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或者經歷這樣的事:認認真真忙碌,辛辛苦苦奔波,到最后聽到有人問“你在干什么”時,卻惘然不知如何作答,因為在目標的不斷轉換中,那個最初的目標早已漸漸模糊以至消失了。
這也是當下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忙,我們苦,可是我們丟失了自己,沒有了語文的方向感,我們忘了當初的目標。在人生的過程中,那個“最初的目標”便是我們語文課存在的意義和根據。
2002年秋季,福建部分地區進入課改。三年多來,筆者聽了兩百多節課,感慨良多。一些教師斷言:“對課改的課我不感興趣,那是作秀!”我不敢茍同!畢竟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在默默地、虔誠地、有效地耕種自己的實驗田,教師素質的提高、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效益的提高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的確要看到,現實中有一種令人憂慮的甚至是可怕的傾向:在追求豐富、求新求變的過程中,我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語文自己的“家”即那個“最初的目標”。
各種培訓會上,專家名流曾給我們這樣那樣的理論,可對一線教師而言,理論常常是“灰色的”。只有當我們沉浸在語文課堂上,去聽、去看、去體驗、去思考,才會更真切地理解理論,才會更敏銳地發現問題,才會更有效地探尋改進的方法,我們的教學之樹才會長青。
課例1(隨堂聽課):課外閱讀練習講評(初三上學期)
教師就第1篇文章內容講解一遍,耗時10分鐘,開始對答案,6題中有1 題是開放性題目,5題答案是參考答案的重復,開放性題學生空著,講評時仍無范例, 學生繼續混沌。1節課共講評3篇,方式一樣。
此課的教學背景是:教師布置每晚課外閱讀題做10頁(16開本,10頁有八九篇),學生手中均有答案,教師講評前并未檢查學生答題情況。
點評:1.教師布置每晚課外閱讀題做10頁,對功課不輕松的初三學生而言,量太大,從實際情況看,相當數量的學生多數篇目是空著的,教學的目的無從落實。2.練習本后的答案均留在學生手中,學生幾乎都毫不猶豫地選擇“抄”,僅個別同學略做語言變化。練習本后的答案控制欠科學。3.每篇閱讀文均設有開放性題。學生能解決的、有參考答案的,教師講評了;學生不會的、答案也沒有的,教師沒有講評。結果是教師足足講了一節課,學生的疑惑仍是疑惑。教學時間當用在刀刃上,應有強烈的有效教學意識,選擇學生需要教師幫助的問題展開教學。
這節閱讀講評課的目標是什么?要學生如何學語言?要通過什么途徑實現?這些問題并不明確。
課例2(校級公開課):列夫·托爾斯泰《七顆鉆石》(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安排1課時。程序是:
1.導入后簡介作者、童話知識。
2.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
3.解決三個問題:① 文章寫了水罐的幾次變化?② 每次的愛心行動使水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③ 文章的結尾表達了怎樣的美好愿望?
4.聽《愛的奉獻》,談閱讀本文的感受。
5.想象能力培養:續寫結尾。
點評:所有的程序都圍繞內容理解進行,而不是作者為什么這樣表達這些內容。為了得出“愛能改變一切”的主旨,耗時26分鐘。實際按初中生每分鐘500 字的速讀要求,文章閱讀只需2分鐘,得出“愛能改變一切”的主旨也很容易。
課例3(縣級公開課):葉圣陶《蘇州園林》(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安排2課時。第1課時教學程序如下:
1.在音樂聲中,由有關蘇州園林幻燈片導入。(給人視聽美感)
2.學生介紹作者,念查閱的關于作者的資料。(近5分鐘)
3.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說說文章給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整體感知“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點,學生很輕松地解決)
4.探究:假如你是園林的設計者,你會怎么設計讓游客有“如在畫圖中”的感受?(約8分鐘,學生說不出道道來)
5.討論四個“講究”的順序能否對換。
6.除了四個“講究”外,文章還注意了哪些細節?
7.探究:假如你來介紹蘇州園林,還有別的思路嗎?
8.布置作業:我們的校園(150字)。
點評:這么多程序,想解決什么問題?能解決什么問題?目標不集中,火力當然不足。有限的時間又被“非語文事件”擠占,那么學生學習語言的效度還能有多少?
學生念網上查閱的資料5分鐘,對學習《蘇州園林》毫無意義(最該說明的寫作背景——葉圣陶為相冊作序反而未說)。如果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對查閱的資料進行處理,才是真正盯準了語言學習的目標——有效篩選和處理信息。花8 分鐘時間探究怎么設計園林,超出了學生的經驗與能力,與語言學習無關。
應有明確集中的目標,且集中作好語言學習這篇文章。
課例4(省級公開課):都德《最后一課》(蘇教版八上冊)
安排1課時。
點評:上的雖是老篇目,切入卻很有新意。教師從人教版和蘇教版的插圖不同導入,讓學生找插圖與文字不協調處,從而理解小說人物及刻畫方法。整堂課對學生的引導老到而精當。
但是,課文的插圖本身對課文的理解無甚作用,探討它有何意義?學生圍繞著插圖少畫了韓麥爾先生的帽子的問題,要不要補上畫眉、小弗郎士、村民的問題展開討論,是不是掛一漏萬?如果僅就插圖比較繪畫與語言的不協調,是不是狹隘了?語言文字的表現力遠遠大于繪畫,特寫式的插圖難以表現豐富的人物情感變化。如果能在利用插圖導入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如何表現特定環境下普通人的愛國情懷,才是語文課的正事、大事。
福州八中丘實真老師曾在《福建教育》中學版2005年第7 期撰文《思路梳理:現代文教學的重要抓手》指出: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善于表現普通人情感的變化,愛國美好的情感可以在瞬間照亮人心,使普通人韓麥爾先生、小弗郎士、村民閃現出奕奕神采。這是有道理的。作者要表現法國遭受侵略這樣的話題,如何通過人物情感變化表現文章的主旨,當是此課語言學習的重點。
從平時的隨堂聽課,到各級各類的有準備的公開課,從練習評講到文本教學,都可怕地出現“語言學習”方向的迷失,不能不令我們思考:中學語文教學,該教什么?
王榮生教授認為,語文課改面臨的嚴重問題,不是別的,而是至今根本沒有解決“教的是什么”。
“教的是什么”,具體落實到每篇文章,就是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語言教學”是家,“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歸宿,當然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旨歸。沒有家,語文課就沒了語文味,變成功能多多而無一特色的雜燴,語文課就落空、落虛了。思想、情感、形象、人文性都是語言的派生,不能為追求教學內容的花哨,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而忘了“學習語言”的根本。
以《七顆鉆石》為例,《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第11期曾刊登余映潮老師的教學實錄。余老師的教學過程大致是:
1.進入錄音棚(朗讀,既熟悉文本,又在聲音的世界里營造氣氛)
2.暢游智慧泉(自由選擇話題思考:① 不寫第一段不行嗎?② 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嗎?③ 不寫水罐的“變”不行嗎?④ 文章結尾不出現“七顆鉆石”不行嗎?)
3.來到創作室(① 想一想,輕輕地描述一個好夢。② 試一試,快樂地描述一個場景)
前文所述的教師匯報課《七顆鉆石》也設計了想象延伸環節,課堂效果不錯。
余老師的精彩在于解讀文本實在,從朗讀至思考四個問題、到學以致用,都緊扣語言學習這一點進行,即作者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表達。
語文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旅行,他的作用是讓學生走最短的路程,欣賞到更多更美的風景,引導學生最有效學習如何用母語表達思想、情感、觀點。《中學語文教學》曾于前幾年專門就語文姓什么做過討論,欄目主持人余彤輝曾說:以快速有效地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為目的,這是語文課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惟一特性。
福建教育福州40~41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劉菊春20062006
劉菊春,三明市第八中學。
作者:福建教育福州40~41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劉菊春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