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談宗教禁欲的意義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有一只公狗,看到了一只美艷的母狗,于是情不自禁,有了本能的沖動,于是和這只母狗XXOO。
       這一幕恰好被一個男人看到了,男人當然不會對母狗有性的沖動,當然更不可能跟一只母狗XXOO,對此他多是毫無感覺,也有男人會對這一幕感覺比較惡心。人的生命形式高于狗,雖然宗教也講眾生平等,但是人的精神思維活動遠遠高于一只狗,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是更高級的動物。
      我們假設,還有一種比人更高級的生命形式存在,我們姑且命名他們為覺悟的佛。當他們看到人類沉迷于愛欲中不可自拔的時候,估計也和這個看到兩只狗XXOO的男人差不多。
      人的本性欲望和狗的本性欲望其實沒有什么不同,但人不可能愛上狗,同理狗也不可能愛上人。但是狗如果不可能拋棄狗的本能,它就永遠只能作一條狗,生生死死,本性會依附在神識(我們亦可以稱之為靈魂)中,那么即使讓它在下一世重新作出選擇,它完全被狗的本能所牽引,同樣會選擇作一只狗。
       同理,對一個人最大的束縛也是人的本能,人的一生大多也受本能的約束,這也是宗教認為人跳不出生死,生生世世在輪回的苦海中沉淪的原因。
        人若想要成為覺悟的佛,首先舍棄的是人之貪婪,追逐聲色犬馬的本性。所以宗教徒總是要求禁欲的,非但如此,一切在我們看來人正常本能的追求也是被他們所屏棄的,目的就是不讓神識受人的本性所污染,所牽制,所束縛。

 人之本性又是什么,孔夫子說食色性也。倒不是說宗教徒都不吃飯不穿衣,而是說衣食僅僅是他們維護生命形式的一種手段,他們不會刻意去追求,也就無所謂比較也無所謂好惡。
        保護神識不受人的本性所染著,神秀的一首禪詩說的很好“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心不被本能所牽引,才能看到更大的境界。不然的話只能成為自然的奴隸,為自然的延續充當了一把生育的工具而已。自然就是用所謂的“性本能”來控制人類和所有動物的,讓你在本能的牽引下,過它規定好的生活,現在人和幾千年前的人的生活沒有什么不同,長大,結婚,生子,然后奮斗養育下一代,然后死亡,深深不息,樂此不疲,人類存在的意義僅僅是繁衍,所有的所謂的燦爛文化,不過是這主流價值的一點微不足道的調劑。
          一言以蔽之:人不過是自然用所謂的“人性本能”控制的生育的工具。
         再回到神秀的禪詩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說明人是“身”與“心”的統一,哲學講物質與精神,佛教講“假身”與“神識”說穿了都是一回事,佛教認為,人的“神識”不滅(叫靈魂,精神也可),若神識可以脫離肉身而獨立存在,當一只狗的靈魂脫離了狗的身體之后,又沒有狗的本性所束縛(它不愛狗的食物,也不愛母狗),那它還會選擇作一只狗嗎?它就有機會選擇更為高級的生命形式。同理,如果人的靈魂不被人的本性所束縛牽引,那他應該也可以選擇更為高級的生命形式了,進而跳出生老病死,六道輪回。這就是禁欲的意義。

再來說說另一首更被推崇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的作者是六代禪宗祖師惠能,這首詩是說“物質”與“精神”均是假象,那什么是真的呢?這將引出更為深奧的概念“佛性”,所謂“借假修真”即是借“瞬息生滅”的身體和意識,來修行更為重要“佛性”。有機會我也將談談對它的理解。
       還是來說人欲,如果我們把人的靈魂比作水,把身體比做瓶子。如果水永遠不受污染,那么,無論它裝在哪個瓶子里,或者裝或不裝,又有什么不一樣呢?同樣,一個即不受人的“欲望”(也叫本能),也不受狗的欲望所污染的靈魂,那么它裝在什么樣的身體里,還不都一樣嗎?
       所以宗教禁欲的終極目的,就是最終超越人的本能,也就借此超越人的痛苦。

 
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么神通廣大(奧維德)

水月幽藍 2012-08-30 19:59:30

[新一篇]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舊一篇] 知性美女(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