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既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系統概括,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一整套方法論體系。教學模式的研究對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可以起到“咨詢服務站”的作用,對我們在方法論的革新上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在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目前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學模式有如下幾種。
一、問題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對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傳遞——接受式模式的一種大膽的改革,它把訓練能力,開發智力提到了重要位值。這種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從教學要求出發,敢于對教材進行取舍和重新組合,精簡教學過程和環節,適量增加教學容量;這種教學模式優越性體現在提高學生的思維強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把發展智能提高到重要位置上。實踐這種教學模式的代表人物上海市光明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陳鐘梁認為:一個人的思維,總是以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由生疑到釋疑的過程。課堂上,對于學生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從課文的遣詞、造句、布局、構思乃至文章所表現的生活、思想、情趣等,從中發現新天地、創造新意境。每一次從“生疑”到“釋疑”的轉化,都會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促進智能的發展。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問題教學模式”研究的行家里手上海市中學語文教研員徐振維,她從八十年代初就致力課堂教學提問設計的研究,八四年在《語文學習》(第九期)上發表題為《改進提問,開發智能》的文章進一步闡明了問題教學模式的由來、內容、特點和要求。
構成這種教學模式的要素:
(一)理論根據。問題教學模式借鑒了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思想和葉圣陶先生“宜揣摩何處為學生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不得即為講明之”的思想,借鑒布魯納概念獲得模式,班巴斯基問題教學模式的合理內核。
(二)目標。問題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強度,發展學生智能。
(三)程序。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問題提出的情境——提出問題(教師設題或學生質疑)——解釋問題。
(四)條件。1.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取舍或重新組合,精心設計問題教案,準備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的答案。2.學生要預習教材,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力,勤于思考,敢于質疑,準備好課堂上質疑題。
二、“大語文教育”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邢臺市八中特級教師張孝純老先生積四十余年從事語文教學特別是1980年以來進行的中學語文教改實踐首創出來的。“大語文教育”張先生用四句話加以概括:即1.聯系社會生活。2.著眼整體教育。3.堅持完整結構。4.重視訓練效率。所謂“社會生活”是指除了直接的之外,還有間接的,也就是主要得自閱讀的生活內容(當然也有得自聽和看的)。所謂“整體教育”包含以下三層意思:1.德、智、體、美的和諧統一;2.對于智育本身也必須從它的整體著眼。知識、智力、能力是一個統一體,強調智力的重點——科學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自學能力與習慣的培養;3.師生關系的和諧統一。所謂“完整結構”是由三部分組成:1.語文課堂教學;2.第二語文教學渠道;3.語文學習環境。其第一項是主體,第二、三項是兩翼。即“一體兩翼”的中學語文教學結構。張老強調的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開辟第二語文教學渠道,強化語文環境的積極影響。所謂“重視訓練效率”堅持“大語文教育”的整體性訓練即從“一體兩翼”的教學結構著眼來設計語文訓練,使各個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訓練網絡。
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首先是充分體現了改革的整體性。它沖破當前“狹的籠”,而走入了“大語文教育”的廣闊天地,它不囿于教學方法的改革,而對舊的語文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考查考試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做了大膽地改革。大“語文教育”的構想、設計、訓練、要求也都體現了整體性。其次“一體兩翼”的教學結構,別具特色,為探討課堂結構的優化提供了經驗。再次,整個教學模式重在訓練。這種教學模式的長處在于它“打開了社會生活這個學語文的源頭活水,建立一種三個層次的語文教學體系:強化第一課堂,豐富第二課堂,開辟第三課堂,促進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張國生《語文教學“第三課堂”》)。它開闊了語文教師教學改革的視野,開拓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新天地。這種“大語文教育”的探索,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培養與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構成這種教學模式的一些要素:
(一)理論基礎。這種教學模式是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和《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指針,借鑒國外系統理論和有關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理論構建的。
(二)目標。這種教學目標,通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培養,造就一代具有共產主義精神的創造型、開拓型人才。
(三)程序。施教過程是按著“大語文教育”的構想,通過單元教學為主體的整體性設計來安排語文訓練活動,一般按著“預習見疑”——“質詢探討”——“鞏固深化”的步驟,把每篇范文的教學過程,組織成訓練過程。
(四)條件。1.教師要對“一體兩翼”的教學結構進行整體性地精心設計,編排好訓練程序,并做好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活動前的指導準備。2.學生課前練習、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與自學習慣的自我意識、增強參加語文課外活動、校外語文社會活動及第三課堂活動的強烈參與意識與主人翁責任感。
三、整體改革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的代表是北京第80中學特級教師寧鴻彬。他從1978年開始對語文教學進行系列改革,經過六期系統實驗,積十幾年改革經驗而形成的。寧老師認為,只有從語文教學的一切方面,進行彼此協調一致的改革,才會收到理想的成效。于是他從培養開拓型人才這一目標出發,制定了從教材、教法、考試和課外活動四方面進行改革的方案,并付諸于教學實踐。首先是改革教材,他認為現行的“文選式”教材不夠用,給學生自編了三種輔助教材:一種是《聽說讀寫知識》;一種是《初中語文自學詞典》;一種是《課外閱讀文選》,三種輔助教材配合使用。其次是改革教法。第一,進行“比較式單元教學”。他把內容上或形式上,既有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兩篇或幾篇放在一起,組成比較式的單元進行教學。他大膽“濃縮教學內容”,“精思巧授”,改變教法。第二,“放開學生手腳”,發展求異思維。他向學生提出: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老師。第三,傳授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語文”。他教給學生怎樣思考、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結合具體課文的閱讀分析,向學生傳授了質疑、理解、概括的種種方法。另外,改革考試制度,他取消平時、期中、期末等一切考試,代之以根據平日學生在課堂而作出的聽、說、讀、寫、想五個方面的考核記錄。還有改革課外活動。他組織學生編手抄報紙;主辦全校的“星期六廣播”,充當記者、編輯和播音員;開展“難題征答”,“求異競賽”,“暢想未來”等活動(《語文教學通訊》85.6《全面改革語文教學的探索》)。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這種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它不是局部改革的產物,而是面向未來全面改革語文教學的有益探索。為我們指明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實施整體改革的道路。(二)這種教學模式具有鮮明的創造性。它充分體現在培養創造性、開拓性人才上,體現在教師敢于取舍組合教材、濃縮教學內容、放開學生手腳著力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上,體現在學生實現學習中的自我適應、自我調整、自我規劃、自我控制從而使學生學習的自控能力得以形成和發展上。(三)在系統論指導下優化語文訓練過程,實現語文教學高效率,也是一個突出特點。(四)努力減輕學生負担,變苦學為樂學。從第三輪實驗開始,半年多來,每周只上五節語文課,課前和課后不布置作業;沒進行一次考試,但85年初對教改實驗班進行一次質量檢查,其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其他平行班。
這種教學模式的長處在于它為我們進行中學語文教學進行全面改革,努力減輕學生負担,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我們研究借鑒。另外,它在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習慣,尤其是創造思維能力,進而培養跨世紀的創造型人才方面也為我們總結了一套科學的、成功的方法。
構成這種教學模式的一些要素:
(一)理論基礎。它是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三個面向為指針,以系統科學理論和格式塔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理論基礎。
(二)目標。這種教學模式的目標,是通過全面改革語文教學,培養創造未來的開拓型人才。
(三)程序。這種教學模式的一般步驟是:創設比較情境——提供比較素材——比較(鑒賞)——分析探索——求異——反饋矯正——總結。
(四)條件。教師要做好改革教材取舍組合、濃縮教學內容的充分準備;事先可布置好預習提綱,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學生課前要充分預習,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平時在教師的日常訓練下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情感陶冶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中學語文界最權威的代表要屬曾在上海楊浦中學執教的飲譽國內外的特級教師、專家于漪老師了。她的語文教學以情感陶冶見長,具有神奇的魅力,別樹一幟。這種教學模式具備如下突出特點:(一)教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強調教學要引進時代活水,滲透熾熱誠摯濃厚的愛,把弘揚愛國主義做為教學的基調。教《周總理,你在哪里》,她聲淚俱下,引得滿堂皆泣,使周總理的崇高形象永遠活在學生心中。(二)教學具有高超的藝術性。教學注重對學生思想的熏陶,精神上的滲透,情感上的感染,做到了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教學滲透著美育,教學具有美的魅力。在教學中注重師生關系和諧美,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美,引人入勝的結構美,豐富細膩崇高和諧的情感美,使整個教學與美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境界,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這種教學模式的長處在于教學巧妙地和德育、美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和諧發展,還在于教學能刺激、調動學生無意注意的心理活動的潛能,使他們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構成這種教學模式的一些要素:
(一)理論基礎。這種教學模式是以鄧小平教育要“三個面向”為指導,借鑒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洛夫首創的暗示法理論和前蘇聯活動心理學理論。
(二)目標。這種教學模式的目標是培養“思想活躍,富于創造精神,有獨立學習能力,善于吸收各種新信息的人”。
(三)程序。這種模式的基本結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創設情境——參與各類活動——總結轉化。
(四)條件。教師要精心布置教學環境,做好學生參與各類活動(如參加游戲、唱歌、聽音樂、表演、談話、操作等)的準備。學生要適時調整學習心理,保持思想高度集中,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
五、自學輔導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形成較早,并且具有廣闊的市場。它是在研究學生自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國教育工作者對傳遞——接受模式的一種改造。早在六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學段立佩校長就提出“課堂不是講堂,主要應該是學生的學堂”的主張。遵循這個原則,育才中學搞出了“談談、議議、練練、講講”的教學方法,即八字教學法。之后又有“有領導的‘茶館’式的教學形式。這是較早對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革新,當時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這種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發展,越來越成熟。上海市嘉定縣中學校長、特級語文教師錢夢龍同志以善于引導和組織學生的自學活動而飲譽國內語文教學界。他確立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錢老師的“三主”教學思想影響深遠。這種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到遼寧特級教師魏書生手里,就顯得越加系統,越加有效了。隨著《年輕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一書的出版,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成果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再探》榮獲中國教育學會第二次全國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他千方百計講自學、自學成才的意義,通過增加適用教材內容,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創設競賽情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激發學生興趣。他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努力培養學生自學習慣。他的“四遍八步讀書法”有力地調動了學生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魏老師把心理學與教育學有機結合,改革中堅持教學民主與科學思想,實驗成果卓著。
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是由于充分發揮了視覺分析器的作用,又較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因此它比單純講授——聽講單道輸入信息的效果要好。從師生關系看,它突出了學生的學,通過教師的導為主線,以自學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實現以“講”為主向以“導”為主的轉變。這種教學模式的長處在于它越來越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能動性、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理論基礎:這種教學模式也是以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毛澤東同志“要自學,要自己學”,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培養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等指示和教育思想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目標:這種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自學能力、自學習慣,教會學生學習,以適應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的需要。
教學程序:歸納起來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為:自學——討論——啟發——練習總結,其中自學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主要步驟。
教學條件:教師要有的放矢對學生進行輔導的準備,就如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問題要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則自學就會導致自流。學生要在教師的教育訓練下,具有良好的自學意識,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鍛煉提高自學能力,逐漸形成自學習慣,否則教師的輔導也不會有好結果。
這里所研究的幾種教學模式,限于篇幅也只是述其大概。其中的優劣尚無定評,現略加整理介紹,無非是引起大家對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視,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努力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
教育探索哈爾濱63-65G31中學語文教學孟憲倫19971997北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孟憲倫 作者:教育探索哈爾濱63-65G31中學語文教學孟憲倫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