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序 高效低耗  ——談高中課改中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國家教委于1997年秋季開始,在三省市(天津、江西、山西)進行高中課程改革試驗。期間,下鄉聽課,收集試教反饋情況,三省市相互交流,深深體會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是試驗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有識之士早就提出,要向課堂教學的45分鐘要質量。遍布全國的各種試驗項目,也大多把此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口號。而事關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為21世紀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高中課程改革試驗,更強調這一點。就語文學科來說,周課時減少(由每周5節減為高一、高二4節,高三文科4節,理科和就業預備2節),而教學容量則沒有減少,如果不扎扎實實抓好課堂教學這一環節,勢必會出現兩種結果:要不增加課時,要不保證不了教學質量。下面我想就語文學科如何科學有序、高效低耗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緊緊圍繞訓練重點 教學中,無論是否采用目標教學的方法,教師都會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包括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文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在高中統編教材使用階段,語文教科書在編輯說明中的課本單元教學要點以及課文前面的預習提示(教讀課文)、自讀提示(自讀課文)中,主要內容是知識的了解和運用,缺乏或者說很少有能力訓練的內容。教學目標的設定范圍大,針對性也不強。新教科書根據新大綱能力訓練項目,閱讀部分有明確的訓練重點,如第一冊圍繞總的教學要求“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現代文和文言文,著重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現代文三個單元,訓練重點依次為: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和揣摩語言。文言文三個單元,訓練重點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熟讀或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虛詞或句式。教讀課文的“訓練重點”和自讀課文的“自讀提示”都突出了單元訓練重點。僅就這一特點來看,就說明教科書的編寫有了大的突破。它的導向性十分明顯:教學要緊緊圍繞訓練重點,與此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盡可以不顧或舍棄。訓練重點落實了,授課任務就算完成了。這無疑對教師、對學生都可以說是一個大的解放,一次大的減輕負担。
  那么,實際教學情況如何呢?不少教師反映課時少,教學任務完不成,特別是現代文閱讀部分。而他們的對策主要有兩種:一是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利用自習時間補課,一篇僅安排2課時的《記念劉和珍君》,足足用了4課時還有遺留問題;一是采取快節奏授課方式,一節課幾乎沒有學生活動,全部由教師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被動地記。兩種方式的效果在學生那兒得到了驗證:“老師講得太多太快,講完了,我們的印象也模糊了,既沒有明確重點,也沒有提高能力。”
  仔細分析,造成課時緊的原因不能說與教學計劃和教科書無關。比如,把《記念劉和珍君》這樣一篇語言含蓄內容又很長的文章放在第一單元讓理清思路;將兩篇因譯文不太過關的外國散文放在一起讓1課時自讀。這無疑給教學帶來了困難。但是,教學中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瞄著高考加大練習量的做法,字、詞、句、段、篇、語、修、邏面面俱到的傾向是否得到糾正?況且,即使講得再全再精,學生記得再熟再細,高考閱讀語段全部選自課外,你缺乏起碼的閱讀能力,又如何能應付得了?筆者有幸聆聽了教材編寫者張必錕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言文自讀課《五柳先生傳》。老先生千里迢迢由北京到南昌開會,江西省教委的同志得知后出面邀他講課,老先生慨然應允。課前,他既未與學生見面,又未布置預習,然而僅僅用了1課時不只完成了理解文意、背誦全篇的訓練重點,還有意激發學生對南昌古代詩文和文物古籍的熱愛之情,對他們進行文化熏陶。訓練重點完成后,老先生即興背誦了王勃的《滕王閣序》,他聲情并茂的吟誦博得了師生熱烈的掌聲。我沒有作課后跟蹤調查,但憑推測,學生們將終生牢牢地記住了這節生動的課,也會利用課余積極地背會《滕王閣序》甚至更多的古詩文名篇。把兩課時的教學內容壓縮為1課時,用時可謂少矣!生動形象教法靈活,給學生的印象可謂深矣!既無課外作業,又無含混模糊之處,學生負担可謂輕矣!當然,張先生淵博的知識基礎,厚實的古典文學功底,是他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設定教學目標,教學的每個環節都注重突出訓練重點,徹底拋棄逐字逐句講解、翻譯的做法,才是最根本之處。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多方面的,需要逐課、逐單元、逐冊地進行培養訓練,任何置訓練重點于不顧,急于求成,生填硬灌的做法都只能是教師的一廂情愿,不僅違背了教學原則、試驗的初衷,還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
  當然,可能由于教學中突出了訓練重點,對一些譬如語言方面的疑難來不及解決。且別著急,宋代理學家陸象山說過:“如今讀書且平平,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就是說,對于一些無礙于整體的問題,不要死摳住不放,且等日后再去解決,不能因小失大。有些問題可能會在學習其他文章時得到解決,即使解決不了也沒關系,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自己解決吧,怎么能奢想讓學生處處明白、課課透徹呢?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體現課型特點 按不同的教學要求組織單元,或按文體組織單元,或按內容組織單元,單元內設教讀課和自讀課。這種編排體例并不始于高中試驗用的教科書。但是教學中真正能夠體現出兩類課的課型特點,對試驗來說卻非常重要。顧名思義,“教讀課文”是讓教師運用課文這個例子教會學生閱讀此類文章,“自讀課文”則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自讀提示”自己閱讀。閱讀能力哪里來?自然是從教讀課文中獲得的。如果教師能對兩類課文采取不同的教法,體現出各自的課型特點,使自讀課真正成為知識遷移能力訓練課,學生的語文能力無疑會得到鍛煉,逐步提高,逐步獲得。
  試驗中不如人意的是,有些教師的課型沒有明顯的區別,教讀課怎么上,自讀課也怎么上,惟恐一旦放手,學生會放任自流,完不成教學任務。我到過一所學校,聽一位教師講自讀課文《外國散文兩篇》之一的《到尼亞加拉大瀑布》,按說,兩篇散文僅安排1課時,應該引導學生運用誦讀和比較閱讀的方法,啟發他們從語言表達的品味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這位老師的做法是:解題、簡介作者、給課文分層次,然后是逐段講解,板書采用圖表式,密密麻麻,不厭其詳。結果可想而知,一節課連一篇也沒能講完。事后詢問,這位老師說:“對新課文真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教,到一所重點中學聽課,恰巧聽了這篇課文,也就照搬過來了。”教學方法是可以借鑒的,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是虛心和上進的表現,但借鑒要有標準,取舍應有原則。不管正確與否地全盤接受,則是要不得的;不作思考,甚至錯了還茫然不知所以更要不得。試想,那種教師不厭其詳的授課方式不要說自讀課,即使教讀課也是不合要求的,也會以自己的講解淹沒訓練重點,代替學生的主動學習。可以肯定地說,這是嚴重違背試驗精神的。
  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明天的技術需要的不是幾百萬粗通文墨,只會同步地從事沒完沒了的重復性工作的人,它不需要只知盲從,只知機械地服從上級以保住飯碗的人。它需要那種能作出批評判斷,能在各種新奇的環境中開拓前進,能在急劇的變化中敏銳地識別出各種新關系的人。”讓學生學會學習,就不能不考慮課型特點,就不能不考慮教學方法。你可以將課文分析得頭頭是道,講解得活靈活現,但卻不應忘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僅僅是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得的,更多的則需要在閱讀實踐中培養。教師的講解是一種示范,這種示范作用應該在教讀課中體現。學生依據這種示范后獲得的感性知識解剖閱讀自讀課文,才能逐漸形成閱讀能力。當然,我們不排斥自讀課上教師的作用,比如,學生的閱讀不太順利時,在一些微枝末節上糾纏不休時,教師可作適當點撥,也可糾正學生不恰當的閱讀方法,只是不要用現成的答案代替學生的思考和分析,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批評判斷。否則,我們很可能會給21世紀培養一批“粗通文墨”“只知盲從”,不會“開拓前進”的“文盲”。
  分清課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的積極意義還在于能夠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語文課不同于數理化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說,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得益于課外,得益于廣博的閱覽。從這點看,自讀課進行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還遠遠不夠。也是在高中課改試驗開始以后,我到了一所地區所屬學校,聽一位年輕的教師講《鄒忌諷齊王納諫》。嗬!課堂哪里是講堂,簡直成了熱火朝天的會場。學生你問我答,你解釋我補充,引經據典,言之成理。討論范圍涉及課文的內容理解,思想意義的把握,實詞、虛詞義的辨析以及句式的特點……課后,不少人感嘆:這個班的學生真好!我承認,這個班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強,但這種能力從何而來?歸根到底還是教師平時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培養,還在于教師不僅教法恰當,還力求將學習內容向課外拓展,否則,學生是不會引用《古文觀止》《歷代散文選》《東周列國志》等書中的例子作為論據參與討論的。引導學生課外學習語文,進行廣博的閱覽,是所有有思想,有見識,在教學上取得較大成功的教師的做法。高中課改試驗的語文教材編寫就注意了學生課內課外閱讀相結合的特點,除教科書外,還編寫了《語文讀本》,書中閱讀篇目內容分延伸性的、鑒賞性的、知識性的三類。延伸性的,指那些與教科書內容相關的文章,比如學習《內蒙訪古》,可以課外閱讀《內蒙訪古(節選)》,還可閱讀其他訪問記一類的文章,以把握訪問記的寫法。如《訪沈園》《法門寺》《西安這座城》《訪西安古城墻》等。鑒賞性的文學作品,可以增進學生的文化素養;知識性的文章,有助于在充實學生的語文知識的同時,增強其讀寫聽說能力。《語文讀本》的編寫確實有利于學生的課外閱讀,但是能否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使之真正成為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憑借,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意聯系、啟發誘導是一個方面,利用不同的課型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因素。
  三、教師心目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針對因受舊的教育思想影響,不少教師對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認識不足的問題,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原則”中規定;要做到“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學習語文,在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學能力”。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發揮其主導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在心目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看作一個自覺能動的、具有獨立人格和創造精神的人。
  試驗前經過對高一所有教師的培訓,大家認識到要搞好試驗,首先要更新觀念,包括:教材觀,要把教材看作一個例子,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法觀,摒棄面面俱到的做法,圍繞訓練重點教學;學生觀,就是我們在上文說的,不能把學生看作知識的容器,要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但是,這種主體地位究竟如何體現,不少教師還是心中無數。于是出現了不需思考只求熱鬧的“滿堂問”;不用探究只圖花樣的大小結合式討論……表面看,學生動起來了,氣氛活躍了,但整堂課卻顯得雜亂無章,讓聽者和學者都惶惶然不明底里。有的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教法,當然深感課時太緊,倘苦再放手讓學生動起來,大概課時再增加一倍也完不成教學任務。這兩種做法歸根結底是沒有從根本上承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養成課堂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這就需要教師主導性的發揮。錢夢龍先生說過一句話,叫“觀念決定方法”。認識到要更新觀念是一個方面,將觀念落實到教學方法上才是真正做到了更新學生觀。我們聽過魏書生老師的課,他接受全國各地邀請,所到之處肯定不會有教學中配合過的熟悉的學生,但他三言兩語的開場白,看似不經意地讓學生猜學習的課文篇名,板書課題的不同字體的運用……這一切,其實已經迅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課還沒有開始,師生的感情已經融洽了,再加上在整個教學環節中他發揮教師主導性時,語言中蘊含著“尊人原則和民主性”,更使學生消除了對他這位名師名家的陌生感和神秘感,由衷地感到了他的和藹親切和值得信賴。在這樣對自己充分信任的師長面前,學生自然會對他的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當然也不用担心答問出錯挨批評,只會積極配合教師的講解,讓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
  可以說,要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首先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課堂教學中的“所學材料”是教科書中的一篇篇課文。試驗用的教科書中的課文盡管是“文質兼美”的,“在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文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知識和年齡的關系,學生不可能初接觸課文就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溝通,這就需要向魏書生老師學習,在導入教學內容時下一番功夫,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一個個的教學環節中,發揮其主體作用,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積極的、平等的,涉及知識、內容、訓練重點的豐富多彩的討論。經過討論、思考,師生達成共識,教學的難點也就突破了,訓練重點也就完成了。我們衡量一節課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師講解了多少內容,學生記了多少筆記,做了多少練習,而要看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無論學校的教學大綱編得多么完善,學生在畢業后必然會遇到他們不熟悉的科學上的新發現和新技術。那時候,他們將不得不獨立地迅速地弄懂這些新東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質,有較高發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應付這種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才會在學習探索中、質疑解難中,逐步成長為“具有一定品質,有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試驗對培養21世紀人才的要求。
  當然,要做到科學有序、高效低耗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真正搞好高中課改試驗,教師的自身素質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張必錕先生、魏書生老師,正因為他們有良好的語文素質,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在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上都高人一等。因此,我們應以高中課改為契機,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以保證培養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適應21世紀國際競爭的創造型人才。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21~23G31中學語文教學張春蓮19981998山西省教委教研室 張春蓮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21~23G31中學語文教學張春蓮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41

[新一篇] 社會轉型期高中語文教育的文化使命

[舊一篇] 突出基礎性與自主性促進歷史課程的革新  ——讀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實驗教科書有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