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轉茅洋,白銀一千兩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寧波民間有句古話:靈峰轉茅洋,白銀一千兩

號稱“第一靈山” 的靈峰禪寺,座落在寧波北侖區大矸鎮的靈峰山燕窩巖上,西離寧波老市區20公里,東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隔海相望,南和阿育王寺山巒相連,是名聞遐邇的浙東佛教圣地,靈峰山,海拔388米,屬太白山脈,山不算高,但有許多奇巖怪石,山稱靈山,巖曰靈巖,沿盤山路拾級而上,登臨峰巔,俯瞰靈峰水庫,碧波漣漪,遠眺甬江猶如一條細長銀絲,

靈峰寺,始建于南北朝[502年----519年],之前有方士葛洪在此煉丹,北宋治平元年[1064] 賜額“靈峰禪寺”,民間稱作第一靈山,與鄰近的阿育王寺,天童寺齊名,經宋,明,清代,寺院不斷擴建,在鼎盛時期[清康熙年間],擁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佛殿,三圣殿,弘法殿,客寮僧房等百余間,于60年代,寺毀殆盡,然遺跡尚存,,1990年由甬籍僑胞聞儒根捐資,在仙靈橋畔建造“靈峰亭”1992年,寧波市府批準修復開放“靈峰寺”,已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葛仙殿,圣毋殿,丹井亭,等,據傳:飲此丹井水,能養生延年,

葛仙殿供奉的是“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江蘇丹陽句容人,他在靈峰山隱居時,廣采草藥,親自搗煎,布施,使眾多百姓起死回生,被尊稱為“葛仙翁”,

靈峰寺大小香期甚多,歷來香客如云,尤其是大香期[農歷四月初一至初十] 香客彌山,靈峰寺重新開放以來,香客游人逐年遞增,1998年大香期估計有四,五萬香客,那盛況真可謂“香咽和云霧交織,紅燭與日月齊光”,

 


茅洋禪寺:
茅洋禪寺[又謂望娘寺]位于寧波北侖小港鎮依山村的茅洋崗上,離寧波市區17公里,是寧東天童,育王,靈峰,茅洋,四大佛教圣地,茅洋寺是葛仙圣母修道成佛之地,原為洋中之山,山中之峰,峰中之天,為天燈陰陽八卦型[又象金燕棲窩] 東為“金龍沐日臥山崗”, 西為“銀虎賞月安守門”, 南為“朱雀息在大元寶”,北為“玄門大開通四海”,常年云霧磅礴,清涼無染,獨特之處是:泉水往西流,千古難得有,茅洋崗上的泉水飲而能使百病消散,延年益壽,
茅洋寺已有千年歷史了,寺紀元于西晉,盛舉于唐。最后前身古剎建于北宋治平四年(公歷1064年)。
茅洋寺是葛仙圣母修道成佛之地,地理獨特,原為洋中之山,山中之峰,峰中之天。為天燈陰陽八卦型(又象金燕棲窩)。東為“金龍沐日臥山崗”,西為“銀虎賞月安守門”,南為“朱雀息在大元寶”,北為“玄門大開通四海”。常年云霧磅礴,清涼無染。古云:“靈峰轉茅洋,白銀壹千倆”。在今天的茅洋寺周圍,雖無潺潺流水,且有甘露灌頂,涌泉從地而出。據當地群眾介紹說,茅洋崗上的泉水飲而能使百病消散,延年益壽,何況這里的水往西流,千古難得有,實是一塊風水寶地。
目前茅洋寺初定用地面積五十畝,對外景點十處為三平方公里,經過近二年的十方支持,釋妙永住持的堅苦奮斗,全寺主體工程天王殿、大雄寶殿、圣母殿、觀音殿、三圣殿、地藏殿、放生池以及方丈室、廂房等工程相繼完工,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占地為30畝。一條直達寺院門口廣場的上山公路也已修成。釋妙永住持還對記者說,茅洋寺周圍的景點規劃為十處:景區牌坊、茅洋賓館、天然浴池、仙人洞天、多寶佛塔、望娘閣樓、茅洋禪寺、圣母道地、休閑游藝、靈峰公路。預計近五年內將投入5000萬元人民幣。故懇祈十方檀越、四海賢哲慷慨相助,為重興茅洋寺使古剎復輝,為護持三寶使功德廣大而共襄其成。

相關鏈接
1、茅洋寺(又謂望娘寺)坐落在寧波市北侖小港依山村的茅洋崗上,海拔320米;距北侖新碶)12公里中心山區,是寧波天童、育王、靈峰、茅洋太白山支脈四大佛教圣地。
2、前往茅洋寺的各位佛教信仰者、文化工作者和廣大旅客可在北侖小港轉乘各種車輛直達寺院停車廣場。
3、自有交通工具者,從寧波市區的通途路到寧波小港依山村門口進入即可


網載 2012-08-14 19:42:53

[新一篇] 葛洪與靈峰寺

[舊一篇] 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 (1855—192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