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流派最早只是在存在主義哲學論述中作為一種對教育問題的設想,還談不上系統理論。50年代以來,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有許多教育家把存在主義哲學應用于闡述教育理論,比較明確地分析、歸納了存在主義教育理論的一系列基本觀點。
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最大的特點是強調人的自由,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類型,師生關系和個性化教育等方面。我們要辨證地分析存在主義教育思想,認真探討其當代的德育價值。
一、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德育解讀
1. 教育目的:文化導向下的發展意識
根據存在主義的觀點,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教育是個人的事。教育不需承担社會道義與社會責任,教育的目的是使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獨特存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個人的人生道路、人生存在和人生意義是個人自由建構的結果。“人,不外乎是自己造成的東西,這自己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這就是說,每個人發展為什么樣子,如何完成自己,主要是由他自己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不是由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塑造成的。但是,存在主義者又承認教育在促進個人自由建構具有重要作用,因為,教育通過文化對人的導向,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潛能,啟發人的天資,從而由人自由地選擇并建構自己的人生存在,確立自己的人生追求,探討人生目的與意義。美國研究存在主義教育理論的教育理論家喬治·奈勒認為,真正自由和個人的獨特性的堅決的肯定,是存在主義為今日的教育哲學提出的動人使命。存在主義把教育的目的理解為在教育者的文化導向下,發展學生的個人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并自由地發展自我和完成自己的人格。德育能幫助個人認識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與選擇道路。從重視人生道路、人生存在、人生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角度而言,存在主義教育目的與德育的教育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2. 教育價值:塑造主體性品格
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因為教育者關切的是學生整個人,及他能成為什么樣人的種種可能性,學生是一個現實的,并有潛在可能性的整體;個性在其成長方面實質上是不受教育者的影響的東西,因此教育者的最大任務就是幫助塑造人的品格。人們可以培養和增強個性,但在教育方面人們卻能夠而且必須以品格為目標。布貝爾認為,教育的關系就是一種純粹的(師生之間)對話關系,要求一個人應當在行動和態度上樂于“承担責任”,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信任感”,主張教育必須通過這種師生關系,才能幫助學生按照個人的意志自由選擇重點,并激發他們去發現關于上帝和永恒性價值。因此信任是進行教育的重要因素。相互之間的信任是師生之間對話的基礎。布貝爾認為,必須按照他們是什么樣的人——而不按照他們目前此刻是什么樣的人,不要按照他們實在是什么樣的人,而要按照他們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來對待他們。這種教育思想所包括的信任將是促進學生向理想品格轉化的重要因素。布貝爾也認為,那些具有獨立品格的學生不愿意聽任自己被人教育,如果有人告訴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問題是早已確定的真理,他們甚至會起來反抗。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足以對學生的整個人起著真實的影響。因為在道德教育時,你無需一個道德方面的天才,但你卻需要一個生氣勃勃的人,而且能與自己的同伴坦率交談的人。當他無意影響他們時,他的蓬勃的生氣向他傾注著,極其有力而徹底地影響著他們。這就是說,當教師贏得學生的信任時,學生對于接受教育就不會反感,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師生之間才可能有真正的對話。
3. 教育類型:蘇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基于理性傳統,重視理性教育和知識傳授的經院式教育;二是以教育為中心,教師處于中心地位,學生處于受支配地位,學生完全服從教師權威,對教師言聽計從的師徒式教育;三是蘇格拉底式教育類型:教師與學生處于同等地位,教師的注意力是引導學生對真理的尋求,知識的真實性要看學生個人主觀的價值,教學應把個人的“主觀性”作為出發點。
存在主義者推崇蘇格拉底式的問答式啟發法,而反對傳統教育只重教師講授的方法。因為只有在教師的啟發、詰問、引導和師生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充分獲得自由發展,促使他在自我選擇之中了解、學習他所需要的東西。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存在主義者特別重視個別教學,認為這才符合學習者個人意義的探索和發現,而不贊成用集體教學來培養“成批的頭腦”。為此,教師就要面對每一個學生個人來促進他的自我發現,而不是面對全班。所以,存在主義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關系應是“我與你”,而不是“我與你們”。存在主義者認為,班級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善于在集體中更好地發現自己,有效地培養個人的獨特性。存在主義極其重視教師的作用,但與傳統教育不同,它認為教師并不是知識傳授者或解決問題的顧問,教師只是幫助學生走向自我、獲得自我的人,他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尊重彼此人格的關系,是兩個自由個性之間的相互信任,因此教師對待學生是“我與你”的關系,而不是“我與物”的關系,凡是好教師應該把學生看做是一個具有獨特的完整個性的人,而不看做是自己的意志可以強加其上的物。因此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教師本人首先要是一個實現了自我、性格得到了自由發展的人,不受任何力量所左右。教師是通過自己的人格來影響學生的人格的,他應該知識廣博,感情豐富,對學生誠實,贏得學生的信任,而只有信任才有真正的教育,才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與自由。
4. 平等對話的師生觀
在存在主義看來,對話是教學中交往的重要形式。師生“我-你”關系應是一種對話關系。所謂對話是指師生之間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的立場上,通過談話與傾聽,師生之間進行雙向溝通與交流。對話關系不僅表現為一種言語交流,更重要地體現為師生雙方在對話中內心感情世界面向彼此敞開和接納,是雙方共同在場、相互吸引、相互包含的關系,對話更多地是指雙方的相互接納,共同分享。雅斯貝爾斯說:“對話以人及環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對話展示了對話雙方的精神追求,因為,“對話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認識的途徑。”布貝爾的哲學是一種個人人格至上的哲學,即一種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哲學。精神不寓于自我之中,而寓于我和你之間,精神不像在你周身循環的血液,而像你所在呼吸的空氣;一個人是通過你而成為我的。但是我和你的對話不僅是言語上的你來我往而已,而是寓于生活深處的具體體驗。布貝爾認為,大多數教學是言詞的操縱或進行口授,兒童被迫屈從教師的意志,屈從于教師所監管的一套固定的知識。因此,他不僅反對課堂上的個人專制,還反對他所認為的非人格化的知識專制。布貝爾認為,教育不是一種傳道授業者。當把教學理解為傳道授業時,教師就被貶值為傳授知識的手段,而學生也被貶值為這種傳授的產品;知識成了統治者,而人則成了手段和產品。因此,知識根本不是傳授給學生而是“提供”給學生的。布貝爾的這種對話教學的基礎是教師的誠實。教師對學生誠實,學生才會信任他;因而當師生對某個題目進行討論時,學生知道教師的解釋是明智的解釋,教師也知道學生會權衡教師的解釋而給予應有的重視。
5. 個別化教育
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的現實部分與人的遺傳素質有關,此外,還要受到他自身以外的力量,如家庭背景、社會地位、早期教育經驗等的影響,每個人的氣質、興趣、需要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存在主義反對在教育方面無視個人的獨特個性,按照一個模式對人們進行加工和塑造;提倡尊重個人的自由選擇與決定,實施個別化教育。存在主義者認為,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教學進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可整齊劃一;也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對學生提出學業成績的要求。存在主義者認為,即使進行集體教育,也是以尊重個人的獨特個性為前提的,集體教育目的也是為了教育個人,使個人得用集體來取得個人的自我實現。薩特認為,我們的目的是達到一個真正選定機構,在那里每個人都將成為人,其中一切集合體都同樣的富有人性。奈勒在《教育、知識和關于存在的問題》中也提到,作為個人而存在的德育,是教給個人自發地和真實地生活,正如他自己的本性所要求那樣。
二、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德育啟示
作為一種個人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重視個人的處境,強調通過個人的選擇去獲得人生的意義,而教育只是個人選擇中的一部分。存在主義者布貝爾說:“我試圖向學生們解釋妒忌是可鄙的,我立即就會感到那些比我們的同伴較窮的人內心的反感。我試圖解釋恃強凌弱是邪惡的,我立即就會看到強者嘴角上所掛著的抑制的微笑。我試圖解釋說謊破壞社交生活,卻發生了一種令人驚奇的情況:班上的一個最惡劣的說謊的老手竟能對說謊的破壞力寫出了一篇絕妙的短文。我犯了以倫理學進行說教的錯誤。”在存在主義者看來,教育純粹是個人的事。教育除了對個人,無論對公眾、集體或社會都不承担責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生活方式。
我們要改變傳統的向學生灌輸或傳授某些東西,或者認為教育是為了使學生能夠適應什么,或者使學生能夠獲得解決問題的觀點。這種傳統的教育觀點是以外在的東西為定向,完全忽略了學生作為人的個人的存在。同時在德育方法上要注重方法論原則,允許學生最大限度地自我發展和自我選擇。適合這種方法論原則的,如蘇格拉底式的,個別化教育的,創造性活動的教育方法,反對采取空泛的說教方式,因為空泛的說教會被學生當作是“考生常談”,絲毫起不了教育作用,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雖然存在主義關于人與他人關系的看法并不一致,如薩特認為“他人就是地獄”,布貝爾認為個人與他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而且多數存在主義教育家贊同后者。在布貝爾的這種關系中,雙方都不把對方作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誠地賞識對方、歡迎對方、肯定對方,同時也對方的賞識、歡迎和肯定。這種“對話”或“交流”的關系,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實現真正的自由是至關重要的。
這種“對話”或“交流”的關系,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存在主義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開展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人本身的存在是我們認識問題和價值取舍的終極依據和標準。正視人的存在,珍惜人的生存權利,關注受教育者的歡樂和痛苦,理解受教育者的尊嚴,應該成為當今以人為本的教育的追求目標。”它有利于我們的教育培養出既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較強的技能的人,適應當前日益競爭的社會,又能以博大的胸襟、包容的心態,關注他人、社會和自然,真正做到科學與人文教育的融洽共生。
存在主義哲學,它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它是對處于意識危機中的人的自我拯救,是對工業社會里的人在價值失衡中的一種重塑和提拔。然而,它在拯救個人、武裝個人的同時,迷失了社會的存在,強調個人的選擇而忽視社會的選擇。所以,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優缺點就相對突出而鮮明,重視個人在教育中的主觀且主動而重要的作用,忽視社會、環境對個人的決定性影響。具體說來,存在主義教育在這些方面的觀點值得肯定的是:強調個人意識的發展,自我責任感的培養,在道德兩難的沖突中通過正確引導選擇進行道德教育,培養民主的對話或交流式的師生關系,注重蘇格拉底式的啟發性教育,重視隱性教育(非連續教育)的開發,強調尊重人格的個別化教育。然而,由于存在主義教育重視個人的自我實現方面,強調個別的存在,而忽視普遍的教育、集體的教育和社會的教育,選擇個人的道德而否定社會、集體的道德,強調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自由選擇,否定道德的客觀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否定教師在德育中應有的作用。這些觀點其結果甚至會導致取消學校和教育的傾向。德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而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否定這種本質,這就是它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因此,對待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應采取一種客觀、謹慎和辯證的態度,肯定其積極的一面,正視其消極的一面,并結合當前我國德育現狀和發展趨勢,加以正確利用。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武漢34~36G2思想政治教育周勇20062006
周勇,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
作者: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武漢34~36G2思想政治教育周勇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