亭生于1807年,15歲時因家境艱難,到上海南碼頭曹德大糟坊做學徒。南碼頭是黃浦江上的沙船停泊處。沙船,即出海貨運船。李也亭在糟坊當差,經常為沙船船工送去熱酒,一來二往,彼此熟悉了,船老大見他為人勤快機敏,就要他上沙船干活。李也亭從此改換門庭。后來積攢多了,就另立山頭,獨資開設久大沙船號,添置沙船十多艘自做老板。生意做大后,又買進黃浦江邊的一個碼頭,取名為久大碼頭,從此成為上海沙船業巨子。李也亭發財后,又和原在錢莊當跑街的同鄉趙樸齋合伙開了三家錢莊。李氏家族最出色的是第三代孫輩中出了李云書、李薇莊、李征五這幾個人物。20世紀初,李云書適時投資新興事業,如墾殖、輪船、銀行、保險、絹絲,開設了天一墾辦公司、大達輪船公司(中國私人資本第一家輪船公司)、上海絹絲公司,還同虞洽卿一起發起成立四明銀行。四明銀行是寧波幫的銀行。李云書在1906年當選為上海商務總會第三任總理(即會長),成為上海商界極有影響的頭面人物。李云書和他的兩個兄弟李薇莊、李征五都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李征五是1911年成立的寧波旅滬同鄉會首任會長。有意思的是,李家的第四五代中除了實業家外,還有著名鋼琴家李名強。李家和方家是姻親。李云書的妹妹是中國化學工業社創辦人方液仙的母親,李云書便是方液仙的舅父。
鎮海定海一帶的商人有個特點,就是家族幫,好比一棵大樹,根深葉茂,枝杈搭連,盤根錯節。而李家還有其他親戚,比如實力雄厚的錢莊大老板俞佐庭。如此,方家、李家、俞家三棵大樹又抱合在一起。再比如說,鎮海的五金大王葉澄衷,發跡后有感于自己幼少失學,熱心于為社會辦學。1901年落成的澄衷蒙學堂,至今猶在(即澄衷中學)。葉氏在家鄉辦的義務教育中興學堂,就收有包玉剛、邵逸夫等鄉親、族人子弟。
寧波同鄉會的發展
中國人重鄉情,但寧波人尤其看重鄉情。1911年初春成立的寧波旅滬同鄉會就是一個證明。這是寧波幫在20世紀頭幾十年間得以迅速發展的組織基礎。
早于寧波同鄉會之前100年,上海就已經出現寧波、紹興地區以商人為核心的同鄉會組織四明公所,購地三十余畝,建立土地調和丙舍(即停柩房)、義冢,幫助旅滬同鄉解決各種困難,包括善后事務。地點在縣城北門外,即現今的金陵路、福建路附近。上海開埠后的1874年和1898年,曾經發生過兩次震驚上海的四明公所流血事件。沖突雙方的主角都是寧波同鄉和法租界當局。盡管一方手無寸鐵,處于弱勢,另一方出動軍警,強悍兇猛,但是寧波同鄉之間為了捍衛自己利益而爆發出的超強凝聚力,因此傳遍了天下。寧波旅滬同鄉會正是在四明公所基礎上發展組合起來的。
寧波同鄉會核心人物有李征五、朱葆三、虞洽卿、方椒伯、俞佐庭、周晉鑣、劉鴻生、延芳、盛丕華等,均是寧波幫頭面人物。這些人物的重要性在于,他們同時担任上海總商會的要職。上海總商會是得到公共租界工部局承認的上海工商界最高層民間團體,20世紀頭幾十年中,左右著上海商界局面,并且影響到中國商界。寧波幫掌握了上海總商會的實權,以寧波同鄉會作為大本營,他們在上海這個大舞臺扮演的角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說到上海總商會,必須談一位創始人。他叫嚴信厚,寧波慈溪人,1839年生。幼時在寧波學生意,17歲時由同鄉介紹到上海小東門寶成銀樓做伙計。他業余喜好書畫,尤其工于畫蘆雁,偶然結識了杭商胡雪巖,贈以自己繪上蘆雁的扇子。胡愛不釋手,推薦給李鴻章。李深為賞識。時李任直隸總管兼北洋通商大臣,便讓嚴信厚在天津辦差,嚴的發跡史由此開始,成為一位半官半商的人物。1897年,嚴在上海創辦了中國人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此時,嚴以上海為中心創辦或投資的企業,舉凡銀行、銀樓、煤礦、造紙、保險、紡織、瓷器、醫藥等等,總資本高達800萬元之巨。1904年,在光緒皇帝實行新政的歷史背景下,盛宣懷奏準上海成立上海商務總會,委任嚴信厚為總理,即以后改稱的會長。嚴由此風光無限,一批嶄露頭角的寧波商人便集結于他的門下。三年后嚴即去世,而他在上海總商會留下的空缺便由一個又一個同鄉人登堂入室了。
西風吹拂新式資本
上海最早幾個洋行里的買辦,也就是第一批買辦,絕大多數是廣東人。原因很簡單,早在廣州一口通商時,有一些廣東商人就學會了英語,同洋人打過交道,也熟悉江浙地區的貿易情況,這就跟著洋人來到上海。但,僅僅十多年以后,上海洋行買辦中的寧波人就陸續增多,勢頭蓋過了廣東人。
寧波商人被洋行看中是因為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早在上海開埠前,寧波商人已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編織出了不少商業網絡,洋行要把洋貨推銷進中國腹地,就需要這種網絡。寧波商人在上海錢莊的勢力特別雄厚,洋行起用寧波人,又可以利用寧波錢莊匯劃,進行埠際收購、推銷。精明的洋商,注意到了寧波商人的優勢,寧波籍買辦自然也就行俏了。
這一些寧波的買辦,后來也就成了寧波幫里的新型人才。他們從洋人那里開闊了視野,從一鄉一城的土地上,看到了跨洋過海的世界;從狹窄的作坊、雜貨鋪,見識到了大廠房、大機器;形成了新的知識結構,學得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是一種脫胎換骨。
虞洽卿,1882年15歲到上海瑞康顏料行學生意時是什么模樣?那天正下大雨,他舍不得穿上離家時母親新做的布鞋,赤腳走進店堂拜見老板。沒料到店堂濕滑,仰面朝天跌了一跤,四腳朝天像個元寶,眾人大笑。
老板卻看中他跌的這一跤。認為此人勤儉,而且有財神相,從此另眼相待。三年蘿卜干飯未吃滿,就被提拔當跑樓,從此有機會顯山露水。而心氣極高的虞洽卿,白天做生意勤快,晚上還去學英文,目的是日后打進洋行。12年后,他果然先后當上了三家洋行的買辦,他從中學得最精的一點就是“白相資金”。譬如說,他在荷蘭銀行,利用職務之便,開出遠期本票兌換現鈔牟取利息,獨資惠通銀號,再組織發起四明銀行;再譬如說,他合資辦寧紹輪船公司,又獨資辦三北輪船公司,很會利用銀行資金。在上海灘上,他被褒譽為“借債大王”。這一套新式本事,完全是在洋行里歷練出來的。
劉鴻生,是寧波幫里的后起之秀。這個因為不愿當牧師而被圣約翰大學開除的大二學生,被人介紹進英商上海開平礦務局,當一名推銷煤炭的小職員。因為工作出色,兩年后被提升為買辦。從此,買辦一當就是29年。正是在這29年中,他積累了經驗和資金,開設了煤炭公司、火柴廠、水泥廠、碼頭、毛紡廠、銀行等,人稱“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實際上成了寧波幫里少見的“企業大王”,也是上海灘上新興的以企業發家的民族資本家代表人物之一。章華毛紡廠一度面臨虧損,換了四任經理也不奏效。劉鴻生下決心許愿重賞,誰能當經理扭轉虧損,贈以全廠資本總數80萬的四分之一。有個叫程年彭的果然在經理任上創造奇跡,得到20萬元。劉鴻生的大手筆,完全不同于斤斤計較、目光短淺的舊式小商人,很有西方大賈的風度。劉本人的衣著打扮也活脫是洋化的翩翩紳士。這位先是浸潤過圣約翰教會大學氣息,后又同英商打了29年交道的人物,是寧波幫里最有近現代意識的年輕一代的代表人物。
網載 2012-08-14 19:29:3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