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第一名: 74軍
代表人物:俞濟時、王耀武、張靈甫、余程萬
編制:3個整旅(師),3萬余人。全美械,國軍中裝備最好的軍之一。戰斗力在國軍中可排第一。
第二名: 桂系鋼7軍代表人物:白崇禧、李宗仁、李品仙、廖磊、張淦、徐啟明、李本一
第七軍是李宗仁、白崇禧創建的桂系軍隊,特別擅長山地作戰,近戰夜戰出名,是國軍中最英勇頑強的軍隊,如果配備有中央軍同等的優良重型榴彈炮等裝備,戰斗力可排第二位(僅次于張靈甫整編74師)。自1926年開始,桂軍在北伐、圍剿紅軍、抗戰和剿共內戰中屢建殊勛。鋼七軍參加的戰役,多數已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役。鐵血桂軍被日軍認為是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中國軍隊,國軍“雜牌軍中的王牌”,“戰斗力可以和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相比”。
美軍駐華司令史迪威將軍曾評價說:“廣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在青樹坪戰役跟鋼軍血戰過的林彪四野白忠耀,后任中共解放軍廣州軍區第55軍軍長,他說:“我們從東北打到湖南,打敗過蔣介石嫡系中央軍五大主力中的主力、王牌軍中的王牌新1軍和新6軍,但從沒見過如此頑固勇猛的桂軍。”在近30年戰爭期間,鐵血桂軍先后涌現一級上將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人;戰區司令長官、省主席、集團軍總司令級別的二級上將8人,如黃紹竑、黃旭初、李品仙、廖磊、夏威等人;兵團司令、軍師級中將和少將至少36人,如張淦,徐啟明,李本一、莫敵等人,可謂人才濟濟,將星如云。第七軍參加了北伐所有重大關鍵戰役,消滅北洋軍閥孫傳芳10余萬人眾“五省聯軍”、奠定南京蔣中正國民政府基業的龍潭之役,頭號主力是第七軍,榮獲“鋼軍”美譽,是北伐戰爭中戰功最高的軍隊。
1937年淞滬會戰最慘烈的戰役是鋼7軍扛下的,171師一日之內收復中央軍和湘軍丟失的陣地,血戰半月,掩護大軍撤退,徐啟明170師和172師在吳興阻擊抗擊日軍第一王牌軍熊本第六師團10天10夜,挽救數十萬國軍主力安全撤退。
1938年3月24日,“臺兒莊大戰”決戰前夕,蔣中正攜副參謀總長白崇禧飛抵徐州,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左)視察隴海前線合影。蔣中正當天離開,命令白崇禧留下,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白崇禧于第二天3月25日,親臨臺兒莊戰地部署作戰。徐州會戰,鋼軍參加淮南游擊,合肥攻擊,宿縣死守,共計2個多月,其中在渦河對陣日主力第九和第十二兩個師團近5萬人,掩護國軍主力轉進。隨后的武漢會戰、大別山抗日游擊戰和之后的抗戰中,鋼軍都是抗日主力軍。
圖為在昆侖關勝利歡呼的國軍士兵。(網絡圖片)
第四名:18軍代表人物:陳誠、羅卓英、周至柔、黃維、胡璉編制:3個整旅(師),3萬余人。后期全美械。1946年5月整編為第11師。
第五名:新1軍代表人物:孫立人編制:3個整旅(師),3.4萬人。全美械。
第六名:新6軍代表人物:鄭洞國編制:3個整旅(師),3.4萬人。全美械。
第七名:52軍代表人物:關麟征、張耀明、劉玉章
國共內戰爆發后,鋼7軍奉命担當國軍戡亂的主力軍,連續發動泗縣戰役、兩淮戰役。在兩淮戰役中,李本一任師長的桂系鋼七軍與張靈甫整編74師精誠合作,雙方打出了國軍罕見的默契配合、守望相助的經典戰例。陳粟共軍被迫放棄盤踞多年的淮南根據地,向山東流竄,從此便流傳著“鋼軍硬,共軍不敢碰一碰”的口號。1947年,國防部長白崇禧指揮桂系精銳在大別山圍剿劉伯承、鄧小平共軍。針對共軍特點,白崇禧下令桂軍采用堅壁清野、堡壘戰術,使劉鄧共軍無法立足,由12萬人銳減為7萬人,且蕺重盡失,被迫于48年1月撤離大別山,向北與陳粟共軍靠拢。
1949年,在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湖南程潛、陳明仁、唐生智率領數萬國軍精銳叛變投共的艱難情況下,白崇禧指揮張淦第3兵團(包括桂系鋼7軍和第48軍等部)在青樹坪幾乎全殲林彪四野“虎賁師”,令毛澤東震怒,稱白崇禧為“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1949年12月,林彪、陳賡共軍占領廣西后,被打散的桂軍化整為零,與百萬林彪共軍進行三年艱苦卓絕反共救國游擊戰,戰斗到最后一兵一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桂系第48軍,被譽為“加鋼黃鱔”,僅僅名氣不如鋼7軍,48軍代表人物是蘇祖馨、莫敵,喻其戰斗力強悍,且打仗刁滑。抗戰期間的戰績在某些時候甚至超過鋼7軍。1942年,鋼軍最后一任軍長李本一所在的第48軍高射炮隊在太湖擊斃華中派遣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
第三名: 第5軍代表人物:杜聿明、戴安瀾、邱清泉編制:3個整旅(師),5萬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軍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化裝甲軍,其下轄的戴安瀾200師更是中國第一個裝甲師。200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杜聿明担任該師首任師長,為國軍中第一個機械化師。
1939年,白崇禧上將指揮杜聿明第5軍、桂系和粵系國軍精銳,消滅日本鋼軍,獲得抗日首場攻堅戰昆侖關大捷,粉碎了日軍妄想結束戰爭的亡華企圖。1939年,在白崇禧任總指揮的昆侖關攻堅戰中,第5軍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斗。此后作為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斗,敗仗很少。5軍在一年里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于此。1946年進攻蘇北共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5軍主攻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共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淮海戰役中在陳官莊附近時被共軍包圍,困守40多天。
成軍以后,杜聿明便提出“訓練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5軍具“五除”(除驕、惰、偽、欲、惡)、“三習”(習精、誠、勤),39年軍事考核中被重慶軍委會評選為全國第一。該軍戰術多變,最擅長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協同密切,攻擊時一般采用多梯隊縱深配備,以密集隊型波浪沖鋒,攻擊時間常常選擇拂曉和中午,在山地常用多路攻擊和迂回(如豫東戰役解黃百韜之圍),在平原和村落多采用正面攻擊,中央突破。第一次印緬戰役同古保衛戰“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的鏗鏘豪言最終流傳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傳世經典。
1938年,媒體報道 (右下圖):“中國軍事領袖現均集中在武漢,或前線....蔣委員長以及陳誠、白崇禧兩司令近照。”陳誠(中)、白崇禧也是武漢會戰南北兩個戰場的最高指揮官。(網絡圖片)18軍可以說是陳誠的起家資本,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號稱“土木系”,“土”字即“十一”合并,“木”字為“十八”合并。由于最初的十八軍還有一個工程旅(也做攻城旅),因此,亦被稱為“土木工程系”。陳誠的“土木系”先后出了5 個一級上將,4 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1 個空軍總司令,1 個聯勤總司令,20 多個軍長,可謂將星閃爍、冠蓋云集。在“土木系”眾多將領中,特別要提到羅卓英和周至柔、郭懺、林蔚,這是“土木系”的臺柱、陳誠的左膀右臂。
國軍名將胡璉 (陸軍一級上將)。(網絡圖片)18軍的骨干基本上都是黃埔系,這些人都能以身作責,作戰勇敢。18軍的巔峰期是胡璉當11師師長時。11師在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日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1943年,正當11師在加固石碑要塞的時候,日軍發動了鄂西攻勢,18軍堅守石碑要塞掩護友軍撤退。11師師長胡璉除鼓舞士氣外,還寫下了遺書要與陣地共存亡。隨著日軍的瘋狂進攻,陣地反覆爭奪,胡璉親往陣地第一線督戰,他們守了要塞1個半月左右,11師孤軍奮戰,直到友軍全面反擊并徹底擊敗日軍為止。
當時有報紙說石碑一戰為東方之斯大林格勒,雖然過分夸張,但是這一役在整個會戰的勝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國共內戰中,胡璉率領的整編第11師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里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卓越的戰績。被日軍尊為“戰神”的小諸葛白崇禧,在武漢任華中剿匪總司令時,曾對其麾下說:“具有大將之才者,一為張淦(鋼7軍前任軍長、第3兵團司令官),一為胡璉(整編11師師長)。” 毛澤東也稱胡璉“狡如狐,猛如虎”。
國軍抗日名將孫立人(陸軍二級上將)。(網絡圖片)駐印軍主力,號稱“天下第一軍”。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41年入緬甸作戰,孫立人指揮的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殲滅野人山敵寇,孟拱之戰,圍攻密支那、八莫,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緬北與滇西的反攻戰,是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徹底勝利的一次殲滅戰。
1946年,國共第一次四平決戰,國防部長白崇禧督戰東北杜聿明部國軍,孫立人的新6軍第一個攻進四平,重創林彪共軍,并一直追擊林彪敗軍到雙城。遺憾的是,蔣中正在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高壓下,宣布東北停戰,林彪共軍從此死灰復燃。德惠守衛戰充分顯示了不凡的戰斗力,“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是林彪東野部隊在前期的口號。
印緬遠征駐印軍主力。新6軍的骨干班底為新編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昆侖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42年底,5軍回國新22師留印(當時隸屬于新1軍,軍長鄭洞國),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新22師給日軍的王牌18師團毀滅性打擊,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作為駐印軍的主力,新6軍異域揚威,在第一次滇緬作戰失敗后,幾經曲折與磨難,在印度的藍姆伽重獲新生,在異國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贊揚,新6軍成為首批進駐南京的部隊。1946年遠赴東北,進東北后所向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東野一個軍,威遠堡門進攻擊敗3縱,沙嶺防守完勝4縱,沙后所大敗2縱4師。
52軍有個綽號叫“千里駒”因其善于長途奔襲,在抗日戰場上,52軍先后參加過長城抗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中國戰場上都少不了52軍的身影。
香港歌星張明敏曾經有一首《爸爸的草鞋》就是說的52軍的故事。第1次長沙會戰中的52軍,1939年,岡村集中了其精銳第6、第13師團5萬余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湘北一路猛殺,由關麟征指揮的第15集團軍,由52軍充當主力,張耀明當時任52軍軍長,在新塘河與日軍展開激戰,堅守三日,打退敵人多次進攻,陣地幾乎被炸平,除7名重傷號先后退出陣地外,自營長以下全體官兵全部戰死,無一生還,第3日拂曉,陣地失守,雙方展開了一場極其慘烈的陣地爭奪戰,失去陣地后,常常幾經肉搏,又重新奪回。52軍各部均英勇抗敵,其中以守草鞋嶺的三營官兵尤為悲壯。營長史思華帶領全營官兵500余人在這里與5000日軍展開殊死搏斗。第2日,全營500余人全部戰死。日軍支隊長奈良晃少將畢恭畢敬地向他的敵人鞠躬。
內戰時期,光頭將軍劉玉章任52軍軍長,這位黃埔四期的將軍,說話粗魯,頗有點巴頓的風格。他率領52軍猛攻山海關打開進入東北的大門,而后又參加了打營口,四平,在戰場上都有不俗的表現。劉也喜歡大縱身長驅直入的進攻,在東北戰場上像一只奔騰的駿馬奔跑在遼闊的黑土地上,被共軍視國軍中少有的硬骨頭。東北戰場的失利,在多數部隊被殲的情況下,52軍能成建制的撤出,已數不易。后成為中原戰場的主力,后也是為數不多成建制退回臺灣的軍之一,52軍最后成為蔣中正在臺灣的頭號王牌。
第八名:10軍代表人物:李玉堂、方先覺編制:3個整旅(師)。3萬余人,后期美械。
在衡陽保衛戰中最為出彩,以一個不滿員的軍(常德保衛戰中損失巨大尚未補充完)17600余人頑強抵抗日軍4個師團10萬余人的進攻達47天之久!創了一個傷亡比和堅守時間的記錄,雖然最后彈盡糧絕放下武器了,但是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僅以日軍防衛廳戰后統計來算,日軍在進攻衡陽的過程中傷亡即達30000多人。
此外在39年冬季攻勢大反攻、第2、3次長沙保衛戰、常德會戰中均有突出表現。在第3次長沙會戰中是堅守長沙的主力,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為國軍的反擊爭取了時間。常德會戰中是最早打到德山接應74軍57師殘部突圍的部隊。在衡陽之役中方先覺所率第十軍所屬各師師長均獲頒青天白日勛章,使得第十軍成為中國建軍至今唯一一個師長以上將官共獲得四座青天白日勛章的部隊
第九名:64軍代表人物:李漢魂、陳章、劉鎮湘
粵軍的王牌代表,被譽為“抗戰銅軍”,由原粵軍64軍及桂軍131師(原桂軍31軍的主力,31軍在抗戰中戰果大,消耗也大)整編,其前身的兩個軍都是抗戰功勛卓著的部隊。全美械,士兵以客家人居多,參加過抗日戰爭中很多硬仗,如江西會戰、南潯路阻擊、長沙會戰等。隴海線戰績顯著。兩次粵北會戰把日軍精銳武器裝備的近衛師團打殘。內戰中跟共軍多次交手,64軍軍長劉鎮湘經常說:“我們連小日本都不怕,還怕共黨?”1948年在徐蚌會戰的碾莊戰役中,第64軍雖是廣東軍,但極善防守,在這種戰術面前,共軍傷亡極大。
第十名: 35軍代表人物:傅作義編制:3個師,3萬余人。前期國/日械,后期美械。
抗戰中打出來的,曾被稱“七路半”軍。抗日名將傅作義的本錢。在國共內戰中,打得聶榮臻共軍找不到牙,發誓要洗“奇恥大辱”,讓毛的三線四城計劃變成笑料。軍紀優良,也有很好的裝備。在偏僻貧瘠的地區,傅部隊的戰斗力強于該地區的共軍部隊。在華北48年底還敢孤軍在北平張家口間來回溜跶,視華北共軍幾個兵團如無物。可見其在華北的囂張。不幸的是,擁有幾十萬精銳的傅作義集團軍在1949年不戰而降共
網友評論:張靈甫殉國,這說的不會服人。。只能說殉職。
他要是在抗日中戰死,那可以叫殉國。腐朽的王朝被起義軍打死的官員沒有資格這樣評價的。。。
評:起義軍是一方面,有外國扶持背景,則是另一方面。
網載 2013-07-05 14:16:2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