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0186(2006)09-0061-06
一、從英國歷史教育改革考察史料教學的價值
20世紀50、60年代,英國學校的歷史科教育出現了危機。面對困境,英國的歷史教育界人士積極改革,舉措之一是注重發揮史料教學的價值。他們認為,史料教學關涉歷史教育之本質問題。如今這場改革已堅持數十年,不僅贏得了學生的歡迎和社會的贊同,而且,英國的歷史科教育也徹底擺脫了危機,歷史課成為英國的國家課程,并制定了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
(一)歷史科教育的危機
20世紀50、60年代,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激增的局面以及美、蘇爭霸的態勢,美國學校進行了教育改革。在這一背景下,英國學校教育也被期待著在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方面,發揮更大的效能。而在一片改革的呼聲中,歷史科作為英國的一門獨立科目的地位正在發生動搖,據一項教育調查顯示,英國歷史科教育表現堪憂。被調查的近萬名學生多半感到歷史科沒有什么重要性,而且是非常無趣的一科。在他們認為“有用而有趣”的科目排行榜中“歷史”敬陪末座,而在“無用且無聊”的科目排行榜中“歷史”則高居榜首。學生普遍認為歷史科十分無聊,而且對他們的生活和日后的工作并沒有什么助益,因此修讀歷史課的興趣日益低落,這就造成了歷史科的教育危機。
(二)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的簡況說明
1.變革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
在歷史科面臨困境的挑戰下,英國的歷史教師和有關歷史教育研究的團體,各自嘗試著對傳統歷史教學進行改革。他們從教學方式入手,進而涉及教學內容,最終引發出對歷史教學本質的思考。英國歷史教學的改革,受到了美國布魯納教育思想的影響。[1]
隨著科技的進步,歷史教師有了更多的教學媒體來促進教學。如視聽媒體的逐漸普及,使教師能較普遍地在課堂上使用投影片、幻燈片、錄音帶、錄像帶等。另外,還有一些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如設計歷史游戲、角色扮演、歷史劇的編演等。毋庸置疑,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歷史的必要條件,但這卻并非是充分條件。事實上,教學方式方法僅是達成教育目標、傳遞教學內容的媒介與途徑。追根究底,學生與家長仍要問:歷史學習與學生的生活關聯何在?因此許多歷史教師著眼于從內容方面尋求變革,即注重提升歷史科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現代史、鄉土史教學日益受到重視。
2.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重視史料的運用
英國的歷史教育工作者不久就發現,教學內容的變革,還是難以真正解決歷史科所面臨的困境。現代史、鄉土史表面上似乎與學生生活較為接近,但是,如果把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還是定位在背誦、記憶、參加考試拿高分的話,則是換湯不換藥,其教育價值低落的實質性問題依舊存在。更為重要的是,有些人出于功利的目的,把學習歷史的目標僅僅是定位為升學考試,長此以往,就會使歷史教學出現“缺乏一個學科本身所應具有的嚴謹與智慧實質”的缺陷,即往往只要學生去背誦,而不是去思考。這是阻礙傳統歷史教學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因此必須革新。
英國一些力圖沖出歷史教育逆境的教師和學者,從追求歷史教育之本質出發,對教學的基本理念作了新的檢視。促使這一改變最根本的動力就是力圖在歷史課程中給予學生有價值的活動,借此來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改革者注重研討歷史教育的目的,從而改變歷史教學的傳統觀念。這一影響是更為深刻的。
在歷史教學中,為了與發現式學習“探究模式”(mode of enquiry approach)的理念相一致,激發學生的思考,歷史研究的基礎之一——史料被引入教學之中。一些歷史教師讓學生通過史料感受歷史學家所面臨的問題,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不僅是記誦事實,更重要的是在學習評價證據,分辨“事實”與“說法”的差異,即通過理性的思維和以證據為基礎的想象來理解以往的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學生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接觸一些一手或二手的材料,彼此討論、解答問題,判別史料、嘗試重建歷史,在課堂中進行“做歷史學家”的“活動”。
一時間,運用史料的歷史教學在教育界倡導的“活動教學”的風潮下積極開展起來。英國從事歷史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也紛紛撰文著述,積極推崇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有的闡釋了史料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應用的價值,有的闡釋了史料與學生理解歷史的關系等。英國著名的歷史教育專家、倫敦大學教授狄更斯(A.K.Dickinson)和李彼得(D.J.Lee)等撰寫了《歷史課中的證據》一文,指出新歷史科(New History,即前文所提及的英國的歷史教育改革)的倡導者認為,原始史料在課堂中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興趣、闡明主題和解釋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而且還是一種證據。學生可以查看原始文件、統計資料等,以便掌握一些歷史研究的技能。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范圍內學做歷史學家的工作;也可以說,通過有限度地運用史料,學生可以學到歷史學家的觀點和方法。如果在教學中僅僅是“給予”,那么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歷史知識;而在積極探究的理解中,學生通過運用史料的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他們會感到有興趣。[2]許多教師更認為,學校的歷史教育應該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了解歷史學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從20世紀70年代起至80年代中,英國歷史教育完成了巨大的轉變,許多專家學者和教師開始暢論“新歷史科”,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學校的歷史教育。經過這次改革,英國的歷史科教育徹底擺脫了危機,贏得了學生的歡迎、社會的贊同。[3]
二、從中、美、英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剖析史料教學的價值
(一)中、美、英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與史科教學
英國的“新歷史科”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歷史課成為英國的國家課程,即每位學生必修的課程。國家課程需制定國家課程標準。1991年英國制定了第一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1995年又對之進行了修訂,1999年又頒布了跨世紀的課程標準。①為了迎接新世紀的挑戰,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制定了其課程史上第一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②中國也在21世紀初頒布了新的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初中與高中)。中、美、英三國的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史料教學。
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提出了兩種形式的教育目標,即歷史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與歷史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并強調兩者的結合。歷史思考,指歷史思維的技巧和能力。歷史了解,指學生對他們的國家乃至世界的歷史應該知道些什么。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歷史科的學習,學生能評價證據,發展比較和分析能力,能解釋歷史記錄,建構合理的歷史性論證,形成歷史觀念,并把它們作為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基礎。為了掌握這些技能,學生必須發展五項有關歷史思考的能力,即年代學的思考、歷史的領悟、歷史的分析與解釋、歷史的研究、歷史問題的分析與決策。③眾所周知,史料的搜集、甄別與運用,是學習歷史的基礎與關鍵,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就“歷史思考”所提出的五項能力,幾乎每一項都與史料有關。
如果說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關注知識(歷史了解)與能力(歷史思考)的結合,那么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在要求知識與能力結合的基礎上更強調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英國的課程標準是以能力目標為主體的,而能力目標的具體要求亦有五項,即編年式理解,關于歷史事件、人物及其變化的知識與理解,歷史解釋,歷史探究,組織和交流。[4]這幾項要求都離不開史料的作用,并且“歷史探究”和“組織和交流”兩項更是要求學生自己運用史料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交流。
中國教育部在21世紀初頒布的初中與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提到了史料的運用。例如,初中提出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來學習歷史;高中則提出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等。此外,初、高中都提到了探究性學習與獨立思考的學習要求。獨立思考,需建立在對歷史本來面貌的認識的基礎上,這就需要進行史料教學。高中階段更提出了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就對教學中史料的運用提出了明確的、更高的要求。[5][6]
(二)史料教學的價值
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看清史料教學的價值所在。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習方式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目前學術界對它的解釋并不完全一樣,大多數學者認為,學習方式指的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7]歷史科中傳統的學習方式,我們都比較熟悉,它強調教師的講授,學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學習方式,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體現不夠。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僅在我國,在其他國家如英國也同樣存在。如前文所述,英國20世紀50、60年代遭遇歷史科教育危機,其中過分重視教師的傳授、強調背誦與記憶是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中學生長期以來“喜愛歷史,但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狀況也與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密切相關。所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被列為當前中國歷史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之一。
史料教學,注重應用史料來進行學習,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別和運用,把史料作為探究歷史的證據,借此來認識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歷史的規律。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史料教學雖然倡導探究性學習,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還是不能廢棄的。歷史現象的過去性、復雜性、多樣性和變化性的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問題,以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這樣才是探求歷史真相的唯一途徑,也是歷史教育的本真所在。所以,史料教學仍然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摒棄教師講述的做法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在史料教學這樣一種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中,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點撥與解惑。轉變學習方式、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絕不意味著排斥、拋棄接受性學習,而是要求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兩者的有機結合。
2.關注學習過程,有助于歷史方法的習得和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
歷史研究方法是通向歷史認識、揭示歷史本質的橋梁和手段,它以特定的歷史認識論為旨歸,通過具體的方式和手段去完成對歷史過程及其本質的認識。認識歷史、揭示歷史本質必須借助于歷史事實,歷史學家總是根據史料來認識和重構歷史事實的。18世紀至19世紀中國乾嘉史學的基本要求是整理與考證史料,有的后世史家秉持了這一傳統,如傅斯年先生就曾提出“史料即史學”的口號。19世紀德國蘭克歷史學派,也以批判史料、記述史實為首要任務。
通過史料可以呈現歷史事實,但史料與歷史事實存在著有同有異的關系。需要指出的是,歷史學家在整理史料、敘述歷史的過程中,滲透了個人的情趣、意向,包含了他的歷史觀。傳統史學主要把研究歷史的方法局限于整理、考證史料,現代史學把歷史方法論與歷史認識論統一起來,以此來揭示歷史的本質。在這里,研究歷史的方法包括搜集、考證、抉擇史料的方法,還原、重構、敘述歷史過程的方法,分析、解釋歷史過程,發現與揭示歷史本質、歷史規律的方法。[8]因此,我們可以說對史料的搜集、甄別與抉擇,是史學研究的基礎,歷史研究正是以此為基礎來重構歷史、分析歷史、發現歷史規律的。
史料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鑒別史料,運用史料作為證據來重構歷史,解釋與分析歷史,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也就是像一位歷史研究者一樣來認識歷史、考察歷史。從美英兩國的歷史科課程標準來看,兩國都十分重視學習的過程。我國的歷史科課程標準也體現了這一思想,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分析、解決問題。
所以說,史料教學注重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習得歷史方法,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3.有效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修養的提升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尤其是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是當前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價值,指客觀事物在人們心目中的意義。價值是態度的核心。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我國中學歷史科一貫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采用說理的方式闡明事理,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教育。這樣的方式帶有說教的因素,有時教育效果可能會不甚理想。
史料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獲取相關史料,鑒別、分析史料,進而分析、解答歷史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一個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體驗,并提出了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同時,明白了事理,了解了歷史,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養。
總之,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一個認知的問題,更有一個親身體驗的過程,教學實踐證明,采用單純說教的方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親身經歷體驗,自己得出結論,不僅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英美兩國的歷史科課程標準都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強調了該方面的要求。我國的歷史教育工作者也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更明確指出,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而史料教學,正是達成這一目標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學方式。
三、重視史料的運用成為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
考察英、美、中三國近些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狀況,可窺見其發展趨勢。
(一)在英國,史料的運用貫穿歷史教學始終
如前所述,當英國出現歷史科教育危機時,英國進行了歷史教育改革,在改革中十分重視史料教學。堅持改革數十年,贏得了學生和社會的贊同,并逐漸形成了“新歷史科”的基本理念,徹底擺脫了危機,歷史科成為每位學生必修的國家課程。
英國傳統歷史教學注重系統歷史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生的記憶和知識的掌握。“新歷史科”注重史料的運用,關注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習方法的習得和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20世紀90年代相繼出臺的三個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史料運用在歷史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21世紀初英國的專家撰文更進一步提出了歷史教學的遞進階段,具體見下表。[10]
歷史教學的基本階段
史料的運用 認知狀況第一階段 把歷史知識看成是想當然的 給予第二階段 史料是關于過去的特定信息 發現第三階段 史料是歷史推論的基礎 思辨第四階段 認識史料的真實性 重構
由此可見,在英國,史料的運用已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始終。
(二)美國歷史教育注重“做歷史”
在美國中學“做歷史”是一種典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來學習歷史,包括探索歷史的本來面貌和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方法(learning history by doing history)。這樣的學習方法,20世紀60年代就已出現了,90年代美國制定的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強調了這一方法的運用,而至21世紀美國更編撰出版了歷史教科書:《發現美國的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Discovering The American past: A Look At The Evidence),該書突破常規,獨樹一幟,充分考慮國家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要求專供探究性學習使用,建構起了專門提供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以史料為主體的教科書內容體系。這本教材不僅僅提供史料,更提供學習的方法、探究的途徑、思維的方式。所以,該書的出版,解決了一個頗為關鍵的現實問題:即,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探究活動,必須提供大量的、合適的、有針對性的史料,這對任何一所中學包括美國的中學來說都是十分困難的。該書的出版、使用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教材資源,較為理想地解決了這一難題。該書在美國影響較大,已被許多學校使用,多次再版。[11]
“做歷史”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自己親身親歷來體驗探究歷史的過程。這種體驗就是模擬有意義的、已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讓學生體驗。美國的專家指出,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興趣的提高、參與性的增強、評論能力的提升。“做歷史”的教學理念已成為當代美國中學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被普遍接受。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撰文《歷史教學的理念:運用柯林伍德的史學思想來促進高中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指出,在我們跨入21世紀之際,我們發現歷史教學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條路是通過更多的測試,導致更多的結論;另一條路則是讓學生在良好的互動環境中進行學習,即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過去。文章引用了柯林伍德的話:
一位教學效果較差的歷史教師,在從未致力于研究歷史之前,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即歷史僅僅是事件、日期和地點的組合。所以當他一旦發現了事件、時間和地點,他就會自命不凡地認為他自己面對的就是歷史。但是任何一位曾在歷史領域深入鉆研的人都知道歷史絕非僅僅是事件,而是史學家在重演過去的思想。那些時間和地點的價值,對于史學家來說僅僅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中整合的資源,有助于史學家認識特定環境中歷史人物的思想。[12]
“史學家必須在自己的心靈中重演過去”,這是柯林伍德歷史哲學中的核心理念。柯林伍德堅決摒棄傳統史學中的“剪刀加糨糊”式的做法,認為歷史學家不應該追隨權威,而要用自己的方式,直接從第一手材料中歸納總結出思想。[13]美國中學歷史教育倡導“做歷史”,主張運用柯林伍德的史家思想來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中國史料教學的發展
我國也有重視史料教學的傳統。20世紀80年代開展了以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包括教學手段)為主的教育改革,在其中就出現了史料教學的方式方法。上海市敬業中學特級教師包啟昌,在執教古代兩河流域關于漢謨拉比法典內容時,把譯成漢文的漢謨拉比法典印成活頁,分發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法典原文(中譯本)來了解法典的內容,從而認識法典的最主要特點:保護私有財產、維護奴隸主等統治階級利益。同時,讓學生明確法典比原始習慣法進步的歷史意義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比教師按教科書講授效果要好,不僅具有顯著的即時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原始史料來學習歷史,具有長時效果,認識深刻,記憶牢固。
目前在我國,史料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了解和運用。例如,2004年夏,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在黃山舉辦全國高中歷史教師教學競賽,一位教師執教了一節關于辛亥革命的課,在課堂上,這位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史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給在場的學生與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香港衛理中學的一位教師在執教“鴉片戰爭”時也運用了史料教學法,教學過程大致是:“設疑——搜集資料(史料)——甄別、選擇史料——整理分析史料——運用史料(講述、討論、推論)——撰寫小論文”。這堂課的特點是:[14]從質疑入手,史料的運用貫穿始終,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注重實踐能力的鍛煉,注意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這堂課也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總之,中學歷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歷史觀、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它充分體現了21世紀基礎教育強調“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教育理念。而史料教學在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歷史觀的形成與歷史方法的掌握中起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綜觀中美英三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英國歷史教育改革和三國近些年來的歷史教學狀況及其實例,我們可以說史料教學已成為21世紀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
收稿日期:2006-06-15
注釋:
①關于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請參見李稚勇:《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論析》,載《歷史教學》,2003年第1期。
②關于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請參見李稚勇:《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論析》,載《歷史教學》,1999年第6期。
③National Centc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 National Standard for History. Basic Edition. Los Angeles: 1996; 1994年美國頒布了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1996年又出版了修改版;本處的撰寫,參閱、引用了臺灣地區教育研究委員會翻譯的美國1996年的版本。
課程·教材·教法京61~66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李稚勇20072007
史料教學/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歷史教育改革
On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Sources in History Teaching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sto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20世紀50、60年代,英國學校的歷史教育遭遇“危機”,為此進行了改革,其表現之一是十分重視史料教學,即把史料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及探究歷史的證據,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此項改革堅持數十年,不僅贏得了學生的歡迎與社會的贊同,而且使英國的歷史科教育徹底擺脫了危機。跨世紀之際,中、美、英三國相繼出臺了各自的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它們都十分重視史料的運用。史料教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1.有利于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2.有助于歷史方法的習得、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3.有效地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修養的提升。可以說,史料教學已成為21世紀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61~66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李稚勇20072007
史料教學/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歷史教育改革
網載 2013-09-10 2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