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徵引書目 傳記、回憶錄
Thomas A. Marks 著,李厚壯、張聯祺等譯,《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動在中 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3。
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編,《追思與懷念-紀念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口 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9。
孔令晟口述,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整理,《孔令晟先生訪談錄》,臺北: 國史館,2002。
王力行、汪士淳,《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臺北:天下文化,1997。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臺北:天下遠見,1999。 尼洛,《王昇:險夷原不滯胸中》,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 克萊恩(Ray S. Cline)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吳鹽雪,《海闊天空—宋楚瑜新傳》,臺北:月冠文化,1999。 李元平,《平凡平淡平實的蔣經國先生》,臺北:青年戰士報,1980。 李松林,《蔣氏父子在台灣》,北京:中國友誼,1993。 李松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1993。 李松林、陳太先,《蔣經國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李登輝筆記,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編註,《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臺北: 國史館,2004。
李潔明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臺北:時報,2004。 汪士淳,《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臺北:天下遠見,1999。 汪敬煦口述,劉鳳翰訪問,何智霖、陳亦榮訪問及紀錄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 錄》,臺北:國史館,1993。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文
化,2003。
官麗嘉,《誠信—林洋港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1995。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1998。 姚嘉文著,《景美大審判—美麗島軍法審判寫真》,彰化:作者發行,2003。 施啟揚,《源──三十年公職回憶》,臺北:幼獅,2004。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1998。 郝柏村著,王力行採編,《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臺北:天下文化,1995。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文
化,1995。 康綠島著,《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臺灣經濟》,臺北:卓越文化,1993。 張孟育,《吞舟之魚—馬英九評傳》,臺北:亞細亞,1996。 曹聚仁,《蔣經國論》,臺北:一橋,1997。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1995。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 北:國史館,1995。
陳儀深編輯,《口述歷史》12──美麗島事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2004。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臺北:時報,2000。 傅建中編著,《季辛吉祕錄》,臺北:時報文化,1999。 彭哲愚、嚴農,《蔣經國在莫斯科》,臺北:中原,1987。 曾一豪,《馬英九前傳》,臺北:希代,1994。 葉柏祥,《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臺北:月旦,1994。 漆高儒,《廣角鏡下的蔣經國》,臺北:黎明文化,2001。 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臺北:傳記文學,1991。 漆高儒,《蔣經國評傳──我是臺灣人》,臺北:正中,1997。 劉宜良(江南),《蔣經國傳》,臺北:前衛,2002。 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記錄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 臺北:國史館,1993。
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整理,《孔令晟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 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二,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
史料、檔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77)》,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
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毛澤東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2001。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黨史委員會,1984。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陳文成案》,檔案號:172-3/2446、5989-2。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劉宜良案》,檔案號:172-3/5561。 國防部軍法局,〈黃信介等叛亂案全案資料〉,國家檔案局藏《美麗島事件檔案》,
檔案號:0069/3132163/163。
陳鵬仁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8。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一冊,臺北:行政院新
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二冊,臺北:行政院新
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三冊,臺北:行政院新
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四冊,臺北:行政院新
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五冊,臺北:行政院新
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八冊,臺北:行政院新
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冊,臺北:行政院新
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一冊,臺北:行政院 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二冊,臺北:行政院 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三冊,臺北:行政院 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五冊,臺北:行政院 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九冊,臺北:行政院 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二十冊,臺北:行政院 新聞局,1992。
專書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92)。
Robert Jones Shafer 原著,趙甘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1996。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工作概況》,臺北:救國團總團部
印,1984。
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2004。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200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十項重要建設評估》,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79。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Taiwan Statistixal Data Book》,1985。
李敖編著,《論定蔣經國》,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 李達,《一國兩制與臺灣》,香港:廣角境,1988。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沈駿,《當代臺灣》,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阮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臺美中關係探源》,臺北:玉山社,2006。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2003。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文化,1992。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
林嘉誠、朱浤源編著,《政治學辭典》,臺北:五南,1994。 施正鋒,《臺中美三角關係》,臺北:前衛,2001。 段承璞等著,《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
版社,1999。 倉修良,《中國史學名著評介》,臺北:里仁,1994。 徐焰,《臺海大戰》,上編,臺北:風雲時代,1992。 馬振犢主編,《台前幕後:1949-1989 年的國共關係》,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編纂委員彙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臺北: 國史館,1998。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白色封印》,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張富忠、邱萬興編著,《綠色年代:臺灣民主運動 25 年》上冊,臺北:INK 印刻 出版有限公司,2005。
梅劍,《國共分合三部曲:國共秘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許介麟,《戰後臺灣史記》卷 3,臺北:文英堂,1979。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三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 所印行,1978。
陳浩、寇維勇編著,《透視黨內派系》,臺北:風雲論壇,1985。 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臺北:東大,1995。 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揚智文化,1993。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市:世界知識,1999。
學位論文
古淑芳,〈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6 月。
江啟元,〈解嚴後臺灣地區政治穩定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1。
何振盛,〈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發展:國民黨與反對團體之互動〉,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李柏泉,〈黃信介與臺灣民主運動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李偉松,〈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 年)〉,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 年 11 月。
李鎧光,〈郁氏宗族與清末民初的上海社會〉。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
杜麗英,〈李國鼎與臺灣產業經濟〉,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文蓉,〈從「臺灣關係法」透視美國總統「對華政策」之運用〉,臺北:中國文 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柏州,〈國民黨政權的台灣化:國家體系轉換的內涵與起源之分析〉,臺北:東 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2。
邱延正,〈臺灣地區解嚴後之政治發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8。
胡興梅,〈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二年)〉,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曹忻,〈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桃園: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7。
曹祥炎,〈經國先生主政期間的政治經濟分析(一九七二~一九八八)〉,臺北:政 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陳世岳,〈政治領袖與政治轉型: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高雄:中山大學中山 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彭德富,〈臺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0。
游毅然,〈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的效應—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臺 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楊福如,〈蔣經國先生改革開放思想與影響之研究(1972~1988)〉,臺北:臺灣師 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宏祥,〈政工幹部學校之研究(1950~1970)〉,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年 6 月。
鄭文勛,〈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1970~1988)〉,桃園: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月。
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 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 月。
謝明德,〈解嚴後我國政黨政治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1。
顏志榮,〈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驗(1972-1983)〉,臺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5。
羅俐雯,〈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 年)之研究──以 Samuel P. Huntington 的理 論作驗證〉,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王玉麒,〈蔣經國史達林莫斯科會談秘辛〉,《傳記文學》,卷 74 期 4,(1999 年 4
月),頁 95-100。
王雲龍,〈經國時代憑什麼完成了「十大建設」﹖〉,《中央月刊》卷 36 期 1,臺 北:中央綜合月刊雜誌社,2003 年 1 月,頁 42-50。
江南,〈江南遺作:我為甚麼寫《蔣傳》〉,收錄於《九十年代》,總期 179(1984
年 12 月),頁 36-37。
余敏玲,〈俄國檔案中的留蘇學生蔣經國 Jiang Jingguo's Student Years in the Soviet Union as Reflected in the Russian Archives〉,《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年 6 月,頁 103 -130。 吳冷西,〈武仗與文仗〉,《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 北京:新華社,1995,頁 70-86。
李怡,〈秘密檔案:江南給臺灣的情報信——有關七封情報信的說明〉,收錄於《九 十年代》,總期 181(1985 年 2 月),頁 22-23。
李敖,〈黨外是誰喊出來的?〉,《民進黨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5,頁
1-8。
亞洲週刊編輯群,〈KGB 檔案重繪青年蔣經國〉,《亞洲週刊》,1998 年 1 月 26 日~2 月 8 日,頁 33-36。
林至潔訪問,黃美滋紀錄,〈林書揚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許雪姬編,《「戒嚴時 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臺北:財團法人戒嚴 時期不當叛亂暨間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 年 12 月,頁 353-392。
林建地,〈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探討〉,《重中論集》3,臺北:臺北縣立三重中 學三重國中教育發展基金會,2003 年 8 月,頁 52-64。 林博文,〈江南事件衝垮了蔣經國時代〉,《傳記文學》,卷 85 期 4(總期 509), 臺北:傳記文學,2004 年 10 月,頁 67-70。
邱路,〈蔣經國險遭槍斃〉,《百年潮》期 2(1997 年 3 月),頁 67-72。 胡佛,〈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卷 5 期 6,(1991),頁 32-36。 殷惠敏,〈論江南案〉,收錄於《九十年代》,總期 183(1985 年 4 月),頁 71-72。 財訊編輯部,〈解嚴十年專題〉,《財訊》184,臺北:財訊雜誌社,1997 年 7 月,
頁 26。
馬英九,〈蔣經國時代的啟示--一個經國先生晚年部屬的追憶〉,《中央月刊》卷
36 期 1,臺北:中央綜合月刊雜誌社,2003 年 1 月,頁 65-71。 張 力,〈蔣經國先生與冷戰前期的中美關係〉,《近代中國》123,臺北:近代中 國雜誌社,1998 年 2 月,頁 72-88。
張瑞成,〈蔣經國先生在贛南--政治生涯的起點〉,《近代中國》123,臺北:近代 中國雜誌社,1998 年 2 月,頁 47-71。
陳世岳,〈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與政治性格〉,《近代中國》123,臺北:近代中
國雜誌社,1998.2,頁 32-46。
陳淑銖,〈蔣經國對贛南財政的整頓及其效果〉,收入《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1999),頁 149-196。 陳盟銓,〈蔣經國與臺灣的政治發展〉,《華醫學報》9,台南:中華醫專教務處出
版組,1998.11,頁 113-122。
陸鏗,〈江南不死——兼論蔣經國為什麼要殺江南〉,《傳記文學》,卷 85 期 4(總 期 509),臺北:傳記文學,2004 年 10 月,頁 46-49。
琳達‧趙與雷蒙‧梅爾著,〈一種新型政黨: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間的國民黨〉, 收錄於《孫逸仙創建革命的國民黨世紀研討會》,第四冊(臺北:近代
中國出版社,1995),頁 46-64。
童清峰,〈蔣經國的最後一段路〉,《亞洲週刊》12:4,臺北:亞週股份有限公司,
1998.1.19,頁 30。
黃創夏採訪,黃怡君整理,〈三十二年前一聲槍響,改變了台灣〉,《商業週刊》
753,(2002 年 4 月 29 日),頁 26-32。
黃德福,〈民進黨與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收錄於楊泰順編,《政黨政治與台 灣民主化》,臺北:民主基金會,1991,頁 149-174。
楊照,〈後李登輝時代的到來--解嚴十年政經總觀察〉,《財訊》186,臺北:財訊 雜誌社,1997 年 9 月,頁 126-133。
廖心文,〈為兩岸和平統一開路的周恩來〉,《百年潮》期 2(1997 年 3 月),頁
49-53。
漆高儒,〈經國先生走過民主崎嶇路〉,《中央月刊》卷 27 期 1,臺北:中央綜合
月刊雜誌社,1994.1,頁 31-45。
熊向暉,〈毛澤東“沒有想到"的勝利──回憶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的過程
(續)〉,《百年潮》期 2(1997 年 3 月),頁 18-27。 熊向暉,〈毛澤東“沒有想到"的勝利──回憶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的過程〉,
《百年潮》期 1(1997 年 1 月),頁 12-19。 熊向暉,〈打開中美關係的前奏──1969 年四位老帥對國際情勢研究和建議的前 前後後〉,《中共黨史資料》,第 42 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頁 56-96。
齊茂吉,〈五○年代毛澤東對臺灣問題的思考與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
號(2006 年 8 月),頁 105-135。
賴曉芬,〈解嚴十年:社會力脈動--民主的滋味〉,《遠見雜誌》133,臺北:天下 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7 月,頁 140-147。
謝忠良、王健民、章清峰,〈蔣經國 KGB 檔案〉,《亞洲週刊》卷 12 期 5,臺北:
亞週股份有限公司,1998.1.26,頁 30-35。
報紙
《中央日報》(臺北),中華民國 31 年 2 月 11 日,版 3。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38 年 5 月 19 日,版 3。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39 年 5 月 14 日,版 1、版 4。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39 年 6 月 28 日,版 1。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43 年 12 月 4 日,版 1。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47 年 10 月 2 日,版 1。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62 年 11 月 29 日,版 5。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63 年 4 月 23 日,版 2。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 76 年 7 月 15 日,版 1。
《中國時報》(臺北),中華民國 75 年 4 月 18 日,版 2。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 80 年 1 月 22 日,版 7。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 83 年 2 月 23 日,版 4。
《台灣日報》(臺北),中華民國 67 年 1 月 25 日,版 3。
《經濟日報》(臺北),中華民國 60 年 7 月 17 日,版 1。
《經濟日報》,中華民國 68 年 1 月 12 日,版 2。
《經濟日報》,中華民國 71 年 2 月 12 日,版 1。
《聯合報》(臺北),中華民國 44 年 1 月 28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61 年 6 月 9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62 年 8 月 16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63 年 1 月 27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3 年 3 月 6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65 年 11 月 14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7 年 12 月 17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67 年 12 月 21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8 年 12 月 11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8 年 12 月 11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8 年 12 月 11 日,版 5。
《聯合報》,中華民國 68 年 12 月 15 日,版 2。
《聯合報》,中華民國 68 年 12 月 15 日,版 2。
《聯合報》,中華民國 68 年 12 月 20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8 年 12 月 21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9 年 12 月 15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69 年 2 月 1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9 年 2 月 21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69 年 2 月 29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69 年 3 月 1 日,版 2。
《聯合報》,中華民國 70 年 10 月 22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70 年 7 月 4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70 年 7 月 7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70 年 9 月 24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73 年 10 月 20 日,版 5。
《聯合報》,中華民國 73 年 2 月 20 日,版 15。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11 月 17 日,版 2。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1 月 16 日,版 2、5。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1 月 22 日,版 5。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1 月 23 日,版 5。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1 月 25 日,版 5。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3 月 22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5 月 31 日,版 3。
《聯合報》,中華民國 74 年 9 月 29 日,版 2。
《聯合報》,中華民國 75 年 10 月 1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75 年 3 月 31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75 年 5 月 11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75 年 5 月 12 日,版 1。
《聯合報》,中華民國 77 年 5 月 13 日,版 10。
《聯合報》,中華民國 80 年 4 月 5 日,版 7。
影像資料
公共電視製作,《尋找蔣經國》DVD,臺北:公共電視,2006。 卓越文化製作,《蔣經國傳奇的一生》DVD,臺北:卓越文化,2004。
葉集凱 2013-08-28 16:15:4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