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藝術—第十一章 開放你真正的個性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十一章 開放你真正的個性

“個性”是一種具有吸引力而又神秘的東西,它容易了解而不易解釋,它不是從外界獲得的,而是發自內部的東西。

我們所謂的“個性”,是指獨一無二的創造性自我的外在跡象,它是依上帝的意象造成的,在我們內心閃著神圣的光;或者可以稱為真正自我的自由而充分的表達。

每一個人的真正自我都是有吸引力的,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和感染力。我們覺得自己與某種真正的、基本的東西聯系著,而這種東西也為我們服務;相反,虛偽總是叫人討厭和反對的。

為什么每個人都喜歡嬰兒?當然不是因為嬰兒能做什么,也不是因為他知道什么,更不是因為他擁有什么,而僅僅是因為他那個樣子。每個嬰兒都有“超標準的個性”,沒有做作和虛偽。在他的語言——主要包括哭叫和細語——中表達的是他真正的個性。他“想什么就說什么”,沒有欺騙。嬰兒的情感是誠實的,他極好地印證了心理學上的一句格言——“成為你自己”。他表達自己時沒有不安的感覺,一點也用不著壓抑。

每個人都有牢牢固定的個性

每個人都具有我們稱之為個性的神秘之物。

我們說某個人“個性很好”,其實是說他釋放了內心的創造性潛力、能夠表現真正的自我。

“不良個性”與“被壓抑個性”是一回事。具有“不良個性”的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他把自我囚禁起來,帶上手銬,緊緊鎖住并且把鑰匙扔掉。“抑制”一詞最終意味著停止、避免、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他總有理由害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

壓抑的癥狀很多:羞怯、靦腆、自我意識、敵意、過度的罪惡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等。

挫折是壓抑的個性在各種領域和各種活動中具體表現的特征。他的真正和基本的挫折是他不能“成為自己”、不能適當地表現自己。這種基本的挫折侵害了他的一切行為、使這些行為可能染上其他色彩。

過多的否定反饋是壓抑的關鍵

控制論科學對受壓抑個性提出了新的見解,給我們指出一條解除壓抑的自由之路,告訴我們怎樣從自我禁閉的囚牢中解放我們的精神。

伺服機制中的否定反饋相當于一種批評。否定反饋實際上是在說,“你錯了,偏離了路線,應當采取糾正措施回到正路上來。”

然而,否定反饋的目的是修正反應和改變前進行為的路線,而不是完全終止前進和反應。如果否定反饋作用發揮正常,導彈或魚雷就會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而糾正路線,并且繼續向目標前進。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種前進路線將會是曲曲折折的。可是,如果伺服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它就會矯枉過正。它不會朝目標前進,而是加大曲折程度,甚至完全停止前進。

我們的內在伺服機制也根據同樣的原理工作。我們也城要否定的反饋,以便有目的地動作,指引我們的方向,對準我們的目標。

過多的否定反饋等于壓抑

否定反饋實際上總是說,“停止行動,或者停止某種行動方式,做一些別的事。”它的目的是修正你的反應,或者改變前進的程度,而不是停止全部行動。但是,如果否定反饋過量或者我們自己的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其結果就不是修正反應,而是完全抑制了反應。

抑制和過量否定反饋是一回事。如果我們對否定反饋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可能會得出結論說,不僅我們目前的路線偏離了正軌,甚至我們決定前進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伐木者或獵人常常選擇他的汽車附近一個醒目的標志,以便引導他回到自己的汽車上,比如說一棵幾英里遠都能看樹(他的目標),朝著這棵樹走。這棵樹雖然常常在他視野中消失,但他能利用一切機會,通過比較前進方向與樹的方位來“核對路線”,如果他發現前進路線偏離,立即加以糾正,繼續朝前走。不過,他決不會得出結論說他走路本身是錯誤的。

然而,我們還是有很多人偏偏要得出這種愚蠢的結論。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表現方式偏離了方向,失去了目標,或者說“錯了”時,我們就得出結論說自我表現本身是錯誤

的,或者說希望成功(到達我們心目中那棵樹)是錯誤的。

不要忘記:過多的否定反饋會起到干涉或完全停止適當反應的作用。

口吃是抑制的一種癥狀

口吃現象有力地說明了過度否定反饋會帶來抑制并干涉適當的反應。

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談話時通過耳朵傾聽或“監聽”自己的聲音,以便收集否定的反饋數據。耳朵全聾的人很少能講話,正是這個理由,因為他們無從了解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尖叫、大吼還是模糊的低語。也正因為如此,先天耳聾的人除非受過特殊教育,否則是根本不會講話的。當你因患感冒而出現暫時的或局部的耳聾時,如果你唱歌,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自己唱不準調,或者唱得跟別人不和諧。

因此,否定反饋本身并不是講話的障礙。相反,它使我們能夠說話,使我們能正確地說話。語音教師勸告我們將自己的聲音錄在磁帶上,再重新聽一聽,作為糾正語調和發音的方法。這樣做我們可以了解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語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犯的錯誤并加以糾正。

然而,要使否定反饋有效地幫助我們改進語言表達,那么,它必須:(1)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動的或下意識的;(2)是自發的,或者在我們講話的同時發生的;(3)對于反饋不能有太敏感的反應而產生抑制。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有意地苛責,或者過于謹慎,想在事先避免錯誤,而不是自發地作出反應,那么,口吃的情況就可能發生。

如果口吃的過分反饋能夠緩和,如果反應是自發的而不是預先控制的,那么,語言表達會立即得到改善。

過分“謹慎”導致抑制與焦慮

你試過穿針引線嗎?如果試過但又不熟練,你可能會注意到,你把線頭緊緊捏住,然后湊近針眼,企圖把線頭插進那個小孔,但每一次想把線穿過針眼時,你的手就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線一下子就穿歪了。

想把液體灌入一個細頸瓶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你的手能夠拿得很穩,然后去貫徹你的意圖,這時候,不知為什么,你的手卻顫抖起來。

在醫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顫抖”。

正常人過于努力或過于“謹慎”地想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犯錯誤,其結果必然與上述現象相同。在某種病理條件下,假如大腦某些部分受傷,這種“目的顫抖”可能變得很嚴重。例如,一個患者在不打算有任何目的時,可能會把手抬得很穩,可是讓他把門鑰匙插進鎖里,他的手卻可能來回顫抖,幅度達六至十英寸。他可以穩穩地握住一支鋼筆,但要他簽名時,手就抖起來,這時候手的顫抖是控制不住的。假如他不愿意因此而丟臉,不想在陌生人面前犯錯誤而過分謹慎起來,他也許根本就寫不了字。

放松的技巧鍛煉可以幫助這些人,而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通過這種鍛煉,他們學會放松過度的努力和過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錯誤和失敗時產生的過度謹慎。

過度謹慎或過于担心犯錯誤是過度否定反饋的一種形式。就象在口吃的病例中那樣,口吃的人想事先知道可能犯的錯誤,為了避免錯誤而過于謹慎,其結果是產生抑制和破壞行為。過度的謹慎和焦慮關系非常密切,兩者都是過分關心可能出現的失敗和錯誤,過分努力想保持正確。

“我不喜歡那些冷漠、精確、滴水不漏的人,他們為了不說錯話而從來不張口,為了不做錯事而從來不動手,”享利.華德.比切爾說。

“自我意識”其實是“他物意識”

過度否定反饋同我們所說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不難看出來的。

在很多類型的社會關系中,我們不停地從別人那里收到否定的反饋數據。一個微笑或者皺眉,贊許或不贊許的上百種巧妙的暗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暗示,等等,不斷地告訴我們“做得如何”、是否順利、是否命中了目標。在任何一種社會條件下,說話者與傾聽都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都有一種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種不斷的溝通往來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活動就根本不可能,大家只會感到枯燥,無聊,呆板,沒有生氣,缺少“亮光”。

出色的男女演員和社會演說家能夠意識到自己與觀眾的交流,這就有助于他們表演得更好。具有“良好個性”并且在社交場合受人歡迎的人,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互相交流,并且以一種創造性方式對這種與他人的交流做出反應,否則他就是“冷血動物”型——是一種“保守”的個性,對別人產生不了溫暖。沒有這種交流,你就會變成一個社會渣滓,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然而,要使這種類型的否定反饋有效,就必須使它具備創造性。也就是說,它多少應當是超意識的、自動的和自發的,而不是有意識地構思和考慮出來的。

“別人的看法”造成抑制

如果你過于有意識地關心“別人怎么想”,如果你過于謹慎地想取悅于別人,如果你對別人真正的或假想的不贊成過于敏感,那么,你就過多地得到了否定反饋,造成抑制和不良表現。

只要你不斷地、有意識地監視自己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或每一種方式,你也會受到抑制。

你過于謹慎,想要造成一個好印象,反而阻塞、限制和壓抑了你的創造性自我,其結果是造成一個不好的印象。給別人造成好印象的方法是:永遠不要有意識地“想”讓他們對你印象好,永遠不要僅僅為了有意識地構想的效果而行動或者不行動。永遠不要有意識地“猜想”別人會怎樣考慮你和評價你。

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識

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演說家A.E.維加姆博士說,小時候他自我意識太強,在課堂上簡直不能背誦課文。他躲著別人,在同別人談話時總是低著頭。他不斷地與自我意識作斗爭、努力要克服它,但是沒有成功。后來有一天他產生一個新的想法,發現自己的問題不在于“自我意識”,而是過多的“他人意識”,對于別人如何考慮他所說的或作的一切,他過于敏感了,因此被束縛起來,不能清晰地思考,也想不出該說什么話。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沒有這種感覺,而是十分平靜,放松,泰然自若,能夠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很多有意思的話要說,而且能夠完整地體會到自我的存在。這時候,他就不在苦苦掙扎著克服“自我意識”,而是集中精力培養更多的自我意識:感情、行動、表現、思維,象他獨自一個人時候那樣,完全不考慮別人可能怎樣評價他。這種作法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對別人冷漠、自大或者完全無動于衷的人。不論他怎樣努力,這樣作也不會產生完全失去否定反饋機制,他和別人相處得更好,并且繼續從事他的事業——給別人當顧問,向廣大群眾發表演說,“一點也沒有自我意識感”。

自我表現不是道德問題

多數不幸事件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對根本與道德無關的問題采取“道德上”的立場。

比如說,自我表現或缺乏自我表現,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倫理問題,除非說我們有“責任”使用造物主賜給我們的才能。不過,如果你在小時候因為說話、發表意見和“炫耀”而受到壓抑,被迫閉嘴、丟臉、受侮辱甚至受懲罚,那么,就你的意識而言,自我表現也可能算得上一種道德上的“錯誤”。這樣的兒童會學到:表現他的真正情感是錯誤的。有些兒童覺得,只有表現壞的情感——憤怒和恐懼——才是有罪或錯誤的。但是,當你壓抑壞的情感時,你也抑制了好的情感的表達。判斷情感的尺度不是“好”或者“壞”,而在于適當或不適當。一個人在小路上遇見熊而體驗到恐懼是適當的。在需要合法地利用純粹的力量和破壞性摧毀一個障礙時,憤怒是適當的。憤怒如果加以適當的指導和控制,是勇敢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一個小孩子每次發表意見時都受到壓抑,他就會覺得默默無聞對于他是“對”的,要成為了不起的人則是錯誤的。這種扭曲的和不現實的意識,把我們大家都變成了懦夫。我們會變得過度敏感,過于關心是否“有權力”通過有價值的努力去取得成功,過于關心是不是“我配得到成功”。很多人受到錯誤的良心壓抑,在任何一種努力中都“退在后面”或“甘居下游”,甚至到教堂作禮拜都是如此。他們暗地里覺得,如果他們“挺身站出來”當領袖,或者“準備成為了不起的人”都是“不對”的。他們過于担心別人會以為他們是在“出風頭”。

“怯場”是一種平常而又普遍的現象。如果把它看作“偏差的意識”引起的過度否定反饋,這種現象就能夠理解了。怯場是担心我們因為說話、發表意見,讓人覺得“了不起”或者“出風頭”而受到懲罚,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懂得這種事是“錯誤的”,“該受懲罚”的。怯場現象說明了自我表現受壓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解除抑制——各相反方向邁出一大步

假如你是千百個由于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的人中的一員,你必須有意地練習解除抑制。你必須練得不那么謹慎,不那么担心,不那么認真。你必須練習思考之前講話,不要講話之前思考,練習不假思索的行動,不要行動之前“過于仔細”地思考。

被“道德的緊張”、過度的否定反饋、自我批評和壓抑束縛得說話結結巴巴的人,能背出無數的格言和警句來證明人應當先思考后說話,證明說話不小心會惹麻煩。他們認為,由于話說得好壞十分重要,由于“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所以對于要說什么和該怎樣說一定要特別小心。他所說的一切實際上是說否定反饋是一種有用的、有益的東西,可是對于他卻并非如此。憑著大嗓門的干擾和“聽不清的談話”方式來完全忽略否定的反饋,他就能說得很流利。

怎樣知道你是否應解除壓抑

反饋的信號能告訴你是否因為過分壓抑或太少壓抑而偏離軌道。如果你因為過分自信而不斷地遇到困難,如果你習慣于“闖進天使也不敢問津”的地方,如果你習慣于因為沖動和考慮不周而陷入困境,如果你總是“先斬后奏”而引火燒身,如果你永遠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肚子里從來裝不住東西,那么,你也許受到的壓抑太少,你需要在行動之前多想想后果,絕不能象一只闖入瓷器店里的野牛,必須更謹慎地計劃你的行動。

不過,大多數人犯的毛病恰恰與上述毛病相反。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担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這些癥狀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于謹慎,你“考慮”得太多。

練習

一、              不要事先考慮你“想說什么”,張開嘴巴說出來就行。一邊說一邊考慮。

二、              不要做計劃(不要考慮明天),不要在行動前考慮。行動——在行動中糾正你的行為。這個建議看來有些偏激,但事實上是一切伺服機制開動的方法。一枚魚雷絕不事

先“考慮好”它的錯誤、也不事先就試圖糾正錯誤。它必須首先行動——朝目標發動——然后糾正一切可能產生的偏差。

三、停止批評自己。受壓抑的人經常沉溺在自我批評中。不管做出多么簡單的舉動,事后他都會對自己說:“真不知道我該不該做。”在鼓足勇氣說完一句話之后,他立刻對自己說,“也許我不該這么說。也許別人會有錯誤的理解”。再也不要這樣折磨自己。有用和有益的反饋都是無意識地、自發地、自動地進行的。有意識的自我批評、自我分析和反省如果每年只進行一次倒是有好處的,但是作為一種經常不斷的、每日每時都進行的自我猜疑或者對過去行為的事后分析,只能導致你行動的失敗。要注意這一類的自我批評,立即停止下來加以戒除。

四、養成習慣,講話聲要比平時稍大一些。受壓抑的人說話明顯地聲音細小。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對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只要有意識地比平時聲音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力方法。最近的實驗證明,在舉重的時候大聲叫喊、咕嚕或者呻吟,可以多使出百分之十五的力量,舉起更大的重量。實驗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壓抑——你能調動全部氣力,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氣力。

五、你要是你喜歡誰就讓誰知道。受壓抑的個性既害怕表現壞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愛情,就担心別人說他自作多情;如果他表示友誼,又怕被當作阿諛奉承;如果他稱贊某人,又怕人家把這當作虛偽逢迎,或者懷疑他別有用心。所以,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反饋信號。每天至少夸獎三個人。如果你喜歡某人干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你就讓他知道。你應當直截了當地說,“我喜歡那樣,瓊。”“瑪麗,這頂帽子真漂亮。”“吉姆,這證明你是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你已經結了婚,每天至少應當對妻子說兩遍:“我愛你。”

第十一章 開放你真正的個性

“個性”是一種具有吸引力而又神秘的東西,它容易了解而不易解釋,它不是從外界獲得的,而是發自內部的東西。

我們所謂的“個性”,是指獨一無二的創造性自我的外在跡象,它是依上帝的意象造成的,在我們內心閃著神圣的光;或者可以稱為真正自我的自由而充分的表達。

每一個人的真正自我都是有吸引力的,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和感染力。我們覺得自己與某種真正的、基本的東西聯系著,而這種東西也為我們服務;相反,虛偽總是叫人討厭和反對的。

為什么每個人都喜歡嬰兒?當然不是因為嬰兒能做什么,也不是因為他知道什么,更不是因為他擁有什么,而僅僅是因為他那個樣子。每個嬰兒都有“超標準的個性”,沒有做作和虛偽。在他的語言——主要包括哭叫和細語——中表達的是他真正的個性。他“想什么就說什么”,沒有欺騙。嬰兒的情感是誠實的,他極好地印證了心理學上的一句格言——“成為你自己”。他表達自己時沒有不安的感覺,一點也用不著壓抑。

每個人都有牢牢固定的個性

每個人都具有我們稱之為個性的神秘之物。

我們說某個人“個性很好”,其實是說他釋放了內心的創造性潛力、能夠表現真正的自我。

“不良個性”與“被壓抑個性”是一回事。具有“不良個性”的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他把自我囚禁起來,帶上手銬,緊緊鎖住并且把鑰匙扔掉。“抑制”一詞最終意味著停止、避免、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他總有理由害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

壓抑的癥狀很多:羞怯、靦腆、自我意識、敵意、過度的罪惡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等。

挫折是壓抑的個性在各種領域和各種活動中具體表現的特征。他的真正和基本的挫折是他不能“成為自己”、不能適當地表現自己。這種基本的挫折侵害了他的一切行為、使這些行為可能染上其他色彩。

過多的否定反饋是壓抑的關鍵

控制論科學對受壓抑個性提出了新的見解,給我們指出一條解除壓抑的自由之路,告訴我們怎樣從自我禁閉的囚牢中解放我們的精神。

伺服機制中的否定反饋相當于一種批評。否定反饋實際上是在說,“你錯了,偏離了路線,應當采取糾正措施回到正路上來。”

然而,否定反饋的目的是修正反應和改變前進行為的路線,而不是完全終止前進和反應。如果否定反饋作用發揮正常,導彈或魚雷就會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而糾正路線,并且繼續向目標前進。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種前進路線將會是曲曲折折的。可是,如果伺服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它就會矯枉過正。它不會朝目標前進,而是加大曲折程度,甚至完全停止前進。

我們的內在伺服機制也根據同樣的原理工作。我們也城要否定的反饋,以便有目的地動作,指引我們的方向,對準我們的目標。

過多的否定反饋等于壓抑

否定反饋實際上總是說,“停止行動,或者停止某種行動方式,做一些別的事。”它的目的是修正你的反應,或者改變前進的程度,而不是停止全部行動。但是,如果否定反饋過量或者我們自己的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其結果就不是修正反應,而是完全抑制了反應。

抑制和過量否定反饋是一回事。如果我們對否定反饋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可能會得出結論說,不僅我們目前的路線偏離了正軌,甚至我們決定前進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伐木者或獵人常常選擇他的汽車附近一個醒目的標志,以便引導他回到自己的汽車上,比如說一棵幾英里遠都能看樹(他的目標),朝著這棵樹走。這棵樹雖然常常在他視野中消失,但他能利用一切機會,通過比較前進方向與樹的方位來“核對路線”,如果他發現前進路線偏離,立即加以糾正,繼續朝前走。不過,他決不會得出結論說他走路本身是錯誤的。

然而,我們還是有很多人偏偏要得出這種愚蠢的結論。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表現方式偏離了方向,失去了目標,或者說“錯了”時,我們就得出結論說自我表現本身是錯誤

的,或者說希望成功(到達我們心目中那棵樹)是錯誤的。

不要忘記:過多的否定反饋會起到干涉或完全停止適當反應的作用。

口吃是抑制的一種癥狀

口吃現象有力地說明了過度否定反饋會帶來抑制并干涉適當的反應。

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談話時通過耳朵傾聽或“監聽”自己的聲音,以便收集否定的反饋數據。耳朵全聾的人很少能講話,正是這個理由,因為他們無從了解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尖叫、大吼還是模糊的低語。也正因為如此,先天耳聾的人除非受過特殊教育,否則是根本不會講話的。當你因患感冒而出現暫時的或局部的耳聾時,如果你唱歌,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自己唱不準調,或者唱得跟別人不和諧。

因此,否定反饋本身并不是講話的障礙。相反,它使我們能夠說話,使我們能正確地說話。語音教師勸告我們將自己的聲音錄在磁帶上,再重新聽一聽,作為糾正語調和發音的方法。這樣做我們可以了解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語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犯的錯誤并加以糾正。

然而,要使否定反饋有效地幫助我們改進語言表達,那么,它必須:(1)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動的或下意識的;(2)是自發的,或者在我們講話的同時發生的;(3)對于反饋不能有太敏感的反應而產生抑制。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有意地苛責,或者過于謹慎,想在事先避免錯誤,而不是自發地作出反應,那么,口吃的情況就可能發生。

如果口吃的過分反饋能夠緩和,如果反應是自發的而不是預先控制的,那么,語言表達會立即得到改善。

過分“謹慎”導致抑制與焦慮

你試過穿針引線嗎?如果試過但又不熟練,你可能會注意到,你把線頭緊緊捏住,然后湊近針眼,企圖把線頭插進那個小孔,但每一次想把線穿過針眼時,你的手就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線一下子就穿歪了。

想把液體灌入一個細頸瓶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你的手能夠拿得很穩,然后去貫徹你的意圖,這時候,不知為什么,你的手卻顫抖起來。

在醫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顫抖”。

正常人過于努力或過于“謹慎”地想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犯錯誤,其結果必然與上述現象相同。在某種病理條件下,假如大腦某些部分受傷,這種“目的顫抖”可能變得很嚴重。例如,一個患者在不打算有任何目的時,可能會把手抬得很穩,可是讓他把門鑰匙插進鎖里,他的手卻可能來回顫抖,幅度達六至十英寸。他可以穩穩地握住一支鋼筆,但要他簽名時,手就抖起來,這時候手的顫抖是控制不住的。假如他不愿意因此而丟臉,不想在陌生人面前犯錯誤而過分謹慎起來,他也許根本就寫不了字。

放松的技巧鍛煉可以幫助這些人,而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通過這種鍛煉,他們學會放松過度的努力和過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錯誤和失敗時產生的過度謹慎。

過度謹慎或過于担心犯錯誤是過度否定反饋的一種形式。就象在口吃的病例中那樣,口吃的人想事先知道可能犯的錯誤,為了避免錯誤而過于謹慎,其結果是產生抑制和破壞行為。過度的謹慎和焦慮關系非常密切,兩者都是過分關心可能出現的失敗和錯誤,過分努力想保持正確。

“我不喜歡那些冷漠、精確、滴水不漏的人,他們為了不說錯話而從來不張口,為了不做錯事而從來不動手,”享利.華德.比切爾說。

“自我意識”其實是“他物意識”

過度否定反饋同我們所說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不難看出來的。

在很多類型的社會關系中,我們不停地從別人那里收到否定的反饋數據。一個微笑或者皺眉,贊許或不贊許的上百種巧妙的暗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暗示,等等,不斷地告訴我們“做得如何”、是否順利、是否命中了目標。在任何一種社會條件下,說話者與傾聽都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都有一種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種不斷的溝通往來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活動就根本不可能,大家只會感到枯燥,無聊,呆板,沒有生氣,缺少“亮光”。

出色的男女演員和社會演說家能夠意識到自己與觀眾的交流,這就有助于他們表演得更好。具有“良好個性”并且在社交場合受人歡迎的人,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互相交流,并且以一種創造性方式對這種與他人的交流做出反應,否則他就是“冷血動物”型——是一種“保守”的個性,對別人產生不了溫暖。沒有這種交流,你就會變成一個社會渣滓,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然而,要使這種類型的否定反饋有效,就必須使它具備創造性。也就是說,它多少應當是超意識的、自動的和自發的,而不是有意識地構思和考慮出來的。

“別人的看法”造成抑制

如果你過于有意識地關心“別人怎么想”,如果你過于謹慎地想取悅于別人,如果你對別人真正的或假想的不贊成過于敏感,那么,你就過多地得到了否定反饋,造成抑制和不良表現。

只要你不斷地、有意識地監視自己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或每一種方式,你也會受到抑制。

你過于謹慎,想要造成一個好印象,反而阻塞、限制和壓抑了你的創造性自我,其結果是造成一個不好的印象。給別人造成好印象的方法是:永遠不要有意識地“想”讓他們對你印象好,永遠不要僅僅為了有意識地構想的效果而行動或者不行動。永遠不要有意識地“猜想”別人會怎樣考慮你和評價你。

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識

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演說家A.E.維加姆博士說,小時候他自我意識太強,在課堂上簡直不能背誦課文。他躲著別人,在同別人談話時總是低著頭。他不斷地與自我意識作斗爭、努力要克服它,但是沒有成功。后來有一天他產生一個新的想法,發現自己的問題不在于“自我意識”,而是過多的“他人意識”,對于別人如何考慮他所說的或作的一切,他過于敏感了,因此被束縛起來,不能清晰地思考,也想不出該說什么話。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沒有這種感覺,而是十分平靜,放松,泰然自若,能夠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很多有意思的話要說,而且能夠完整地體會到自我的存在。這時候,他就不在苦苦掙扎著克服“自我意識”,而是集中精力培養更多的自我意識:感情、行動、表現、思維,象他獨自一個人時候那樣,完全不考慮別人可能怎樣評價他。這種作法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對別人冷漠、自大或者完全無動于衷的人。不論他怎樣努力,這樣作也不會產生完全失去否定反饋機制,他和別人相處得更好,并且繼續從事他的事業——給別人當顧問,向廣大群眾發表演說,“一點也沒有自我意識感”。

自我表現不是道德問題

多數不幸事件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對根本與道德無關的問題采取“道德上”的立場。

比如說,自我表現或缺乏自我表現,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倫理問題,除非說我們有“責任”使用造物主賜給我們的才能。不過,如果你在小時候因為說話、發表意見和“炫耀”而受到壓抑,被迫閉嘴、丟臉、受侮辱甚至受懲罚,那么,就你的意識而言,自我表現也可能算得上一種道德上的“錯誤”。這樣的兒童會學到:表現他的真正情感是錯誤的。有些兒童覺得,只有表現壞的情感——憤怒和恐懼——才是有罪或錯誤的。但是,當你壓抑壞的情感時,你也抑制了好的情感的表達。判斷情感的尺度不是“好”或者“壞”,而在于適當或不適當。一個人在小路上遇見熊而體驗到恐懼是適當的。在需要合法地利用純粹的力量和破壞性摧毀一個障礙時,憤怒是適當的。憤怒如果加以適當的指導和控制,是勇敢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一個小孩子每次發表意見時都受到壓抑,他就會覺得默默無聞對于他是“對”的,要成為了不起的人則是錯誤的。這種扭曲的和不現實的意識,把我們大家都變成了懦夫。我們會變得過度敏感,過于關心是否“有權力”通過有價值的努力去取得成功,過于關心是不是“我配得到成功”。很多人受到錯誤的良心壓抑,在任何一種努力中都“退在后面”或“甘居下游”,甚至到教堂作禮拜都是如此。他們暗地里覺得,如果他們“挺身站出來”當領袖,或者“準備成為了不起的人”都是“不對”的。他們過于担心別人會以為他們是在“出風頭”。

“怯場”是一種平常而又普遍的現象。如果把它看作“偏差的意識”引起的過度否定反饋,這種現象就能夠理解了。怯場是担心我們因為說話、發表意見,讓人覺得“了不起”或者“出風頭”而受到懲罚,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懂得這種事是“錯誤的”,“該受懲罚”的。怯場現象說明了自我表現受壓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解除抑制——各相反方向邁出一大步

假如你是千百個由于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的人中的一員,你必須有意地練習解除抑制。你必須練得不那么謹慎,不那么担心,不那么認真。你必須練習思考之前講話,不要講話之前思考,練習不假思索的行動,不要行動之前“過于仔細”地思考。

被“道德的緊張”、過度的否定反饋、自我批評和壓抑束縛得說話結結巴巴的人,能背出無數的格言和警句來證明人應當先思考后說話,證明說話不小心會惹麻煩。他們認為,由于話說得好壞十分重要,由于“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所以對于要說什么和該怎樣說一定要特別小心。他所說的一切實際上是說否定反饋是一種有用的、有益的東西,可是對于他卻并非如此。憑著大嗓門的干擾和“聽不清的談話”方式來完全忽略否定的反饋,他就能說得很流利。

怎樣知道你是否應解除壓抑

反饋的信號能告訴你是否因為過分壓抑或太少壓抑而偏離軌道。如果你因為過分自信而不斷地遇到困難,如果你習慣于“闖進天使也不敢問津”的地方,如果你習慣于因為沖動和考慮不周而陷入困境,如果你總是“先斬后奏”而引火燒身,如果你永遠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肚子里從來裝不住東西,那么,你也許受到的壓抑太少,你需要在行動之前多想想后果,絕不能象一只闖入瓷器店里的野牛,必須更謹慎地計劃你的行動。

不過,大多數人犯的毛病恰恰與上述毛病相反。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担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這些癥狀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于謹慎,你“考慮”得太多。

練習

一、              不要事先考慮你“想說什么”,張開嘴巴說出來就行。一邊說一邊考慮。

二、              不要做計劃(不要考慮明天),不要在行動前考慮。行動——在行動中糾正你的行為。這個建議看來有些偏激,但事實上是一切伺服機制開動的方法。一枚魚雷絕不事

先“考慮好”它的錯誤、也不事先就試圖糾正錯誤。它必須首先行動——朝目標發動——然后糾正一切可能產生的偏差。

三、停止批評自己。受壓抑的人經常沉溺在自我批評中。不管做出多么簡單的舉動,事后他都會對自己說:“真不知道我該不該做。”在鼓足勇氣說完一句話之后,他立刻對自己說,“也許我不該這么說。也許別人會有錯誤的理解”。再也不要這樣折磨自己。有用和有益的反饋都是無意識地、自發地、自動地進行的。有意識的自我批評、自我分析和反省如果每年只進行一次倒是有好處的,但是作為一種經常不斷的、每日每時都進行的自我猜疑或者對過去行為的事后分析,只能導致你行動的失敗。要注意這一類的自我批評,立即停止下來加以戒除。

四、養成習慣,講話聲要比平時稍大一些。受壓抑的人說話明顯地聲音細小。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對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只要有意識地比平時聲音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力方法。最近的實驗證明,在舉重的時候大聲叫喊、咕嚕或者呻吟,可以多使出百分之十五的力量,舉起更大的重量。實驗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壓抑——你能調動全部氣力,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氣力。

五、你要是你喜歡誰就讓誰知道。受壓抑的個性既害怕表現壞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愛情,就担心別人說他自作多情;如果他表示友誼,又怕被當作阿諛奉承;如果他稱贊某人,又怕人家把這當作虛偽逢迎,或者懷疑他別有用心。所以,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反饋信號。每天至少夸獎三個人。如果你喜歡某人干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你就讓他知道。你應當直截了當地說,“我喜歡那樣,瓊。”“瑪麗,這頂帽子真漂亮。”“吉姆,這證明你是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你已經結了婚,每天至少應當對妻子說兩遍:“我愛你。”

第十一章 開放你真正的個性

“個性”是一種具有吸引力而又神秘的東西,它容易了解而不易解釋,它不是從外界獲得的,而是發自內部的東西。

我們所謂的“個性”,是指獨一無二的創造性自我的外在跡象,它是依上帝的意象造成的,在我們內心閃著神圣的光;或者可以稱為真正自我的自由而充分的表達。

每一個人的真正自我都是有吸引力的,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和感染力。我們覺得自己與某種真正的、基本的東西聯系著,而這種東西也為我們服務;相反,虛偽總是叫人討厭和反對的。

為什么每個人都喜歡嬰兒?當然不是因為嬰兒能做什么,也不是因為他知道什么,更不是因為他擁有什么,而僅僅是因為他那個樣子。每個嬰兒都有“超標準的個性”,沒有做作和虛偽。在他的語言——主要包括哭叫和細語——中表達的是他真正的個性。他“想什么就說什么”,沒有欺騙。嬰兒的情感是誠實的,他極好地印證了心理學上的一句格言——“成為你自己”。他表達自己時沒有不安的感覺,一點也用不著壓抑。

每個人都有牢牢固定的個性

每個人都具有我們稱之為個性的神秘之物。

我們說某個人“個性很好”,其實是說他釋放了內心的創造性潛力、能夠表現真正的自我。

“不良個性”與“被壓抑個性”是一回事。具有“不良個性”的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他把自我囚禁起來,帶上手銬,緊緊鎖住并且把鑰匙扔掉。“抑制”一詞最終意味著停止、避免、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他總有理由害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

壓抑的癥狀很多:羞怯、靦腆、自我意識、敵意、過度的罪惡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等。

挫折是壓抑的個性在各種領域和各種活動中具體表現的特征。他的真正和基本的挫折是他不能“成為自己”、不能適當地表現自己。這種基本的挫折侵害了他的一切行為、使這些行為可能染上其他色彩。

過多的否定反饋是壓抑的關鍵

控制論科學對受壓抑個性提出了新的見解,給我們指出一條解除壓抑的自由之路,告訴我們怎樣從自我禁閉的囚牢中解放我們的精神。

伺服機制中的否定反饋相當于一種批評。否定反饋實際上是在說,“你錯了,偏離了路線,應當采取糾正措施回到正路上來。”

然而,否定反饋的目的是修正反應和改變前進行為的路線,而不是完全終止前進和反應。如果否定反饋作用發揮正常,導彈或魚雷就會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而糾正路線,并且繼續向目標前進。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種前進路線將會是曲曲折折的。可是,如果伺服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它就會矯枉過正。它不會朝目標前進,而是加大曲折程度,甚至完全停止前進。

我們的內在伺服機制也根據同樣的原理工作。我們也城要否定的反饋,以便有目的地動作,指引我們的方向,對準我們的目標。

過多的否定反饋等于壓抑

否定反饋實際上總是說,“停止行動,或者停止某種行動方式,做一些別的事。”它的目的是修正你的反應,或者改變前進的程度,而不是停止全部行動。但是,如果否定反饋過量或者我們自己的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其結果就不是修正反應,而是完全抑制了反應。

抑制和過量否定反饋是一回事。如果我們對否定反饋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可能會得出結論說,不僅我們目前的路線偏離了正軌,甚至我們決定前進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伐木者或獵人常常選擇他的汽車附近一個醒目的標志,以便引導他回到自己的汽車上,比如說一棵幾英里遠都能看樹(他的目標),朝著這棵樹走。這棵樹雖然常常在他視野中消失,但他能利用一切機會,通過比較前進方向與樹的方位來“核對路線”,如果他發現前進路線偏離,立即加以糾正,繼續朝前走。不過,他決不會得出結論說他走路本身是錯誤的。

然而,我們還是有很多人偏偏要得出這種愚蠢的結論。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表現方式偏離了方向,失去了目標,或者說“錯了”時,我們就得出結論說自我表現本身是錯誤

的,或者說希望成功(到達我們心目中那棵樹)是錯誤的。

不要忘記:過多的否定反饋會起到干涉或完全停止適當反應的作用。

口吃是抑制的一種癥狀

口吃現象有力地說明了過度否定反饋會帶來抑制并干涉適當的反應。

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談話時通過耳朵傾聽或“監聽”自己的聲音,以便收集否定的反饋數據。耳朵全聾的人很少能講話,正是這個理由,因為他們無從了解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尖叫、大吼還是模糊的低語。也正因為如此,先天耳聾的人除非受過特殊教育,否則是根本不會講話的。當你因患感冒而出現暫時的或局部的耳聾時,如果你唱歌,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自己唱不準調,或者唱得跟別人不和諧。

因此,否定反饋本身并不是講話的障礙。相反,它使我們能夠說話,使我們能正確地說話。語音教師勸告我們將自己的聲音錄在磁帶上,再重新聽一聽,作為糾正語調和發音的方法。這樣做我們可以了解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語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犯的錯誤并加以糾正。

然而,要使否定反饋有效地幫助我們改進語言表達,那么,它必須:(1)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動的或下意識的;(2)是自發的,或者在我們講話的同時發生的;(3)對于反饋不能有太敏感的反應而產生抑制。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有意地苛責,或者過于謹慎,想在事先避免錯誤,而不是自發地作出反應,那么,口吃的情況就可能發生。

如果口吃的過分反饋能夠緩和,如果反應是自發的而不是預先控制的,那么,語言表達會立即得到改善。

過分“謹慎”導致抑制與焦慮

你試過穿針引線嗎?如果試過但又不熟練,你可能會注意到,你把線頭緊緊捏住,然后湊近針眼,企圖把線頭插進那個小孔,但每一次想把線穿過針眼時,你的手就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線一下子就穿歪了。

想把液體灌入一個細頸瓶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你的手能夠拿得很穩,然后去貫徹你的意圖,這時候,不知為什么,你的手卻顫抖起來。

在醫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顫抖”。

正常人過于努力或過于“謹慎”地想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犯錯誤,其結果必然與上述現象相同。在某種病理條件下,假如大腦某些部分受傷,這種“目的顫抖”可能變得很嚴重。例如,一個患者在不打算有任何目的時,可能會把手抬得很穩,可是讓他把門鑰匙插進鎖里,他的手卻可能來回顫抖,幅度達六至十英寸。他可以穩穩地握住一支鋼筆,但要他簽名時,手就抖起來,這時候手的顫抖是控制不住的。假如他不愿意因此而丟臉,不想在陌生人面前犯錯誤而過分謹慎起來,他也許根本就寫不了字。

放松的技巧鍛煉可以幫助這些人,而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通過這種鍛煉,他們學會放松過度的努力和過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錯誤和失敗時產生的過度謹慎。

過度謹慎或過于担心犯錯誤是過度否定反饋的一種形式。就象在口吃的病例中那樣,口吃的人想事先知道可能犯的錯誤,為了避免錯誤而過于謹慎,其結果是產生抑制和破壞行為。過度的謹慎和焦慮關系非常密切,兩者都是過分關心可能出現的失敗和錯誤,過分努力想保持正確。

“我不喜歡那些冷漠、精確、滴水不漏的人,他們為了不說錯話而從來不張口,為了不做錯事而從來不動手,”享利.華德.比切爾說。

“自我意識”其實是“他物意識”

過度否定反饋同我們所說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不難看出來的。

在很多類型的社會關系中,我們不停地從別人那里收到否定的反饋數據。一個微笑或者皺眉,贊許或不贊許的上百種巧妙的暗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暗示,等等,不斷地告訴我們“做得如何”、是否順利、是否命中了目標。在任何一種社會條件下,說話者與傾聽都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都有一種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種不斷的溝通往來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活動就根本不可能,大家只會感到枯燥,無聊,呆板,沒有生氣,缺少“亮光”。

出色的男女演員和社會演說家能夠意識到自己與觀眾的交流,這就有助于他們表演得更好。具有“良好個性”并且在社交場合受人歡迎的人,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互相交流,并且以一種創造性方式對這種與他人的交流做出反應,否則他就是“冷血動物”型——是一種“保守”的個性,對別人產生不了溫暖。沒有這種交流,你就會變成一個社會渣滓,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然而,要使這種類型的否定反饋有效,就必須使它具備創造性。也就是說,它多少應當是超意識的、自動的和自發的,而不是有意識地構思和考慮出來的。

“別人的看法”造成抑制

如果你過于有意識地關心“別人怎么想”,如果你過于謹慎地想取悅于別人,如果你對別人真正的或假想的不贊成過于敏感,那么,你就過多地得到了否定反饋,造成抑制和不良表現。

只要你不斷地、有意識地監視自己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或每一種方式,你也會受到抑制。

你過于謹慎,想要造成一個好印象,反而阻塞、限制和壓抑了你的創造性自我,其結果是造成一個不好的印象。給別人造成好印象的方法是:永遠不要有意識地“想”讓他們對你印象好,永遠不要僅僅為了有意識地構想的效果而行動或者不行動。永遠不要有意識地“猜想”別人會怎樣考慮你和評價你。

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識

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演說家A.E.維加姆博士說,小時候他自我意識太強,在課堂上簡直不能背誦課文。他躲著別人,在同別人談話時總是低著頭。他不斷地與自我意識作斗爭、努力要克服它,但是沒有成功。后來有一天他產生一個新的想法,發現自己的問題不在于“自我意識”,而是過多的“他人意識”,對于別人如何考慮他所說的或作的一切,他過于敏感了,因此被束縛起來,不能清晰地思考,也想不出該說什么話。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沒有這種感覺,而是十分平靜,放松,泰然自若,能夠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很多有意思的話要說,而且能夠完整地體會到自我的存在。這時候,他就不在苦苦掙扎著克服“自我意識”,而是集中精力培養更多的自我意識:感情、行動、表現、思維,象他獨自一個人時候那樣,完全不考慮別人可能怎樣評價他。這種作法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對別人冷漠、自大或者完全無動于衷的人。不論他怎樣努力,這樣作也不會產生完全失去否定反饋機制,他和別人相處得更好,并且繼續從事他的事業——給別人當顧問,向廣大群眾發表演說,“一點也沒有自我意識感”。

自我表現不是道德問題

多數不幸事件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對根本與道德無關的問題采取“道德上”的立場。

比如說,自我表現或缺乏自我表現,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倫理問題,除非說我們有“責任”使用造物主賜給我們的才能。不過,如果你在小時候因為說話、發表意見和“炫耀”而受到壓抑,被迫閉嘴、丟臉、受侮辱甚至受懲罚,那么,就你的意識而言,自我表現也可能算得上一種道德上的“錯誤”。這樣的兒童會學到:表現他的真正情感是錯誤的。有些兒童覺得,只有表現壞的情感——憤怒和恐懼——才是有罪或錯誤的。但是,當你壓抑壞的情感時,你也抑制了好的情感的表達。判斷情感的尺度不是“好”或者“壞”,而在于適當或不適當。一個人在小路上遇見熊而體驗到恐懼是適當的。在需要合法地利用純粹的力量和破壞性摧毀一個障礙時,憤怒是適當的。憤怒如果加以適當的指導和控制,是勇敢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一個小孩子每次發表意見時都受到壓抑,他就會覺得默默無聞對于他是“對”的,要成為了不起的人則是錯誤的。這種扭曲的和不現實的意識,把我們大家都變成了懦夫。我們會變得過度敏感,過于關心是否“有權力”通過有價值的努力去取得成功,過于關心是不是“我配得到成功”。很多人受到錯誤的良心壓抑,在任何一種努力中都“退在后面”或“甘居下游”,甚至到教堂作禮拜都是如此。他們暗地里覺得,如果他們“挺身站出來”當領袖,或者“準備成為了不起的人”都是“不對”的。他們過于担心別人會以為他們是在“出風頭”。

“怯場”是一種平常而又普遍的現象。如果把它看作“偏差的意識”引起的過度否定反饋,這種現象就能夠理解了。怯場是担心我們因為說話、發表意見,讓人覺得“了不起”或者“出風頭”而受到懲罚,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懂得這種事是“錯誤的”,“該受懲罚”的。怯場現象說明了自我表現受壓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解除抑制——各相反方向邁出一大步

假如你是千百個由于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的人中的一員,你必須有意地練習解除抑制。你必須練得不那么謹慎,不那么担心,不那么認真。你必須練習思考之前講話,不要講話之前思考,練習不假思索的行動,不要行動之前“過于仔細”地思考。

被“道德的緊張”、過度的否定反饋、自我批評和壓抑束縛得說話結結巴巴的人,能背出無數的格言和警句來證明人應當先思考后說話,證明說話不小心會惹麻煩。他們認為,由于話說得好壞十分重要,由于“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所以對于要說什么和該怎樣說一定要特別小心。他所說的一切實際上是說否定反饋是一種有用的、有益的東西,可是對于他卻并非如此。憑著大嗓門的干擾和“聽不清的談話”方式來完全忽略否定的反饋,他就能說得很流利。

怎樣知道你是否應解除壓抑

反饋的信號能告訴你是否因為過分壓抑或太少壓抑而偏離軌道。如果你因為過分自信而不斷地遇到困難,如果你習慣于“闖進天使也不敢問津”的地方,如果你習慣于因為沖動和考慮不周而陷入困境,如果你總是“先斬后奏”而引火燒身,如果你永遠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肚子里從來裝不住東西,那么,你也許受到的壓抑太少,你需要在行動之前多想想后果,絕不能象一只闖入瓷器店里的野牛,必須更謹慎地計劃你的行動。

不過,大多數人犯的毛病恰恰與上述毛病相反。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担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這些癥狀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于謹慎,你“考慮”得太多。

練習

  • 不要事先考慮你“想說什么”,張開嘴巴說出來就行。一邊說一邊考慮。
  • 不要做計劃(不要考慮明天),不要在行動前考慮。行動——在行動中糾正你的行為。這個建議看來有些偏激,但事實上是一切伺服機制開動的方法。一枚魚雷絕不事

先“考慮好”它的錯誤、也不事先就試圖糾正錯誤。它必須首先行動——朝目標發動——然后糾正一切可能產生的偏差。

三、停止批評自己。受壓抑的人經常沉溺在自我批評中。不管做出多么簡單的舉動,事后他都會對自己說:“真不知道我該不該做。”在鼓足勇氣說完一句話之后,他立刻對自己說,“也許我不該這么說。也許別人會有錯誤的理解”。再也不要這樣折磨自己。有用和有益的反饋都是無意識地、自發地、自動地進行的。有意識的自我批評、自我分析和反省如果每年只進行一次倒是有好處的,但是作為一種經常不斷的、每日每時都進行的自我猜疑或者對過去行為的事后分析,只能導致你行動的失敗。要注意這一類的自我批評,立即停止下來加以戒除。

四、養成習慣,講話聲要比平時稍大一些。受壓抑的人說話明顯地聲音細小。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對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只要有意識地比平時聲音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力方法。最近的實驗證明,在舉重的時候大聲叫喊、咕嚕或者呻吟,可以多使出百分之十五的力量,舉起更大的重量。實驗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壓抑——你能調動全部氣力,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氣力。

五、你要是你喜歡誰就讓誰知道。受壓抑的個性既害怕表現壞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愛情,就担心別人說他自作多情;如果他表示友誼,又怕被當作阿諛奉承;如果他稱贊某人,又怕人家把這當作虛偽逢迎,或者懷疑他別有用心。所以,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反饋信號。每天至少夸獎三個人。如果你喜歡某人干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你就讓他知道。你應當直截了當地說,“我喜歡那樣,瓊。”“瑪麗,這頂帽子真漂亮。”“吉姆,這證明你是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你已經結了婚,每天至少應當對妻子說兩遍:“我愛你。”

第十一章 開放你真正的個性

“個性”是一種具有吸引力而又神秘的東西,它容易了解而不易解釋,它不是從外界獲得的,而是發自內部的東西。

我們所謂的“個性”,是指獨一無二的創造性自我的外在跡象,它是依上帝的意象造成的,在我們內心閃著神圣的光;或者可以稱為真正自我的自由而充分的表達。

每一個人的真正自我都是有吸引力的,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和感染力。我們覺得自己與某種真正的、基本的東西聯系著,而這種東西也為我們服務;相反,虛偽總是叫人討厭和反對的。

為什么每個人都喜歡嬰兒?當然不是因為嬰兒能做什么,也不是因為他知道什么,更不是因為他擁有什么,而僅僅是因為他那個樣子。每個嬰兒都有“超標準的個性”,沒有做作和虛偽。在他的語言——主要包括哭叫和細語——中表達的是他真正的個性。他“想什么就說什么”,沒有欺騙。嬰兒的情感是誠實的,他極好地印證了心理學上的一句格言——“成為你自己”。他表達自己時沒有不安的感覺,一點也用不著壓抑。

每個人都有牢牢固定的個性

每個人都具有我們稱之為個性的神秘之物。

我們說某個人“個性很好”,其實是說他釋放了內心的創造性潛力、能夠表現真正的自我。

“不良個性”與“被壓抑個性”是一回事。具有“不良個性”的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他把自我囚禁起來,帶上手銬,緊緊鎖住并且把鑰匙扔掉。“抑制”一詞最終意味著停止、避免、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他總有理由害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

壓抑的癥狀很多:羞怯、靦腆、自我意識、敵意、過度的罪惡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等。

挫折是壓抑的個性在各種領域和各種活動中具體表現的特征。他的真正和基本的挫折是他不能“成為自己”、不能適當地表現自己。這種基本的挫折侵害了他的一切行為、使這些行為可能染上其他色彩。

過多的否定反饋是壓抑的關鍵

控制論科學對受壓抑個性提出了新的見解,給我們指出一條解除壓抑的自由之路,告訴我們怎樣從自我禁閉的囚牢中解放我們的精神。

伺服機制中的否定反饋相當于一種批評。否定反饋實際上是在說,“你錯了,偏離了路線,應當采取糾正措施回到正路上來。”

然而,否定反饋的目的是修正反應和改變前進行為的路線,而不是完全終止前進和反應。如果否定反饋作用發揮正常,導彈或魚雷就會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而糾正路線,并且繼續向目標前進。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種前進路線將會是曲曲折折的。可是,如果伺服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它就會矯枉過正。它不會朝目標前進,而是加大曲折程度,甚至完全停止前進。

我們的內在伺服機制也根據同樣的原理工作。我們也城要否定的反饋,以便有目的地動作,指引我們的方向,對準我們的目標。

過多的否定反饋等于壓抑

否定反饋實際上總是說,“停止行動,或者停止某種行動方式,做一些別的事。”它的目的是修正你的反應,或者改變前進的程度,而不是停止全部行動。但是,如果否定反饋過量或者我們自己的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其結果就不是修正反應,而是完全抑制了反應。

抑制和過量否定反饋是一回事。如果我們對否定反饋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可能會得出結論說,不僅我們目前的路線偏離了正軌,甚至我們決定前進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伐木者或獵人常常選擇他的汽車附近一個醒目的標志,以便引導他回到自己的汽車上,比如說一棵幾英里遠都能看樹(他的目標),朝著這棵樹走。這棵樹雖然常常在他視野中消失,但他能利用一切機會,通過比較前進方向與樹的方位來“核對路線”,如果他發現前進路線偏離,立即加以糾正,繼續朝前走。不過,他決不會得出結論說他走路本身是錯誤的。

然而,我們還是有很多人偏偏要得出這種愚蠢的結論。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表現方式偏離了方向,失去了目標,或者說“錯了”時,我們就得出結論說自我表現本身是錯誤

的,或者說希望成功(到達我們心目中那棵樹)是錯誤的。

不要忘記:過多的否定反饋會起到干涉或完全停止適當反應的作用。

口吃是抑制的一種癥狀

口吃現象有力地說明了過度否定反饋會帶來抑制并干涉適當的反應。

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談話時通過耳朵傾聽或“監聽”自己的聲音,以便收集否定的反饋數據。耳朵全聾的人很少能講話,正是這個理由,因為他們無從了解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尖叫、大吼還是模糊的低語。也正因為如此,先天耳聾的人除非受過特殊教育,否則是根本不會講話的。當你因患感冒而出現暫時的或局部的耳聾時,如果你唱歌,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自己唱不準調,或者唱得跟別人不和諧。

因此,否定反饋本身并不是講話的障礙。相反,它使我們能夠說話,使我們能正確地說話。語音教師勸告我們將自己的聲音錄在磁帶上,再重新聽一聽,作為糾正語調和發音的方法。這樣做我們可以了解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語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犯的錯誤并加以糾正。

然而,要使否定反饋有效地幫助我們改進語言表達,那么,它必須:(1)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動的或下意識的;(2)是自發的,或者在我們講話的同時發生的;(3)對于反饋不能有太敏感的反應而產生抑制。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有意地苛責,或者過于謹慎,想在事先避免錯誤,而不是自發地作出反應,那么,口吃的情況就可能發生。

如果口吃的過分反饋能夠緩和,如果反應是自發的而不是預先控制的,那么,語言表達會立即得到改善。

過分“謹慎”導致抑制與焦慮

你試過穿針引線嗎?如果試過但又不熟練,你可能會注意到,你把線頭緊緊捏住,然后湊近針眼,企圖把線頭插進那個小孔,但每一次想把線穿過針眼時,你的手就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線一下子就穿歪了。

想把液體灌入一個細頸瓶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你的手能夠拿得很穩,然后去貫徹你的意圖,這時候,不知為什么,你的手卻顫抖起來。

在醫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顫抖”。

正常人過于努力或過于“謹慎”地想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犯錯誤,其結果必然與上述現象相同。在某種病理條件下,假如大腦某些部分受傷,這種“目的顫抖”可能變得很嚴重。例如,一個患者在不打算有任何目的時,可能會把手抬得很穩,可是讓他把門鑰匙插進鎖里,他的手卻可能來回顫抖,幅度達六至十英寸。他可以穩穩地握住一支鋼筆,但要他簽名時,手就抖起來,這時候手的顫抖是控制不住的。假如他不愿意因此而丟臉,不想在陌生人面前犯錯誤而過分謹慎起來,他也許根本就寫不了字。

放松的技巧鍛煉可以幫助這些人,而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通過這種鍛煉,他們學會放松過度的努力和過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錯誤和失敗時產生的過度謹慎。

過度謹慎或過于担心犯錯誤是過度否定反饋的一種形式。就象在口吃的病例中那樣,口吃的人想事先知道可能犯的錯誤,為了避免錯誤而過于謹慎,其結果是產生抑制和破壞行為。過度的謹慎和焦慮關系非常密切,兩者都是過分關心可能出現的失敗和錯誤,過分努力想保持正確。

“我不喜歡那些冷漠、精確、滴水不漏的人,他們為了不說錯話而從來不張口,為了不做錯事而從來不動手,”享利.華德.比切爾說。

“自我意識”其實是“他物意識”

過度否定反饋同我們所說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不難看出來的。

在很多類型的社會關系中,我們不停地從別人那里收到否定的反饋數據。一個微笑或者皺眉,贊許或不贊許的上百種巧妙的暗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暗示,等等,不斷地告訴我們“做得如何”、是否順利、是否命中了目標。在任何一種社會條件下,說話者與傾聽都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都有一種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種不斷的溝通往來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活動就根本不可能,大家只會感到枯燥,無聊,呆板,沒有生氣,缺少“亮光”。

出色的男女演員和社會演說家能夠意識到自己與觀眾的交流,這就有助于他們表演得更好。具有“良好個性”并且在社交場合受人歡迎的人,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互相交流,并且以一種創造性方式對這種與他人的交流做出反應,否則他就是“冷血動物”型——是一種“保守”的個性,對別人產生不了溫暖。沒有這種交流,你就會變成一個社會渣滓,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然而,要使這種類型的否定反饋有效,就必須使它具備創造性。也就是說,它多少應當是超意識的、自動的和自發的,而不是有意識地構思和考慮出來的。

“別人的看法”造成抑制

如果你過于有意識地關心“別人怎么想”,如果你過于謹慎地想取悅于別人,如果你對別人真正的或假想的不贊成過于敏感,那么,你就過多地得到了否定反饋,造成抑制和不良表現。

只要你不斷地、有意識地監視自己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或每一種方式,你也會受到抑制。

你過于謹慎,想要造成一個好印象,反而阻塞、限制和壓抑了你的創造性自我,其結果是造成一個不好的印象。給別人造成好印象的方法是:永遠不要有意識地“想”讓他們對你印象好,永遠不要僅僅為了有意識地構想的效果而行動或者不行動。永遠不要有意識地“猜想”別人會怎樣考慮你和評價你。

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識

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演說家A.E.維加姆博士說,小時候他自我意識太強,在課堂上簡直不能背誦課文。他躲著別人,在同別人談話時總是低著頭。他不斷地與自我意識作斗爭、努力要克服它,但是沒有成功。后來有一天他產生一個新的想法,發現自己的問題不在于“自我意識”,而是過多的“他人意識”,對于別人如何考慮他所說的或作的一切,他過于敏感了,因此被束縛起來,不能清晰地思考,也想不出該說什么話。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沒有這種感覺,而是十分平靜,放松,泰然自若,能夠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很多有意思的話要說,而且能夠完整地體會到自我的存在。這時候,他就不在苦苦掙扎著克服“自我意識”,而是集中精力培養更多的自我意識:感情、行動、表現、思維,象他獨自一個人時候那樣,完全不考慮別人可能怎樣評價他。這種作法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對別人冷漠、自大或者完全無動于衷的人。不論他怎樣努力,這樣作也不會產生完全失去否定反饋機制,他和別人相處得更好,并且繼續從事他的事業——給別人當顧問,向廣大群眾發表演說,“一點也沒有自我意識感”。

自我表現不是道德問題

多數不幸事件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對根本與道德無關的問題采取“道德上”的立場。

比如說,自我表現或缺乏自我表現,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倫理問題,除非說我們有“責任”使用造物主賜給我們的才能。不過,如果你在小時候因為說話、發表意見和“炫耀”而受到壓抑,被迫閉嘴、丟臉、受侮辱甚至受懲罚,那么,就你的意識而言,自我表現也可能算得上一種道德上的“錯誤”。這樣的兒童會學到:表現他的真正情感是錯誤的。有些兒童覺得,只有表現壞的情感——憤怒和恐懼——才是有罪或錯誤的。但是,當你壓抑壞的情感時,你也抑制了好的情感的表達。判斷情感的尺度不是“好”或者“壞”,而在于適當或不適當。一個人在小路上遇見熊而體驗到恐懼是適當的。在需要合法地利用純粹的力量和破壞性摧毀一個障礙時,憤怒是適當的。憤怒如果加以適當的指導和控制,是勇敢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一個小孩子每次發表意見時都受到壓抑,他就會覺得默默無聞對于他是“對”的,要成為了不起的人則是錯誤的。這種扭曲的和不現實的意識,把我們大家都變成了懦夫。我們會變得過度敏感,過于關心是否“有權力”通過有價值的努力去取得成功,過于關心是不是“我配得到成功”。很多人受到錯誤的良心壓抑,在任何一種努力中都“退在后面”或“甘居下游”,甚至到教堂作禮拜都是如此。他們暗地里覺得,如果他們“挺身站出來”當領袖,或者“準備成為了不起的人”都是“不對”的。他們過于担心別人會以為他們是在“出風頭”。

“怯場”是一種平常而又普遍的現象。如果把它看作“偏差的意識”引起的過度否定反饋,這種現象就能夠理解了。怯場是担心我們因為說話、發表意見,讓人覺得“了不起”或者“出風頭”而受到懲罚,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懂得這種事是“錯誤的”,“該受懲罚”的。怯場現象說明了自我表現受壓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解除抑制——各相反方向邁出一大步

假如你是千百個由于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的人中的一員,你必須有意地練習解除抑制。你必須練得不那么謹慎,不那么担心,不那么認真。你必須練習思考之前講話,不要講話之前思考,練習不假思索的行動,不要行動之前“過于仔細”地思考。

被“道德的緊張”、過度的否定反饋、自我批評和壓抑束縛得說話結結巴巴的人,能背出無數的格言和警句來證明人應當先思考后說話,證明說話不小心會惹麻煩。他們認為,由于話說得好壞十分重要,由于“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所以對于要說什么和該怎樣說一定要特別小心。他所說的一切實際上是說否定反饋是一種有用的、有益的東西,可是對于他卻并非如此。憑著大嗓門的干擾和“聽不清的談話”方式來完全忽略否定的反饋,他就能說得很流利。

怎樣知道你是否應解除壓抑

反饋的信號能告訴你是否因為過分壓抑或太少壓抑而偏離軌道。如果你因為過分自信而不斷地遇到困難,如果你習慣于“闖進天使也不敢問津”的地方,如果你習慣于因為沖動和考慮不周而陷入困境,如果你總是“先斬后奏”而引火燒身,如果你永遠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肚子里從來裝不住東西,那么,你也許受到的壓抑太少,你需要在行動之前多想想后果,絕不能象一只闖入瓷器店里的野牛,必須更謹慎地計劃你的行動。

不過,大多數人犯的毛病恰恰與上述毛病相反。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担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這些癥狀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于謹慎,你“考慮”得太多。

練習

  • 不要事先考慮你“想說什么”,張開嘴巴說出來就行。一邊說一邊考慮。
  • 不要做計劃(不要考慮明天),不要在行動前考慮。行動——在行動中糾正你的行為。這個建議看來有些偏激,但事實上是一切伺服機制開動的方法。一枚魚雷絕不事

先“考慮好”它的錯誤、也不事先就試圖糾正錯誤。它必須首先行動——朝目標發動——然后糾正一切可能產生的偏差。

三、停止批評自己。受壓抑的人經常沉溺在自我批評中。不管做出多么簡單的舉動,事后他都會對自己說:“真不知道我該不該做。”在鼓足勇氣說完一句話之后,他立刻對自己說,“也許我不該這么說。也許別人會有錯誤的理解”。再也不要這樣折磨自己。有用和有益的反饋都是無意識地、自發地、自動地進行的。有意識的自我批評、自我分析和反省如果每年只進行一次倒是有好處的,但是作為一種經常不斷的、每日每時都進行的自我猜疑或者對過去行為的事后分析,只能導致你行動的失敗。要注意這一類的自我批評,立即停止下來加以戒除。

四、養成習慣,講話聲要比平時稍大一些。受壓抑的人說話明顯地聲音細小。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對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只要有意識地比平時聲音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力方法。最近的實驗證明,在舉重的時候大聲叫喊、咕嚕或者呻吟,可以多使出百分之十五的力量,舉起更大的重量。實驗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壓抑——你能調動全部氣力,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氣力。

五、你要是你喜歡誰就讓誰知道。受壓抑的個性既害怕表現壞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愛情,就担心別人說他自作多情;如果他表示友誼,又怕被當作阿諛奉承;如果他稱贊某人,又怕人家把這當作虛偽逢迎,或者懷疑他別有用心。所以,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反饋信號。每天至少夸獎三個人。如果你喜歡某人干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你就讓他知道。你應當直截了當地說,“我喜歡那樣,瓊。”“瑪麗,這頂帽子真漂亮。”“吉姆,這證明你是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你已經結了婚,每天至少應當對妻子說兩遍:“我愛你。”

第十一章 開放你真正的個性

“個性”是一種具有吸引力而又神秘的東西,它容易了解而不易解釋,它不是從外界獲得的,而是發自內部的東西。

我們所謂的“個性”,是指獨一無二的創造性自我的外在跡象,它是依上帝的意象造成的,在我們內心閃著神圣的光;或者可以稱為真正自我的自由而充分的表達。

每一個人的真正自我都是有吸引力的,是有磁性的,對別人具有強大的影響和感染力。我們覺得自己與某種真正的、基本的東西聯系著,而這種東西也為我們服務;相反,虛偽總是叫人討厭和反對的。

為什么每個人都喜歡嬰兒?當然不是因為嬰兒能做什么,也不是因為他知道什么,更不是因為他擁有什么,而僅僅是因為他那個樣子。每個嬰兒都有“超標準的個性”,沒有做作和虛偽。在他的語言——主要包括哭叫和細語——中表達的是他真正的個性。他“想什么就說什么”,沒有欺騙。嬰兒的情感是誠實的,他極好地印證了心理學上的一句格言——“成為你自己”。他表達自己時沒有不安的感覺,一點也用不著壓抑。

每個人都有牢牢固定的個性

每個人都具有我們稱之為個性的神秘之物。

我們說某個人“個性很好”,其實是說他釋放了內心的創造性潛力、能夠表現真正的自我。

“不良個性”與“被壓抑個性”是一回事。具有“不良個性”的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他把自我囚禁起來,帶上手銬,緊緊鎖住并且把鑰匙扔掉。“抑制”一詞最終意味著停止、避免、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他總有理由害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

壓抑的癥狀很多:羞怯、靦腆、自我意識、敵意、過度的罪惡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等。

挫折是壓抑的個性在各種領域和各種活動中具體表現的特征。他的真正和基本的挫折是他不能“成為自己”、不能適當地表現自己。這種基本的挫折侵害了他的一切行為、使這些行為可能染上其他色彩。

過多的否定反饋是壓抑的關鍵

控制論科學對受壓抑個性提出了新的見解,給我們指出一條解除壓抑的自由之路,告訴我們怎樣從自我禁閉的囚牢中解放我們的精神。

伺服機制中的否定反饋相當于一種批評。否定反饋實際上是在說,“你錯了,偏離了路線,應當采取糾正措施回到正路上來。”

然而,否定反饋的目的是修正反應和改變前進行為的路線,而不是完全終止前進和反應。如果否定反饋作用發揮正常,導彈或魚雷就會對“批評”做適當的反應而糾正路線,并且繼續向目標前進。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種前進路線將會是曲曲折折的。可是,如果伺服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它就會矯枉過正。它不會朝目標前進,而是加大曲折程度,甚至完全停止前進。

我們的內在伺服機制也根據同樣的原理工作。我們也城要否定的反饋,以便有目的地動作,指引我們的方向,對準我們的目標。

過多的否定反饋等于壓抑

否定反饋實際上總是說,“停止行動,或者停止某種行動方式,做一些別的事。”它的目的是修正你的反應,或者改變前進的程度,而不是停止全部行動。但是,如果否定反饋過量或者我們自己的機制對否定反饋過于敏感,其結果就不是修正反應,而是完全抑制了反應。

抑制和過量否定反饋是一回事。如果我們對否定反饋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可能會得出結論說,不僅我們目前的路線偏離了正軌,甚至我們決定前進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伐木者或獵人常常選擇他的汽車附近一個醒目的標志,以便引導他回到自己的汽車上,比如說一棵幾英里遠都能看樹(他的目標),朝著這棵樹走。這棵樹雖然常常在他視野中消失,但他能利用一切機會,通過比較前進方向與樹的方位來“核對路線”,如果他發現前進路線偏離,立即加以糾正,繼續朝前走。不過,他決不會得出結論說他走路本身是錯誤的。

然而,我們還是有很多人偏偏要得出這種愚蠢的結論。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表現方式偏離了方向,失去了目標,或者說“錯了”時,我們就得出結論說自我表現本身是錯誤

的,或者說希望成功(到達我們心目中那棵樹)是錯誤的。

不要忘記:過多的否定反饋會起到干涉或完全停止適當反應的作用。

口吃是抑制的一種癥狀

口吃現象有力地說明了過度否定反饋會帶來抑制并干涉適當的反應。

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談話時通過耳朵傾聽或“監聽”自己的聲音,以便收集否定的反饋數據。耳朵全聾的人很少能講話,正是這個理由,因為他們無從了解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尖叫、大吼還是模糊的低語。也正因為如此,先天耳聾的人除非受過特殊教育,否則是根本不會講話的。當你因患感冒而出現暫時的或局部的耳聾時,如果你唱歌,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自己唱不準調,或者唱得跟別人不和諧。

因此,否定反饋本身并不是講話的障礙。相反,它使我們能夠說話,使我們能正確地說話。語音教師勸告我們將自己的聲音錄在磁帶上,再重新聽一聽,作為糾正語調和發音的方法。這樣做我們可以了解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語病,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犯的錯誤并加以糾正。

然而,要使否定反饋有效地幫助我們改進語言表達,那么,它必須:(1)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動的或下意識的;(2)是自發的,或者在我們講話的同時發生的;(3)對于反饋不能有太敏感的反應而產生抑制。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語言表達有意地苛責,或者過于謹慎,想在事先避免錯誤,而不是自發地作出反應,那么,口吃的情況就可能發生。

如果口吃的過分反饋能夠緩和,如果反應是自發的而不是預先控制的,那么,語言表達會立即得到改善。

過分“謹慎”導致抑制與焦慮

你試過穿針引線嗎?如果試過但又不熟練,你可能會注意到,你把線頭緊緊捏住,然后湊近針眼,企圖把線頭插進那個小孔,但每一次想把線穿過針眼時,你的手就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線一下子就穿歪了。

想把液體灌入一個細頸瓶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你的手能夠拿得很穩,然后去貫徹你的意圖,這時候,不知為什么,你的手卻顫抖起來。

在醫學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目的顫抖”。

正常人過于努力或過于“謹慎”地想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不犯錯誤,其結果必然與上述現象相同。在某種病理條件下,假如大腦某些部分受傷,這種“目的顫抖”可能變得很嚴重。例如,一個患者在不打算有任何目的時,可能會把手抬得很穩,可是讓他把門鑰匙插進鎖里,他的手卻可能來回顫抖,幅度達六至十英寸。他可以穩穩地握住一支鋼筆,但要他簽名時,手就抖起來,這時候手的顫抖是控制不住的。假如他不愿意因此而丟臉,不想在陌生人面前犯錯誤而過分謹慎起來,他也許根本就寫不了字。

放松的技巧鍛煉可以幫助這些人,而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通過這種鍛煉,他們學會放松過度的努力和過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錯誤和失敗時產生的過度謹慎。

過度謹慎或過于担心犯錯誤是過度否定反饋的一種形式。就象在口吃的病例中那樣,口吃的人想事先知道可能犯的錯誤,為了避免錯誤而過于謹慎,其結果是產生抑制和破壞行為。過度的謹慎和焦慮關系非常密切,兩者都是過分關心可能出現的失敗和錯誤,過分努力想保持正確。

“我不喜歡那些冷漠、精確、滴水不漏的人,他們為了不說錯話而從來不張口,為了不做錯事而從來不動手,”享利.華德.比切爾說。

“自我意識”其實是“他物意識”

過度否定反饋同我們所說的“自我意識”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不難看出來的。

在很多類型的社會關系中,我們不停地從別人那里收到否定的反饋數據。一個微笑或者皺眉,贊許或不贊許的上百種巧妙的暗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暗示,等等,不斷地告訴我們“做得如何”、是否順利、是否命中了目標。在任何一種社會條件下,說話者與傾聽都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都有一種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種不斷的溝通往來人與人的關系和社會活動就根本不可能,大家只會感到枯燥,無聊,呆板,沒有生氣,缺少“亮光”。

出色的男女演員和社會演說家能夠意識到自己與觀眾的交流,這就有助于他們表演得更好。具有“良好個性”并且在社交場合受人歡迎的人,能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互相交流,并且以一種創造性方式對這種與他人的交流做出反應,否則他就是“冷血動物”型——是一種“保守”的個性,對別人產生不了溫暖。沒有這種交流,你就會變成一個社會渣滓,一個不可理喻的人,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然而,要使這種類型的否定反饋有效,就必須使它具備創造性。也就是說,它多少應當是超意識的、自動的和自發的,而不是有意識地構思和考慮出來的。

“別人的看法”造成抑制

如果你過于有意識地關心“別人怎么想”,如果你過于謹慎地想取悅于別人,如果你對別人真正的或假想的不贊成過于敏感,那么,你就過多地得到了否定反饋,造成抑制和不良表現。

只要你不斷地、有意識地監視自己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或每一種方式,你也會受到抑制。

你過于謹慎,想要造成一個好印象,反而阻塞、限制和壓抑了你的創造性自我,其結果是造成一個不好的印象。給別人造成好印象的方法是:永遠不要有意識地“想”讓他們對你印象好,永遠不要僅僅為了有意識地構想的效果而行動或者不行動。永遠不要有意識地“猜想”別人會怎樣考慮你和評價你。

你需要更多的自我意識

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和演說家A.E.維加姆博士說,小時候他自我意識太強,在課堂上簡直不能背誦課文。他躲著別人,在同別人談話時總是低著頭。他不斷地與自我意識作斗爭、努力要克服它,但是沒有成功。后來有一天他產生一個新的想法,發現自己的問題不在于“自我意識”,而是過多的“他人意識”,對于別人如何考慮他所說的或作的一切,他過于敏感了,因此被束縛起來,不能清晰地思考,也想不出該說什么話。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沒有這種感覺,而是十分平靜,放松,泰然自若,能夠產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很多有意思的話要說,而且能夠完整地體會到自我的存在。這時候,他就不在苦苦掙扎著克服“自我意識”,而是集中精力培養更多的自我意識:感情、行動、表現、思維,象他獨自一個人時候那樣,完全不考慮別人可能怎樣評價他。這種作法并沒有使他成為一個對別人冷漠、自大或者完全無動于衷的人。不論他怎樣努力,這樣作也不會產生完全失去否定反饋機制,他和別人相處得更好,并且繼續從事他的事業——給別人當顧問,向廣大群眾發表演說,“一點也沒有自我意識感”。

自我表現不是道德問題

多數不幸事件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對根本與道德無關的問題采取“道德上”的立場。

比如說,自我表現或缺乏自我表現,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倫理問題,除非說我們有“責任”使用造物主賜給我們的才能。不過,如果你在小時候因為說話、發表意見和“炫耀”而受到壓抑,被迫閉嘴、丟臉、受侮辱甚至受懲罚,那么,就你的意識而言,自我表現也可能算得上一種道德上的“錯誤”。這樣的兒童會學到:表現他的真正情感是錯誤的。有些兒童覺得,只有表現壞的情感——憤怒和恐懼——才是有罪或錯誤的。但是,當你壓抑壞的情感時,你也抑制了好的情感的表達。判斷情感的尺度不是“好”或者“壞”,而在于適當或不適當。一個人在小路上遇見熊而體驗到恐懼是適當的。在需要合法地利用純粹的力量和破壞性摧毀一個障礙時,憤怒是適當的。憤怒如果加以適當的指導和控制,是勇敢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一個小孩子每次發表意見時都受到壓抑,他就會覺得默默無聞對于他是“對”的,要成為了不起的人則是錯誤的。這種扭曲的和不現實的意識,把我們大家都變成了懦夫。我們會變得過度敏感,過于關心是否“有權力”通過有價值的努力去取得成功,過于關心是不是“我配得到成功”。很多人受到錯誤的良心壓抑,在任何一種努力中都“退在后面”或“甘居下游”,甚至到教堂作禮拜都是如此。他們暗地里覺得,如果他們“挺身站出來”當領袖,或者“準備成為了不起的人”都是“不對”的。他們過于担心別人會以為他們是在“出風頭”。

“怯場”是一種平常而又普遍的現象。如果把它看作“偏差的意識”引起的過度否定反饋,這種現象就能夠理解了。怯場是担心我們因為說話、發表意見,讓人覺得“了不起”或者“出風頭”而受到懲罚,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懂得這種事是“錯誤的”,“該受懲罚”的。怯場現象說明了自我表現受壓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解除抑制——各相反方向邁出一大步

假如你是千百個由于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的人中的一員,你必須有意地練習解除抑制。你必須練得不那么謹慎,不那么担心,不那么認真。你必須練習思考之前講話,不要講話之前思考,練習不假思索的行動,不要行動之前“過于仔細”地思考。

被“道德的緊張”、過度的否定反饋、自我批評和壓抑束縛得說話結結巴巴的人,能背出無數的格言和警句來證明人應當先思考后說話,證明說話不小心會惹麻煩。他們認為,由于話說得好壞十分重要,由于“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所以對于要說什么和該怎樣說一定要特別小心。他所說的一切實際上是說否定反饋是一種有用的、有益的東西,可是對于他卻并非如此。憑著大嗓門的干擾和“聽不清的談話”方式來完全忽略否定的反饋,他就能說得很流利。

怎樣知道你是否應解除壓抑

反饋的信號能告訴你是否因為過分壓抑或太少壓抑而偏離軌道。如果你因為過分自信而不斷地遇到困難,如果你習慣于“闖進天使也不敢問津”的地方,如果你習慣于因為沖動和考慮不周而陷入困境,如果你總是“先斬后奏”而引火燒身,如果你永遠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肚子里從來裝不住東西,那么,你也許受到的壓抑太少,你需要在行動之前多想想后果,絕不能象一只闖入瓷器店里的野牛,必須更謹慎地計劃你的行動。

不過,大多數人犯的毛病恰恰與上述毛病相反。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担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這些癥狀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于謹慎,你“考慮”得太多。

練習

  • 不要事先考慮你“想說什么”,張開嘴巴說出來就行。一邊說一邊考慮。
  • 不要做計劃(不要考慮明天),不要在行動前考慮。行動——在行動中糾正你的行為。這個建議看來有些偏激,但事實上是一切伺服機制開動的方法。一枚魚雷絕不事

先“考慮好”它的錯誤、也不事先就試圖糾正錯誤。它必須首先行動——朝目標發動——然后糾正一切可能產生的偏差。

三、停止批評自己。受壓抑的人經常沉溺在自我批評中。不管做出多么簡單的舉動,事后他都會對自己說:“真不知道我該不該做。”在鼓足勇氣說完一句話之后,他立刻對自己說,“也許我不該這么說。也許別人會有錯誤的理解”。再也不要這樣折磨自己。有用和有益的反饋都是無意識地、自發地、自動地進行的。有意識的自我批評、自我分析和反省如果每年只進行一次倒是有好處的,但是作為一種經常不斷的、每日每時都進行的自我猜疑或者對過去行為的事后分析,只能導致你行動的失敗。要注意這一類的自我批評,立即停止下來加以戒除。

四、養成習慣,講話聲要比平時稍大一些。受壓抑的人說話明顯地聲音細小。提高你的音量,但不必對別人大聲喊叫或使用憤怒的聲調,只要有意識地比平時聲音稍大就行。大聲談話本身就是解除壓抑的有力方法。最近的實驗證明,在舉重的時候大聲叫喊、咕嚕或者呻吟,可以多使出百分之十五的力量,舉起更大的重量。實驗的解釋是,大聲叫喊能解除壓抑——你能調動全部氣力,包括那些受到阻礙和壓抑的氣力。

五、你要是你喜歡誰就讓誰知道。受壓抑的個性既害怕表現壞的情感,也害怕表現好的情感。如果他表示愛情,就担心別人說他自作多情;如果他表示友誼,又怕被當作阿諛奉承;如果他稱贊某人,又怕人家把這當作虛偽逢迎,或者懷疑他別有用心。所以,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否定的反饋信號。每天至少夸獎三個人。如果你喜歡某人干的事、穿的衣服或說的話,你就讓他知道。你應當直截了當地說,“我喜歡那樣,瓊。”“瑪麗,這頂帽子真漂亮。”“吉姆,這證明你是個了不起的人。”如果你已經結了婚,每天至少應當對妻子說兩遍:“我愛你。”


獨眼易龍編輯整理 2013-08-28 13:02:13

[新一篇] 人性藝術—第十章 使情感變得更美好

[舊一篇] 人性藝術—第十二章 “自已動手”帶來內心寧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