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33X(2006)12-0036-04
伴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深入推進,教育界不僅努力更新指令型課程中已經形成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在積極反思著長期沿襲的不乏泡沫的教研方式。諸如對教案編制、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一系列教研活動及其流程發出了“偽教研”等令人深思的尖銳批評,近期特別對五花八門、精心包裝的所謂“公開課”提出了強烈的質疑。毫無疑問,以一種理性的心態研究公開課的是是非非,特別是對于高中新課程的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
一、反思“作秀”的公開課
如果將公開課定性為一種示范課,即充分和集中地展示執教者對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等的追求,供觀摩者評議、學習乃至在某種特定含義上的效仿,這未嘗不可;進而,如果將公開課設定為一種探究課,即通過特定課例來奉獻執教者對某個教學問題的思考和追問,尤其是通過對該問題化解流程的演示來表達教研主體的課堂價值取向,并在開放的研究氛圍中獲得多元化評價,從而共同深化課堂教學思維,這自然更有不可小覷的積極意義。問題在于,在指令型課程與教學中,公開課本身不由自主地被異化和俗化了。首先,看公開課的宗旨。由于公開課往往代表著學校甚至地方教育行政主體的教學成就和教學水準,執教者個體已異化為集體意志和力量的一個符號,故公開課“公開”的多是精心包裝、華而不實的陽光面,而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恰恰在得意的教學炫耀中被遮蔽起來了、被習慣成自然地深深隱藏起來了,從而失去了為眾人清醒審視的可能和必要。正是在此特殊背景下,名額指派、層層選拔,開課前的刻意彩排、反復修改,開課后的一元評價、同聲稱好,才令聽課教師輕則謂無味、重則曰反感,“作秀”的公開課、“泡沫化”的公開課之類譏刺、批評之聲油然而生。其次,看公開課的結果。特別是“級別”較高的大型公開課,一方面公開課已不是教師個人的教學或教研行為,而是凝聚了專家、同行的教學智慧,體現了領導、學校的教育意志;而另一方面,公開課教師個人卻往往十分得寵,在“一課定終身”的評價尺度下很輕易獲得各種榮譽、地位和實利,極端者借此享用一生而不思進取。這種“優秀教師”已喪失了原真態和可模仿性,負面作用是鼓勵某些無抱負而有名利欲者專走這條公開課的“成才”捷徑,以一課之成功獲一生之永逸。這種充滿了脂粉氣的“教學明星”愈多,對勤奮踏實、堅忍刻苦、執著追求教學理想的教師之挫傷感愈重;久之,對教育教學創造力更會產生難以估量的腐蝕作用。故曰:“作秀”的公開課可以休矣!
上述所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公開課,以行政領導教育意志為核心,具有濃重的教育行政色彩。它深深留有過去那個好大喜功、長官意志、運動式操作的極“左”時代的灰色印記,急需在勇敢反思、冷峻剖析的基礎上對公開課作出新的科學的定位,使其正效應最大化、負效應最小化,從而在新課程建設中發揮其科學的價值導向。
二、作為一種教研形式的公開課
通過反思與展望,我們認為,公開課這種特殊的教學形式只要作出準確的定位并給予規范和引導,還是具有存在、發展的充分理由,并能為推進中的高中課程改革發揮獨特的功用。
長期以來,在教育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之間缺乏一種介乎兩者的、稱職的專業評論,致使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理論家與一線教師之間顯得十分隔膜。雖然活躍著隸屬于省、地(市)、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教學研究人員,但是在全預制、全封閉、全壟斷的指令型課程與教學中,這個處于教育理論界與學校課程實施之間的特殊的職業群體往往難以担當自覺和獨立的教學評論的職責。這種長期的缺失在新課程實施中暴露得愈來愈明顯,實驗區學校自覺地意識到:如果一堂公開課舉辦之后,能夠對其成敗得失、功過是非作出準確到位、精彩深刻的評論,那對觀摩教師將是一種很好的新課程理念的精神洗禮。而我們普遍缺少的正是這種針對各種形式的公開課例的有血有肉、內涵飽滿的現場評論,故而呼喚以公開課為對象的教學評論日益強烈。
正是在上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立足于新舊課程范式的轉型而對公開課作出新的定位。一方面,我們需要重構建立在本土教學實踐基礎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教學理論思維,力克簡單橫向移植西方教育理論而導致的“水土不服”癥,這需要基層學校提供大量本土化的、原生態的公開課,作為提煉理論思維之基本素材;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內涵、有品位(即使有所殘缺、不夠完美也無妨)的公開課,以資研究、評品、質疑、討論,在專業評論的引導和點化下,形成開誠布公的教學爭鳴之格局,并進而憑借這種公開課促進一線教師在新課程建設中從教學觀念到教學行為的全方位轉換——這樣的公開課將日益成為廣大一線教師專業成長中可以攀援的階梯。從這層意義上說,正如教學評論不可或缺一樣,作為一種教研形式的公開課,在對接或融合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在促使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均具有“公開”下去的充分意義。問題在于,我們對公開課要除弊興利、革故鼎新,努力形成且完善教學評論機制。
三、新課程建設需要怎樣的公開課
新課程正在召喚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研方式發生深刻蛻變,公開課則理當為教師嘗試角色轉型提供舞臺。這樣的公開課應當具備下述基本特征。
第一,公開課要葆有原生態
一堂供人研討、向人展示的公開課,首先應有“平實”的教學品格。所謂“平實”,是指在課堂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流程上是屬于常態的,即不摻雜有失教學自然形態的花拳繡腿式的虛假,從而不影響對它作出客觀公正的評論與研討;所謂“平實”,是指在課堂教學內容與結構上蘊含著經得住推敲的堅實品格,即有含量、有底氣、有靈魂,不妨著意設計但又渾成天然,這樣的課例顯示著教師的獨特教學追求而又深具清水芙蓉般的藝術氣質。因此,平實的課就是平常的課,但平常的課未必就是平實的課。又因為倡導公開課以平實為美,故而難免有平常之缺陷或局限,這需要我們轉變對好課的審美觀念:有時候殘缺也不失為美。諸如,不刻意追求課堂結構的完整而以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情意要素、學科知識及能力為第一價值追求;不刻意追求和諧一致的共識或結論而自然地留下某個問題以作課后之思;不刻意地掐表踩時、非以鈴聲為課之落幕不可,如以略微“拖堂”換取課之“豹尾”則得已償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公開課要具備研究性
應當明確,公開課向人所呈現的教學生態并非是某種長官意志支配下已成定論故非要普遍接受乃至仿效的,“好課”的概念絕非是由特定人事背景而先定的,恰恰相反,需要在觀摩、評議和爭鳴的過程中逐漸為人所認可、所接受。質而言之,公開課之所以值得大家關注和品評,是根因于其內在的思想含量和藝術含量,是這種特定的內在品質而賦予其可研究的價值。這種研究價值表現在課堂的各個層面上。就課程理念而言,研評立課的根本宗旨是是否以促進每一位學生有個性地發展為目標,即新課程所高揚的“三維目標”(包括智力要素和情意要素)。就教學方法而言,研評上課的過程是以教定學甚至以教代學還是以學定教進而以教助學(這是新舊課程在實施方法上的分水嶺)。就課堂倫理關系而言,研評班內是否師生平等、生生合作,課堂上是否真正形成了開放而和諧的“民主小社會”。其實可研討的問題遠不止于此,如多元解讀與價值引導、基礎知識在三維目標中的地位及有機融合、教師講授與學生接受性學習的分寸感把握、教師自身的無可看性與課程深度感的辯證處理等等。如果公開課沒有這些可以圈圈點點、評評議議的研討價值,則失去了“公開”的本真意義。
第三,公開課要具有鮮明的個性
新課程要求每位教師從指令型課程與教學的單一執行者轉變為自己的課程的創造者,這使教師形成獨特的課堂教學風貌成為一種必然的教學趨勢。今后的公開課,課堂是否具有可看性和觀賞性,教師表現是否盡善盡美,并不重要,但能否凸顯教師的教學個性、使公開課具有一種無可重復性,卻是人人都應追攀的。如果執教者自信地稱曰:這堂課也許不算很可看,但很有個性——這就是一堂值得稱道的公開課。進而言之,個性化應該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成為公開課的生命線。它具體表現在學習目標生成、教學內容組織、活動形式安排、學習方法選擇、現代技術使用等各個方面,特別是執教者是否閃爍出思想個性和言語個性,成為“立課”的標志。要創造自己的課堂,首先要善于思考如何去點燃青春生命,如何去釋放學習智慧,進而通過有激情、有魅力的言語去調適、催生個性化課堂。尤其是語文等人文學科課程,這方面要求更高、更強。
另外,教育界有人提出公開課應具備經常性、隨堂性等特點,這也不失為好的建議。
四、公開課的評論原則和方法
既然公開課作為一種教研形式可以在新課程建設中繼續存在,既然它可以作為現場教學評議的特定對象而發揮借鑒、研究、質疑、省思等諸多功能,那么我們不能不講究評論的原則和方法。事實上,公開課聲名欠佳,除了課自身的問題外,客觀上是由評論的標準、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評課傳統所導致的。有人指責表演性質的公開課是一種教學腐敗,這沒錯;同時,還應看到盲目的吹捧、庸俗的附和、摻水的重獎則是滋生這種教學腐敗的溫床。如是評課,可以休矣!
那么,我們應倡導怎樣的評課原則呢?第一是多元開放的原則。即力矯長期沿襲的單一評功擺好式的所謂評論,以民主求和諧,允許多元甚至異質的聲音出現。習慣上總是以一團和氣來求所謂和諧,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必須在同質和異質聲音的大交融中漸次實現,即通過專家、教研員和教師各種觀點的碰撞后才能明辨是非、澄清觀念、開拓視野、趨近一致——這才是新的、更高意義上的和諧,也是我們通過評課活動所要達成的真正的和諧美。有鑒于此,只要是抱著切磋交流、提升教學的動機,我們倡導評論者之間、評論者與被評論者之間均破除形形色色的面子觀。第二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在評課格局中,要實現群體間多元開放的研討和爭鳴,同時必須倡導參與者個體以“評論主體”的身份深度介入。所謂“評論主體”,要求聽課現場的研討者放棄任何先入為主的定見,排除各種非教研的人為因素影響,堅持從自我心靈的真實感受出發,堅持從自己的教學信念出發來表達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考未必完美,但是只要具備真實獨立的品格,與他人思維交匯之后就能實現多元互補,從而較全面地透視公開課。應該說,凡是經過自己的心靈過濾,質疑比平面式禮贊好,否定比違心式肯定好,久之,定能促進教學思維深刻化、教學行為個性化。第三是與人為善的原則。作為教學評論的一種即興形式,評課人需要講究藝術。這種藝術性集中體現在以誠摯善意為核心的評論分寸感的掌握上。注重評課的多元開放和獨立自主,并不等于可以率性而為、不講藝術。即使是質疑和批評,也要尊重執教者的教學信念、教學個性,從發展的角度著眼,從微觀的問題入手。貫徹了這種原則的對公開課的評論,能啟動教學與教研的良性循環。
至于評課的方法,可以按照上述原則而予以靈活應用。教研部門可以在有效組織的前提下,完全突破“開課+專家評課”的模式,鼓勵全體觀摩教師以教研主體的身份主動介入評課。雖然可以設一些評課標準,但不宜用精細量化的、不顧及各學科個性與教師教學個性的通用表——它的“預設”反而會束縛評課者的思維活力與熱情,從整體上影響研評的質量。評課方法是具體的,且可隨著評課主體及對象、地點、時間以及公開課現場的“場氛圍”之異而有所變化甚至創新,當然也有若干基本的方法可供借鑒。方法一,先自評,后他評。執教者不僅是課堂教學行為的簡單演示者,更應是自身實踐的自覺設計者和清醒反思者。內容的安排、活動的組織、課程的層次等一系列顯性行為及其后面的理念的追求,有待自己的理性解說,而其利弊得失更有待自己的敏捷反思。這有助于溝通觀摩各方的思想。當然,聽了他人評議后,講課人也可以再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說,講課人也是評論主體之一。方法二,忌求全,顯個性。這是就聽課評課者而言的。不必面面俱到式的泛泛而評,關鍵在于“發現”課之個性、課之創意。模式化的全面評課,只能導致公開課模式的刻板和中庸;個性化的評課,將有助于個性化的立課。方法三,破俗套,顯真情。破除那種近乎無聊的論資排輩式的評課程序,破除那種陳陳相因式的貼標簽、玩術語的評課語言。位卑未必言無理,但求肺腑出真情——在多元開放、獨立自主的評課原則下,人人都應有源自深心、出自唇吻的一己之聲。
綜上所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的戰略態勢,急需作為教研形式之一的公開課能在新的體制下以新的風貌出現。應當取消的只是作偽的、泡沫化的公開課,而具有原生態、研究性和個性化品質的公開課,如果借助有原則、講方法的教學評論,將能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堅實的臺階,甚至能為充滿中國本土色彩的嶄新的課程與教學理論之崛起提供有力的實踐基礎。
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36~39G3中小學教育潘涌20072007
新課程/公開課/教研形式/教學評論
new curriculum/public classes/form of 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comment
Meaning of Public Clas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PAN Yong
( School of Humane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form of teaching research, public classes have the full reason to exist and develop with the features of protoecology, research and individuality. With teaching comment of principle and method as the guidance, public classes can provide solid step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作為一種教研形式的公開課,具有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它應具有原生態、研究性和鮮明的個性,公開課以有原則、講方法的教學評論作引導,可以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堅實的臺階。
作者: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36~39G3中小學教育潘涌20072007
新課程/公開課/教研形式/教學評論
new curriculum/public classes/form of 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comment
網載 2013-09-10 20:53:29