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科技革命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肇始于20世紀中葉的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先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引起了世界面貌的極大改觀。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微電子技術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使我們生活著的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乃至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科學技術發展方式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本身也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和趨勢。
1)科技活動全球化。
科技活動全球化趨勢,是當今科技活動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趨勢的出現是同經濟全球化一脈相承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一國經濟對另一國經濟的依賴性變得越來越大,那種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點。與此相應,科技發展的模式,也已經超越了國界,表現為各國科技合作和競爭。
科技活動全球化是指越來越多的科技活動的目的、問題和范圍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認同,科技活動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科技活動的規則與制度環境在全球范圍內漸趨一致等等。
科技活動全球化,其核心內容是研究開發資源的全球配置,即按照比較優勢在世界范圍內培植研究開發資源,以求研究開發產出最大;科學技術活動的全球管理,即不僅研究開發的組織是向全球開放的,而且各國均在統一的制度框架和標準下,按照共同的國際規則進行科技成果的交易,并為科技成果的持有者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研究開發成果全球共享,即在一定的規則和條件下,科技研究成果的應用是全球性的,科學技術知識的逸出和擴散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現象。
科技活動全球化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代科技往往是跨學科,跨領域的,一個國家的科技力量往往不能勝任;二是現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一個國家的財力也難以承担;三是以科技為依托的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這些都為科技活動全球化提供了內在驅動力。科技活動全球化的外在表現是各國都建立了雙邊的或多邊的科技合作關系,并加入眾多的國際科技組織。可以預言,不久的將來,一個類似于經濟聯合國WTO那樣的科技聯合國,將會誕生。到那時真正的科技活動全球一體化就會到來。
2)科技、經濟一體化。
科技經濟一體化,這是21世紀科技發展的又一個趨勢。科技與經濟的互相滲透、互相結合、互相依存、互相作用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延續下去。這種一體化,不只是簡單的結合,不只是科技發展為經濟進步服務,經濟建設以科技為先導,而且是二者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科技系統不再是與經濟系統相平行的獨立系統,而它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系統中的一個要素、一個組成部分。其標志就是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不斷升高。目前,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已達85%左右,從宏觀上講,科技發展的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從微觀上看,科技進步與否已成為企業生死攸關的關鍵。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其R&D的缺位或不足,將導致該企業的迅速出局。科技經濟一體化最現實的體現在一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上,最現實的體現在企業的生死存亡上。
3)國際科技競爭白熱化。
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綜合國力的競爭已經主要表現為科技實力的競爭。特別是冷戰結束后,科技競爭更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以圖通過科技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本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鞏固和提高其在國際上的地位。
國際科技競爭在科技發展的所有方面全方位的展開,已達白熱化程度。尤其是各國政府部門,對科技干預的廣度和力度不斷增強,各國都將科技發展放到了其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上,為此,不少國家設置和完善中央科技管理部門,以把科技發展置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與此同時,各國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發達國家的R&D占GNP的比例一般都在2%~3%之間,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也在1.6%左右,而韓國預計在2001年達到5%,我國也破天荒的在2001年超過了1%。政府干預的另一個方面是,集中優勢力量迅速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中,各國政府均推出大型高科技計劃,企圖借助“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的模式,以求在高科技領域中取得突破,從而在白熱化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4)信息技術迅速崛起。
信息技術的崛起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信息技術的崛起,或者說信息技術革命,其代表是互聯網的出現和“信息高速公路”設施的普及化、國際化。20世紀末,因特網已遍及世界各地,信息傳輸由單向取用到多向交流,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整個世界不可避免地發生著一次巨大的變化和飛躍。因為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廣泛滲透性,使它不僅僅在信息技術本身上使用,而且幾乎滲透到所有的科技、經濟、社會等領域中,任何一個生產部門、任何一個管理部門、任何一個政府部門,甚至人類的所有學習、工作、娛樂、休閑,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取得高的效率。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帶動一切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誰在信息技術領域中居于領先地位,誰就會掌握未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都無一例外地將信息技術列為21世紀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并制定出相應的發展計劃。一時間,信息技術在一些關鍵性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是第二代互聯網的建設,把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潮。
2 新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新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概括地講,新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體現在三個不同的層面上。
1)新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宏觀⒄狗較虻撓跋臁?br> ①傳統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是為培養少數社會精英服務的。適齡青年(18~25歲)的入學率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只有20%左右,發展中國家僅僅只有6%~7%。大學成了遠離社會經濟中心的象牙之塔。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科技革命所帶動的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大學為社會培養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以滿足新科技革命所推動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于是,大學教育不斷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②傳統的高等教育始終處在經濟社會的邊緣,很難與經濟社會融為一體。因為在農業經濟時代,手工業和農業生產主要靠個體經驗而不需要高深的知識;工業經濟時代,高等教育雖然逐步走向社會經濟,為工業生產提供服務,但它仍然始終停留在社會經濟的邊緣,而無法走進社會中心與社會經濟融為一體。在21世紀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顯示出知識將成為生產力的內在基本要素,發現、傳播、利用知識人才,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因此,作為知識生產源和人才生產源的大學,越來越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成為經濟社會中心是高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新科技革命的必然結果。
③傳統的高等教育是作為“事業”來興辦的,或者由政府直接撥款,或者由私人基金會資助。因而,傳統的大學深居象牙塔中而獨善其身。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科技革命的到來,大學要生存,要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純粹的政府撥款或私人基金會的資助已無法滿足大學的需要。也就是說,將大學作為“事業”興辦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將步履維艱。可以認為,高等教育產業化、市場化正在逐步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因為,在新科技革命到來之前,大學對經費的需求是很低的,一所大學只要有師資隊伍,簡單的校舍和圖書、實驗設施就可以開辦了。但是,在科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以及高新技術日益成為這個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的條件下,大學的運轉和建設就需要一筆龐大的資金,單純的政府撥款和私人基金會的資助已難維持大學的正常運營,尤其是為了跟蹤和創新現代科技,還得有大量的風險投資。因此,大學必須轉向市場,逐步形成以市場籌措與政府投入相結合的經費來源新格局。也就是說大學必須更加關注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依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適時調整、科學配置和合理使用高等教育資源。
④新科技革命引發的科技全球化趨勢,也必然會導致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趨勢。如前所述,科技活動全球化是當今科技活動的首要趨勢。科技活動全球化必將成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有力助推器。因為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能在科技活動全球化的趨勢下提供科技全才,它必須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結成聯盟才能適應這種趨勢。也就是說,科技活動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聯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實現方式。此外,聯合辦學、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校際交流頻繁,也明確表明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科技活動全球化還將給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更深刻的影響,科技活動全球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世界名校之間的全方位的合作,如互派訪問學者、交流教師、交流留學生、合作辦學等等。這種全方位的合作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⑤信息技術的迅速崛起,必然會促使高等教育向開放化、網絡化方向發展。隨著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長足進步和日益普及,以開放化和網絡化為基本特征的遠程高等教育呈現出令人鼓舞的前景。有資料顯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建校20多年來,充分利用衛星電視、計算機和電信三大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已與全國44所省級電大、841所地市級電大、2萬個教學點,組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遠程高等教育教學系統。20多年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已培養畢業生260多萬人。網絡大學、遠程大學、虛擬大學正成為高等教育的新興力量。例如,深圳市創辦了以網絡技術支撐的新型大學園區:深圳市虛擬大學園。國內已有30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入園,啟動了通過網絡實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上述5個方面的影響,無一不從宏觀上制約著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和模式必須充分考慮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可以預期,隨著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將會出現有別于傳統高等教育模式的新型大學。
2)新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影響。
為適應新科技革命的需要,高等教育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將不得不做出重要改革。
一方面,設置與新興科技發展有關的新專業,改造或撤消落后過時的舊專業,調整專業面過窄的專業,拓寬專業的覆蓋面。例如傳統的電真空管專業、半導體專業等等,已融入專業面更寬的電子信息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與此同時,新增一些涵蓋面更寬的專業如計算機網絡工程、電子商務等等。教育部2000年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從原有的400多個專業縮減至198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而做出的重大調整。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方面,以往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往往專業面較窄,知識較陳舊,能力不夠強。現在,隨著新科技革命推動產業界的迅速發展,社會廣泛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也必將轉向以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社會急需人才為主,以適應新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與此同時,在學科建設方面,高等院校在保持自身學科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地向其他各個方向擴展,以求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相適應,擴展新的生存空間。
3)新科技革命對高等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的影響。
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怎樣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同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必須以科學的新進展和技術提供的新手段為基礎。
①新科技革命,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崛起,不斷地變革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黑板加粉筆式的,教師滿堂灌,學生拼命記,教師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學效果還不盡如人意。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幾十年一貫制,至今仍在相當程度上存在。但從20世紀八十九十年代開始,特別是隨著微型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和普及,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多媒體教學、CAI,甚至遠程同步實時教學均已得到廣泛應用。
首先,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電化教學的內涵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傳統的電化教學,僅限于放放錄像,一個教師負責多個班級,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或者利用校內閉路電視,由一位教師給眾多的班級統一授課。在90年代中期以前,這仍然是一些設備比較先進的大學電化教學的主要內容。但是,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目前,CAI教學已在一些大學廣泛采用。特別是視頻展臺的應用,可以隨時隨地展示圖片、實物、文字、表格等,而免去了傳統投影機和幻燈機膠片和幻燈片制作的麻煩。同時,即使是播放錄像,教師也可以隨時選擇最精彩的片段,并給予講評,而不象傳統的錄像課,從頭到尾,一播到底,從而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課堂教學效果也大為提高。
其次,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利用校園網等局域網進行交互式教學的方式正在蓬勃興起。校園網的普遍建立,為在校園內進行大面積的交互式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特別是在輔導答疑、批改作業、教師質疑等方面,改變了原有的模式,這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實施因材施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再次,信息技術的迅速崛起,帶動了遠程高等教育的異軍突起。遠程高等教育的發展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從傳統的活字印刷,到激光排版、照相排版、大型計算機排版印刷集成系統、微型機計算機編輯排版系統、以及各種計算機打印、復印、膠印技術;從光學投影,到實物投影、計算機投影;從光學幻燈到音頻圖像系統、計算機投影幻燈、數字照相;從電話到電話會議、無線移動電話、可視電話;從光學照相機和電唱機、電影到錄音錄像、廣播電視、衛星電視,到各種激光盤技術,到數字音頻、視頻技術和數字攝影技術,到各種音頻會議、視頻會議,到計算機多媒體;從電話網到衛星通信網,到各種計算機網絡等等,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遠程高等教育也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基于郵政通信的函授大學,基于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等單向傳輸技術的開放式大學,基于電子信息和計算機技術(如視頻會議、計算機網絡等)的具有通信特征的開放式大學或虛擬大學。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超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技術,以及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以智能媒體、虛擬教室、虛擬圖書館、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全球虛擬大學為代表的第四代遠程高等教育將得到迅速發展。
②新科技革命引發的知識爆炸必將不斷地更新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人類近100年掌握的科學知識,占人類有史以來科學知識積累總量的90%還要多。19世紀,人類科學知識的積累每50年翻一番,20世紀50年代,每15年翻一番,近年來則每3~5年翻一番。高等院校作為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其教學內容不得不跟上人類科學知識積累的速度。如果社會上知識的應用已是火箭、衛星、計算機,而大學還在傳授刀耕火種,那么大學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教學內容的更新是多方面的。一是將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納入到教學過程。二是必須將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納入教學過程。
與此同時,將國際最新研究成果納入教學過程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納入的內容既可以是現存的結論,也可以是研究過程本身,是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結論的東西;既可以由教師做出結論,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做出結論。也就是說,新科技革命對教學內容更新的影響是隨時隨地進行的。而不應受到任何阻礙和限制。當然,納入教學過程的內容和方式,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層次,應是不完全一樣的。
3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
21世紀的高等教育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呈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這些新的趨勢和特點,除了前文已論及的之外,還有以下一些特點。
1)高等教育的終身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已進入了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因為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其中90%已經過時。一個人如果不繼續學習,就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再學習和終身學習正在成為廣泛的社會行為。原有的高等教育結構和辦學功能、辦學體制和機制,傳統的校園教學模式及寶塔式篩選的教育思想,已不適應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需要。校園教育已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模式。現代高等教育必須同時具備校園教育和遠程教育的雙重功能。因為成年人不可能擠出大塊時間重回校園,他們需要更靈活、更方便的學習方式。遠程教育的第三、四代發展方式就為滿足社會終身教育的需要提供了可能。
2)高等教育的個性化。
未來的高等教育的重心,將由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移,高等教育也將由共性教育轉向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的有機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這種轉移提供了可能。有人認為,未來的高等院校更類似于一種提供教育產品和教育服務的超市,該有的一應俱全,學生想學什么自己選,將來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建議學生學什么、怎么學,而不是簡單地教給你知識。也就是說,未來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一個個的大教室,一個教師同時面對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而是一個教師同時只面對一個學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學生的愛好、興趣等,向學生提出中肯的建議,并動態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以最佳方式組織教學。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的學習由其愛好、興趣所決定,這就能揚長避短,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由此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3)高等教育的開放化。
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為高等教育的開放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手段。現代信息高速公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系統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結合,使每一個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可能在計算機終端前實現自己的愿望。虛擬校園和遠程教育在本質上是開放的,它將一個在現代都市里的學生所享有的種種學習上的便利,同樣帶給身處邊遠地區的學生,高等教育的地域性將逐漸為全球性所取代。隨著網絡同步實時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一個身處新疆阿拉爾山口的學生,可以象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學生一樣同時聆聽名師的教誨,并有身臨其境之感。
4)高等教育資源的公共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有可能把全球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圖書館和其他各種信息資源聯結起來,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資源庫。這個資源庫包括各種各樣的數據、文字資料、圖片、教學軟件等,網絡的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隨時隨地地享有這些資源。這就是高等教育資源的公共化。高等教育資源的公共化一方面給眾多的學習者帶來了便利,為實現全民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也給高等院校本身提出了嚴重的挑戰。為了大學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高等院校必須始終保持不斷的創新張力,通過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知識創新,使自己繼續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的知識庫、知識產業的孵化器和社會經濟發展思想庫的稱號,并始終處于經濟社會的中心。
5)高等教育產學研一體化。
產學研一體化是現代高等教育和現代科技發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趨勢。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須借助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知識優勢,而高等教育的發展則必須借助于高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來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一所大學,如果不關注高新技術的發展并參與其中,它終將落伍而被時代發展所淘汰;一個高新技術企業,如果不借用高校的頭腦,則創新的源泉終將枯竭而走向衰敗。因此,在未來,大學研究中心和開發基地將和高新技術產業園融為一體,從而創建高等教育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模式。在我國,大學科技園的紛紛創立,已使這種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模式初見端倪。
產學研一體化,究其實質,是高等教育由經濟社會的邊緣走向經濟社會的中心的一個體現。隨著產學研一體化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會進一步增強,它將成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之一。
高等教育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所呈現的上述5個特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也許,上述5個特點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國際化、產業化和市場化、信息化、將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是進行高等教育發展宏觀決策和推進各項改革的中國科技論壇京47~52G4高等教育王守20042004文章在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校合并特點的基礎上,運用政策科學的方法對高校合并的起因、過程及偏差進行了反思。高等學校/合并/政策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173005)張偉遠陳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overeduca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XIA Zai-xing(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 China)According to a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n such factors as education input,supply and demand of educ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power capital,education input of China is insufficient;education input cannot meet its demand;China is still in need of developing education and manpower resources.Thus,"overeducation" does not exist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王守法 湖南大學國際商學 作者:中國科技論壇京47~52G4高等教育王守20042004文章在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校合并特點的基礎上,運用政策科學的方法對高校合并的起因、過程及偏差進行了反思。高等學校/合并/政策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173005)張偉遠
網載 2013-09-10 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