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孫子》 第二講 怎樣讀《孫子》《孫子兵法》和應用研究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孫子兵法》和應用研究
    什么叫“應用研究”?大家可以看一下最近出版的《孫子兵法大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七冊的第一部分,即楊善群主編的《拓展借鑒》。這里面,政治統御、商業競爭、企業管理、金融投資、外交藝術、教育教學、科技創新、衛生醫療、體育競技、積極人生,真是應有盡有。但當今所謂“應用”,主要還是賺錢。兵法可以賺錢,以前想不到。現在讀《孫子》,這是主流。
    現在的讀者,圈子比以前大,軍人以外的讀者,數量激增。現在不打仗,但他們比軍人還講用。特別是商人,特別是一般民眾。《孫子》普及,大家都來讀,當然是好事,但糟糕的是,它被濫用。大家放著原書不讀,光講用,想起一出是一出。什么股市搏擊大全,情場決勝指南,簡直成了狗皮膏藥、萬金油。大家都是帶著問題學,急用先學,活學活用,立竿見影,像林彪說的。那勁頭就像古人說的用《春秋》斷獄,用《河渠書》打井。我不喜歡這一套。這是軍人讀《孫子》的現代變形。不是變好了,而是變壞了。
    商場如戰場,大家掛在嘴邊,常說。用《孫子兵法》做買賣、管員工,很時髦。1984年,有三個中國人,李世俊、楊先舉、覃家瑞,他們合編了一本書,《〈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據說,用《孫子兵法》講企業管理,這在我國是頭一部。但在日本,這類學問早有,上世紀50年代就有。
    我記得,十五年前,有個日本商人,叫服部千春,來中國宣傳他的研究。《孫子兵法》研究會的頭兩次會議,第一屆(山東惠民,1989年)和第二屆(北京,1990年),他出過錢,領導接見合影,他總是站在中間。據說,他的員工,每天上班,先要背《孫子兵法》。第一次會,在山東。山東特產是圣人。他到山東,先拜孔子,再拜孫子。孫子的老家在哪兒?好幾個地方在搶。他是在惠民拜孫子。會上,主持人說,我們聽說,您是靠《孫子兵法》賺的錢,您能給大家講講您是怎么用《孫子兵法》賺的錢嗎?他說,對不起,這是商業秘密,不能講。
    日本尚武。二次大戰,日本戰敗,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把武士精神用在商業上,是再自然不過。日本最早提倡這類研究的人,很多都是前“日本鬼子”。大橋武夫是前陸軍中佐和東部軍的參謀,武岡淳彥是前陸軍中將。他們都是放下屠刀,馬上賺錢。這種活學活用很可笑,但影響非常大。因為中國也無仗可打。改革開放,我們也是全民經商,做買賣的風氣很濃。老板辦班,《孫子兵法》是熱門話題。有人起哄,說什么全世界都在學《孫子》,這是潮流,《孫子》出在咱們中國,但“《孫子》學”在人家日本,日本已經搶在前頭了,歐美也在跟著學,咱們不學,那可就晚了……
    《孫子》熱,除經商本身,還有個熱點,是陰謀詭計。這個熱點和前者也有關。很多人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擱一塊兒讀,攤書和電視都跟著炒。有一次,給老板上課(北京大學哲學系安排的),我講半天,他們坐不住,問我為什么還不進入正題。我說,什么是正題?他們說,《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什么關系。我說,一個兩千年前,一個兩千年后,沒什么關系,“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無中生有”、“笑里藏刀”、“順手牽羊”、“渾水摸魚”、“偷梁換柱”、“指桑罵槐”,這些還要我教嗎,滿地的奸商都會。
    這是現在的風氣。
    大家說,《孫子》有用,有大用,背景是什么?我看,主要是受兩大神話啟發。
    一大神話是,美國是靠《孫子兵法》打勝仗。美國打勝仗,不是韓戰,不是越戰,而是兩次伊拉克戰爭。我在《讀〈劍橋戰爭史〉》中講過,這是自我欺騙、自我麻醉。我們的電影,經常繪聲繪色,借別人的嘴,說自己的話。如西洋女愛中國郎,慘遭拒絕,對方問為什么?他說,你無法理解中國人的感情。還有演日本人,也是替他們懺悔,替他們謝罪,替他們自己罵自己,鼻涕眼淚一大把。這不是瞎掰?人家美國打勝仗,道理很簡單,主要還是靠國力軍力高科技,石頭砸雞蛋。人手一本讀《孫子》,乃子虛烏有,全是咱們自欺欺人編出來的。
    還有一大神話,日本是靠《孫子兵法》發的財。這也是胡說八道。戰后的日本,作為戰敗國,無仗可打,美國也不讓它打,英雄無用武之地,武士精神,只能用來做買賣,他們扎堆抱團的團隊精神、咬牙跺腳的奮斗精神,還有模仿家長制,把老板當爸爸的管理學,都是來自日本文化,而非《孫子兵法》。歐美發財是靠搶亞非拉,日本發財是靠打中國。就算起死回生,日本的起飛是新一輪,那也是靠美國,韓戰越戰,發戰爭財。亞洲四小龍,是靠孔子發的財,這是神話;靠孫子發的財,也是神話。我國講《孫子兵法》與企業文化,什么都掛上《孫子兵法》,風從日本來。
    電視上,做買賣的喜歡說,我是儒商。我是山西人。晉商,錢莊、票號、國際貿易,很有名。大家說,這就是儒商。宋以來,有泛儒主義,什么都愛掛個儒字,將有儒將、醫有儒醫。所謂儒將、儒醫,毫無標準,儒只是包裝。中國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不起搞技術的、做買賣的,貼上個儒字,馬上顯得很有文化,很有道德。
    上述應用研究,打《孫子》旗號,頗有類似性。
    它讓我想起了關老爺。
    中國的文圣人是孔子,武圣人該誰當,本來有很多人選,太公、孫子、諸葛亮,哪個都比他合適,但宋以來,特別是明末清初,不知是哪股邪乎勁兒,大家非把文武皆非一流的關老爺拖出來,前面擱本書,后面戳把刀,讓周倉替他拄著,“赤面秉赤心,青燈觀青史”,煙熏火燎,受大家朝拜。北宋宣和年間,他還是配祀太公,靠邊站。明萬歷年間,才當關圣帝君,讓三大忠臣陸秀夫、張世杰、岳飛陪著,坐中間。清朝,更有意思,那些本來是忠臣應該死磕的敵人,反比忠臣更尊崇關老爺,滿族滅明就是求他保佑。說書的一張嘴,體現的是人民的力量。皇上也拗不過民意,居然讓他當了武圣人。
    宋以來,中國最缺的就是文不貪財、武不怕死。關老爺恰好彌補了這個空白(想象的空白),因而成了道德化身。他老人家,真是什么都管,特別是升官發財和江湖義氣。解州的關帝廟,隋代就有,天下第一關廟。有人說,關公文化是俺們山西人的發明,他們在全國各地做買賣,到處有會館,各地的關廟,就是他們的連鎖店。但人家南方,也不含糊。傳統中國,頭在北方,屁股在南方,鬼子來了,屁股變成頭。清末民初,東南沿海,既是西方奴化教育影響最深的地方,也是庸俗國粹的保留地和集散地。南方出去的老華僑,特好這口(包括武俠文化和其他拜拜),發財的沖動也是后來居上。港臺、唐人街是介紹這類國粹的窗口,托他們的福,關老爺竟走向全世界。關公崇拜,商人、幫會、老百姓,是基本群眾。對老百姓來說,孔親老親不如關老爺親。
    迷信的本質是自欺欺人。《孫子》的應用研究,就是要把《孫子》搞成關公文化,有求必應,心想事成。我勸大家,別舍書不讀,拿它當狗皮膏藥、萬金油。
 


李零 2013-08-21 15:22:09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二講 怎樣讀《孫子》傳統文人的讀法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二講 怎樣讀《孫子》《孫子兵法》和哲學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