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進行素質教育的好教材  ——試評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 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人才培養,教材先行。”隨著我國素質教育進程的拓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課程尤其是教科書的改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為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依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了為七年級(初一)學生上學期使用的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下稱人教實驗版)。本文擬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角度,對人教實驗版《中國歷史》做一評述,不當之處,懇祈方家教正。
   一、立足于興趣教學:教材具有生動性
  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主動、積極地學習的內在動力。“為了讓學生學好,必須使他好學。”這是俄羅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對教育問題提出的簡明而深刻的見解。
  初中學生學習負担較重,再加上升學的因素,因而影響到他們對歷史學習的投入。但好奇心又使得他們對于風云變幻的歷史產生興趣。因此,如何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責任。這就要求歷史教學向他們再現:“歷史事件發生的生動過程和歷史人物的生動活動。”人教實驗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做到了這一點。
  首先,每課之前設置了導入框,其內容或歷史故事,或詩歌,或文物,或圖畫,引人入勝。如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導入是這樣展開的。
  “人類是怎樣產生的?中外有許多神話傳說。西方有上帝創造亞當、夏娃的故事。亞當是世界上第一個男人,夏娃是第一個女人,從此就有了人類。我國有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一位名叫女媧的神,用水和黃泥造出許多男人和女人,天地之間就有了人類。為了拯救人類,她還煉五色石補天。當然,這些只是神話傳說。人類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我國最早的人類生活在哪里?下面你就能學到這些內容?”
  應該說,這樣的導入,既符合初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速度加快時期的好奇心理,又能夠有效地刺激初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當學生讀到這樣的導入時,學習興趣便會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從而能很快進入到歷史學習的情境中去。
  其次,每課在展現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時,有機地運用文字、圖畫給學生以鮮明的形象,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想象而神馳于歷史。以“北京人”為例,“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可以清楚地說明:此時的北京人還保留有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說明已走進人類的行列。“北京西南周口店”,說明北京人活動的地點既有綿延不絕的太行山供其棲息,又有廣闊無垠的華北平原供其生存。與之相輔,圖畫附有“腫骨鹿”“劍齒虎”;文獻資料專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小字部分又補充說:“在周口店遠古人類遺址,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這些野獸曾經嚴重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這一切清晰地反映出北京人時代異常險惡的生活環境,從而說明北京人時代的社會特點:他們憑著極其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斗爭;他們憑借著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圖畫“北京人用火驅逐野獸”及相應的小字介紹,可以使學生想象出北京人對火的認識:火可以燒烤食物,驅趕野獸,還可以用火照明,抵御嚴寒。火的使用,使北京人增強了適應自然的能力。應該說,原始社會是極其遙遠的時代,初中學生常常因為其距離的遙遠,而不能很好地形成歷史表象,進而建構歷史的認識。但人教實驗版的謀篇布局,對于初中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無疑是有效的。
  再次,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在客觀地評價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時,無論是人物活動的介紹,還是人物品行的臧否,教材均注意使語言準確、生動,它們或令人景仰、或令人憤懣、或令人激昂、或令人嘆息。如介紹堯帝的儉樸和愛民時,除了大字以外,書中還有一段小字:
  “古書上記載,堯雖是部落聯盟首領,卻住在簡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飯野菜湯,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對百姓生活十分關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餓受凍,他就覺得是自己的過錯。舜也嚴于律己,處處以身作則,在他耕過田和打過魚的地方,人們受他的影響,都養成了謙讓的好風氣。”
  介紹夏桀的暴虐,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相傳,夏桀不分晝夜飲酒作樂。他令人挖了一個可供三千人飲酒的大酒池,讓臣下喝酒,醉了的就倒在酒池里淹死,他和宮女們在一旁嬉笑為樂。桀還自比為太陽,以為可以和大陽一樣永世長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罵他說:你這個太陽啊,什么時候滅亡,我們愿意與你同歸于盡。”
  顯然,對這樣的文字,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閱讀以滿足其認知的追求,而且也可以使學生通過自我教育,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立足于思維教學:教材具有啟發性
  歷史學科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中外歷史上眾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以及社會發展的基本過程和面貌,而且要讓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領悟到歷史的本質,從曲折多變的歷史過程中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而且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不僅要有一定的學習量,而且要有一定的訓練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投入,不僅是衡量歷史課堂教學優劣的一個標準,也是衡量歷史教科書優劣的一個標準。
  人教實驗版《中國歷史》(七年級 上)與過去九年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不同,在每課中間結合史實均設置了相應的“動腦筋”題,特別是有兩個虛擬小朋友參與的“動腦筋”題。這樣的編排,不僅形式活潑,而且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富有啟發性。
  如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一課中有一道“動腦筋”題:“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你怎么看?”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操作,學生會用商周時期出現的工藝高超的青銅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為例來回答這一問題。但是這樣的答案就顯得沒有生氣,充其量只是一種再現性思維。而人教實驗版教材在這里卻通過書中小朋友之口,提出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考古學家說得很對,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另一種認為,那時候多么黑暗,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顯然這樣的處理,增強了思維訓練的力度,讓學生懂得社會文明的創造是需要人類付出代價的,也正是千千萬萬奴隸的辛勤勞動,才創造出了燦爛的青銅文明。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有辯證的思維,也正好通過這樣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再如,第十三課《兩漢經濟的發展》設有一個“動腦筋”題:“兩漢時期,統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規定:如,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罚。這些規定對不對?你怎么看?”同時又通過小朋友之口推出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這些規定太死了,買東西很不方便。鳥有益鳥,有害鳥,捕殺害鳥是對的”;一種認為,“這些規定很對,有利于市場管理和環境保護”。如何正確地看待兩漢時期的市場貿易和植樹護鳥問題?離開兩漢社會的具體環境,不可能找到理想的答案,而“動腦筋”題的設置,可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去尋求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兩漢的和戰》中設有一道思考與判斷題:“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一種意見認為:“漢武帝以前的皇帝軟弱,對匈奴只能退讓和親,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擊匈奴”;一種意見認為:“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才能大舉反擊匈奴。”這兩種意見誰對?這里需要有正確的分析。漢朝和匈奴是我國古代境內兩個各不相屬的政權,它們之間是一種并立政權之間的關系,漢匈的和戰不免會有一些個人的因素,但根本原因乃是各自利益所為。漢初,匈奴強漢弱,漢朝雖有一批能征善戰的能臣驍將,交戰的結果卻是劉邦被圍于白登山,說明漢的整體實力依然處于弱勢;漢武帝時,匈奴依然強悍,而漢朝國力的強盛已大大超過匈奴,力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以至于漢朝大舉反擊匈奴贏得勝利。顯然,漢匈的和戰及勝敗,其最根本的因素取決于國力。由此,既可以訓練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同時又可以提高對于增強國力重要性的認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以上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說,人教實驗版教材設置的許多問題是有思維價值的,這一方面反映出編著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另一方面也反映在編著者獨具的藝術匠心。
   三、立足于探究教學:教材具有拓展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于學生探究,并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的建議。”《綱要》既反映教材改革與發展的要求,也是用以評價新教科書的具體依據。
  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它不僅以人類過去的活動作為認識對象,而且處處著眼于當前的實踐和未來的發展,因此,它不僅要能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去探索歷史“知識的發生與發展”,而且要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出發,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去探究未知的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有無生命力,不僅取決于它所具有的知識容量、理論高度和藝術水平,而且取決于它給學生提供的學習拓展空間。空間越大,生命力越強;空間越小,生命力越短。
  人教實驗版《中國歷史》(七年級 上)除了上文提及的導入生動、表述形象、設問精當等特點以外,還精心設置了研究性學習活動,它包括每課的“活動與探究”和每個單元的“活動課”。這是當前教學改革成果在教材中的體現,也是教材編寫者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由于活動課的設置,研究性學習走進了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研究性學習(國外稱主題研究、項目課題)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國際社會比較認同和實施的一種新課程模式。歷史學科如何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人教實驗版教材提供了較好的活動方案。
  首先,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過去的歷史不可能重演,但歷史可以讓人去揣摩。特別對青少年學生來說,知識的獲得大多是間接得來的,但有無體驗,知識的質量是不同的。從體驗歷史的角度,人教版實驗教材精心設置了一系列的“活動與探究”課題。如第一課的看圖分析:“這是北京人使用過的一件石器,假如讓你來使用,你怎樣操作?用它來干什么最方便?”學生可以運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體驗那時北京人勞動的原始性和艱巨性。第五課的“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膠泥模仿商周青銅器做一件器物。學生通過制作模仿,不僅可以感受商周青銅器的工藝精美,而且還可以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其次,歷史具有客觀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另一方面,歷史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對青少年學生來說,不僅需要學習書本上的歷史,還需要學習書本以外的歷史。人教實驗版教材有一節活動課就是“尋找歷史”。學生可以從自己身邊去尋找,從自己所見所聞中去尋找。通過這樣的尋找,學生得到的就不僅僅是歷史的知識,還有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歷史的能力。同時,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也是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人教實驗版教材在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中安排了一節活動課:“秦始皇功過的辯論”。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位有著巨大影響的人物,如何正確地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這對于培養初中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優美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歷史具有可述性的特點。過去的歷史雖然很遙遠,但人們可以用語言和文字表述出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不僅要學會學習歷史,而且要學會表述歷史,并以此增強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為此,人教實驗版設置了很多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如第3課的故事會:“你還聽到過哪些有關黃帝、炎帝和堯、舜、禹的傳說?給大家講講好嗎?”第一單元的活動延伸:“搜集有關的圖片,在班上舉辦一次歷史圖片小展覽”。第8課的朗誦比賽:“請同家們從譯成白話的《離騷》中選取喜愛的片段,進行朗讀比賽。”第二單元的“編歷史小故事”等等。
  總之,人教實驗版教材從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科學地構建了教材的知識結構,精心設計了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助于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產生和發展,而且也有助于教師創造性地組織教學。用好教材,必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也必將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和人文素養的提高。總之,人教實驗版《中國歷史》是一部在歷史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好教材。
中小學教材教學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楊志才20022002楊志才 江蘇省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中小學教材教學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楊志才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9:16

[新一篇] 一流大學建設綜述

[舊一篇] 三套初中語文教材編選體系的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