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人真的需要狼性嗎?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摘要
如果說對草原生活的憧憬吸引了許多讀者,對歷史的無知使許多讀者喪失鑒別的能力,而尤其讓人感到担心的,還是“狼性”的呼喚在許多年輕人心中產生的共鳴。

標榜“引狼入史”讓我感到悲哀

文學與史學不同,它允許虛構事實,允許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創造性和想象力,但這并不等于文學家可以任意曲解歷史事實,用經過曲解的“歷史”誤導讀者,并為其荒謬的觀點張目。《狼圖騰》作者提出中國的二十四史應該重寫,目的是“引狼入史”,即把“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狼圖騰精神引入史學”(書464頁)。如此赤裸裸的表述非常徹底,令我震驚。小說結尾部分,充斥著對中國歷史的誤讀和曲解。雖有“無知者無畏”之說,但這位作者卻并非無知。作者對曲解歷史有著非常鮮明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文以載道”,要把他極力張揚的“狼性”和“狼的精神”貫穿古今,發揮到極致。

  一部鼓吹赤裸裸狼性的小說居然在社會上產生轟動效應,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悲哀。不客氣地講,通過這個現象,再一次給國民的素質打了一個問號。商業炒作,盲目追風,宣泄受壓抑的情緒,諸如此類現象,我們早已司空見慣。如果說對草原生活的憧憬吸引了許多讀者,對歷史的無知使許多讀者喪失鑒別的能力,而尤其讓人感到担心的,還是“狼性”的呼喚在許多年輕人心中產生的共鳴。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也應該為自己的無語感到自責。如今社會上借“史”媚俗之作層出不窮,大行其道,固然不必認真,但對于這部公開贊美狼性,標榜“引狼入史”的小說,卻不應保持沉默。

不該把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對立起來


  《狼》書借狼圖騰的話題大談歷史,大談民族關系,大談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優劣。作者反復申說,游牧文化如何優越,農耕文化如何惡劣,以致造成漢民族的落后與衰落。如此比較,無非是說狼文化(在中國古代,以草原狼為代表;在當今世界,以西方狼為代表)如何強勁,應該發揚光大。

  對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做的這種片面比較,根本站不住腳。中國歷史的一個特點,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長期交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上也是相互涵濡。中國歷史的又一個特點,北方少數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權,從而積極參與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先秦犬戎、肅慎之類不用多說,僅就古都北京為例,遼契丹曾在此建都(南京),契丹人是游牧民族;接著金女真,是從漁獵文化起步的民族,在此建都(中都);后來是蒙古人,建立元朝,把北京作為大都。接著是滿族,建立清朝,定鼎北京。中華各民族經過數千多年的混雜與融通,在血緣和文化上彼此滲透,相得益彰。各民族傳統文化雖各有特點,也都是相互陶融的產物。

  《狼》書作者把游牧文化與農業文化對立起來,大談前者如何強勁后者如何孱弱。事實果真如此?那為什么歷史上那些強盛的游牧帝國都是曇花一現,很快分崩離析,文化隨之衰落,或者被邊緣化,而以農業為根基的中原文化,卻歷經磨難,依舊生生不息呢?我這樣說,并不是鼓吹大漢族主義,只是想說明一點,任何文化都各有其優劣,彼此間強弱之勢往往伴隨世事流遷而轉化。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褒揚一方同時貶損另一方,固然可逞一時之快,得到一些掌聲,卻經不起歷史事實的檢驗。

  游牧帝國雖然強勢,卻有一個明顯缺陷,因為它的生產方式是流動放牧,跟土地沒有形成緊密聯系,造成社會關系松散,凝聚力不強,一旦分裂因素萌發,很容易走向崩潰。這正是游牧帝國難以長久的重要原因。蒙古大軍橫掃歐亞,何其英武,龐大的元帝國卻是短命的王朝。農業文化的特點則是人民與土地結成密切關系,基本生產資料是土地,社會關系盤根錯節,凝聚力強,社會易于穩固,經濟易于發展,文化易于傳承,衣食易于豐足。農業社會確實存在作者指出的封閉、保守的一面,但這并不等于它相對其它文化就居于天然的劣勢。在特定條件下,中原文化確實是柔弱的,歷史上屢屢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和征服,但它又是剛強的,尤其是以柔克剛的能力、團結凝聚的能力、維護統一的能力、文化陶融的能力。最終,暴力征服也好,文化壓迫也好,不是都在中原文化的頑強生命力面前歸于失敗了嘛!

  《狼》書也承認,世界上存在的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延續了下來。中華文明的發展,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即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在這個漫長進程中,中原文化始終居有主導和核心的地位,這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一條基本規律,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中華文明經過了那么多劫難,包括“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嚴重破壞,依舊在傳承,依舊在發展。這中間就有中原文化帶給我們的恩澤和雨露,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寶貴遺產,難道不值得珍惜嗎?

  同樣,世界范圍內任何一種文化,也各有其優劣和特點,都應該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棄其所短揚其所長。現在強調改革、開放,就是要把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的精髓盡量吸收過來,為我所用。這種態度需要廣博的胸懷,寬闊的視野,開明的思想。而不是妄自菲薄,或偏激地揚此抑彼。

  《狼》書把農耕文化概括為羊性、家畜性,又說游牧文化是狼性。作者進一步加以引申,說西方文化是“文明狼”,認為游牧文化與“文明狼”代表的西方文化更為接近。作者還說,自己是講“中國的故事”鼓吹“西方的精神”。“西方狼”在政治制度、價值體系、文化藝術等方面,確有許多優秀傳統和成功經驗,值得中國人認真學習。但同樣是“文明狼”,以莫須有的罪名侵略伊拉克,今天打這個,明天占那個,造成多少生靈涂炭。對于這種強勢文化,連西方人自己都在進行深刻反思。可見,“文明狼”也有“不文明”,并不值得中國人處處效仿。

國家強大,不能依靠狼性,要依靠理性


  原來朋友們邀我參加《狼圖騰》的討論,我一直推脫。我覺得一個作者,他愿意寫什么就寫什么,天馬行空任由他寫去。半個世紀來,我們經歷了那么多的曲折,那么多的磨難,好不容易現在有了這么一點自由,一點空間。對一個文學作品,橫加指責,確實沒有這個必要。但是,讀罷《狼圖騰》,想法有了轉變。問題的關鍵,《狼》書不是一部單純的小說,作者鼓吹赤裸裸的狼性,公開號召“形成了一股愛狼崇狼的社會風潮”。這種倡導已觸及社會的道德底線,無論對社會道德秩序的重建,還是對年輕一代成長,都是有害無益。所以,我們應該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對這種倡導加以批評,并指出其在歷史依據方面的謬誤。

  提倡赤裸裸的狼性,卻得到那么多的掌聲,這個現象本身就很值得思考。難道我們這個民族的狼性還少嗎?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缺少競爭也好,缺少侵略性也罷。其實,經過幾十年階級斗爭的歷練,人整人、人斗人,無序的競爭,加以不良體制的弊端,加劇著人們關系的緊張,滋長著狼性。尤其我們這一代知青,在殘酷的階級斗爭中長大,我們從不避諱自己是喝狼血長大的一代。這個狼血就是階級斗爭的理念。我們的下一代有幸沒喝狼血,但他們是在一個舊道德秩序遭到嚴重破壞,而新道德秩序尚未形成的特殊環境下成長的,很多青年,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只看到市場經濟殘酷競爭的一面,卻忽略它還有互助和誠信的另一面。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誠信。不講誠信,不講道德約束,不講行業規范,不講法律制約,任由狼性膨脹,弱肉強食,無序競爭,爾虞我詐,人類社會必將崩潰。

  一個民族要振興,一個國家要強大,依靠什么?不是狼性,而是理性。講理性就是要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部分,剔除其糟粕部分;就是要敞開國門,吸收八面來風中一切先進的東西。這個任務非常艱巨,決不是靠鼓吹狹隘、偏激的狼性所能解決的。這就是我的簡單發言,希望能拋磚引玉。


共識網 2015-08-23 08:45:41

[新一篇] 【歷史】馬雙有:吳晗“跟風”惹下悲劇

[舊一篇] 聊聊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