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每到農歷四月初十(即葛洪的誕生日)前后,來自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寧海、鎮海和北侖本地的許多信眾紛紛來到靈峰寺,懷著一顆祈虔的心向葛洪問卜求簽、拜神求藥,或想有病治病,無病健身,或想避蟲免災、祈求福祉。三跪九叩之余,帶著戒牒、丹井水、草根和樹葉回到家里,企盼新的一年有個好的收成。這樣的習俗已延續了千百年,一些人把葛洪說得神乎其神、視作神仙。
其實葛洪并不是天上的神靈,而是地上的一個凡人,他和北宋慶歷年間到鄞縣當過知縣的王安石一樣,為當地老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情,百姓為紀念他們樹碑立傳、修寺立廟。
據清道光《鎮海縣志》記載,葛洪,字稚子,自號抱樸子,江蘇丹陽句容縣人。生于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4年),卒于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4年)。官宦世家出身的他13歲喪父,從此家道中落,家境貧寒,常上山砍柴以換紙筆,用來抄書。他聰明好學、苦讀不輟,成年后博通經史和百家學說,尤以儒學知名于世。他性情沉靜,不求名利,喜愛神仙導養之法,并拜師苦學煉丹秘術,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醫學家、道學家、煉丹家和藥物學家。
據有關資料記載,葛洪一生醫學成果累累,學術著作等身,他一生共寫了600多卷著作,現存的尚有《抱樸子》70卷、《金匱藥方》100卷、《神仙服食方》10卷、《玉函煎方》5卷,根據《金匱藥方》縮編成的《肘后備急方》3卷。尤其在《金匱藥方》一書中,集中了他對各種疾病的長期觀察結果,其中有許多都是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如他對沙虱病的記載:“山水間多沙虱,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澡,及以水澡浴,此蟲在水中著人身,及陰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鉆皮里。其診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后,疼痛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這種危及生命的疾病是由一種形似小紅蜘蛛的恙蟲的幼蟲(恙螨)做媒介而散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流行于東南亞和我國的臺灣及東南沿各省。到20世紀20年代,國外才逐漸發現恙蟲病的病原是一種比細菌還小得多的“立克次氏體”病菌。而葛洪則早在1600年前,在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就把它的病原、病狀、發病地點、感染途徑及防治辦法詳細地提出來,與今天臨床所見毫無二致,這不能不說是件了不起的醫學創新。又如對狂犬病的醫治方法也是葛洪最早提出的。大家都知道被狂犬咬過的病人是十分痛苦的,只要受到一點刺激,如近到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倒水的響聲也會抽風。因此,有人把此病叫做“恐水病”。葛洪首創用狂犬的大腦敷貼在被咬的創口上,能治好狂犬病,因為狂犬的大腦中含有抗狂犬病的物質。此方法直到十九世紀法國的醫學家巴斯德通過實驗才證實這比打狂犬疫苗更有效,更快捷。此外,葛洪對“天花”和“結核”的危險性和傳染性的提出也都是世界醫學文獻中最早的。即使進入到21世紀初的我國“非典”時期,根據國家公布的6項防治“非典”預案,其中有2項也來自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醫書中。一千余年前的醫學發明,至今仍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確令人驚嘆不已。
而葛洪在煉丹過程中,通過把汞和硫加熱反應,合成為紅色的硫化汞,成了人類最早的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產品之一。他在多次的煉丹中所發現的多種有醫療價值的化合物和礦物藥,又成了他煉丹術中的一大成就。至今,中醫外科普遍在使用的“升丹”、“降丹”的藥膏正是葛洪在化學實驗中得來的藥物。葛洪的煉丹術傳到了阿拉伯和歐洲之后,就成為他們醫藥化學發展的基石。葛洪確確實實是個了不起的大發明家和大科學家,他對我國中醫藥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葛洪的一生,淡泊名利、厭棄仕途,堅持治病救人,為老百姓服務的民本思想十分突出。據史料記載,西晉惠帝時,葛洪因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不愿去做,隱歸山林;東晉時又被晉咸帝賜爵關心侯,食名容二百邑,后又被推薦為散騎常侍,這些都是高官厚祿的職位,葛洪卻堅拒不就。相反于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葛洪到當時的鄞東(現在北侖一帶),看到那里瘟疫流行,百姓因傳染而死者甚眾,為拯救百姓的生命,他就決定留下來,一邊上山采藥、制藥(至今還留著一口當年洗藥的丹井),一邊為百姓治病,對貧苦人家則分文不收。百姓為報答他救命之恩,主動提出以賣“葛牒”方法,幫助葛洪維護生計,因“葛”與“戒”同音就成了戒牒。有了戒牒的收入,葛洪就開始把中草藥治病的方法推廣到民間去,他從100多卷的《金匱藥方》中,挑選出一些百姓急需,而又行之有效,采藥容易,價格便宜的藥方,簡明扼要的縮編成一本《肘后方》供人隨身攜帶備用。他還經常深入田間村口向老百姓介紹中草藥治病知識,如中藥常山能治瘧疾,麻黃能治哮喘,松節油能治關節酸痛,雄黃能治毒蛇咬傷等丹方。葛洪熱心教老百姓識別中草藥、自采自治,一些聰明好學的農民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向葛洪求教,逐漸地成了土郎中。據相關資料介紹北京“同仁堂”藥鋪創始人樂尊育的始祖就是寧波北侖大碶湖塘村人,而湖塘村就在靈峰山附近,說不定在東晉咸和年間樂家的遠祖在葛洪影響和指教下在那時已成了一名土郎中,到明永樂年間從湖塘移居到北京時已發展成了幾代行醫賣藥的世家。至清康熙十四年,樂尊育鄉試落第,于是繼承父業在北京大柵欄辦起了一家聲名遠播的“同仁堂”藥鋪。這雖是后話,但卻反映了葛洪的中醫藥文化在他的民本思想的推動下,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葛洪的孝道在浙東一帶也廣為流傳。葛洪初到鄞東,開始住在海邊。一次,東海因地震而引發海嘯,排山倒海的惡浪從海上咆嘯而來。葛洪見勢不妙就背起母親拔腿逃離。路上,葛洪汗流浹背,氣喘如牛。母親見狀對葛洪說:“兒啊,你背著娘跑不快,連累了你,娘已這般年紀,不要管我了,你獨自逃生吧!”葛洪說:“娘,快別這樣說了,不管是死是活,兒和娘總在一起,我決不會丟下娘不管的。”后來母子倆到一處山上,叫大瓶壺山(即現在的靈峰),在那里一個普定禪師主持的精舍里住下來,母親住在后一個山岙的茅蓬里吃齋念經。每天晚上葛洪總要跑不少路去看望母親。有時忙于替百姓看病,實在沒有時間就跑到山巔上朝母親住的山頭上了望,磕個頭,以表示自己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后來當地老百姓把葛洪母親住的地方茅洋崗改為望娘崗,并在那里建了個茅洋寺,民間有所謂“靈峰轉茅洋、銀子一千兩”的說法。葛洪也因此被我國民間列為“二十四孝子”之一。
最后一點可以稱道的是葛洪的“儒道調合,互相補充”的求同存異、和諧共處的思想理念。
葛洪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他融儒、墨、名、法諸家為一體,著書立說,宣揚道家思想。他所著的《抱樸子》外篇,對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應用作了全面的整理和闡述。尤其在養生之道上,推行內服金丹、外攘邪惡、形神相衛,這對道家思想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完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堅持儒家的禮教綱常思想,在道教徒自身修煉上他要求以忠、孝、仁、義、信為本。葛洪還主張在論文立言上必有助于教化,同時提倡文章與德行并重,反對貴古賤今。由于葛洪在對待教派上具有兼蓄并收、海涵包容的思想,反對以門庭之別,互相排斥、互相對立,所以他能在佛家的禪寺中安身立命,和諧相處。而后人也根據葛洪的“儒道調合,互相補充”的理念,建成了一個佛道合一的奇特的寺院:前面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的佛寺,后面為葛仙殿和圣母殿的道觀。這種非道非佛的寺院,在過去道教不承認它,佛教也不承認它,成為宗教界中的孤家寡人。也正是這種宗教史上罕見的現象,現在倒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了,加上它歷史悠久———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當時被命名為佛國道場。宋治平元年(1064年)敕改為靈峰寺,迄今已900多年歷史。而道家文化在該寺又源遠流長,始有葛洪之重祖葛玄(三國時被人尊稱為葛仙翁)在那里傳道講學,后又有葛洪煉丹著書十余年,學科門類涉及醫學、化學、道學、文學、軍事學等,道家文化底蘊深厚。從浙東葛洪遺跡調查來看,被稱為靈峰的遺跡竟達36處之多,但它們均屬祭祀葛洪的小靈峰,唯獨北侖的靈峰寺才被稱為大靈峰,那里才是葛洪真正傳道煉丹的大本營,故而成千上萬的人都去朝覲拜謁他。從上述這些條件來看,靈峰寺或許已具備了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件。
遠處便是靈峰寺
網載 2012-08-14 19:41:4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