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創造 第五章:父母是罪魁禍首呢?還是英雄?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五章:父母是罪魁禍首呢?還是英雄?

現在讓我們回到童年吧。如果說任何創傷是驅使你改變生活方式的一項主要因素.那我們不禁會這樣想:“那么我們的第一種生活方式又從哪里來的呢”?
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行為方式都與其父母相似。那是為了配合雙親而形成的第一種形為方式。
奈麗是家中的長女,她是父母親整個生活的重心,生活得非常快樂。然而她父親仍一直希望有個男孩,到奈麗五歲時,終于如愿以償。弟弟一出生,爸媽的關心轉向了,奈麗非常吃驚,于是常常大鬧脾氣,雖然母親了解她,但她的父親卻無動于衷,反而與她更疏遠了,奈麗于是改變了她的戰略:讓自己成為多病、脆弱的女孩,但這辦法也沒用,雖然媽媽關心她了,但父親仍視她為一個無關緊要的人物,雖偶爾也會盡義務似地到她床邊看看,但都一下子就離開了。
奈麗再度改變態度。她成了家中的好幫手,自發自動的整理餐桌,倒垃圾,并照顧剛在學走路的弟弟。這次她終于扮對了角色,她的父親又開始注意她了,就這樣她定了她的生活方式。
奈麗借著錯誤的嘗試一直在尋求能夠獲得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得到父親的關懷。以后的幾年里,她不斷地加強這種行為方式,同時也強化了這種行為背后隱藏的動機。
任何行為的動機都含有兩種要素:一個是目標,另一個是深信這個行為將有助于達成目標的信念。奈麗的目標是得到她父親的關心,而她的每個行動都加深了那個欲望,因為她知道唯一達到目的的方法是讓自己成為順從的幫手、仆人。
隨著年齡的增加,這個生活方式,這個想法,依舊跟隨著她。為什么不呢?它是那樣有用,因此她也就忽略了這種生活方式對她造成的傷害。
當她漸長成少女,遠離家庭后,害處就會顯現出來。只要她一遇見喜歡的年輕男士,她首先想到的便是想盡能夠服侍他的方法,例如那男的提到吃飯的事,她一定急于邀他至住處,然后煮給他吃。接著又替他縫襯衣的鈕扣和打字等。這樣做令她深具信心。剛開始時,因為她能看出自己是在對他證實本身的價值,做為服侍的工具之價值。她甚至會獻出貞操,就只為了取悅對方,而不是為了分享快樂。
終于兩個特殊的問題又會出現在她的生活中。
第一個問題是:只要有男士暗示要與她結婚時,她必會一下子感到既惶恐又失望,她是辦不到的。為什么呢?她自己也說不上來,就是不行,沒有心理準備等等,或是其他的的借口。
第二個問題是:她所相處的男人都是同一類型者,自私,都在利用她,這種人多半表現得非常專制,偶爾也會露出軟弱的一面聲稱他是需要她,最后則是嚇壞了她或是把她趕走,她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與這些人相處的。
但我們知道如何來解釋這兩個問題。只要她一想到結婚這件事,她便打從心底地感覺對方并不是真的愛她本人,而是把她當做免費的傭人或妓女看待,因為她知道唯一吸引男人的方法是獻出自己所能,一旦男人選上她,她反而不能相信對方除了把她當有用之物外還會愛上她,這也就是她感到害怕又失望的原因。
她又怎會老是吸引住善于利用她的人呢?因為會利用別人的人對于有用的人物極為敏感,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即使那些男人并非屬于善于利用別人的人,但奈麗本身的生活方式也會使對方變成合乎奈麗需要的人。
奈麗回憶父親臨死時她站在床邊的情景,她發現父親關心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弟弟,那時她真是萬念俱灰。她把那次的事件稱做心靈的創傷,她愛父親但父親根本就不象她所想象般地愛她。
奈麗稱它是心靈的創傷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它并沒有改變她的生活方式,她當時并沒有批評她父親把她塑造成那種女人典型;她也沒有因為發覺服侍別人并沒為她帶來她想要的關心,而排斥那種性格,當她再遇見另一個男人時,她還是會替他做很多事情。
奈麗的個案說明了幾個要點。第一點它顯示出一個人孩童時的生活方式一直在持續著,雖然自我創造的原則里曾說到,人每天都在重新創造自己。但是只要你選定某個生活方式,它就會一直跟著你,除非有一天你有了心靈的創傷而帶來改變。如果我們不是有什么理由摒棄這種生活形態的話,它會永遠保留下去,象習慣一樣。
有哪一種心靈的創痛可以幫助奈麗改變呢?要是奈麗認識一個堅持不讓她服侍的男人,或許就有希望了,雖然要碰見這樣的男人可真不容易。你看吧!奈麗今晚又在表露她烹飪有一手了,煮得棒極了!當然也有些男人在奈麗堅持要幫他做家事時,開始担憂起來,我指的不是担心奈麗企圖“抓緊”他們。有些男人或許會這樣說.:“奈麗,你不必做那些事的,事實上你根本不必以為只有做了那些事才能取悅我的心”。是有這樣的男人,但問題是奈麗卻沒機會認識他們。
第二種能幫助奈麗改變的方法是本書所要提到的,換句話說,亦即由于了解自我創造的原則,井知如何運用在自身而得的一種對自己有益的轉變。就奈麗的例子而言,她發現了自己屈從的個性只是更加深她對自己及對所有的男人的畏懼,或許她是接受心理治療后才知道這種情形,但也可能她根本就沒去找過任何心理醫生。
這又說明了另一個要點。有許多人一有心理問題都喜歡求助于心理分析家,而那些分析家又是如何幫忙他們解決困擾的呢?
讓我們假設奈麗去見過心理分析家,后者分析過她的孩童生活后,堅稱她的問題來自童年,并側重在她對她的父親的愛上,告訴奈麗說她一向都在盡力討好其父.讓自己成為一位可愛的奴隸,而且這種個性一直在延續,所以分析家就歸納出她的主要心理癥狀即是把所有的男人都當成自己的父親看待,要是奈麗能清楚這個癥結毛病就會消失了,因為她或許就會開始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男人,對待自己。
奈麗在花了一段長久的時間及金錢后,很可能接受心理分析家的勸告,不再服侍男人,尋回自信。這種情形下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分析家或是病人本身都以為發掘過去對于個性改變非常必要,但是他們很可能錯了。雖然他們未必能找出從前發生過的一切事情,但他們主要是幫助奈麗改變生活方式——有益的轉變,他們都以為關鍵在于了解過往一切,但事實上并不然,而是奈麗要去改變她目前的活動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分析家是幫了奈麗的忙,但是如果不懂得自我創造的基本原則,就無法運用它來使治療生放。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我曾說過的話,我曾說人類的個性并非固定不變的,不管是在童年或以后的歲月里。它每天都受到我們自由意志所發出的行動而更改,這乃人類天性使然。我認為這便是自我創造的原則在起作用,亦即每次我們活動時,都在加強行為背后的動機、感覺、想法或態度。
我也曾說過,這條自我創造原則是了解和控制我們心靈生活唯一最重要的途徑,它能幫助我們知道為什么自己會是目前的樣子,及如何去改變它。它替心理學的演變過程中解答了不少令人頭痛的問題。例如由于“令人愉快的轉變”這種新觀念的誕生,我們得知為什么有些人會改變,但有些人卻不會。但是只要你了解這個原則后,不需要找心理醫師的幫忙,自己就能塑造或改換自己本身的個性。
說了這么多,仍只是舉例來證實自我創造原則的重要性,以使讀者們更能了解它的情況罷了,而從下一章起,我就要開始介紹這條原則的含意及它將如何在你身上發揮功用。


獨眼易龍編輯 2013-08-26 14:42:30

[新一篇] 自我創造 第四章:讓自己有個愉快的轉變

[舊一篇] 自我創造 第六章:妄想狂如何形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