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寫作教學的世紀性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前,我國寫作教學的現狀是不盡人意的,甚至可以說是處于一種貧困狀態。1995年第1 期《中學語文教學》上刊登了陳軍老師的一封信,引起了一場關于“中學生應該寫什么樣的文章”的討論,這場討論雖然已告一段落,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深遠的。陳軍老師在信中說:“文章是什么?中學生為什么要學會寫文章?學會寫什么樣的文章?這些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我們究竟弄清了多少,還很難說。”事實也正是如此。陳軍老師的這封信,以及這場討論所反映出的由于我國目前寫作教學的貧困而給我們帶來的對這些根本問題的懷疑和困惑,則是一個嚴峻而不可否認的事實。面對寫作教學中的懷疑和困惑,我們恐怕不僅僅要討論“中學生應該寫什么樣的文章”,更要進行一場如何走出這個困境的討論。于是寫作教學的出路問題成了我們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世紀性思考。
      一、寫作教學現狀貧困原因分析
  寫作教學改革的呼聲是很高的,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為什么十幾年來我們竟沒有走出這個貧困的現狀?我認為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們對于寫作思維特性的研究還很不夠,更沒有拿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對策來。具體表現在:
    1.忽視了寫作對象復雜性的研究
  寫作思維的對象是人以及那些直接與人發生著關系的現象和事物。在社會與自然構成的這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龐大的網絡中,把一個人作為思維對象簡直可以說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擺在學生面前的一個難題是:思維主體無論如何不能夠讓思維對象的多維性與多變性盡符合于他的研究與探討。認識和揭示這樣復雜的對象對于成熟的完善的思維機能來說尚且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對于不成熟或剛剛成熟的思維機能來說,其艱難程度就更大了。正因為如此,學生對于社會、家庭、學校中的一些現象和事物,雖然熟悉,卻難以洞悉其本質特點,更不知如何將復雜的對象條理化,因而總是令人遺憾地舍棄那些有價值的材料,而經驗性地胡編亂造,甚至用一些舊的套路去寫一些寫爛了的老題材。
  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只看到學生寫作內容空洞的表象,而沒有看到學生寫作內容空洞的實質,總是錯誤地把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歸納為學生缺乏生活的體驗,于是提出了寫作教學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素材。這種提法由來已久,時至今日,不少教師在文章中也滲透了這種觀點,可是實際效果如何呢?我們并沒有走出寫作教學的困境,相反地,在一些基本問題上我們卻疑惑起來了,難道這種提法就不值得人懷疑嗎?
  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總要接觸一些人和事。有人作過統計:一個人如果將一天中的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至少可寫成一本書,而一個學期所規定的大作文也不過七八篇,材料照例應該說是綽綽有余了,而他們竟無材料可寫,如何解釋?恐怕是記憶的倉庫未曾打開。關于這一點,劉國正先生有一番極中肯的話:“事實上,中學生,十二到十七八歲的孩子已經閱歷很多。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其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會叩擊他們的心弦,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奮。他們有很強烈的求知欲和辨別是非的要求;他們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好、追求和理想;他們有一個時而變幻色彩、時而涌起波瀾的天真爛漫的生活領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寶庫就在身邊,他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因為他們誤以為面包和鹽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寶藏的緣故。”(見《課程·教材·教法》1992年第9期)無疑, 這段話是極有說服力的。
  有位教師帶領學生游覽了長城,回校后老師出了《長城觀感》的作文題讓學生寫作,當場不少學生左右為難。有個學生只寫了“萬里長城長也長”這句話后就擱下筆來了,不知如何接下去。經老師啟發,他又提筆寫了第二句“萬里長城長又長”,又抬頭看屋頂了,老師看到他這樣為難,再從旁提示,于是這位學生硬著頭皮寫第三句“萬里長城他媽的長”,就低頭伏在作文本上了。這事也許有點兒夸張,但反映觀察之后仍然寫不出作文的現象卻是真實可信的。對于這些為數不少的同學,讓他們作更多的觀察,恐怕也是無濟于事的。
    2.忽視了思維過程的抽象性的研究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別的領域中的思維往往可以接觸具體可見的事物或實驗程序直觀地顯示、補充、修正和完善思維的整個過程,比如數學的運算可以借助計算機或別的儀器來完成,物理化學的問題可以通過實驗課幫助解決,惟獨作文,它既無直觀教具,又無公式原理,無論是形象的觀照描繪,還是情緒的體驗和抒發,或者是思維的醞釀闡述,結論的形式表達,都不能夠及時地得到直觀的印證,整個思維過程完全是在抽象的情況下完成的。這個特點大大增加了寫作的難度。
  寫作思維過程的抽象性,恐怕是形成學生作文難的最大的攔路虎了,然而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卻顯得無能為力。在教學中,不少教師是非常相信寫作技法的。作文指導課上大談寫作技法:如何選材,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等等,歸類分析,很是細膩。他們把這種技法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是解決寫作思維過程的抽象性的惟一方法,可效果如何呢?可以說毫無用處。正因為如此,魯迅就不相信“小說作法”之類的說法,他說如果我們一味地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馮亦代也說,一味相信法,“只能誤盡蒼生, 把原來可以造就的人推入深淵”。 (《龍套瑣語》載《讀書》1987年第7期)因此,靠教師的寫作技法的講解, 是絕對解決不了寫作思維過程的抽象性的問題的。一篇文章由形象要素和思想要素兩部分組成,但兩者的組合卻是千變萬化的。文章的形式要適合文章的內容,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這可是個變幻莫測的魔方,這絕不是幾個簡單的程式可以說明的。
  盡管如此,作文還是有法可循的。蹇先艾與魯迅、馮亦代持的是同樣的觀點——否定寫作技法,同時又說:“至于從實踐中來的,從作品和作家創作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方法和技巧,魯迅并不反對。”(轉引自《寫作》1984年第6期)換句話說,要寫好作文,必須細悟范文, 從中尋找出適合自己的材料與思想的表達程式,這樣才能化抽象為具體。魯迅也諄諄教誨我們:“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可是在教學中,我們卻把這些教誨置之于腦后了,凡是模仿的作文,一概斥之為“葫蘆文”,而讓學生一步登天地“創作”,如此教學,無異于讓他們在寫作思維的抽象胡同里瞎折騰,寫作教學有何成功可言?寫作教學如何能走出這個困境?
    3.忽視了思維表達的明晰性的研究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許多思維過程與結果,是不需要用清晰條理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要達到“意會”的程度就行了。比如打籃球,如何帶球過人,如何投籃,其中也不乏愉快的精神享受。凡是喜歡打籃球的人都能“意會”到,人們稱這種“意會”為模糊思維。其實,達到了“意會”這個境界,對于客觀事物也就基本上達到了認知的程度,而且,人們對周圍世界所采取的許多行動,正是在“意會”了的情況下進行的,同樣可以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但是,寫作思維則要求達到“言傳”的程度——需要將這種過程與感受用文字有條理地清晰地表達出來。如果說“意會”只是一種較為模糊、紊亂的思維境界的話,那么“言傳”就是一種完全清晰、有條理和真實的境界了,而且,寫作思維的“言傳”比一般情況下的“言傳”,其過程與結果應該更清晰、更有條理、更充分、更有邏輯性。
  有個女同學喪父后非常痛苦,她很想寫點文字來紀念她的父親。可是怎么寫呢?盡管她對父親生前很了解,對父親很有感情,做文章的必備要素完全具備了,可她就是寫不出像樣的文字來。她的寫作思維還處于一種“模糊”的境界,離清晰而有條理的表達還有著一段距離。前蘇聯作家法捷耶夫把創作過程分為三個時期:1.積累素材期;2.構思期;3.寫作期。他認為這三個時期中,最困難的是構思期,因為這是寫作思維由“模糊”趨向于“清晰”的關鍵。構思期困惑著作家,作為一個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遠遠低于作家的學生更是受著構思的困惑。因此,這位女同學寫不出像樣的文字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實:盡管給材料作文為學生提供了材料,命題作文又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但他們仍然覺得無話可說,仍然寫不出好作文來,其原因也在于此。而如何促使學生的寫作思維趨向于“條理化”、“清晰化”,我們對此研究得還很不夠。
      二、走出寫作教學困境的方法探討
  要走出寫作教學的困境,就必須加強對上面所述三個寫作思維特性的研究,如果我們能拿出有力的對策來,那么作文教學就會獲得大面積的豐收。這個研究過程是漫長的,也絕不是單憑個人的力量所能解決的。我認為,目前我們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任務是繼承傳統教學中有用的成分,尤其是模仿訓練,并切實地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聯想能力、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評判能力,惟有如此,我們的寫作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
    1.悟文“析法”,加強針對性
  練武有套路,習字有字帖,書法要臨摹,一個初學寫作者自然也離不開模仿,這是傳統教學中的精髓,也是學習寫作的一條基本規律。大量事實證明:讓學生進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復雜的思維對象條理化、抽象的寫作思維過程具體化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謂學文有三偷,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這種“偷”就是模仿。偷其意、偷其氣就是模仿中的創新。讓學生從范文中得到啟示與借鑒,可以領悟到作者的寫作技巧,進而變成自己的寫作本領,進入近代學者黃季剛所說的“妙得規摹變化之訣,自成化腐為新之功”的境界。關于這一點,請見拙作《偷字·偷意·偷氣》(《讀寫月報》1996年10期)。
    2.提倡自由練筆,發揮學生的個性
  一學期,課內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這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量變質才能變,沒有一定量的保證,怎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讓學生課外自由練筆,是加大學生寫作量,促使學生多寫作的一種好方法。這種自由練筆由學生自己選材,自己命題,舉凡人物速寫、景物素描、音樂欣賞、書畫評析、詩文鑒賞、影評劇評、時事評論、旅游觀感、讀書筆記、知識小品、經驗介紹、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場印象、街談巷議、社會調查、學校新風、家庭瑣事,以及各種文體的習作,或虛或實,或長或短,即興命筆,均可寫入練習簿中,這種自由練筆能豐富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能使學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條理、清晰地貯藏于大腦之中,并由這種自由練筆改創成正規的作文,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班的十幾位同學都在報刊上發表過優秀作文,并多次獲獎,這同他們平時的自由練筆是分不開的。
    3.讀寫評析,培養學生認識的深刻性
  學生認識水平低表現在缺乏辯證的觀點以及抓不住事物的關鍵和實質上。比如為了強調信心的重要,就說“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為了強調虛心的必要,就說“虛心的人在事業上一定成功”,統而言之,談不出個所以然來。
  面對學生認識水平低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多讀、多寫分析評論文章是有益的。
  寫評論文章,一是與課文結合,如讀《促織》就寫《如何認識成名因促織而致富》,學《鴻門宴》就寫《從〈鴻門宴〉看項羽為什么失敗》;二是結合課文認識社會現象,如讀《包身工》就寫《如何看待“打工仔”“打工妹”現象》;三是結合學生思想生活實際寫思想評論,如《〈追求〉讀后》、《對“早戀”的看法》、《要主宰自己》等。
  讀分析評論文章,學生會與自己的認識作比較;寫分析評論文章,學生會認真揣摩思考,這都會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并進一步培養他們對社會認識的深刻性。
  如果我們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這幾方面的訓練,我想寫作教學是可以走出這個困境的。
  總之,目前寫作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已是無法回避的了,我們必須作更深入的研究,拿出有力的對策來,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語文教學通訊臨汾23~25G31中學語文教學陶振環19981998江蘇/陶振環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臨汾23~25G31中學語文教學陶振環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1:01

[新一篇] 對上海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考察報告

[舊一篇] 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文學教育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