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者借助講教科書的變化來說明經濟學在最近二三十年里的一些新的觀點和新的分析方法。我認為教科書(包括我的這本初級的經濟學原理教科書)反映了經濟學這門學科不斷變化的視角和想法,把它與半個世紀以前占主導地位的教科書(比如薩繆爾森的教科書)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我的這本教科書對理解過去半個世紀內經濟學的變化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視角。
一、當前經濟學研究的新重點和新視角
下面我列出當前經濟學研究中幾個新的重點和新的視角。這些重點包括了激勵問題、融資和金融問題、全球化問題(比如日益增長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技術進步和變化問題、信息問題、制度與組織問題及政府和國家的作用問題。
我想以融資和金融作一個例子。在我作學生時,老師告訴我們,融資和金融是商學院學生的事情,我們是研究更重要問題的人,所以不必去研究它們。只有對賺錢感興趣的人才會去關心融資和金融問題,而對于我們這些關心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人來說,是不會關心這些問題的。今天我們都理解金融問題對社會有很重要的影響。我們知道,1997年7月在東亞發生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有非常深刻的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了,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恐怕要花很多個月,甚至很多年的時間。
另外一個例子是講知識的重要性。的確,在過去的這些年里,我們看到現代經濟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技術進步和變化。現代經濟的一個中心環節就是理解技術進步和變化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能夠利用這樣的新技術。
相比較而言,一些舊的理論假定市場是完美的。現在我們理解市場是多么重要的時候,要更多地理解市場的局限。市場不很完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我們也更多地理解到如何改進信息的流動以及更好的信息能夠使市場更好地運轉。
我今天談到的許多問題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比如信息的不完全在東亞危機中就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世界各國經濟的全球聯系性使得某個地區經濟的動蕩可以很快地影響到其它地區。最后,世界各國都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政府和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政府、國家與其它的制度(如市場)之間形成平衡。
二、引致經濟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下面我談一下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我認為,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世界在變化,另一方面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也在發生變化。當然,這兩者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
1.世界在變化
我先講一下世界的變化。首先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運輸成本、通訊成本的降低及那些人為障礙的減除,導致了世界大量資本的流動以及知識的流動。其次是冷戰的結束。冷戰的結束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確實有它的局限性。一方面我們認識到了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有它的缺陷,同時我們也認為,完全沒有競爭和管制的市場也有它的局限。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是至關重要的。結果使世界走上了中間道路,現在大家的意見正在趨向一致,比如,在泰國的金融危機這個問題上,有人認為泰國政府對這些金融機構太缺乏監管。另一方面,印度長期以來持續非常低的經濟增長率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管制太多了。當印度1991年開始解除和放松這些管制的時候,它們的經濟就發展得比較快了一些。此外,還有很多經濟上的、結構上的變化。比如說制造業的衰落,以及服務行業的崛起、信息技術的巨大增加和對研究的重視。在全世界,人們現在經常談論的是新經濟、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所有這些變化當然會導致我們對經濟學的思考的變化。比如在美國,制造業只占GDP的20%都不到,制造業的產品都是我們熟悉的汽車、鋼鐵等等,我們過去以為這是一個經濟的核心,但是現在在每5美元中只有1美元是制造業產生的。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很担憂,發現制造業里有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人們提出疑問,新的工作機會從哪里來呢?當然那時候我們無法知道新的產業究竟在哪里產生,后來發現經濟的活力是在信息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使得就業的機會大大增加,現在的失業率降到了4.1%。市場的活力就在于它能夠自己來調整產業的結構,并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收入分配情況也得到改善。當然這樣的變化不是自動產生的,它需要一些基本要素的支持,比如很好的學校和新的金融融資結構,所以人力資本、教育和金融結構就變成了我們討論的熱點題目。
2.從經濟學的發展看人們對世界理解的變化
剛才列舉的都是世界的變化。相對應的,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我們認識到舊的經濟理論有它的局限,同時我們也開始勾畫出新的經濟理論。有很多人研究過科學發展史或思想發展史,發現科學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意識到舊的理論的局限性,比如說它不能完滿地解釋很多現象。如果新的理論不能產生的話,舊的理論就不能被完全替代。我認為在過去的20年里,經濟學確實產生了一個新的范疇,研究了信息的不完全以及政府和市場的各自作用。上述想法可以比較好地從宏觀經濟學的發展上得到理解。
(1)宏微觀經濟學的融合
我并不是有意要批評我的老師薩繆爾森教授,因為我想30年以后,很多人也會批評我的學說,這正是科學發展的規律,我們的現代學說過一段時間以后也會變得過時。比如說在薩繆爾森的教科書里面有兩個部分,即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個部分之間幾乎沒有聯系,如果你讀微觀部分的話,你會覺得市場總是運行得非常完美的,可以非常完美地配置資源。而如果你去讀宏觀部分,那邊就會告訴你市場會有大蕭條,25%的人會失業,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預來解決問題。這樣就有兩種對世界的看法,一方面在微觀部分告訴你市場可以運行得非常完美,沒有問題;另一方面又告訴你市場不能運行得很好,又需要政府干預。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用來說明怎樣看待兩個不同的理論,叫做“認識上的不和諧”。薩繆爾森這樣解決經濟學體系上的矛盾,他認為,一旦宏觀經濟達到了充分就業,前面說的市場的完美作用就失效了。但是沒有一個理論來支持這樣的判斷。一個比較正確的看法是說市場總是不很完美的,但是只是非常偶然地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導致像大蕭條那樣的危機。從另一種角度講,在薩繆爾森的教科書上說,除非處于危難的時候,經濟總是運行得很好。經濟學的現代觀點是把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融合起來。宏觀經濟學需要從微觀經濟學導出,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一定要研究在資本市場上融資和金融的作用。我們需要理解,許多經濟上的衰退實際上是與金融的動蕩和崩潰有相當的關系的,比如我們現在來理解日本的經濟。為了更深刻地理解失業問題,我們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勞動市場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覺得宏觀和微觀應該很好地融合,同時我們對經濟學研究的重點也有變化。比如在薩繆爾森的教科書里,它的重點是講失業,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他寫這本教科書時正好西方的經濟是從衰退中剛剛復蘇。那么,現在我們就不僅要研究失業,而且還要研究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增長。世界各國的政府(包括中國的政府)一直都在就業、通貨膨脹和增長之間尋求某種平衡。為了達到這一點,我們就不能只是限于討論靜態的問題,我們還要討論動態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全球一體化的重要影響。以往的教科書里總是把這個問題放在最后一節,現在國際資本的流動和國際貿易的增長、進出口價格的變化都變得非常重要,所以要把它們貫穿于全書之中。
(2)激勵問題
下面我從宏觀轉向微觀的一些問題。也許這里面最重要的是激勵問題,有些人認為經濟學就是關于激勵問題的一個學說。經濟學家經常談到比如價格、利潤或者財產,但是并不是很深入地討論激勵問題。舊的理論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從一個非常廣泛的角度來討論激勵問題。特別是,只有一個價格體系,并不能很好地、完全地提供激勵機制。我們非常關注對經理的激勵,也非常關注各種政治激勵,同時我們也非常注意研究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提供激勵,比如通過信譽以及通過合同。中國現在立志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很多激勵問題是需要得到解決的。如何在國有企業提供激勵,以及如何對金融結構提供足夠的激勵,使得它們有動力去監督它們對企業的貸款。舊理論的一個問題是,它們并不理解信息在激勵問題上的局限性,因為如果信息是完全的,人們做一件工作,他就會被付一定的工資。激勵問題實際上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如何去做這件事情是非常清楚的。當你對要做什么工作和怎么做非常清楚的時候,不會有什么特別嚴重的激勵問題出現。在舊的理論中,經濟學實際上是像工程學一樣的,人的動機以及制度的作用都沒有被考慮進去。比較起二三十年前,現在我們對激勵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投資、金融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下面講一個在現代經濟學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問題,就是投資和金融。金融和投資起到分配非常稀缺的資源,同時監督它們使用的作用,影響到經濟的各個領域。在舊的計劃經濟體系中,所有的信息都被集中到一個中央部門,但人們很快就發現,任何一個中央部門或者個人都不能處理這樣的信息,傳遞信息必須要把它分散化。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使用和配置資源上,一個關鍵的制度就是金融的結構。一個有想法的人可以到銀行去說:我有一個很聰明的賺錢的辦法,你給我錢,我把東西生產出來后把錢還你。但是不幸的是,并不是很多的想法都是很好的。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很誠實的。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借了錢卻不還;投資的資金應該被利用到一個有生產效率的地方,但卻被浪費在一些毫無價值的項目上。因此需要金融機構對比作出決策,決定哪些企業更有可能去償付這樣的貸款,而且還要監督它們,使得它們確實按照所說的去投資。有很多經驗證明,在一個經濟中,如果金融結構運行非常正常,而且經營非常深化,那么這個經濟就確實發展得不錯。相反的,在有些國家和經濟中,如果金融結構運行得并不好,那么這些經濟往往更容易受到衰退和外部的沖擊。所以我們對現代經濟中金融結構的認識在逐漸增強。我們也認識到即使在最發達的市場經濟中,金融市場也不是很完美的,比如,信貨可能是配給的,有些企業還有很大的困難到證券市場上去籌集資金。我們不僅知道金融市場有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知道它確實有局限,我們也理解這些局限的原因是什么,說到底,很多局限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改進金融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信息的不完全。信息是永遠也不會完全的,所以,資本市場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對金融結構的作用以及局限的認識導致我們要理解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我剛才說過,金融結構的失靈往往會導致經濟的衰退,金融結構的成功也會對經濟的迅速增長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我們回過頭看一下,發現政府在建立金融結構方面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我列舉兩個美國的例子。美國政府實際上是從1863年開始規制金融結構的,那時正是美國內戰時期。人們會問,國會為什么在內戰這樣特殊的階段要花很多的時間建立一個機構來專門監管金融結構。原因很簡單,因為國會預見到在內戰結束以后,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大經濟,為了有一個這樣全國性的經濟,就要有一個很好的全國性的金融結構;為了要有這些金融結構,就要有一套很好的監管系統。
另外一個例子,我知道現在在中國正在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要創造一個很好的私人住房市場。要使家庭和個人能夠買到房子,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它們能夠有信貸和住房貸款。在美國有一個機構,專門幫助解決房屋抵貨押款的問題,結果是使得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用比較便宜的價格來購買房屋,這對社會的穩定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簡短地說就是,政府在金融市場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因為它對金融結構進行監管,使得它們能夠很好地運行而不出問題。在東南亞國家,政府對經濟發展一直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相信將來它們也還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金融結構和制度只是一個例子。制度在經濟中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在不同的制度之間有很多相關的聯系。我們也發現其實有大量的經濟活動是在組織內部,而不是在市場中發生的。人們注意到,像通用汽車公司這樣大的公司的產出,實際上比最小的20個國家還要大,它的很多經濟活動都是在組織內部而不是在市場上發生的。所以我們要想對經濟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就不僅僅要理解市場上的交易是如何運作的,同時,也要理解經濟活動在企業內部是如何進行的。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經濟學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一種表現,經濟學家總是把他們的手伸向社會的各個方面。但我覺得,如果我們想理解整個經濟是如何有效率地動作的,就必須理解在企業內部,組織是如何運作的。
我想列出一些具體討論的問題,比如企業的邊界在哪里?什么是市場的交易?什么是企業內部的交易?在研究企業內部和組織內部的問題時,我們要研究集權和分權的問題,以及如何設計激勵機制的問題。
(4)國家和政府
最后,我想講國家和政府的作用。我認為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對政府作用的理解的變化恐怕比我們對其它任何變化的認識都要快速和深刻。比如我們對市場的失靈已經有很好的理解,我們知道在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為什么市場會失靈。同時我們對政府的局限也有了更好的理解。30年前,當我們提出市場有失靈的時候,人們馬上就會說,那就該讓政府去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們認識到,這樣的辦法并不能解決問題,就像我們理解市場為什么有局限性一樣,同時也去分析為什么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比如,我們現在對在政府和公共部門中存在的尋租現象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其實在私人部門也有尋租現象。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研究如何設計好激勵機制,使得尋租活動減少。
一個正在被接受的觀點就是,市場和政府是互補的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我剛才已經提到這方面的例子,比如我提到金融市場對私人的經濟活動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能夠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那么市場也能夠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這兩者實際上是伙伴關系。正像任何伙伴關系一樣,都會有這樣的爭論,就是哪個合伙人的作用應該更大一些,這也是在經濟學中經常爭論不休的問題。在政府的作用的問題上,研究改革如何能夠改進政府的效率和有效性受到了重視。比如,政府可以利用類似于市場那樣的機制更多地使用激勵機制。很多國家的政府日益增多地用拍賣的辦法,購買或者出售它的資產。當然拍賣機制必須設計得很好。很多經濟學家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使拍賣機制變得更有效率,還有其它的改革立志于增加政府的能力。這個問題對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一些非洲國家是特別重要的。
當我們研究更好地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互補作用的時候,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試圖指出政府的比較優勢在什么地方,政府發揮的作用應該與政府的能力相對應。
給定的時間比較短,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講到在過去25年中經濟學上發生的所有變化,但是我希望能通過剛才所講,給人們一個大概的認識,即什么是最重要的改變。
三、經濟學的發展與中國第二代改革
最后,我想把我剛才講的這些同中國發生的事情做一個聯系。很多研究中國過去和現在問題的人都有這樣的看法,就是中國正在進行可以被稱之為第二代改革的戰略。第一代改革始于20年前,中國致力于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從一個舊的體制向一個新的體制過渡,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任務。1980年我接待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代表團,作為回訪,同時也是作為代表團的成員,我于1981年訪問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記得當時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計劃控制非常嚴的價格(而這些價格又不反映稀缺性)如何能夠過渡到比較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當時想到的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采用價格雙軌制。這個辦法看上去非常簡單,但確實是一個天才的想法。事實證明,中國的價格改革是相當成功的。
在第一個階段改革中采取的辦法基本上是新舊教科書都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如何構造一個基本的市場結構。對于這些問題,經濟學家已經談論了200年。
但是有另外許多問題,像中國的改革致力于解決的而在薩繆爾森那樣的經濟學教科書中所沒有涉及到的,在包括我這本教科書在內的新的一代教科書中卻是涉及到了。讓我簡單地來列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經濟增長問題在舊的教科書里并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但是在新的教科書里面就顯得非常重要。對價格激勵機制之外的其它激勵機制的研究以及競爭的重要性等問題,在舊的教科書中并沒有特別強調,但是在新的教科書中卻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我認為競爭因素是中國在過去20年經濟改革中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經濟學家經常講競爭和產權同樣重要,兩個都應該進行改革。但事實上,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同時做兩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不同的國家只能根據具體情況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側重。很多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對產權變革投入了過多的注意力,而對競爭卻強調不夠。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的成功恰恰在于充分重視了競爭的重要作用。我下面想講一下二者區別到底有多大。相當多的前蘇聯國家大約經過了十年的過渡期后,他們現在的GDP比十年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有些國家甚至下降了30%。對比而言,中國的增長確實非常出眾。如果從全世界來看低收入國家的增長,過去的這些年里,實際上全球低收入國家的75%的增長都來源于中國的增長。而在20年前,中國的增長只占了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增長的25%。如果再把中國的30幾個省作為30幾個觀察點放到全世界各個國家中一起看的話,那么在增長最快的30幾個經濟單位中,前20名都在中國。當然我們認為中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實施了正確的政策,其中當然包括促進競爭的政策。除此之外,我們在上面例子中涉及到的一些要素比如激勵的作用、開放使得貿易增加以及彌補與發達國家技術上的差距等等,都對成功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要談一下有時候被稱為是第二代的改革戰略。第二代改革戰略包括了相當多的新內容。第二代所要面對的變化在許多方面都要比第一代改革難得多。有相當多的第二代改革必須通過建立一些新的制度才能實現。而在許多其它國家,這樣的制度是要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演進得來的。從另一方面說,也有一些國家(比如一些東亞國家)由于不能很好地建立這樣的制度,結果出現了問題。現在中國有非常好的機會,可以從別的國家成功的經驗中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從它們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我剛才提到了金融機構和制度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東亞國家存在著比較脆弱的金融系統,導致了金融危機。很顯然,中國如果要建設一個比較有活力的經濟,金融市場就必須建立一些好的金融機構。同樣的,如果中國要完成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公司治理結構,也就是國有企業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在改革初期,中國表現出非常大的創造力,創造了很多制度安排來促進經濟的增長。一個具體的例子是中國的鄉鎮企業。這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在其它的國家中并沒有發現。當然,當中國的經濟更加融合于世界經濟的時候,中國需要在審計、法律、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采取改進措施,以便與國際上目前流行的體系更為接近。我們從韓國的經驗和經歷中得到這樣一點重要的啟示,就是某種制度安排在發展的某一個階段可能運行得非常有效,也非常重要,但是在另外一個發展階段它可能就變得有問題了。
最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政府的作用是需要重新被檢驗的。當經濟不斷增長、市場力量逐漸強大起來的時候,過去政府做的事情現在就不需要再做了,因為市場可以做得更好。同時,經濟變得更為復雜,政府監管任務也就變得更加艱巨和困難。總之,政府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來適應新的經濟的變化,這對政府來講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政府對收入的再分配確實有很重要的責任,提供安全網,使落后的地區不至于太貧窮。經濟的發展也使政府的作用集中在這樣的一些問題上,因為這對經濟來講更為重要。我希望經濟學中新的理論會對第二代改革有所幫助。
《國際經濟評論》京56~59C8新思路斯蒂格利茨20012001 作者:《國際經濟評論》京56~59C8新思路斯蒂格利茨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