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01)01-0082-05
老子的道論,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演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思想史的研究,不但要分析老子道論的主要內涵,評判它的哲學意義,而且還要考鏡源流,探尋它的思想學術淵源。
近代以來的學者多從字源學的角度探求道的本義,以尋找老子道論的歷史源頭。一般認為,道的本義為道路,或認為道的本義為“引道而行”[1],更有學者認為道的本義是指攜帶異族人首級而行以驅邪[2],但這些解釋與老子之道的基本涵義,即作為構成萬物最基本的材料、宇宙萬物的本源,還是相距甚遠。我們研究一種思想觀念的起源,主要應是關注這種思想觀念的基本內涵的歷史起源以及發展演進。因之,本文試圖借助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思想發展演進的角度,對老子道論的起源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
人類文化是進化的,文明時代比較高級的文化形態都可以上溯到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比較低級和原始的文化形態,從那里找到它的根由。對于道這個抽象的概念,我們應當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考察,不應把它視為某一哲學家的憑空發明。
聞一多先生認為,道家思想的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體講,是一種巫教。他從發生學的思路出發,把道家思想的起源追溯到靈魂不死的宗教觀念,認為道的前身便是靈魂[3]。這種由事物低級階段出發考察高級階段的方式,是我們研究道的源起的一條有益途徑。下面,我們就在聞先生觀點的啟發下,對道的起源作進一步的探討。由于遠古時代人們的觀念現已無法直接知道,現有資料又相當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探討抽象觀念的原始基礎,借助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是一個有力的方法。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尼特·泰勒(Edward.Burnet.Tylor)在研究人類宗教文化起源問題時,提出宗教起源于萬物有靈論的理論。他認為,一切宗教最深層、最根本的根據是對萬物有靈的信仰。“萬物有靈論與靈魂說有著特殊的關系”。原始人不但相信人有靈魂,而且進一步認為低級動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無生物都有精靈,這就形成了萬物有靈論。因此,靈魂觀念是萬物有靈論的核心;對精靈的一般信仰就是萬物有靈論[4])(P685)。
對于什么是靈魂,泰勒說:
它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人像,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蒸氣、一種煙霧或一種影子;它賦予個人以生命和思維;它獨立地控制著過去或現在的肉身的人格意識和意志活動;它能夠遠離軀體,飛馳于各地;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能顯示有形的力量,尤其能作為一個與人體相分離的鬼魂被清醒或昏睡的人看見。它在軀體死后能繼續存在并可為人所見;它還能進入其他人、動物乃至事物的軀體之中,控制該軀體并駕馭其行為[5](P26)。
這實際上是把許多民族對靈魂的看法綜合在一起,列數了各民族的靈魂觀念的主要特點。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靈魂與“蒸氣”、“煙霧”有本質的聯系;第二,靈魂有個體生命的來源。由于呼吸是生命的重要特征,它的存在和消失與生命息息相關,因此許多民族自然地把呼吸等同于生命和靈魂[5](P28~29)。麥克斯·繆勒(Max.Müller)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對古代各民族靈魂觀念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廣泛的比較研究后也認為:“幾乎所有用來稱呼‘靈魂’的詞,最初都是來自用來稱呼從嘴里吐納的、可見的和可嗅的氣流或呼吸的詞。”[6](P97)
就中國思想而論,古代人對靈魂的信仰,見之于典籍是非常普遍的。《左傳·昭公七年》記有子產言曰:“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陽曰魂。”古人不但相信人有魂魄,而且還認為人之外的生物和無生物也有靈魂或精靈。《禮記·祭義》記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④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①蒿qī@②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此外,《周禮》、《禮記》屢次提到祭禮百物的事,《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也有萬物皆有靈魂的說法。這都是古代萬物有靈信仰的表現。
中國古代觀念也認為,靈魂與氣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在古代文獻中,靈魂或魂魄也稱為氣、精、精氣。《禮記·祭義》有: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也有:“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神靈”就是靈魂,也就是精氣。《禮記·問喪》說:“故曰‘辟踴哭泣,哀以送之,送行而往,迎精而反’也。”這里的“精”指的也是靈魂。類似記載在文獻中還有許多,而且在以后的思想中也有保留,例如東漢王充也說,夫魂者,精氣也。在后來的思想發展中,氣的概念得以長久地保存下來,并在哲學中得到不斷的發展,而靈魂這層涵義則保留在宗教領域,以致于人們淡忘了二者的本質聯系,把它們視為對立的一對范疇。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氣的涵義,還可以看到它與靈魂、生命的聯系。如《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管子·樞言》也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這都是說,氣是人生命的來源。這與遠古時代人們的觀念還是一致的。
由靈魂觀念可能建立起一整套宗教體系;由氣的觀念出發,則可以得到哲學中的“始基”概念,即探討宇宙萬物的起源、構成。這兩條道路后來各自發展為宗教和哲學,但在其起源時,二者則是密切相聯相通的。以古希臘哲學為例,哲學的童年時期,在那些探討宇宙起源,萬物構成問題的自然哲學家思想當中,還留有遠古靈魂觀念的殘余。泰利士(Thales)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同時他又認為,世界充滿了靈魂。據學者研究,“靈魂”作為離最初意義不遠的含義來理解,譯為“呼氣”更為確切,它是作為一種活動的原則、生命的原則存在于萬物之中的[7](P48)。萬物都由水構成,而且又具有靈魂,可見水與靈魂實質上是一樣的,但是要把二者直接聯系起來,還相當的困難。阿那克西米尼(Anaximcnes)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萬物的始基是氣。氣具有活動的無定形性,又可以和靈魂直接聯系起來。所以,阿那克西米尼認為靈魂就是氣。他說:“正如我們的靈魂是空氣,并且是通過靈魂使我們結成一體一樣,噓氣和氣也包圍著整個世界。”[8]伊奧尼亞的另一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根據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記載,他又認為:“靈魂是始基,因為一切由蒸氣結合而成。”[7](P99)據近代以來的學者研究,赫拉克利特在這里所謂的“靈魂”,在本質上就是火[9]。
上面所列舉的這幾位古希臘自然哲學家,他們主要關心的是世界本源問題,因而提出了水、氣、火等不同的本源。但他們都一致認為,世界的本源同時也是靈魂。這種把本源等同于靈魂的看法,反映出遠古思想遺留的痕跡(即萬物都具有靈魂,靈魂賦予個體以生命)。從萬物有靈到哲學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又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后一階段的思想中含有前一階段的遺跡。
中國思想的發展也與此類似。所不同的是在中國思想中,靈魂這個術語逐漸隱去,代之而用的是氣。氣是中國思想中探討萬物本源的原型。換句話說,氣也是道的原型,二者是同類的。
二
前文我們吸取了泰勒的理論,認為遠古時期人們從對靈魂觀念的信仰當中,產生了氣的觀念,認為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這樣,道的最基本的涵義也就出現了,只是還沒有明確提出用道來表示萬物最基本的構成。這種觀念還籠統地統一在宗教思想當中。
裘錫圭先生也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了稷下道家的精氣學說[10]。裘先生認為,《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內業》屬于稷下道家的作品,它的成書可能比《老子》晚,但其中把道等同于精氣的思想,則是一種相當古老的觀念。這個結論是很正確的。但裘先生又認為精氣即相當于文化人類學者所說的“瑪那”,這與我們的結論有些差別,因此在這里需要作一簡單的討論。
“瑪那論”是泰勒的學生馬雷特(R.Marett)對泰勒學說的一種修正,也稱為“前萬物有靈論”。馬雷特根據當時人類學的發現,認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對周圍世界神秘力量的信仰,這種信仰早于靈魂或精靈的信仰。他把美拉尼西亞人的“瑪那”作為這種神秘之力的典型[4](P700~703)。馬雷特對泰勒的發展,在宗教人類學的領域自有意義,但我們這里認為,“瑪那”與靈魂在本質上并無多大區別。有學者已經指出:“在民族學上,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最早進行‘瑪那’崇拜活動的民族,都不是人類學上最早的民族。在美拉尼西亞人那里發現瑪那崇拜時,他們的社會已進入氏族社會的晚期。他們的靈魂觀念已相當發達,已出現了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而且認為精靈和祖靈都具有瑪那。我們有充分的根據證明瑪那不過是靈魂觀念的一種擴展形式。美國宗教學者摩爾就對瑪那的原始性表示懷疑。他著重指出:‘凡是有瑪那的觀念的民族,都決不是還在最低級的文化里面,反之,他們之中已經通過靈魂論,而且他們的靈魂論已經很發達了。’”[6](P339~340)由此可見,“瑪那”并非比靈魂觀念更為古老,我們把靈魂觀念作為人類宗教的起源是可以成立的,由此推出哲學中的“始基”概念(以及氣一道)也是合理的。所以,我們認為古代的精、氣以及稷下道家的精氣說,都是從遠古人們對靈魂的信仰中發展而來的。它們為老子道論的出現,做了思想上的鋪墊。
三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下《老子》書中道的涵義以及它與遠古思想的聯系。在老子那里,道還保留有一些氣的涵義。
老子形容道為:“道之為物,惟恍惟忽。……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1]這個恍忽不定的道,是構成萬物最原始的材料。老子又把道稱為“樸”。《老子》書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敢臣。”(三十二章)樸是道的借用語,指的也是精氣[12]。老子有時還用“一”來形容道。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十章)這里的“營”就訓為陰,陰魄指人的形體。“一”是指魂、氣。“載營魄抱一”,“是以陰魄守陽魂也”,也就是說,是“以血肉之軀,守氣而不使散xiè@③,如是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抱神以靜”[13]。這就更能使我們聯想起泰勒關于遠古時代人們對于靈魂觀念的學說。因為靈魂能給予人體以生命,因此養生就是要守住人的靈魂、精氣,不要使它與人的形體分離,所以老子接著又說“專氣致柔”。老子之“專氣”,也即《管子·內業》篇之“摶氣”,所謂“摶氣如神,萬物備存”。又《心術下》與《內業》均引“能摶氣乎?能一乎?能勿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己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據《莊子·庚桑楚》篇,此為老子所謂:“衛生之經。”由此可見老子所謂“抱一”、“專氣”與古代醫學有關系。“抱一”就是守住人所具有的精氣(靈魂),這里明顯地反映出遠古思想的遺跡。
人們從靈魂觀念逐漸產生至上神、上帝的信仰,反過來又否認是上帝創造、產生了萬物。與這種思維方式一致,思想家可以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道構成,同時又認為是道創造、產生了萬物。在老子的時代,信仰帝、天的宗教思想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老子用道來取代帝、天的地位,認為道是創造產生萬物的總根源,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研究古代文化的學者指出,“最初的哲學更接近于神話結構”,“它不是產生在關于自然的樸素自發的理性思考中,而是用一種世俗化的形式和一套更抽象的術語移植了宗教已經建立的世界觀。各種宇宙演化論重復并延伸了宇宙起源神話基本主題,回答的是同類型的問題,它們不像科學那樣探索自然規律,卻同神話一起思考秩序怎樣建立、宇宙是怎樣從混沌中產生的。”“盡管自然哲學和神學家有如此大的差別,但他們的整體模式被基本保存下來,而且直到細節方面,闡釋過程的對稱和某些主題的相符都表明自然哲學家的思想中仍保留著神話的表征”[14]。這是學者研究古希臘思想時得出的結論,同樣也適用于中國古代思想。追求宇宙的本源或第一因,不僅是哲學思考的問題,更是神話、宗教思考的問題。早期哲學與宗教思考的是相同的問題,它們的思維結構是相同的,但所作的回答卻不同。老子之道在中國思想發展中的偉大意義,不在于他認為道先天地而生、道創生了萬物(這種思維結構與宗教相同),而在于他用道這樣一個自然、世俗的觀念取代了宗教的天、帝,是自然主義對宗教思想的一次革命。這種拋開上帝、另找第一因的事,在哲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收稿日期:1999-03-05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82~86B5中國哲學劉豐20012001吸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從思想觀念發展演進的角度,對老子之道的起源進行了探討,認為氣是道的原型,它們都是從更古老的靈魂觀念發展而來。老子之道在中國思想發展中的意義在于,他用道這樣一個自然、世俗的觀念取代了宗教觀念,是自然主義對宗教思想的一次革命。老子/道/氣Lao-Tzu/Tao/ChiA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Lao-Tzu's "Ta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LIU Feng(Institut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Chi" is the prototype of "Tao".Both "Chi" and "Tao"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idea of "Soul" in much earlier times.The reason why Lao-Tzu's "Tao" stands ou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thoughts lies inthat he replaces religiousideas with the natural and secular idea of"Tao",hence bringing about a naturalism revolution.劉豐(1972-),男,陜西榆林人,中國思想史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思想史研究。 西北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作者:《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82~86B5中國哲學劉豐20012001吸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從思想觀念發展演進的角度,對老子之道的起源進行了探討,認為氣是道的原型,它們都是從更古老的靈魂觀念發展而來。老子之道在中國思想發展中的意義在于,他用道這樣一個自然、世俗的觀念取代了宗教觀念,是自然主義對宗教思想的一次革命。老子/道/氣Lao-Tzu/Tao/Chi
網載 2013-09-10 2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