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對素質教育的基本認識
      (一)對素質的界定
  目前,對素質有三種不同的界定方式:1.素質,即人的先天稟賦,指的是個體由遺傳所獲得的生理心理結構、機能及特征。2.素質,即個體現有能力的綜合,指的是可以立即體現出來的能力與品質。3.素質,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與機能。
  我們認為素質應定義為:個體在教育的有效引導下,其先天稟賦與教育、環境刺激有機結合而成的既有利于個體潛能外化,又有助于個體主動形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素質的身心結構與機能。這一概念的界定,著重強調兩點:(1)在教育過程中,個體所形成的素質應當有利于個體潛能的外化;(2)在教育過程中,個體所形成的素質應當是逐步朝著社會所需要素質的維度和水平方向發展。
  素質的基本特征:1.個體性。即素質是個體所擁有的內在品質,是個體生命的有機組成部份,外在的指標可以作為其水平高低的評價成份,如學歷等,但其本身并不是個體的素質。2.內化性。即外界的影響只有被個體的選擇系統選中,并給以同化和領悟之后,才能變成個體的素質。3.遷移性。即外界的刺激一旦被個體內化為自身素質,就會被個體得心應手或較為容易地遷移到多種變化的情境中,而不是簡單地一對一的反應。4.穩定性。即素質一旦形成,就在個體身上以一種穩定的品質形式長期存在。5.發展性。即個體已有素質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既是形成新素質的基礎,又是形成新素質的動力。6.整合性。即外界刺激形成個體素質之后,將會導致個體素質結構和質量的變化。
      (二)對素質結構的理解
  我們認為:素質結構是以先天素質為基礎,以社會需要素質為目標的,由一個中心素質、三大中介素質、七大外顯素質有機組合的一個整體。一個中心素質,即個體的自主性,它是由個體先天的自我發展需要所派生出來的,既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又直接參與個體各種素質形成的素質,它是積極性、主動性和自律性的綜合體現。自主性發揮的如何將直接影響個體整體素質形成的水平。三大中介素質,指的是能力素質,心態素質和習慣素質,它們是個體發揮自主性,將外界刺激內化為自身的外顯素質的橋梁。能力素質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創造性能力、適應能力、抗挫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心態素質包括競爭意識、進取意識、合作意識、開拓意識;習慣素質包括學習習慣、思考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三大中介素質儸雖受中心素質的推動,但也需在個體接受外界刺激影響的過程中得到開發、強化和發展。七大外顯素質,指的是能夠即時體現出來的符合社會需求的素質,它們是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自主性素質。
      (三)對素質形成方式的思考
  素質形成的方式即內化,內化分為兩大類型、四種方式:1.無意識內化,指的是個體不是有意識地接納外界刺激的內化方式,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指此種內化方式。無意識內化,是個體素質形成的重要補充形式,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對個體素質的影響,往往是通過此種方式達成的。2.有意識內化,指的是個體有意識地接納外界刺激的內化方式,按水平可分為三種形式,一是機械式內化,即個體主動參與度不強,只是以機械記憶的方式接納外界的信息,個體運用此方式所形成的素質,與個體已有素質結構聯系不緊密,其質量總體而言不高,至多達到知識性聰明,對開發兒童潛能意義不是很大。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多引發此種內化方式。二是思考式內化,個體主動參與度較高,能夠主動對外界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個體由此形成的素質質量較高,可遷移的范圍較廣,可使個體達到智慧性聰明,是可被個體經常采用的內化方式,是開發兒童潛能的主要方式。三是悟性式內化,即個體全身心地專注于某一外界刺激,并在經常的沉思中突然領悟到某些新知的內化方式。這是個體有意識內化的最高水平,其突出的表現為創造性聰明。它為每個智力正常者所擁有,但常常被個體或教育所忽視引發的一種內化方式,是潛能外化的最佳方式。
      (四)對素質教育的基本認識
  對素質教育的界定,目前大致有如下七種看法:
  其一,所謂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科學的有效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天賦條件提高其素質水平,同時對某些本來不具備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學生,通過教育、實踐、鍛煉,培養提高其某方面素質水平。
  其二,所謂素質教育,即身體素質教育、政治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專業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的綜合。
  其三,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按照明確的目的要求,采用科學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規律,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天賦,對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身體心理、文化專業和綜合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和補償的有計劃活動。
  其四,所謂素質教育,即以開發受教育者潛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其五,所謂素質教育,即人類以自身的身心素質為對象的再生產和再創造,是人類運用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成果去開發、塑造和完善年輕一代身心結構與功能的社會實踐方式。
  其六,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通過有計劃的環境與教育影響,以達到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為目的教育活動。
  其七,所謂素質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
  我們認為: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每個受教育者已有素質為基礎,以尊重受教育者自主性為核心,以社會需要素質為追求,通過對教育內容、途徑、方法、手段進行有計劃的運用與實施,將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轉化為每一個體自我發展的追求,在個體潛能有效得到外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所需要素質的基礎教育。
  素質教育是一種現代教育,是個性的健康發展教育,它與以“片追”為明顯特點的“應試教育”具有明顯不同的特性:1.面向學生的全體性。2.目標追求的現代性和基礎性。3.發展素質的整體性。4.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5.培養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6.辦學方式的開放性。
      二、對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的基本構想
      (一)樹立三大觀念
  1.正確的人才觀。社會的發展有賴于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層次人才的共同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而不是只有能考上大學的人才是人才。應當堅信,世上沒有廢才,只有放錯位置的人才。世上沒有不可成才的人,只有因教育不當或機遇不適而影響其才能展現的人。
  2.全面的質量觀。學科考試分數是衡量教育質量的一個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教育質量如何,應從全體學生以及每個學生的整體變化程度加以衡量,在衡量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要突出對能力、特長與個性方面的衡量,要衡量學生的整體發展水平和推動學生發展的內在因素,而非僅僅衡量有助于升學考試的內容。
  3.科學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自我發展的主體,教育者的任務在于教會學生,但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健體。要引導學生主動走向知識,而非牽著學生走向知識。教育者應當首先為受教育者的發展負責。
      (二)確立九大培養目標
  依據教育方針和《綱要》精神,可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
  1.崇尚科學,注重效率,講求質量,具有嶄新的現代觀念;
  2.積極進取,富于開拓、競爭、合作與創新的精神;
  3.思想道德高尚,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具有關心他人、嚴以律己、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具有對集體、社會、國家的高度責任感;
  4.自我調適能力強,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善于不斷更新完善自己,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探索學習與動手操作的能力;
  6.基礎知識扎實;
  7.對美有追求,具有初步的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
  8.個性發展完善,具有“多能型”的發展趨勢和一種以上的特長;
  9.發育正常,體格健壯,心理健康。
      (三)協同三大教育
  1.開發社會教育資源,協同社會與學校在育人方面的合力作用。
  社會是一所大學校,學校可以以名譽校長、家長委員會或由學校參與的社區教育委員會等形式,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發揮社會教育優勢。
  2.開發家庭教育資源,發揮家庭與學校在育人方面的合力作用。
  學校可以建立家校聯系卡、舉辦家長學校、設立家長接待日、建立學校或班級家長委員會、堅持家訪制等形式與家長緊密聯系,使家長關心學校,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
      (四)設置五種課程
  我們認為素質教育的課程結構應分為兩大類、五種類型,它們是:
  1.顯型課程,即可被教育者直接操作,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的課程。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最直接的體現,包括四種類型:
  (1)必修課,即義務教育階段為達到最基本的素質要求所必須修完的學科課程,諸如語文、數學、體育、美術、自然、品德科目等。其功能在于保證小學階段兒童系統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培養最基本的能力。
  (2)選修課,即除必修課之外,依據兒童的興趣和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根據兒童可接受程度而開設的學科課程,諸如外語課、計算機課、形體課、音樂欣賞課、作文欣賞課等。在小學階段,這些課往往是選修課中的必修課。其功能是為兒童素質的發展奠定一個高起點。
  (3)活動課,即除學科課之外所開設的以滿足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以學生自主參與為原則,以培養特長、發展個性為目標的課程。其功能在于為開發和滿足兒童自我發展的興趣提供機會,提供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的機會,為兒童提供尋求自身發展優勢的機會。活動課的類型可分為學科活動課、文體活動課和科技活動課。
  (4)微型課,即針對多數學生生活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學習中出現的難點問題,心理上出現的疑點問題,有計劃地通過學生的討論、教師的參與與引導而給予解決的小型課程。其功能是對縈繞于學生心中的問題,提供一個自主爭鳴、自我解決的機會。
  在顯型課程結構構建上,應避免分支過細,而要強化綜合課的建設。
  2.隱型課程,即針對學校那些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與安排,使其成為推動學生素質發展的課程。隱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校內人際關系、校園文化(班風、校風、教風、學風等)、環境建設等。
      (五)建立五大運行機制
  1.目標導向機制
  目標具有導向作用。為充分發揮學校目標導向作用,必須確立如下目標維度:(1)學校3~5年發展的總體目標;(2)學生素質達成目標;(3)教師素質提高目標;(4)家長素質提高目標;(5)學校管理水平提高目標。根據達成目標者的認同程度在時間和年段上具體化,越具體越好。
  2.信息溝通機制
  學校內部應該增設一個由專家型的教師負責的科研培訓處(室),發揮三個職能:(1)通過文獻整理或外出學習搜集最新的教育信息,通過深入學校實際了解教師與學生或家長所需教育信息;(2)通過信息報、講座、請進來走出去、或培訓方式傳播信息;(3)對學校素質教育落實情況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向各有關方面進行反饋。
  3.師資素質崗位提高機制
  組織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努力實現五個轉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從不適應教學到適應教學的轉變,從只適應學科、學段教學向一專多能的轉變,從被動適應教學向主動適應并創造性開展教學的轉變,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專家型教師的轉變。
  4.內部活力激勵機制
  我們認為,達到此種目的,需建立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獎懲制度。
  5.質量監控機制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突出強調下述三個方面:(1)改革考試方法,淡化其選拔色彩,力爭做到:第一,廢除學校統一組織的期中、期末考試,建立以教師為主的平時考核記載、期末各項成績綜合評定的辦法;第二,擺脫單純考知識、考記憶的辦法,建立全面質量型的考查辦法;第三,擺脫單一的書面考試,而代之以筆試、口試、演示等多種形式的復合型考試;第四,廢止考試管理上統得過死的作法,改變師生被動的局面,實行分層管理,充分發揮分層管理和自我反饋作用。(2)完善評價制度,實行科學評估,強化形成性評價,推行自我評價,倡導個體內差異評價。(3)實行必要的彈性管理,在確保義務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倡拔尖,允許后進,反對遏長補短,反對求全責備,反對存異求同。
      三、加速構建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1995年5月20日,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河北省中小學素質教育現場會上指出:“我們應該把素質教育的旗幟舉得高高的,把素質教育的輿論造得濃濃的,把素質教育勁頭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氣壯地抓素質教育。”這些話,不僅僅反映出國家教委對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重視,同時也為落實素質教育提供了三條對策:那就是要旗幟鮮明,廣造輿論,鼓足干勁。依據我省小學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八五”期間小學教育改革的基本背景,為加速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我們認為還需采取如下五大策略:
      (一)健全隊伍,協同作戰
  為增強小學素質教育模式構建的原動力,必須改變行政、科研、教研及學校各自為戰的局面,加強各方緊密聯系,建立起“教育行政部門搭臺,教育科研部門開路,教育研究部門輔佐,基層學校實踐”的聯合攻關模式。
      (二)區域統籌,綜合構建
  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必須從一個區、一個縣或一個市的教育發展角度出發,處理好學校與社會在教育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方面的關系,處理好小學與幼兒園、小學與中學在素質培養目標方面的關系,處理好師范學校培養目標與小學師資素質要求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行政、科研教研等部門與學校在改革方面相互協作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依據每所小學的特點,對其橫向聯系方式和縱向發展要求做出構建,并付諸實施。
      (三)主題切入,博采眾長
  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是以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度為前提的,只有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認同,才會有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參與。為此,應提倡每一所小學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去剖析本校教師共識的薄弱點,并將此點升華為一個改革主題,綜合設計,全體實施。在改革中汲取其他學校、其他地區的典型經驗,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
      (四)重點突破,推動全局
  第一,通過繼續教育提高校長的改革意識、社交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二,通過大練基本功、專題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師綜合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通過教材系統化與綜合化的建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傳統課堂評估模式的轉變、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發揮課堂教學的多功能與高效率。
      (五)樹立典型,帶動一方
  依據素質教育模式構建情況、教育思想、以及師資隊伍素質及辦學條件四個維度對學校進行四個等級劃分:示范學校、標準化學校、合格學校、有待發展學校。這四類學校,不給比例分配,只給硬性指標。省里組織人力,重點抓好示范學校建設,使這種學校能夠體現出跨世紀小學的雛形;市里重點抓好標準化學校建設,使這種學校能夠體現本世紀末小學的雛形;縣區重點抓好合格學校建設,使這種學校能夠比較好地反映出目前素質教育的實踐模式,同時引導有待發展學校盡快走向合格學校之列。*
  
  
  
普教研究沈陽9-12G3中小學教育穆道欣/徐治中/劉俊卿/羅英智19961996 作者:普教研究沈陽9-12G3中小學教育穆道欣/徐治中/劉俊卿/羅英智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1:13

[新一篇] 小學生怎樣做研究——基于網絡應用的小學生開放性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

[舊一篇]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模式例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