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中的語文教學模式設計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設計背景
  現如今,在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心目中,語文已經被數學、英語以及理化等學科擠壓到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成為了雞肋。語文成績不過是高考總分中無關大局的點綴,而語文教師則常常是不冷不熱的陌生人。
  是什么原因使語文淪落到這樣尷尬的境地呢?這其中固然有應試教育的功利思想在作祟,但更重要的是語文教學本身存在許多問題。以文化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熏陶為主要內容的語文教育應該是開放性、創造性、情感性和實踐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忽略了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往往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老老實實地聽,形成了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滿堂灌”,以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語文敬而遠之。如何激發中學生,特別是學業不良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學有所樂,學有所成,是每個語文教師都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二、理論基礎
  成功教育的宗旨是通過教育改革,促使學生特別是學業不良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成功,改變消極的自我概念,觸發學生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學習內部動力機制,自我開發潛能,成為學習的成功者,進而為其成為社會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質的準備。因此,它就與應試教育、學歷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不只是取得應試的成功,而是實現多方面的成功,不但要在學習上成功,而且要為在社會中成功做好準備。其次,它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改變了教師包辦一切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第二,它把成功看作是一個過程性概念,通過創設成功機會,幫助學生成功,從而轉變學生的自我概念,開啟內部動力機制,進而從小成功走向大成功,從局部成功走向全面成功。
  正因為如此,成功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必須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極大調動其積極性、參與性的教學;必須是在充分研究學生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個體特點,因材施教的教學;必須是立足于學生原有基礎,循序漸進,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的教學;必須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鍛煉其多方面能力,促使其全面發展的教學。《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分組探究式教學模式正是對這個號召的最好響應。
  三、教學流程
  分組探究式教學模式實際操作起來可分為設疑、分組、探究、交流及反思五個環節,具體情況如下所述。
  設疑。疑惑是障礙,克服障礙就是成功,這是探究的起點,興趣的來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對于學業不良的中學生尤為適用。因此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精心設計,為整個教學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疑惑都可以作為探究的問題,必須是那些包含有新的理論觀念或能夠帶來新的體驗的問題才有研究的價值。問題的設置必須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處于最佳發展區域之中,使學生跳起來摘桃子,也摘得到桃子,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化為進取的動力。要聯系生活實際,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課文時,可以創設警察破案的情境來提出誰是殺害別里科夫的兇手這一問題等等。
  分組。現行的班級建制一般是大班教學,每班學生數少則四五十,多則七八十還不止,學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給因材施教造成了困難。而按能力水平層次分組教學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難,同時還能鍛煉學生個人學習時極少運用的多方面能力,實現成功教育讓每個人都能成功、都能全面發展的目標。另外,根據情緒感染原理,合作組中一人的積極情感可感染其他合作伙伴。學困生在這個積極的氛圍中能逐漸形成積極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這些,都將為其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在分組時要注意以下問題:分組的方式可以是同層次的學生分在一組,也可以各層次學生搭配組合為一組。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組內交流,但組間交流有困難;后者有利于組間交流,但組內交流有難度。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加以選擇。每小組人數不能太多,以4-6人最佳,既便于組織管理,又方便圍桌而坐開展活動。在最初學生不熟悉這種學習方式時,可從兩人組合開始。不同小組根據其能力水平可以確定不同的探究任務,小組的組合可以定期改變,這有利于學生學會與不同伙伴協作,適應不同的學習任務。
  探究。即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自行探索研究作出解答的過程。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引導他們深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探索的快樂、成功的喜悅,進而自我開發潛能,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因此它是促使學生從幫助成功走向自主成功的重要環節。在探究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在活動開始階段可由教師提出問題,確定研究方向,但最終要達到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研究解決高度。例如同一單元的課文往往聯系緊密,可部分交給學生去自主研究,由學生確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計劃,選擇研究方法,甚至進行檢測評價,從而增強其主體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整個探究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也應關注和參與整個過程,進行方法指導,并及時提醒偏離方向的小組回到主要問題上來。要把個人研究和小組協作結合起來,既要發揮個人的獨創性,又要體現集體的合作精神。要指導各小組合理分配研究任務,努力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敢于嘗試,做到各負其責,人盡其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向成功大膽邁進。
  交流。探究的終點是對探究問題的合理解釋,然而學生個人也好,小組也好,并不一定能正確的加以解釋,或者不能全面的進行解釋,這就需要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討論可以共享資源,可以相互促進,可以取長補短,從而圓滿完成探究任務。關于交流要注意以下方面:交流的過程可以是溝通性的,也可以是競爭性的,關鍵是競爭對象指向的是學習的伙伴還是學習的目標。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討論式,也可以是表演式,還可以是報告式,關鍵取決于交流的內容和對象,例如疑點難點應該討論,經驗收獲需要匯報,小說戲劇可以表演等等。交流活動應該貫穿探究的全過程,既存在于組內,也存在于組間,應該在探究結束時和探究的過程中,隨時都可以調整探究的方法和方向。要盡量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尤其是學業不良中學生參與交流的過程,既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又增進了相互了解,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教師還要營造充滿民主的課堂氣氛和輕松活潑的人際關系,來保障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們能夠暢所欲言。
  反思。成功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某些具體的知識,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其持續發展、不斷成功打下基礎;語文教學的外延也并非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探究活動的結束,并不代表教學目標最終實現。即使是最初設置的疑惑得到順利解答,整個探究的過程也不可能是條直線,更何況隨時都可能遇到新的問題和產生新的想法。教師應組織學生對之進行反思,把其中有價值的東西提煉出來,以便作更深入的研究。只有這樣語文的課堂才真正是開放性的,語文的學習才可能是創造性的。此外教師還應提醒學生總結好的探究方法,改進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感性經驗轉化為理性認識,從而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協作技巧得到提高,為下一個教學計劃的更順利實施做好準備,也為他們今后能自我學習、自我探究打下基礎。
  四、教學效果
  分組探究式教學模式既是對教學方式的變革,也是對學習方式的變革。在這一模式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探求者;不再是應試教育的囚徒,而是成功教育的主人。在這一模式下,教師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不再是全面操控教學活動的導演,而是參與研究過程的伙伴;不再是是非正誤的評判者,而是為學生探究活動提供資料和咨詢的顧問。在這一模式下,教學評價的對象不再只是結果,而更加注重過程;教學評價的手段不再只是考試,而更多的是探究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和任務;教學評價的標準不再只是分數的多少,而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的高低。在這一模式下,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發展區域,每個學生都能體現自我的價值,每個學生都能感受成功的樂趣。
  總之,分組探究式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使每一個學生部參與到教與學的全過程中去,讓語文課真正“活”起來。如果運用得法,它必然會成為教師和學生通向成功的橋梁。

基礎教育參考京46~47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李一20072007
李一,湖北省黃石三中。
作者:基礎教育參考京46~47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李一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1:29

[新一篇] 成功教育與素質教育

[舊一篇] 成功教育的基本模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