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第伍章 結論
蔣經國晚年的政治改革,主要受到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與經歷、國內情勢與亞 太情勢等三項的影響最為明顯。首先,蔣經國政治思想的形成,受到中國傳統文 化教育以及蘇俄留學時所學得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最大。蔣經國在幼年時,蔣中 正便以書信指導蔣經國應該閱讀的古籍,如《孟子》、《曾文正公家書》及《王陽 明全集》等,並且在蔣經國自蘇聯留學歸國後,更是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而在蘇 聯留學過程中,不但習得社會主義的思想,更因為被斯大林當作交易籌碼而留在 蘇聯長達 12 年,深入蘇聯民間過著艱苦的生活,而讓他終其一生都能注意到平 民百姓的生活。
歸國後的蔣經國,在蔣中正的安排下,擔任贛南行政專員,並在國民黨內擔 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有意讓蔣經國吸收行政經驗的同時,建立在黨內的 勢力基礎。而身為蔣中正長子,讓他在擔任行政專員時,擁有更多的財政使用權 與政治上的資源。他充滿理想、積極治理贛南,雖然成果在戰爭的影響下並不豐 碩,但是與其他地區相比已是十分突出。他親自走訪民間、聽取民意與推動新政 的強勢作為,讓他頗受好評,也看得出來有蘇聯社會主義與計畫經濟的影子。不 過推動新政過程中,也突顯出蔣經國過於理想化的缺點。在贛南與三青團的訓練 班、講習會、學習班等,讓他深刻體會幹部訓練的重要,於是提議建立中央幹部 學校並擔任該校教育長,除了儲備幹部人才,也讓蔣經國擴大了影響力。對日抗 戰結束後,蔣經國亟欲在政治領域上展現自己的才能,卻遭受三青團解散以及中 央幹校合併成國立政治大學後失去影響力的打擊,但是蔣經國也在擔任青年軍復 員工作時,掌握了青年軍的人力資源。在上海協助經濟管制期間,蔣經國積極地 進行中央指示的經濟命令,希望幫助人民在生活上擺脫通貨膨脹的重擔,但是大 環境的惡劣無法阻擋,蔣經國的經濟管制宣告失敗。而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 讓蔣經國成為蔣中正身邊最信任的人,不但擔任蔣中正的特使與斯大林談判,更 聽從蔣中正的指示四處奔波,希望挽回頹勢。
國民黨來臺後進行改造,由於來臺的黨、政、軍人員多屬於蔣中正的人馬, 搖擺不定的投機者則投向中共或至海外避難,因此改造便完全以蔣中正的想法為 考量,成立改造委員會,蔣經國第一次在國民黨中央佔有一席之地。而來臺後最 重要的是社會穩定的工作與對抗中共的武力攻擊。蔣中正將最艱困的情治工作交 給蔣經國,蔣經國為了國家安全而造成了白色恐怖,讓蔣經國增加了劊子手、屠 夫的形象,這與贛南時期、晚年推動政治改革時期的親民形象大相逕庭,國民黨 也因此全面控制臺灣,穩定下來。蔣經國在蔣中正的刻意培植以及政治對手逐一 退出的情形下,在 1975 年蔣中正過世後,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並且身為行政 院院長時開始主政。到了 1978 年,更是進一步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完全掌握了 中華民國的黨、政、軍大權。這樣的政治權力,除了來自於他身為蔣中正長子外, 也因為他擁有豐富的資歷與領導才能,始能在競爭激烈的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 也因此在蔣經國主觀意識要推行政治改革時,才能不被反對勢力影響而能強勢推 動。在政治經歷與政治思想的交互影響下,蔣經國建構出政治改革的計畫藍圖。
蔣經國晚年主政期間,臺灣經濟發展迅速,教育程度提高,城市化、工業化 程度上升,這都代表人民的社會與經濟地位有了長足的進步。與此並進的是人民 在政治意識上的覺醒,以及要求更多政治權力的願望。黨外運動在國民黨推動的 中央級民意代表增補選選舉過程中獲得了新的發展。黨外人士逐漸發展出政團的 組織,甚至在 1986 年一舉成立了民主進步黨。而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的發生, 更是在蔣經國的極力自制之下,才沒有爆發更大的動亂。蔣經國在這個時期,對 國內採取的是安定社會、以國家民族及黨的利益為重的思考模式。然而三大命案 的發生,衝擊了國內政治生態,人民對情治單位的存在愈感憂心,黨外人士更是 因此大肆攻擊政府。在蔣經國有意進行政治改革,卻又面對這樣的衝擊下,蔣經 國不改他的改革步調,必要時亦對黨外人士展現他的強勢,完全以穩定社會民心 為最高指導原則。而面對黨內的保守勢力與屢屢出狀況的情治單位,蔣經國建立 體制,並趁時更換黨政高層人士,將臺灣籍人士所佔比例提高,並且將與蔣經國 理念不合者換至沒有政治實權的位置,讓蔣經國成為唯一的支配者,而能在推動 「革新保臺」、「黨政人事本土化」、「政治民主化、社會自由化」等政策時,在國 民黨內不會受到太大的阻礙。
由以上的研究分析得知,蔣經國進行政治改革,屬於被動式反應。他不是主 動地提出政治改革,而是因應環境、壓力的變化,適時地做出反應。這些反應除 了受到美國的影響外,以他本人的意願為最主要的因素,而蔣經國選擇了往民主 化、自由化的方向前進。身為政府最高領導人,在黨內亦無人可以挑戰的地位, 蔣經國的決定左右了臺灣的未來。面對國內外情勢的變化,蔣經國不選擇強力鎮 壓國內民意以面對國際的惡劣環境,反而加強民意在政治上的發聲,並且對黨、 政進行改造,讓臺灣在穩定的社會與安定的施政下持續高度的經濟發展,並且能 夠面對國際關係的惡劣環境。蔣經國的政治改革,無疑地為臺灣的未來打下持續 進步的基礎。
葉集凱 2013-08-28 16:14:5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